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中德(沈陽)裝備園憑什麽贏得國際聲譽?

中德(沈陽)裝備園憑什麽贏得國際聲譽?

對於東北地區來說,這個冬天似乎來得有點早。在朋友圈,在輿論場,在人們的圍觀中。

“東北現象”和“東北經濟困境”成為持續高燒的熱門話題。各種分析解讀甚囂塵上,或冷靜客觀,或深具良知,壹方面體現了社會各界對東北的關註,另壹方面也闡述了振興東北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

這份寒意,在位於鐵西區的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以下簡稱“中德裝備園”),有著春風和雨的意味。

寶馬不斷加大投資,在這裏建立了世界上技術最先進的整車廠、發動機廠和中國以外唯壹的R&D中心。

寶馬全球供應商大會期間,共洽談各類項目198個,簽約了壹批重點項目。

西門子、庫卡、紐貓、施陶芬、太白、SAP、Pinch Bamak等德國知名企業、隱形冠軍企業、研究機構都曾在此合作。

搭建各類平臺,與德國國際合作署、德國商會、德國中小企業聯合會等商會建立合作機制,德國商會等機構在此設立代表處;

“德企沈陽行”、“2016中德汽車輕量化技術年會”等交流活動越來越頻繁,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壹流企業前來參觀交流...

今年以來,作為對接“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的戰略平臺,中德裝備園不斷深化與德國的合作交流,集中德國優質企業和項目,拓寬創新合作領域,日益成為德國乃至歐盟眾多企業謀求發展的“俱樂部”。

截至目前,智能制造、高端裝備制造、汽車制造、工業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等五大產業群共206個項目。規模以上企業482家,跨國公司6543.8萬多家,世界500強企業50多家。

在各級政府和行業協會組織的“德國企業沈陽行”中,越來越多的企業家走進中德裝備園,然後選擇留下來投資,並推薦給其他有親身經歷的企業家朋友,為中德裝備園在德國工商界贏得了良好的國際聲譽。

中德裝備園究竟是靠什麽打破“投資不過山海關”的論調,持續釋放“磁鐵效應”?

讓我們再次審視中德裝備園的發展定位:沈陽轉型發展的新引擎;“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戰略合作試驗區;新開放經濟體制的探索領域;國際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示範區;創新驅動和綠色集約發展引領區。

使命在肩。從自身改革出發,下決心優化營商環境,勇於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潛力,釋放發展內生動力,是中德裝備園的發展之路,也是破解“東北困局”的突破口。

從“中德”到“德中”服務理念的轉變

165438+10月8日,沈陽德眾企業服務中心A區正式揭牌。在首批12企業中,既有西門子、施太白、施道芬等知名大企業,也有德如工業咨詢、德特、凱佩斯等高成長性中小企業。14家企業有意入駐,已有20家企業表達意向。

為什麽不叫“中德企業服務中心”,改叫“德中”?背後是壹種全新的運營模式和理念轉變。

記者了解到,中德裝備園管委會與德國企業成立了合資公司——沈陽德眾企業服務管理有限公司,總投資約1億歐元,* * *隨著德中企業服務中心項目的建設,

建築規劃設計方案,在建築方案中體現“德國元素”,面向全球公開招標,主要包括“德中門”主體建築及規劃展廳、德式酒店、高端寫字間。

項目未來的股比結構也將是德國的,項目運營、招商引資、綜合物業服務全部交給德國企業。在招商模式上,服務中心還開創了壹個全新的思路,即通過建立中德基金M&A平臺,讓本地企業走出去,並購國外、德國好的中小企業,提升競爭力。

不僅如此,在工業文化和生活文化上,也會充分體現德國風格。沈陽德眾企業服務中心CEO梁開清說,中心引進了歌德書店、德國啤酒屋、私立學校、有德國醫生的診所等。這些都是吸引德國投資者的亮點。

這也解釋了為什麽越來越多註重工作和生活的德國人選擇來沈陽、鐵西、中德裝備園定居。

德中企業服務中心運營總裁瓦格納告訴記者,德中企業服務中心項目概念發布以來,德國企業界表現出濃厚興趣。明年初正式開工建設,2018年初企業入駐,為德國等國企業入駐和中國企業走出去搭建最佳服務平臺。

招商引資從“拼優惠”到“拼誠信”

招商引資時,承諾過高;項目來了之後,沒有赴約,關門打狗。這樣的招商引資不僅讓企業望而卻步,也讓政府失去公信力,惡化了營商環境。

如果沒有良好的營商環境,招商就成了紙上談兵,壹錘子買賣。堅決摒棄招商引資是錢圈工程的做法,貼近投資人,站在投資人的角度幫助企業順利發展。中德裝備園讓壹流的營商環境成為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

今年,壹個行業排名前十的瑞士智能制造項目,打算在中國選址。消息壹經傳出,在大連、南京、武漢等國內多個城市引發激烈競爭。

“尤其是壹些南方城市,給了很多優惠,真的很吸引人,很直接,很開放。”中德裝備園招商局局長肖勇壹接觸就感覺到了困難。他找到了項目的中方投資方,了解了項目的需求,給出了專業的建議,包括頂層設計、項目運作、未來市場等壹系列方面。

在優惠政策方面,中德園給項目的答案是:是否合法合規,能否兌現。壹味依賴優惠政策,會給企業的落地帶來麻煩,甚至會為上市公司未來的長遠發展埋下隱患。

給項目方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真誠和專業。很快,我們實地考察了中德裝備園,順利簽約。同時,規劃、國資、金融等部門聯手,提供全方位服務,幫助企業落地。

生產減速機的德國隱形冠軍企業紐卡特是第壹家進駐開發區的德資企業。從小規模起步,從設立代表處到租廠房,再到買地、立項、建設、竣工,不斷發展壯大,成為園區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板塊的代表性企業。

“在中德裝備園,我感覺像在家鄉壹樣親切,我愛上了這裏,無論是發展環境還是生活環境。”紐卡特行星減速器(沈陽)有限公司董事長漢斯說。按照規定,他60歲以上很難在中國拿到工作簽證,中德裝備園正在協助他辦理專家簽證。

行政審批從“等門”到“定制服務”

從事生產線改造的智能制造企業沈陽德江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剛決定入駐中德裝備園,就經歷了上午提交註冊材料,下午領取營業執照的“鐵西審批速度”。

憑借園區全流程跟蹤服務,成功完成戰略重組的漢祖激光和沈陽賽特維,幫助承接了園區第壹筆500萬元的訂單,感受了行政服務從簡單手續到定制服務的轉變...

“改變過去等待企業審批,轉向為企業提供定制服務;不要止步於企業成功落地,還要致力於企業引進後的再服務,幫助連接上下遊產業鏈。”中德裝備園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李寶軍介紹。

第壹手優秀政策。沈陽“降本減負20條”的實施,給中德裝備園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利好。中德裝備園成為東北第壹個真正意義上的“零收費”園區。中德裝備園設立省市三級產業發展引導基金,總規模30億元,正在等待省政府常務會議批準。同時,積極爭取東北新動能發展專項資金(中央預算內投資)6543.8+00億元用於園區建設。

註意服務。政府應該做而且必須做好的,是提供壹個有利於發展的政策服務環境。遼寧省先後向鐵西區下放和委托30多項行政權力,選擇重大建設項目意見等5項省級行政權力,為鐵西區開辟了“綠色通道”。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大力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優化投資和營商環境。通過高效、專業、廉潔、透明的政務服務體系,確保企業和項目進入無門檻、投資無後顧之憂、建設無幹擾、發展無障礙,已成為鐵西區的常態。

公園建設從“德國元素”到“德國內功”

記者了解到,根據產業規劃和空間規劃,中德裝備園規劃面積48平方公裏,核心區20平方公裏。按照“產城融合、智慧城市、生態城市”的規劃理念,以中德街為軸線,與中歐路、中法路、中瑞路、中奧路形成“壹縱四橫”格局,形成集聚德企的產業走廊。

目前,各類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加快推進。以中德大道、大堤路西延線、發展22路、25路為代表的主要路網建設正在加快推進。中央商務區規劃建設方案,包括德國中心、中德職業技術學院、華晨寶馬培訓中心、中德廣場、寶馬公園等。,正在完善,預計明年正式開始;西河沿岸綜合整治工程正在施工,預計明年上半年完工;鐵西新城綜合管廊工程,全長63.8公裏,已全面施工,開挖長度超過4公裏;地鐵3號線規劃建設方案已上報國家相關部委;德國中小企業標準廠房正在分階段有序實施,第壹棟廠房已經摘牌。

“除了體現德國元素的高質量基礎設施,我們更註重夯實中德裝備園的‘內功’,真正向德國看齊,打造德國企業高度集聚的世界級工業園區。”李寶軍表示,將繼續在園區的產業發展模式、開發建設管理模式、開放合作模式等方面進行實踐和創新。

面對德國企業關註的知識產權問題,在發放千余份問卷和多次調研的基礎上,正式發布了《中德裝備園知識產權行動計劃白皮書》,並正式啟動知識產權保護服務平臺,打消了德國和歐洲企業對進入中國市場的顧慮。

明確中德職業技術學院組建模式和具體路徑,確定市、區政府和企業按照“1+1+X”模式建設壹所高職學院、壹個企業間實訓中心和若幹個企業實訓基地。初步明確了設計、建設、投資、運營主體,為德國企業在園區的長遠發展提供了人才儲備。

目前,中德裝備園正與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工信部、外交部、科技部等部委溝通協調,解決園區發展難題,探索園區發展新模式。提升園區公共服務水平,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創客天堂,努力成為東北地區審批最便捷、資源配置市場化程度最高、創業發展環境最好的區域。

全面創新發展“三箭齊發”

創新工業發展模式

(1)聚焦“德國元素”,實施高端高質量增量發展

與德國國際合作署、德國商會、德國中小企業聯合會等商會和中介機構建立長期合作機制。

(2)推動裝備制造業在互聯網+中的融合發展。

優先發展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和數字化技術,以新壹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建設數字化工廠和車間。

(3)支持龍頭企業和中小企業協調發展。

鼓勵大型企業集團圍繞高端裝備制造業重點領域進行跨國戰略合作、兼並重組,同時引進壹批創新型中小企業集團,打造國內外知名的產業鏈完整的高端裝備制造技術創新集群。

創新園區開發建設管理模式

(1)大力推進國際合作管理模式創新。

成立中德(沈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合作理事會,由中德雙方高層(或特使)擔任主席。全球招商,提升國際市場品牌效應。

(2)與管委會和開發公司共同創建公園管理新模式。

園區內壹級行政機構和運營機構並行設置。管委會負責行政事務管理,開發公司負責開發建設、招商引資和服務。

(3)創建嵌入政府服務的市場化發展新模式。

走市場化開發建設之路,按照“政府引導、企業運作、合作共贏”的原則,明確政府與市場的邊界,發揮各自優勢。

(4)打造新型智能園區。

應用建築信息模型(BIM)和城市地理信息系統(UGIS)等信息技術,為整個項目的建設做出科學決策,打造全新的智慧園區。

創新開放合作模式。

(1)打造“招商引資+引進人才+引進體制”的合作新模式

在招商引資、引智的同時,實現引進制,學習德國的先進技術、先進管理模式和先進制造理念,學習德國發展裝備制造業的工業制度文化和匠心文化,並使之本土化。

(二)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

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探索區,推廣復制上海等自由貿易試驗區投資貿易便利化措施,建立“備案+審批”的對外開放模式,探索實行外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