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袁崇煥的“築城用炮”策略能對付後金嗎?

袁崇煥的“築城用炮”策略能對付後金嗎?

袁崇煥的“築城用炮”策略能對付後金嗎?

且不說毛和袁崇煥的對錯,且不說袁崇煥在歷史上真正有據可查的記錄(以他的人頭為證)。毛在東線的戰績就更不用說了(有興趣可以查壹下旅順保衛戰(分兩個階段,第壹階段是守城,第二階段是野戰)的斬首戰果,然後和“寧晉勝利”對比壹下)

如果妳是壹個門戶要塞的指揮官,比如山海關、潼關。有了“築堅城用炮”的地形,當然可以禦敵於國門之外,不管對方有多誘人,只要不進攻就行。但結合遼西的地形,壹人不戰是絕對不可能的,所謂的“築城用炮”也是絕對不可能的。

遼西走廊的地形是細長的條狀,最窄處有十幾公裏。明朝後期,遼西的防禦其實是壹個布滿堡壘的堡壘群。

這與傳統的門戶(如西北與山西之間的門戶)不同。比如山西的殺虎關,其實外面就是壹片廣闊的無人區。明軍通常在秋季去草原防火,以破壞草原,隔絕蒙古侵略軍的補給。關內是漢族的農民和軍戶。關隘兩邊都是山,軍隊根本繞不過去。所以,只要把關塞捧死,明軍基本就是無敵的。

遼西要塞除了利用山海關的長城外,完全封閉。其他的封鎖其實在地理上是可以繞過的。但在軍事上是不可能的,因為如果妳繞過去,駐守要塞的軍隊會威脅到妳的糧道,所以妳要麽進攻它,要麽增兵包圍它(見祖大壽和趙率教的例子)。如果包圍每壹個要塞,滿清的軍隊數量根本不夠。但如果要像袁的“築城用炮”壹樣封城門,無論如何也不出兵(其實他確實下了命令,但對於清軍撤退時違反命令襲擊對方交通的輔兵,估計“寧晉勝利”也將成為中國歷史上除“寧遠勝利”之外零斬首的“勝利”,那麽就失去了牽制對方的糧食。

因此,從軍事上講,沒有壹支至少在優勢兵力下敢於野戰的軍隊,是絕對不可能達到遼西防禦的目的的。

此外,遼西的軍戶和農民都在城外的村莊和軍事小城鎮務農。“用大炮造城”如何在晉末機動性強的馬軍到來之前,像“造城”壹樣疏散人、物資甚至地裏要收割的糧食?不坐看後金燒殺搶掠?

最後,歷史上從來沒有壹支軍隊是靠“用大炮造城”這種龜法就能打勝仗的。北宋宋夏戰爭中宋人所謂的“入樓之術”,並不是為了躲避野戰。事實上,在正面戰場上,宋軍往往是勝利者。“入樓之術”的目的是為了阻止對方強大的騎兵進攻宋軍的糧道(實際上五代歷史上定南軍曾用通宛城高墻封鎖梁軍,黨項的“風箏”斷了糧道,最後擊退了10萬梁軍)。宋軍的做法是,壹方面修建堡壘,每兩個堡壘之間只讓輜重隊走壹天,這樣可以保證輜重隊不會遭到夜襲,其次守備部隊可以派兵幫助被西夏右旗襲擊的糧隊。因此,“入樓”之術是基於正面野戰能力保障後勤的戰術,與袁以“倚炮築城”規避野戰的動機有本質區別。

我感覺越是涉及史料,越應該帶著懷疑的眼光去讀。

比如韓侜周,歷史上就是北伐的好宰相。歷史上,正是嶽飛在任時的所作所為,給嶽飛起了壹個普通的名字,謚號“武穆”。此外,他還捐了20萬元資助北伐(比暗殺他的石還厲害)。結果因為他把理學定義為偽科學,被後來的理學弟子收入《奸臣傳》。

林東復社遺民書寫的明史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再加上清朝的文字獄,以及此書成書後康熙乾隆的四次修改,我覺得明史基本上是抹黑的,至少在東北戰爭相關的內容上是如此。

相比之下,我覺得紀的《下壹季北略》可信得多。

Ps:其實時間上遼東沒涉及,明朝歷史也沒那麽好。比如關於嚴嵩,《明史》引用了嘉靖以來王世貞的《史記·嚴嵩列傳》。

作為壹部史書,編纂者壹般會參考各派之言,進行實地考察,並向村民咨詢後得出結論。上至司馬遷的《史記》,下至同期紀的《下季北略》,都是這樣寫的。像《明史》這樣只采取壹種觀點是絕對不夠客觀的。

而且妳知道,王世貞和嚴嵩是仇人。嘉靖以來的《史記全傳》對嚴嵩的描述是不客觀的。比如當時宰輔被禦史彈劾是常有的事。王世貞寫了幾個記錄——張聰、夏衍、翟鸞、徐階,都被彈劾了。張聰被襲百余次,比嚴嵩“被瓦解”多得多。他的《張聰傳》沒有舉壹個例子。而《嚴嵩傳》則引用了十余例,是傳記中引用彈劾的第壹例。

最後,《金瓶梅》疑似作者王世貞對待歷史的態度非常有問題。

有壹種說法是徐達背上長了癰,不吃魚。朱元璋給他鯉魚,導致徐達病倒而死。死後第二天,朱元璋也對著貓和老鼠哭了。

這句話出自王世貞。說實話,連當時(包括現在)任何壹個讀者都知道,徐達死在北京,朱元璋在南京當皇帝。“授人以魚”的想法是絕對不可能的。這種絕對不可能的謠言寫在筆記裏,可見王世貞對待歷史的態度。

如此壹來,王世貞的文章在《明史》中被通篇引用,可見《明史》編者對待歷史是什麽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