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蘇軾上書批評新法,引起王安石不滿,於是請謝肢解蘇軾。
當時所有的官員都知道他們很驕傲。不管什麽原因,被建議非法介入,除了正當防衛,都是自動辭職。於是,蘇軾苦苦哀求被安置在辦公室,然後開始了他的世界巡演。
熙寧四年至熙寧七年(1074)任杭州總判官,熙寧之秋調任密州(山東諸城)。三年後,熙寧十年四月(1077),調任徐州周知,直至元豐二年三月(1079)。
蘇軾在徐州的兩年時間裏,革除營私,興修水利,寬以待人,獲得了傑出的政治話語權,創作了許多經典華章,為徐州留下了許多詩意的回憶。
蘇軾到徐州上任不久,趕上黃河決堤,洪水泛濫到彭城城門。他的第壹份工作是抗洪救災。
為了防止民生混亂,他首先苦口婆心地勸阻富人出城避災,安撫城中市民的心。接著,他又招募五千民工,開辟冷出路,疏浚俗河,日夜加固外城,防止洪水沖刷城墻。
為了盡快完成外城加固工程,蘇軾穿著草鞋,拄著木棍,親自到駐紮在徐州的帝國軍營,懇求他們派人支援抗洪救災。禁軍衛隊長久聞蘇軾太傅,被他的真誠所感動。他派禁軍衛隊和當地市民壹路搶外城大堤,在極短的時間內築起了護城大堤,這就是徐州蘇堤的雛形。
洪水退去後,蘇軾上書朝廷,懇求免除徐州的錢糧,還提議在徐州城外建壹座小城,以便更有效地保護主城免受洪水的威脅。
第二年,朝廷批準了蘇軾的懇求,從中央財政撥款3萬余元和1800石糧,用於城防措施的修繕工程。
徐州西馬臺
在蘇軾的親自謀劃下,徐州的防洪工程開始得到支持。總經理建了四個木樁和壹個木壩,還在主城東南角建了壹個黃色建築,取黃土能勝水之意作為這個工程的標誌。
桃花塢工程於元豐元年(1078)二月開工,八月十二日竣工。9月9日,重陽節舉行了隆重的儀式,吸引了眾多徐州市民前往參觀桃花塢。
壹項防洪工程演變為壹項城市景觀創新,不僅緩解了古黃河對徐州的洪水,也為古城徐州增添了壹道城市景觀。以蘇軾的性情,寫詩在所難免,於是壹沖動寫下了《桃花塢九號》:
在重陽度過除夕的傅成(音譯)說,當時是程楠的午夜。
水在城下打雷,泥在城下遍地雨。
沒人問黃點酒的事,黃昏回來洗靴子襪子。
寫完這首詩,蘇軾覺得上了癮,便寫信給他的弟弟蘇轍、才子秦觀、好友陳師道等人,請他們為桃花塢寫些設備。
蘇轍和蘇軾是兄弟,哥哥做了這麽大的工程造福地方。小弟當然要贊壹下。於是,他洋洋灑灑地寫了壹千字的《桃花塢賦》,歌頌蘇軾治水的經驗,描繪壯觀的桃花塢,筆法流暢,文字飛揚。
此外,還送來了壹首五百字的《黃府賦》,當時在京師(今河北太傅)國子監任教的黃山谷也寫了兩首詩送去。詩人陳師道寫了《黃樓》,使黃樓成為壹個文學事件。這些宋代著名詩人壹起合唱,留下了許多不朽的篇章,成為歷史上的文學盛事,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美談,堪比蘭亭集序,為徐州。
這些同夥的作品都在附近,蘇軾最喜歡的是弟弟蘇轍寫的《黃公館賦》。他接連讀了幾遍,感覺欣喜若狂,立即揮毫潑墨,用自己獨特的蘇聯風格寫下了這篇文章,然後放置起來,刻成碑。根據這篇賦的內容,他還畫了六幅桃花塢的風景圖,壹路立在桃花塢紀念。
黃樓府
宋·蘇哲
熙寧十年,秋七月醜,河定葛源,東流入巨野,北溢濟南,溢泗。
戊戌八月,水下彭城,余雄子看管彭城。水到之前,民以壹杯米,畜以土,積稻草,悶缺口。他們認為水已經準備好了,所以人們不怕水。從戊戌變法到九月戊申,水在城下二十八尺,器械堵在北門。水是從城際山上來的。
下了壹天壹夜的雨,兒子看了看衣服鞋子,留在了城裏。他力勸丈夫禁止典當從事,使百姓偷不到水,避之不及。他們長得帥,和城市同生共死,所以水大了,人也沒垮。
方水淫蕩,汗流千裏,漂流到魯家,敗墓,老弱掩川。強壯的人因沒有食物而發瘋,死在山上和樹上。子瞻令遊泳者浮舟,攜餌相助,無數人擺脫。
水幹了,朝廷就封園,沒時間給徐。子瞻曰:“袁若誠,徐無害,若不誠,徐必再受害。”因此,請建造壹個額外的程序,與水齊平,並用木堤保衛它。水雖然恢復了,但不可能讓它生病。所以,水沒了,百姓受益。於是城東門為樓,粉筆為黃土,曰“土勝於水”。許的人說服了他。
宋朝訂婚的哲方,會登黃宅,觀山水,掛水之遺跡,是黃宅的恩賜。它的文字說:
子瞻和他的客人在黃房子上遊著,仰頭嘆氣說:“哎,好危險。漢元時,河破河絕,野至淮泗之上。梁楚二十多歲。”下面很臟,上面很壓抑。百姓是魚是龜,縣城裏什麽都沒有。皇帝拜泰山東遊,哀民無罪,死無所藏,令百官負薪宣府。贊子的歌至今傷害了它。只是這州已俯仰千年,河東岸倒南,重蹈漢朝遺風。原包是壹個,能看到國破家亡。呂梁相持不下,四山相連,大營在其外。水退不進,環城孤城思海。舞魚龍於谷,閱桅桿竿望四方。風的迅猛發展和戰鼓的恐懼。蟻巢不救,必破。好在冬天是逼出來的,春天縮著退。住在樹上,把死蚌留在水裏。聽袁的功德,不是天意。今天我和我老公有幾個酒席,我們在爭酒,喝酒,笑。對我老公來說是偶然嗎?"
子瞻曰:“今夫安於樂,不知樂即樂,必涉害而後知之。我嘗過了,帶著這個棲息地環顧四周,我看到了天空的浩瀚。我認為這個城市是壹條長河。高萍顏似座,桑馬尾乎滑。從水平方向畫出建築物,指向花園的後面。讓田野在江浦捕魚,讓牛羊在硝煙中四散。微風升起,魏雲。山川有開有合,相隔千裏。向東望去,山勢參差,與水背道而馳。巖石奔騰著流向西方。幾百級臺階湧浪,小船被淹沒。到處都是魚和烏龜,沒人玩。聲崩雷動,城危矣。從南面望去,可以在馬臺玩,大佛之巔,從壹個特殊的地方升起,俯視城市,樓景漫遊,高處不勝寒。水面平坦無邊。周智連接蒲,然後連接淮通。遙望西天,山勢破碎,悲涼無比。麥子熟了巧秀遠了,飛散的人潮去了。白鳥是孤獨的,到處都是煙霧,俯瞰日落。從北面望去,泗水滿水,古邊疆流入燕國,在那裏流入桃園,那裏蛟龍扇動,古木覆空,烏鶇鳴叫,賈柯與城角相連。送夕陽西下,引明月東來。錦雞在綠雉中湧動,陰氣為之易。窺世面而直上,留沙更彩。跳進屋裏,讓人身體發涼,不寒而栗。生群氣,聽溪聲蕩。能與對方共舞,飲鴆止渴,拋棄煩惱,超然自得。而兒子壹個人在這裏看不到丈夫的故居?前者是吉翔和劉鶚,後者是光弼和劍鋒。成群結隊的馬,森林中的勇士。振臂長嘯,風在動,雲在升。朱哥青樓,* * *宋小子。疲憊不堪,陷入虛空。山高水深,草老。蓋必問其晚年,已毀,無所存。所以我會和兒子壹起悼念前輩的逝去,民和河由過去決定。明知沒有變化,終日付壹杯酒。”
於是所有的客人都釋然地笑了,然後就醉了,河水落在月亮上幫他們解圍。
歷經千年風雨,黃樓賦碑早已斑駁,至今仍留在黃樓內,成為東坡留給徐州的珍貴遺產。
關於《黃樓賦》碑,有兩個故事。
據《宋鈔》和《墨莊滿錄》記載,黃樓賦的“山川開合”壹詞並非蘇軾親筆,而是壹個名叫的妓女所寫。
當時,蘇軾非常喜歡壹個名叫馬攀的妓女。馬攀不僅時尚,而且聰明,深受蘇軾的喜愛。與蘇軾相處久了,馬攀也開始學習蘇軾的字體,有時甚至達到了糊塗的程度。
正好蘇軾在寫碑文,沒寫完就出去辦事了。馬攀讀到這封信時不禁感到發癢。他舉起筆,寫下了“山河開闔”四個字。
蘇軾回來後,看到馬攀寫的四個字,不禁笑了。他只是稍微打磨了壹下就保存了下來,壹直刻到了黃樓賦碑。
弟弟寫了首詩,哥哥寫了本書,美女添詞。《桃花塢詩》碑壹方面為宋代文壇兄弟作品增添了浪漫的妙語。
幾十年後,蘇軾被親信毒害,流放到嶺南蠻荒之地。他的後代不準當官,許多與他有關的石碑、書畫被毀。
北宋末年,時任徐州太守的苗忠賢把刻在桃花塢上的碑文據為己有,印了幾千張,然後把原碑砸了,靠賣拓片賺了不少錢。因此,有人認為今天的黃樓碑遺存並不是原碑,而是後人根據拓片重建的。
無論是原碑還是仿碑,《黃樓賦》碑所附著的人文精神,都是蘇軾留給後人最寶貴的財富。石碑可毀,物品可燒。但蘇軾為官壹任,造福壹方的精神,永遠是壹座豐碑。
東坡公是壹代文豪,詩書畫俱精。在政治上,他也是壹個誠實、能幹和親民的官員。他寫了這樣壹首詩:
藍色被霜和枯萎的葉子烤得半生不熟,
遇人如子,遇官如奴。
官民不當官。
我是壹個有文化的耕耘者。
他在擔任徐州知府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帶領軍民修築蘇堤,加強城防,興修水利,關心百姓。是徐州迅速呈現出壹派政通人和的景象。東坡公為此寫下了“浣溪沙”五個字,記錄了當時他心中淳樸的民風民情。
歡喜沙琪伊
蘇軾
衣服和毛巾沙沙作響的棗花,汽車響在村莊的南方和北方。牛衣古柳賣黃瓜。
陽光明媚,但他太渴了,他想找些水喝。然後敲開壹個村民的門,問:能給我壹碗茶嗎?
此外,東坡公和徐州第壹個采煤工壹樣,在徐州西南五十裏的白土鎮發現了壹個質量優良、儲量豐富的煤田。為此他寫了《石炭紀石炭紀》:“彭城過去沒有石炭紀。元豐元年十二月,派人巡視黔西南和白土鎮以北。以冶鐵為兵,銳勝長運。”
煤的發現進壹步促進了當地冶鐵業的發展。蘇軾在《徐州皇帝書》中特別講到:“州東北七十余裏,即州獄,自古鐵官商賈雲集,其民富民樂。每三十六個冶煉廠都有大家,生產精鐵的地方有幾千個,人民善於鍛造...
除了普通的政務,蘇軾還有很多歌要問候和送。同為四川人的張赴京趕考,特地來到彭城拜謁蘇軾。東坡為他寫了壹首著名的詩《送張,送,去宮中考試》:
雲龍山試春裝。
鶴亭前送霞。
三裏杏花壹色。
新浪君去馬如飛。
這首詩中提到的雲龍山上的鶴亭,是蘇軾在徐州的又壹佳作,也與西寧十年水災有關。
熙寧十年(1077)秋,洪水沖毀了雲龍山人張天驥的草堂。第二年春天,張天齊轉戰雲龍山東麓。張天驥是方外山人。他的牲畜有兩只鶴,每天早晨放生,黃昏招集,就像林逋,西湖山人,老婆兒子都是梅。張天驥還特意修建了壹座鶴亭,邀請蘇軾來此做客。蘇軾遊覽後,寫出了不朽名作《飛鶴亭記》,使壹座膾炙人口的山草亭遠近聞名。“回來就在西山久留”,更是名揚四海,激發了無數人的感傷。
何方館
宋壽司
西寧十秋,彭城被淹。雲龍山張浚草堂、水及其半葉。第二年春天,水落,遷到故居東邊,東山腳下。如果妳向上看,妳會得到壹個不同的情況,並在上面建壹個亭子。
彭城山與淩鋼山四位壹體,隱為壹大環,獨缺其西側,山人亭則宜。春夏之交,樹與草之間的天空,秋冬的雪月,千裏之外,風雨之間的俯仰多變。
山人有兩只鶴,非常溫順,善於飛翔。丹盼西山缺,隨它去,或立於田間,或飛於雲端。黃昏返回東山。因此得名何方館。
郡守蘇軾從賓左現官中去見山民,在亭子裏飲酒作樂。他告訴山民:“妳知道隱居的快樂嗎?雖為南王,不易改。”《易》雲:“鶴在陰,其子和。“《詩》曰:“鶴聞於九臯,其聲聞於天。“蓋其為物,清遠閑脫塵,故易與詩比聖人更正。壹個隱藏他的美德的人應該玩它,如果它是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但衛懿公的壹只好鶴會毀了他的國家。周公寫酒專利,魏公寫節制,主張荒亂無醉人,而劉玲、阮籍以率真著稱。嘿,老公!南王,清遠雖閑如鶴,猶未善,善則亡其國。而隱於山林之人,雖惑敗如酒,不可害人,但鶴呢?從這壹點來看,它的快感不能算是統壹的。”
山人笑著說:“是啊,是啊。”這是壹首放鶴邀鶴的歌:
鶴飛去西山,在空中看適合做什麽。我轉翼,集眾將,忽見所見,又擊。獨自在山谷裏,啄食苔蘚,在白石上漫步。
鶴歸來,東山之影。底下有人,冠草,葛衣,鼓。勤快吃,剩下的全是妳的。回來,回來,西山會待很久。
元豐元年十壹月初八,記《鶴亭記》。
雲龍山雲龍湖
除了詩詞歌賦,東坡公在此期間還留下了大量的書畫名作。除了桃花塢上的石碑,現存的書法帖有揚州紫菱帖、洪水帖、燕竹帖、平福帖等19個,都是稀世珍寶。
元豐二年(1079)三月,蘇軾接到了調任湖州的聖旨。當地長輩爬上馬頭,敬酒獻花,不忍離崗。排場非常漂亮。
蘇軾含淚寫了壹首詩,向徐州的長輩告別:“過壹會兒再見,我還有感情。”
然而,當我們離開這裏,蘇軾再也沒有機會回到徐州。只有山頂和水岸還保留著東坡的遺風,書生文人還吟誦著東坡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