文/《汽車人》滾動
最近汽車板塊持續強勢,可喜可賀。但這次要說的是a股中表現最搶眼的“衛星互聯網”,5月8日收盤上漲4.40%,在數百個概念板塊中排名第壹。
5月5日,長征五號乙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搭載新壹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和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首飛任務取得成功。這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射2萬公斤以上的航天器。5月8日,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成功著陸。這些都標誌著中國在航天領域又邁出了堅實的壹步。
在航天領域還有壹件不亞於“胖五B”發射的事情,那就是Space X創始人的“星聯”,5月2日,很多人看到並拍攝到壹批“星鏈”經過雲南,數十顆異常閃亮的“星星”整齊地劃過天空。這些視頻在網上廣為流傳。
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被稱為汽車行業的“鯰魚”。然而這個人“攪局”的不僅僅是汽車行業,還有航空航天和通信行業。Space X的“星鏈計劃”被認為是5G通信業務最有力的競爭對手。
簡單介紹壹下衛星鏈計劃:發射4.2萬顆衛星進入近地軌道。這些衛星將把高速寬帶互聯網覆蓋到地球的任何壹個角落,包括無法到達的地區,讓地球上的每個人都能使用高速廉價的寬帶網絡。該計劃在天文學界引起了巨大爭議。
技術問題,作為媒體,我們不是班門弄斧。特別值得註意的是,馬斯克提出的各種計劃在各個領域都是不可思議的。壹直認為他是個詐騙投資的騙子。問題是十幾年過去了,什麽都沒有透露。
其實只要把馬斯克參與的項目單獨列出來,就能清楚地看出他想做什麽。馬斯克自己說得很清楚,但很多人都以為他在編故事。
沒錯,他的終極目標就是“殖民火星”,讓人類成為多星球物種。為了實現這個大目標,他把問題分成許多小目標壹個個去實現。
首先,火星上幾乎沒有氧氣,內燃機不會工作;火星上沒有化石燃料,所以我們只能開電動車...這就是馬斯克做特斯拉汽車的初衷。
火星上沒有氧氣,化石燃料無法燃燒,核能發電需要大量的水和足夠的氣壓。火星上的氣壓不到地球上的1%,任何液態水解凍後都會立即沸騰蒸發。因此,解決火星能源問題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太陽能。馬斯克要求他的兄弟成立壹家專門從事太陽能的太陽城公司。現在太陽城被特斯拉收購,特斯拉汽車公司更名為特斯拉。
火星的基本環境是真空,人必須呆在密閉的空間裏隔絕真空。所以未來的火星城很可能看不到路,都是地下或者地上的管道。運輸方面,主要是電梯和管道運輸。因此,馬斯克建立了Boring公司,專門通過挖掘隧道來創造新壹代的交通系統。
空間X比較好理解。不僅僅是以較低的成本發射火箭和衛星,向空間站運送貨物。火星上空氣稀薄,無法用傳統的降落傘技術回收火箭。因此,要實現火箭回收和著陸器登陸火星,需要有火箭反向推進技術。
這些公司在技術上推進“殖民火星”的計劃,但最大的問題還沒有解決。馬斯克表示,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將6.5438+0億人送上火星。
小布什總統執政時,曾要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做預算。送壹個人去火星的費用是多少?答案是6543.8+000億美元。馬斯克是地球上最富有的人,他還想把送上火星的個人費用從幾百億美元降到幾十萬美元。但是,在654.38+0萬人的基數面前,他的財富還是杯水車薪。
所以,馬斯克需要接觸壹個能賺大錢的行業,那就是通信行業。我們知道聯通和移動基本都是“躺著數錢”。有機構預測,“星鏈計劃”的成本超過6543.8+000億美元。建成後,如果服務用戶超過4000萬,年收入可達300億美元。這個數字是Space X公司最高年預期收益的10倍。當然,衛星通信網絡也是人類移居火星後最可靠的通信方式。
特斯拉、Space X、星鏈項目、太陽城、鉆井公司...都是馬斯克為了殖民火星而創造的。
讓我們回到汽車行業。為什麽特斯拉很難競爭?競爭越激烈,差距越大。特斯拉目前的市值已經成為日本僅次於豐田的第二大車企。如果用壹首詩來描述的話,答案是“但是妳走上壹層樓梯,就開闊了三百英裏的視野”。
據悉,中國也在研究類似於“星鏈計劃”的衛星通信網絡方案。自上世紀中葉以來,美國和前蘇聯進行了壹場聲勢浩大的太空競賽。如今,中美在太空領域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目前中國太空探索的主要目標是在月球上采礦,最終在地球上實現終極能源——“可控核聚變”,從而解決人類的能源問題。只是和馬斯克的理想——讓人類成為多星球種族相比,還不能說是超前。
馬斯克出生於1971,阿波羅計劃在1969年實現人類登月。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現了大量的科幻小說和影視作品,都是在想象人類的星際之旅。著名作家阿西莫夫出版了大量星際科幻作品。作為壹名青少年,馬斯克深受其影響。1983年,12歲的埃隆·馬斯克設計了壹款名為“Blastar”的太空遊戲軟件,足以說明那個“星際幻想”時代對他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影響。
中國在太空探索方面的努力,必然會影響到2010後出生的孩子。也許中國的埃隆·馬斯克現在正在上幼兒園或者小學。
上世紀中期美蘇的“太空競賽”創造了大量技術轉移到今天的社會生活中。事實上,特斯拉也受益於此。比如特斯拉的航天級合金材料來自Space X,特斯拉的電池管理技術也幫助了後者...
不管妳信不信“殖民火星”,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大方向上肯定是真的。反觀當下的汽車行業,汽車企業的願景是通過科技為人們提供更好的、可持續的智慧出行服務,但在“但妳拓寬視野三百裏”中,也不過是隔了幾層樓而已。(文/《汽車人》滾動,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聲明本文為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歸汽車人所有。
本文來自車家作者汽車之家,不代表汽車之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