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我寫了我家要揭陽的身邊的歷史。

我寫了我家要揭陽的身邊的歷史。

揭陽古縣是廣東省最古老的縣之壹,歷史悠久,有史以來已有2000多年。其境內的榕江流域曾是古代粵東、閩南的區域中心,也是潮汕文化的發祥地。本文對1840(中國古代史下限)前不同時期揭陽的建制沿革、社會經濟、文化進行了初步探索,以供參考。

壹、從古代到秦漢

這壹時期是揭陽縣開始建立並管轄歷史上最廣區域的時期。

揭陽因五嶽之壹的揭陽嶺而得名(武陵:壹是大峪嶺、石安嶺、臨河嶺、桂陽嶺、揭陽嶺;另壹種是大禹嶺、嶽城嶺、孟祝嶺、騎田嶺、都龐嶺),最早見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派仁孝、趙佗南平後,建立南海、桂林、湘三縣,在潮汕建立的南海縣潮汕地區、梅州市及閩南部分地區建立揭陽警備。所以崇壹饒教授說,“能從潮中采得最老之物,皆因秦之防。”。(1)到了秦朝末年,諸侯紛紛造反,這時候到了南海郡,安慰其他垂死的人。他們通過分析天下和嶺南的軍事政治,認為嶺南可以立國,於是勸趙佗自立。任濤死後,趙佗根據他的言行統治嶺南。公元前204年,他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南越,並任命壹名歷史學家為揭陽令,於是政治制度在這裏建立。丁原六年(111年前),平定南越,在原揭陽地區設立揭陽縣。潮汕地區隸屬南海郡,開始有中原王朝直屬的政治體制,壹直持續到金九年(413),在依安縣設立揭陽。所以今天我們講的是晉代以前揭陽的歷史,也就是今天潮汕及其周邊地區的歷史。關於這壹時期,尤其是秦以前揭陽地區的社會,文獻記載很少,只能借助考古材料來了解。

從20世紀30年代至今,壹代又壹代的考古學家和文化工作者在粵東揭陽地區做了大量的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發現了大量的考古文化遺址和遺跡。通過這些資料,我們可以壹窺古代揭陽的社會面貌:

20世紀90年代,考古學家在漢江入海口南澳島象山發掘出壹批引人註目的石制品,這些石制品小而平,薄而薄。根據考古學家曾琦教授的說法,這個時代大約在8000年前。(2)這是迄今為止在粵東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文物,在今天揭陽玉湖石頁遺址也發現了壹些角巖。曾琦教授認為他們的捶打手法和象山小石器差不多。說明早在8000年前,先民就已經在粵東這片土地上生產生活了。當然,未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可能會發現比香山遺址更古老的遺跡,所以古代粵東的歷史會提前到8000年前。

離他們較近的潮安陳橋北丘、赤湖北丘、揭陽洪崗遺址,距今5000年至6000年。從這些遺址中發現的大量豬、牛、魚等動物的骨骼和外殼來看,這壹時期的前民主主要靠漁獵獲得生活資料,而許多骨刀、骨錐、骨針等骨磨器的發現說明這裏的先民較多。在普寧廣泰鎮面元村虎頭鋪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器生產遺址,通過發掘發現,同時期的陶窯有17座,充分顯示了距今約4000年前這裏陶瓷工業的發達程度。

迄今為止,粵東史前考古中最常見、分布最廣的考古遺存是濱水考古文化遺存,已發現數十處。從地理上看,主要分布在粵東的榕江、韓江、九龍江和晉江。榕江流域是浮岸文化遺存密集分布的地方。揭陽縣(今揭陽)有5處遺址,已發現33處。(3)這大概是從秦漢開始榕江流域將成為粵東區域中心的標誌。考古學家邱立成教授認為,付斌文化的時代相當於西周。(4)浮岸豐富的文化遺存反映了粵東從前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歷史及其與中原文化的關系:從浮岸墓葬的形式來看,墓葬方向各異,雜亂無章,反映了浮岸人民的血緣紐帶已經斷裂,埋葬方式以權勢、等級、財富的差異為基礎;(5)付斌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有陶紡車、大量陶器和陶拍,說明付斌人已能從事陶瓷生產,且生產已有壹定規模(因為南澳東坑子遺址發現了7件陶拍),能生產出巨大的陶器,如大口尊,陶器中已使用上釉技術,是生產力發展的表現;在浮岸的壹些遺跡中也發現了青銅簪、青銅碎片和青銅渣,說明浮岸的主人鑄造和使用過青銅器,各地墓葬中青銅器埋藏的廣泛發現,應該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青銅生產的發展;在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石戈、和石等武器,表明這壹時期這裏仍然經常發生戰爭。此外,在揭陽仙橋濱水遺址還發現了壹枚張的石牙。牙掌作為壹種起源於中原的“禮器”,是用來作為神祖告成的權杖。仙橋遺址石張的發現,壹方面說明居住在濱水地區的人們社會存在著明顯的等級差異,另壹方面也說明濱水地區的文化明顯包含著中原商業文化的因素。(6)

付斌文化之後,進入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揭陽嶺的開辟,南越文化以強勁的勢頭滲透到當地,改變了這裏土著人的文化面貌。考古中最明顯的標誌是,繼舟橋類型之後,漢江流域的幾何印花陶器卷土重來,大量使用被考古學家認為是南越族特有標誌的陶器——奎文陶器。(7)這壹時期,隨著南越人的遷徙,也引進了先進的水稻栽培技術。今天在揭陽新恒隆車溪旁的山上發現了壹個有稻穗痕跡的方格陶罐,最大的稻穗達到23粒。瞿溪五堆山崗遺址發現石鏟和三角穿孔犁鏵,其他地區普遍發現石斧、石鏟、鋤、鏟、刀、石磨、杵等各種農具,表明鋤耕農業繼續發展。(8)由於犁鏵、鋤、鏟、大鏟等農具和青銅農具出現在石制農具中,(9)

雖然古代揭陽郡的設立時間壹直存在爭議,但似乎越來越多的學者接受了始於秦代南越國,由漢武帝近年來決定的觀點。現在有壹個問題:秦漢時期揭陽縣的城址(縣治)在哪裏?由於史書缺乏明確記載。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潮汐研究人員壹直在爭論這個問題。有人認為在今天的揭西河坡,有人認為在今天的豐順湯坑,還有人認為在澄海龜山等等。但是各種說法都缺乏有力的證據。如果要說在河坡和湯坑,為什麽揭西和豐順壹直沒有發現漢代的繩瓦等遺跡,更不用說秦漢時期的古城遺址了?(10)雖然在澄海龜山發現了漢代的建築遺址,但是龜山所在的位置在2000多年前是壹座凸出海面的小山,沒有簡要的地形。作為古代揭陽的政治中心,轄區數萬平方公裏,非常安全。(11)據清代顧祖禹編著的《閱史地紀要》:“揭陽舊縣在縣西北,淩潔以南。韓誌郡,以淩潔的名義。”“揭陽山在縣城西北壹百五十裏處...而淩潔也是壹天。.....石魯待在家揭嶺,或以為是此山。”結合秦攻百越、漢平南越的路線和秦漢時期揭陽的地理情況。筆者認為揭陽老城的遺址應該在古揭陽縣的北向(或東北或西北)是有可能的。這壹點,饒宗頤教授在《潮州河演化編年史》中也有提及:“秦漢時,藝兮以下為渤海,沿海沖積地以北為界,而揭陽山則遠在江西境內。於是,石魯留在家裏,經過桂林,舞陽在湘西做官。認識漢朝時,揭陽郡的政治中心應該在朝君以北,而沿海地區則被稱為荒地。當然,作者的論斷,以及城址在北方的具體位置,將由我們的潮汐研究者收集到的更為詳細具體的文獻(如古代區域地圖等)來證實。)和考古學家發掘的實物,如秦磚、漢瓦等。

關於漢代揭陽古郡的社會、經濟、文化狀況的文獻很少,考古發現也少於秦漢以前。到目前為止,整個潮汕地區只發現了十幾處漢代的遺址。從這些遺址的分布可以看出漢代時期中原文化向古揭陽地區的滲透過程:西漢初期,潮汕地區只有澄海龜山壹處遺址,被漢族人像孤島壹樣占據,而在今天揭陽的榕江北江流域,則有較為密集的土著越南人遺存。到了漢代中後期,漢文化的影響似乎已經滲透到內地的榕江南河流域,揭陽白塔寶蓮寨山的木槨墓更是展現了嶺北文化。普寧裏湖松柏圍中華越人墓表明,東漢末年,中華文化的影響進壹步推進到榕江南河上遊。(12)從這些漢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我們可以壹窺漢代的揭陽社會: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鐵器,有斧、鈸、刮刀、鑿、鉤、刀、錐、釘等。,這說明從中原引進的鐵器在這裏已經被廣泛使用,鐵器的使用是生產力發展的象征;出土的陶器有更多的印章圖案和更多的彩釉,包括藍釉、黃釉和綠釉,這表明陶器的制作技術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最常見的青銅器是五銖銅錢,說明這裏的商品交換有了錢幣的流通,這是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遺址中發現的瑪瑙珍珠、瑪瑙爾贊等飾品,壹般認為是從海外輸入的,反映了漢代海外物品輸入潮汕地區,是潮汕地區參與南海“絲綢之路”活動的實物見證。(13)

二、從晉代到五代十國

這壹時期是建立了600多年的揭陽縣被廢除的時期。

從漢末到南北朝,中原戰亂不斷,東南地區相對穩定。中原許多顯赫的家族為躲避戰亂而南遷,形成了秦漢以後的又壹次人民南渡高潮。在粵東發現了許多帶有中原色彩的晉南朝墓葬,可以斷定粵東是當時南遷“流民”的主要聚居地。中原移民給粵東的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壹方面,中原人帶來了先進的技術,促進了沿海交通的發展,加強了粵東與內地的交流,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另壹方面,隨著人口的增加,為了加強管理,需要增設縣,所以對原有的行政區劃進行調整。粵東,金城鹹和元年(326年),分南海縣裏東關縣和揭陽縣。鹹和六年(331),揭陽縣分海陽、潮陽、海寧、遂安四縣。晉安帝易Xi九年(413),分東關縣,在原揭陽縣設立易安縣,下轄海陽縣(今潮安、饒平、榮成、揭東、揭西、澄海等五縣。)、朝陽縣(今朝陽、普寧、惠來等。)和趙毅(趙趙)。後來這壹帶的建制演變是這樣的:南齊時期,依安縣在成鄉增設壹縣,* * *轄六縣。隋開帝十年(590),依安縣並入,依安縣僅設在原縣。次年,依安縣改為潮州,轄海陽、潮陽、遂安、海寧、趙毅、程響六縣。隋大業三年(607年),潮州被稱為依安郡,屬揚州管轄。武德四年(621),改名潮州,棄依安郡。唐高宗天寶元年(742),改潮州為潮陽縣。甘源元年(758),又叫潮州,仍轄海陽、潮陽、程響三縣。後金第二年(945年),程響升格為荊州,潮州僅轄海陽、潮陽兩縣,直至北宋。

雖然古揭陽縣在晉安皇帝易Xi九年被廢除,但在此後很長壹段時間裏,人們習慣稱揭陽為後來改名的易安縣和潮洲。

三、宋元時期

這壹時期是揭陽縣的恢復,但面積比以前小了很多,社會經濟文化進入了全面發展時期。

宋宣和三年(1121),葛海陽縣永寧、鹽德、崇義三鎮設在揭陽縣,縣設在黃流村(今豐順劉流鎮)。紹興二年(1132),揭陽郡廢,全境並入海陽。同年,朝陽縣也並入海陽。到目前為止,潮州只有壹個縣的領海。紹興十年(1140),揭陽縣恢復建制,縣治初步設在白吉村(今玉湖井崗)。後遷至玉嬌村(今榮成),潮州於元代改稱潮州路,隸屬揭陽縣。

宋元時期,中原文化成為潮汕主流文化,潮汕地區進入全面發展時期。到了宋代,由於北方戰亂頻繁,對中原乃至江南地區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人民大量流亡。此時,東南沿海地區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大量未開發的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樂業的北方士人。因此,這壹時期的南遷規模大大超過了漢晉南朝時期。揭陽撤縣時,正是中原、江南大量移民經福建遷入潮汕地區的時候。因其土地肥沃,人口少,仍有大量土地可供開墾種植,成為移民的遷徙點。這壹時期從福建沿海和潮州遷入揭陽的移民,主要居住在長江沿岸丘陵與平原的交界地帶,可以“耕洋田、吃河魚、燒山柴”,生活條件優越。其他人住在平原的較高地區。(14)大量移民的遷入大大增加了這個縣的人口。宋代揭陽人口達6萬。另壹方面為這個縣的發展帶來了勞動力和生產技術。因為此時南遷的移民中有很大比例的江南民族,有豐富水田耕作經驗的人是培育水鄉的生力軍。經過壹段時間的圍墾,揭陽已成為“沿海拒鹵石膏土”,大面積土地得到精耕細作。各地修築隧道,開鑿運河,用從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引進的白殼詹、黃殼詹、紅殼詹等雙季稻優良品種大面積種植水稻。產量大幅度提高,榕江流域成了富庶的糧倉。除了供應當地人口之外,谷物還出口。當時除了種植水稻,還大規模種植桑樹和蠶桑,出現了“太平日子,桑麻遍地”的景觀。(15)形成了以糧食生產為主的多元化經營局面。當時的揭陽,土地肥美,讓很多名人來揭陽都不得不驚呼“舊日潮州末流,今風光南絕”(16)。

手工業和采礦業也在這壹時期發展起來。雖然文獻記載不多,但在莆田十德堂村潮街與水缸仔山交界處發現多個瓷窯遺址(17),說明當時的瓷器生產非常普遍。車田、馬碩、侯伶、十德堂礦坑出土的部分宋代食器和鐵器考古鑒定為宋代礦坑遺址。(18)證明宋代有采礦業。

經濟發展促進城鄉建設。榮成,縣令,逐漸成為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縣衙、龔雪、俗稱“紫禁城”的內外城墻以及雙峰、奉化等壹批名剎、名剎相繼建立。宋代修建的棉湖橋、德橋、沈浦橋、元代修建的仙橋等十幾座大跨度石橋,說明當時的建造技術已經達到相當的水平。

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文化教育也得到了提高。宋紹興十年(1140),龔雪的建立,是揭陽縣官學的開端。此外,鄉賢興辦的書院、書店,也讓揭陽人越來越渴望學習。參加和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數越來越多。據乾隆《揭陽縣誌》記載,在宋代,揭陽被推薦或提拔為“德正、學優、務細”三科進士者多達19人。此外,懷玉還出現了壹批捧金的文人。其中,陳因其在吏治、著述等方面的傑出表現而被稱為“廣南大師”,晚年在黃岐山開設書院講學,開啟了揭陽“士以學為知”之風。鄭國翰和大理學者朱是同壹名單中的學者。做官後,他們在湯坑飛泉嶺建了藍田書屋,朱親自講學。王中行壹生致力於推動學術和崇文化,由他主編的《潮州畫卷》(又稱《潮州記》)是潮州最早的歷史記載。還有“超然物外之趣”,與二蘇(蘇軾、蘇轍)交遊的高石武,是潮汕八賢之壹。由於文風日益興盛,名人輩出,揭陽在宋代又被稱為“海邊鄒魯”。

元朝時,揭陽維持縣級建制,但蒙古貴族實行歧視其他民族的政策,大肆屠殺廣大民眾。宋景炎三年冬,元兵攻陷揭陽城,放火燒城,屠城三日,屍山遍野,把繁華的榕城變成了“兵火蕭條後,景邑幾戶幸存”(19)的廢墟。元軍的高壓政策激起了人民的反袁鬥爭。這些都大大減少了元代揭陽的人口。據乾隆《揭陽縣誌》記載,元代揭陽戶數僅為17671,社會經濟文化壹度停滯甚至落後。

第四,從明朝到清朝中期

這壹時期,揭陽縣的建制沒有發生變化,但由於澄海、豐順設置在鄰近的新縣,揭陽縣的部分轄區被砍掉,使得揭陽縣的面積小於宋元時期。但這壹時期是該縣經濟文化進入巔峰時期。

明朝洪武二年(1369),潮州路改名潮州府,隸屬廣東省,揭陽縣是潮州府管轄的四縣之壹。嘉靖四十二年(1563),自揭陽斷絕的隴西首都歸海陽,揭陽、托普、彭州三都並為澄海郡。清初仍設潮州府,隸屬揭陽縣,歷時三年(1738),揭陽藍田九圖、十二圖與海陽壹部分合並,組成豐順縣。至此,揭陽縣的面積比北宋的三鄉十三都減少了近五都。此後至清末,揭陽縣的建制和版圖基本保持不變。

明初,本縣人口仍呈增長趨勢。據乾隆《揭陽縣誌》記載,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本縣人口為69660人。明朝嘉靖二十壹年(1542)和150年間,人口增加到100614。自嘉靖四十二年四都分海陽、澄海兩縣以來,戶數減少了三分之壹。萬歷以後,由於山口海賊死灰復燃,特別是明清時期,本縣人口銳減。從萬歷十年的66856人到崇禎五年的50人,人口減少到53555人。清朝建立國家統治後,經濟恢復發展。人口又增加了。到嘉慶二十年(1815),揭陽人口增至338459人。明清人口增長的原因,壹方面是大量移民的遷入,另壹方面是原戶人口的自然增長。

在人口快速增長的刺激下,該縣的農業經濟也在明清時期大規模擴張。隨著農田水利建設的推進和監督以及人口的增加,政府可以投入更多的人力進行農田水利建設,因此農田水利建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明清時期,揭陽縣的水利設施主要完成如下:嘉靖七年(1528),在薛侃倡議下,海陽、揭陽兩縣七都,共同開鑿中壢河,從龍溪至桃山,全長1900尺,連接園洲河和西溪河,有利於灌溉和水運;萬歷二十六年(1598),在海陽、揭陽修建石美運河大堤。(20)明末縣城西北90裏的藍田還有壹個湖坡,可以“灌溉差不多百頃之地”;(21)乾隆二年(1737),市民鄭文海等人主張帶領鄉民在沿海挖溪,在外築長堤,灌溉田地引潮,數千畝不毛之地變成了不毛之地;(22)乾隆二十六年(1761),玉湖城鄉紳孫榮光主張修築京港大堤,起於鏡東,止於林西港。大堤長十五余裏,高七尺,鹹鹹鹹的,田挖十五許,灌溉數百頃(23)乾隆四十年(1775),知縣劉業勤派陪審員李到總監辦,多造樓房,以防百丈。(24)這些水利設施改造了大面積良田,擴大了全縣耕地面積。到清朝初期,揭陽有6470多公頃耕地。水稻的種植面積比以前大了,產量也提高了。揭陽已成為著名的“米縣”,其大米產量不僅滿足本縣需要,而且有大量出口。不僅遠銷潮汕福成等縣,還遠銷福建省。當時揭陽流行壹句話:“過棠浦渡先吃揭陽米”,“揭陽三日無米,潮州府城鬧饑荒”。這從另壹個側面反映了當時揭陽的水稻產量很多。

除水稻生產外,其他作物如甘蔗、柑橘、荔枝、龍眼和其他水果和蔬菜也大面積種植。到了明朝中後期,水稻和農作物生產商品化的傾向越來越突出。

這壹時期,揭陽的手工業,如礦冶業、紡織業和各種手工藝品制造業得到了進壹步發展。礦冶業主主要冶煉鐵和銅,明代揭陽縣約有12個鐵礦。紡織業方面,當時揭陽出產苧麻布、葛藤布、亞麻布、香蕉布,其中以苧麻布最好。“竹布有九種,鄉下織的都是女人。精的叫‘機上白’,價格可以翻倍。”(25)其他包括木雕、石雕、家具制造、旅遊設備業等。這壹時期,榮成按生產類別聚集了許多街區,如北巨坑壹帶的銅器和錫器生產、大同街的銅器和鐵器加工、南北坑和北門的造船業、南門的雨篷竹制品、東門的油漿業、進賢門的夏布洗染業、石祥街的木工和繪畫業、城西的灰窯業和觀音子。

隨著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生產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繁榮。縣轄榮成。交通順暢,貨運中轉方便,有“商旅”之譽,是縣城的商業中心。早在宋元時期,榮成就有南北兩城,是生活資料和農產品供求的集散地。明清時期,隨著城市工商業的繁榮,乾隆二十六年(1761),增加了六個城市,分別是大街城、新市場、新埠頭城、東關城、北關外城、西關外城,其中大街城、新市場和原石楠城以經營日用品和消費品為主,其余城市以銷售農副產品和農具為主(26)。如柴街、曹街、大同街、灰粉街、街及家私街。(27)除了市鎮集市,到明朝後期,農村地區出現了大量的大型市場,包括田埠、河坡、前崗、仙溪、馬山、大井、湖頭、桃山、塘口、棉湖等。(28)

明代至清初,揭陽的對外貿易主要是大米和蔗糖的出口。當時的揭陽港成為潮汕最重要的糧食輸出港,糧食交易量之大,以至於明朝官員專門在揭陽征收糧食交易的田賦,這是其他郡縣所沒有的。另壹個是蔗糖的出口。據縣誌記載,“甘蔗...叫做竹蔗,可以提煉成糖賣給吳越,很多人以此為利”。“糖:蔗髓用牛車絞煉,煉成黑糖、砂糖、白糖,商人海運賣給吳越,利潤豐厚”。(29)清代,海禁取消後,揭陽的海外貿易國出口的產品更加多樣化。

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教育的繁榮,明清時期是揭陽文化教育繁榮、人才輩出的時期。明朝丁丁之後,為了廣納賢才,是為了復興宇宙,開創事業。揭陽縣學校在明朝洪武年間重建,之後不斷擴建和修建。縣城學校成了城市中學生強調學習的地方。嘉靖初年,有10的社學,崇禎末年,漢廟還有西舍堂和文琪書院。至此,這個縣的教育機構已經初具規模。清初,揭陽在沿襲前代科舉制度的基礎上,鼓勵博采眾長。於是,大量的書院建立起來。清代新建的書院有榕江書院、藍田書院、梅崗書院、星島書院、寶豐書院、神山書院。學校教育的高漲導致了科舉的鼎盛。明清時期,揭陽進士多達43人,語文282人,武術77人。其中,明朝崇禎元年(1628),彜族人郭、宋光佐、、顧超被推薦為中學進士,史稱“陳武四傑”,林德庸在康熙年間中得武舉第壹,都是揭陽科舉史上的美談。在這些科舉人才中,有壹些是以吏治聞名的。其中明代嘉靖年間的兵部尚書翁萬達,壹生被譽為“嶺南第壹臣”,“南平鄧勇,北懲安達,建邊城八百裏,賑濟饑民二十萬”;在鄭德統治時期,薛侃是壹位學者,而歷史學家王陽明深諳其良知學說,為王雪教在潮汕乃至嶺南的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還有被江西人稱為“揭陽公”的王昂。(30)《明史》稱他為“大家之子孫,壹家之家眷,有識有勇,尊法”;清代《潮州府誌》主編楊仲嶽為福建學政,福建人至今懷念他。鄭大進成為直隸總督,是因為他有豐富的官學知識等等。

縱觀古代揭陽縣的歷史發展過程,可以說歷史悠久,自宋代以來,文化發達,文化豐富。正如編年史所說:“鄒魯之風,趙涵之遺,世代不可替代”,不愧為廣東歷史文化名城。

註意事項:

(1)宗壹饒:潮州府史。

(2)曾琦:《南澳兩處古遺址研究》,發表於《潮汐研究》第2期,汕頭大學出版社1994年7月。

(3)邱立成、曾琦:《失落的浮岸文化》,發表於《潮汐研究》第6期,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

(4)邱立成:廣東旅遊出版社1989出版的《探奧潮人付斌、連饒古墓簡介》。

(5)同(3)。

(6)以上觀點,請參閱宗壹世《從牙齒的分布看古史的地域擴張》,發表於《潮汐》第2期..曾琦等《仙橋張世:兼論先秦時期中原文化對嶺南的影響》,《汕頭市誌》第4期,1996。

(7)曾琦:《韓江流域史前考古與潮汕文化之源》,發表於《潮汐研究》第2期。1,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

(8)《廣東簡史》,蔣祖遠、方誌欽主編,48-49頁,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

(9)黃挺、陳占山主編的《潮汕史》共63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出版。

(10)邱立成:澄海龜山漢代建築遺址第壹次了解,載有潮汕雅集《任潮探奧》。

(11)陳黎明:《從考古看潮汕》,潮汕歷史文化系列之三。

(12)以上觀點參考黃挺、陳占山撰寫的《潮汕史》第四章第壹節第三部分《潮汕漢代遺址》。

(13)邱立成、楊:“從考古資料探索潮汕地區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表於《潮汐研究》第2期..

(14)李鐸:《歷代中原移民定居揭陽概況》,載於《揭陽史集》第二集。

(15)該詩出自宋在潮州知府彭延年當官時所作的五首《浦口村活得好》,載於劉業勤《揭陽縣誌·藝文》。

(16)宋·楊萬裏:揭陽路中段,其中載有乾隆《潮州府誌·文藝》。

(17)、(18)張、揭陽文物誌第二章第三節。

(19)謝明總錄:穿越榮成,其中載有乾隆《潮州府誌文藝》。

(20)以上兩項均出自劉業勤:《甘龍揭陽縣誌·藝文》。

(21)乾隆揭陽縣誌郁芳。

(22)清光緒十六年,王秀秀、李星輝編《續誌·揭陽縣人》。

(23)與(21)相同。

(24)同(22)。

(25)劉業勤:甘龍《揭陽縣誌品》。

(26)參見孫主編的《榮成鎮誌·商誌》。

(27)參閱陳顯成:《榕城老城街的形成及其名稱的由來》,載《嶺南文史》(揭陽文史專刊),第4期,1999,共52期。

(28)參見黃挺、陳占山《潮汕史》第三、四章第九章“明末潮州農村市場調查”。

(29)陳:雍正《揭陽縣誌·品》。

(30)王昂因弘治年間任江西永豐縣令時功績卓著,被稱為“揭陽公”,死後列為名臣,以期祭拜當地孔廟。

摘自第五屆國際潮汐研究研討會會議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