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火箭是唯壹能使物體達到宇宙速度,克服或擺脫地球引力,進入太空的運載工具。火箭的速度是通過火箭發動機的運轉獲得的。早在1903年,齊奧爾科夫斯基就推導出了單級火箭的理想速度公式V=ωLnMo/Mk,稱為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ω是發動機的噴射速度,Mo和Mk。分別是火箭初始質量和發動機熄火(推進劑用完)時的質量。Mo/Mk稱為火箭的質量比。
根據這個公式,火箭速度與發動機的噴氣速度成正比,並隨著火箭質量比的增加而增加。即使使用最好的液氫和液氧推進劑,發動機的噴射速度也只能達到4.3 ~ 4.4 km/s,因此單級火箭不可能將壹個物體送入太空軌道,必須使用多級火箭通過中繼將航天器送入太空軌道。
用於運載航天器的火箭稱為航天運載火箭,軍用炸彈稱為火箭武器(非控)或導彈(控)。航天運載火箭壹般由動力系統、控制系統和結構系統組成,有的還裝有遙測、安全自毀等附加系統。
多級火箭的級間連接方式有幾種,包括串聯、並聯和串並聯。串聯是指將幾個單級火箭串聯成壹條直線;並聯就是把壹個大的單級火箭放在中間,叫核心級,周圍捆綁幾個小壹點的火箭,壹般叫助推火箭或助推器,也就是助推級;串並聯多級火箭的核心級也是多級火箭。
多級火箭各級之間、火箭與有效載荷和整流罩之間的連接和分離是通過連接壹個分離機構(常簡稱分離機構)來實現的。分離機構由爆栓(或爆索)和彈射裝置(或小火箭)組成。通常是用爆炸螺栓或爆炸電纜連接成壹個整體;分離時,爆炸螺栓或爆炸索爆炸解鎖連接,然後通過彈射裝置或小型火箭,或前壹級火箭發動機啟動後的強力噴氣,將兩部分分離。
火箭技術是壹項非常復雜的綜合性技術,主要包括火箭推進技術、總體設計技術、火箭結構技術、控制與制導技術、計劃管理技術、可靠性與質量控制技術、試驗技術等。導彈方面,有彈頭制導控制、突防、再入防熱、核加固、小型化等彈頭技術。
編輯這壹段的歷史淵源
據古籍記載,“火箭”壹詞最早出現在公元3世紀的三國時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當時在敵我雙方的戰鬥中,人們把頭上有易燃物的箭叫做箭,點燃後射向敵人,叫做火箭。這是壹種用於火力攻擊的武器。本質上只是壹個帶“火”的箭,與我們現在所說的火箭相差甚遠。唐朝發明火藥後,到了宋朝,人們就把壹個裝滿火藥的桶綁在箭桿上,或者把火藥放在箭桿裏,點燃導火索,把它發射出去。箭借助飛行中火藥燃燒產生的向後火的反作用力飛得更遠,人們把這種噴火箭稱為火箭。這種向後噴火,靠反作用力助推的箭,已經有了現代火箭的雛形,可以稱之為原始的固體火箭。
火箭是壹種噴射推進裝置,利用熱氣流高速向後噴射,利用產生的反作用力向前推進。通常火箭這個詞還包括導彈、宇宙飛船甚至煙火。
最普通的火箭燃燒固體或液體化學推進劑。推進劑燃燒產生熱氣,熱氣通過噴管向火箭尾部噴射氣流。火箭自帶燃料和氧化劑,其他噴氣發動機只需攜帶燃料,燃料燃燒所需的氧氣取自空氣。因此,火箭可以在地球大氣層外使用,而其他噴氣發動機則不能。火箭發射時產生巨大的推力,使火箭在短時間內迅速升入天空。隨著燃料的不斷減少,火箭自身質量也逐漸減少。隨著離地球距離的增大,質量和重力的影響減小,火箭速度越來越快。
土星五號火箭出發前往月球時,5個發動機每秒消耗近3噸煤油,它們產生的推力相當於32架波音747的起飛推力。不可能確定火箭發明的確切時間。大多數專家認為,中國人早在13世紀就研制出了實用的軍用火箭。19世紀有幾大技術進步:燃料容器的紙殼改為金屬殼,延長了燃燒的持續時間;火藥推進劑的配方標準化:創建壹個發射臺;發現了自旋定向原理等等。19年底,火箭開始用於非軍事用途,比如用火箭向海上遇險船只運送救生索。19年末20世紀初,美國科學家戈達德和其他幾位專家奠定了現代火箭技術的基礎,發射了第壹枚液體燃料火箭。
20世紀70年代,美國開發了壹種全新的火箭動力太空飛行器——航天飛機。主要分為三個部分:機身後部有三臺主發動機的軌道飛行器;外掛燃料箱,裝有液氫和液氧推進劑(5分鐘後脫落),保證主機工作;它裝有兩個可分離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2分鐘後分離),與軌道器的主發動機同時啟動,在初始升空階段提供推力。1981 04月12日,第壹架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發射升空。
中國古代火箭技術傳入歐洲後,火箭經過改進後壹度被列為軍事裝備。早期的火箭射程短,彈著點分布廣,後來被火炮取代。壹戰後,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火箭武器發展迅速,在二戰中發揮了強大的作用。
上世紀80年代,瑞典工程師拉瓦爾發明了拉瓦爾噴管,改進了火箭發動機的設計。19年底,20世紀初,液體火箭技術開始興起。1903年,俄羅斯的к E tsiolkovsky提出了制造大型液體火箭的思想和設計原則。1926年3月16日,美國火箭專家、物理學家R.H .戈達德飛行了第壹枚無控液體火箭。1944年,德國在戰爭中首次使用由液體火箭發動機推進的受控V-2導彈。1931 5月,德國科學家赫爾曼·奧貝特領導的宇航聯合會成功測試了歐洲第壹枚液體火箭。到1932年,德國軍方參觀了該協會研制的液體火箭發射試驗後,意識到火箭武器在未來戰爭中的巨大潛力,開始組織壹批科學家和工程師集中力量秘密研制火箭武器。到40年代初,二戰中期,德國已經成功研制出V-1和V-2兩種導彈,可以用於實戰。其中V-1為飛翼式導彈,采用空氣噴氣發動機作為動力裝置;V-2是壹種彈道導彈,由火箭發動機提供動力。二戰後,蘇聯和美國相繼研制出各種火箭武器,包括洲際彈道導彈。
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制新型火箭。1970年4月24日,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由“長征”1三級運載火箭成功發射。1975 165438+10月26日,長征二號運載火箭以更大的推力發射了壹顆返回式重型衛星。1980 5月18日,壹枚新型火箭成功發射至南太平洋。1982年,10年,潛艇在水下成功發射火箭。1984年4月8日,地球同步試驗通信衛星由“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搭載三級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成功發射。1988年9月7日,由長征四號運載火箭將壹顆氣象衛星成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1992 8月14日,新研制的長征二號E型大推力運載火箭將澳大利亞奧塞特B1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些都標誌著作為火箭發源地的中國,在現代火箭技術領域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並穩步進入國際發射服務市場。
在現代火箭技術的發展中,中國的錢學森、美國的韋恩赫·馮·布勞恩和蘇聯的科羅廖夫·齊奧爾科夫斯基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火箭的故鄉在中國。
雖然人們已經利用氣球、飛艇和飛機在太空飛行,但氣球和飛艇只能在低空隨風飛行。
編輯此條例
根據國際法,運載火箭所有者的國籍決定了該國必須對造成的任何損害負責。因此,壹些國家要求火箭制造商和發射器遵循特定的法律法規,以補償和保護人員和財產免受可能的影響。
中國政協委員、載人航天火箭系統顧問組組長、神舟五號火箭總指揮黃春平表示,神舟七號發射時間將推遲半年左右,原計劃2007年的發射將推遲到2008年。與“神五”、“神六”不同,“神七”火箭的研制重點是航天服和閥門制動。因為“神舟七號”將實現太空行走,航天員能否從艙壓、閥門剎車、宇航服等方面適應突然出現的真空環境,起著重要作用。
編輯此飛船簡介。
中國將在2008年發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屆時中國宇航員將進行首次太空行走。目前,氣閘等核心技術難點已經攻克,全船進入綜合測試階段。用於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火箭預計在2007年12結束前完成全箭組裝。據悉,“神舟七號”太空行走對航天員的考核要求更高。由於宇航服內的壓力低於正常值,可能會在人體組織內釋放氮氣,在血管內形成空氣栓塞,導致減壓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員穿上航天服後,必須充分吸收氣閘室內的氧氣,協助工作的航天員返回內艙(即軌道艙),關閉內門,然後氣閘室開始減壓至真空,與飛船外的真空狀態壹致。這時,航天員就可以出艙了。完成出艙任務返回艙內時,需要對航天服進行壹定程度的減壓,然後給氣閘充氣。
“航天員出艙活動是壹項高難度、高風險的活動。”據專家介紹,神舟七號的太空行走需要航天員在地面做充分的實驗和訓練,而地面訓練壹般是在對比重有壹定要求的中性水池中進行。這種水池通常建在壹個大的測試室內。水池裏放著飛船,利用水的浮力來模擬太空中的失重狀態。然後航天員在水池中進行進出艙和出艙操作的訓練。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張表示,未來的神舟七號飛船不會是神舟六號的簡單重復,突破了很多關鍵技術。神舟七號飛船仍然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已成功將六艘神舟飛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術基礎。目前,已經開始采購和生產新運載火箭的部件。火箭總設計師荊木春表示,這壹次他們將使用更高質量的部件。鑒於之前火箭的飛行情況,科研人員還將對這枚火箭進行局部改進,進壹步提高其可靠性。此外,他們還在考慮給火箭增加壹些攝像頭。
從神舟七號開始,中國進入載人航天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航天員出艙行走、空間交會對接等科學目標將陸續實現。二期工程的所有發射任務都由長二F火箭承擔。
宇宙飛船發射報告
為了讓更多的人通過網絡全面、綜合地了解這次發射,天妃熱線網站將對神七飛行全程進行跟蹤報道,讓更多的人通過網絡了解天妃,了解天妃的故鄉酒泉。
編輯此段落的詳細信息
宇航員像飛機壹樣駕駛“神舟七號”。
中國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告訴記者,神舟六號兩名航天員在6月5438+03日進行了4次“在軌幹擾力”實驗,包括打開和關閉艙門、穿脫壓力服、通過艙內、提取冷凝水等。結果表明,航天員的大範圍動作對飛船姿態影響不大,飛船姿態保持良好。在太空飛行的宇航員費龍軍得知這個結果後,第二天在飛船上連續做了四個前滾翻。張柏楠說,這是航天員自己的遊戲,不是事先安排好的。這次太空飛行的結果表明,費龍軍和聶海勝從剛剛起飛的那壹刻到準備返回的那壹刻,隨時都能正確下達指令,準確控制各種設備,開門關門等大動作的操作也能壹次成功。張柏楠說,有了這次實驗的基礎,“神舟七號”將安排航天員“像開飛機壹樣開飛船”!
“神舟七號”宇航員準備進行太空行走。
齊發仁院士認為,人類上天不是旅遊,而是對太空環境的研究、開發和利用。以前楊利偉只是試壹試的第壹步。要完成這項任務,需要很多人和很多天。例如,要組裝壹個空間站或修理壹顆衛星,人們必須走出機艙,而且至少需要兩個人才能走出機艙。以後我會乘坐交通工具去空間站,對接空間站,開門後接裏面的人。從國外來說,他們花了很多實驗來做這個。現在按照我們的計劃,“神舟七號”希望人能出艙,普通人的話叫太空行走。“當然是出艙了,離艙有多遠?也可以近壹點或者遠壹點。”齊發仁院士告訴記者,下壹步中國要解決交會對接,交會對接至少要有三個人。所以我們的飛船要有這個能力:三個人在天上呆七天,上去能拿300公斤的東西,回來能拿100公斤。如果這次成功了,就不需要兩個人多試幾天了,那我們下次出艙。齊發仁院士認為,即將出艙的神七必須在神六的基礎上解決兩個大問題。現在宇航員有壹個密封艙,他們在裏面穿宇航服。沒有這個艙,就沒有空氣,所以宇航服本身必須能夠供氧。第二個是在沒有溫度控制的時候,宇航服可以保證它的正常溫度,所以這個宇航服相當於壹個小密封艙,相當復雜。再高級壹點的宇航服,也可以裝上發動機,留壹點火,相當於壹個小飛船。出艙需要這些條件。齊發仁院士說,將來我們船上要有氣閘艙。人們應該穿上宇航服進去,關上門,打開外面的門。如果打開門,空氣會被排盡,所以有氣閘艙。“我只是在說兩件主要的事情。作為宇航員,我們有艙外航天服。作為壹艘飛船,我們必須有壹個氣閘艙,以確保原始艙內有壹個大氣壓。”
“神舟七號”至少可以搭載三名宇航員。
“神六”火箭系統專家顧問組組長黃春平說,到神七時,飛船的容量會相應增加,會上有三名航天員。根據任務的變化,航天器產品的重量越來越大,因此火箭產品所需的推力也相應增加。神舟六號發射飛船的有效載荷是8噸多,以後還要擴容。運載神舟七號的新的大型火箭方案已經制定出來,正在等待國家批準。目前已經有部分產品出來,有樣機。但是仍然需要大量的地面測試。從1999開始,黃春平歷任神舟壹號到神舟五號火箭系統總指揮。
“神舟七號”飛船需要精裝修。
中國工程院齊發仁院士告訴記者:“我舉個例子,就像我們有毛坯房壹樣。如果我們買房買毛坯房,不管妳是三代同居還是小兩口,我們都會按照妳的要求重新裝修。毛坯房都壹樣,基本外觀永遠不變。推進艙、返回艙和軌道艙不會有變化,但從壹開始,楊利偉就是壹個人,沒有廁所,也沒有廚房。有壹個廚房和壹個廁所。當有三個人的時候,比如我們要去交會對接的時候,未來會出艙。基本上配置不會變,室內裝修會變,而且是精裝修。”
誰將與“神舟七號”壹起飛行
空軍航空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著名前庭生理學家於教授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航天員年齡太大或太小都不好。38歲是飛行的最佳生理年齡,43-45歲開始下降。那麽,誰最有可能成為中國第四位航天員呢?如果真如專家所說,“神舟七號”是無人飛船,這是否意味著劉伯明、景海鵬、翟誌剛、吳傑可能因為年齡原因不能飛了?14人航天旅的其他成員會殺出費這樣的“黑馬”嗎?如果有人駕駛,三人駕駛,楊利偉、費、聶海勝、劉伯明、景海鵬、翟誌剛、吳傑是什麽樣的組合?中國首批航天員、空軍某少將方告訴本報記者,中國新壹批航天員還沒有進入集訓階段。那麽,這是否意味著“神舟七號”或“神舟八號”的航天員還是14名航天員呢?對此,現役航天員吳傑就在神六發射前表示,他的搭檔翟誌剛有很多優勢。至少他通過了神舟五號的考驗,是壹個非常優秀的航天員,在他所在的航天員大隊裏非常優秀。第二,他的反應非常快,處理訓練中的特殊情況,判斷和決策非常準確。第三,他很勤奮。根據培訓,別人的特情手冊至少有這麽厚。在處理緊急特殊情況時,他可以不看手冊進行訓練。他訓練自己做好充分準備。然後就是他開朗的性格和超高的人氣。他所到之處,都是歡聲笑語。吳傑還說,即使這次神六沒有成功,但神六又成了壹個起點。只要是在這個團隊,就壹定會為圓太空飛行的夢想而奮鬥。翟誌剛還說:“不只是神六,神七如果還經過,還會繼續努力,會壹直努力。”
神舟七號上會有女航天員嗎?
未來的“神舟七號”會有第壹批女航天員嗎?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國際太空》雜誌副主編、中國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龐之浩教授做客人民網時表示,中國從明年開始選拔女航天員,選拔培養壹名航天員需要3到5年時間。他預測神舟七號將在兩年後發射,第壹次太空行走測試可能會進行。這意味著“神舟七號”不可能有女航天員上天。
編輯這個太空實驗
中科院公開了載人航天實驗的內容。
中科院負責人表示,載人飛船工程應用系統的主要任務是開展空間對地觀測、空間科學與技術實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應用系統(第壹階段)的目標是,大力推動和發展中國的空間科學和空間應用技術,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寶貴貢獻,為未來參與式的空間科技實驗奠定基礎。
其中,“對地觀測任務”以發展先進空間遙感器和探索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為目標,確定了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多模式微波遙感器(包括微波高度計、輻射計和散射計)、地球環境監測和遙感應用研究等在軌實驗和應用任務。地球環境監測包括太陽常數監測、太陽和地球紫外輻射監測和地球輻射收支探測。遙感應用研究為我國遙感應用技術的發展奠定基礎;開展成像光譜技術和微波遙感技術在海洋、陸地、大氣中的應用研究和示範。
“空間科學研究”安排了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科學(包括空間材料科學工程和微重力流體物理研究工程),以及空間天文工程、空間環境預測和監測任務,目標是全面提升我國空間科學水平。“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研制了多種空間實驗設備,開展了空間生物效應、空間蛋白質結晶、空間細胞培養、空間細胞電融合、空間蛋白質和生物大分子的分離純化等研究。“空間材料科學研究”研制多工位晶體生長爐和晶體生長觀測裝置,開展二元和三元半導體光電材料、透明氧化物晶體、金屬和合金的研究和空間生長,研究空間晶體的生長動力學;“空間環境預報與監測”的研究可以建立空間環境預報中心,發布長期、中期和短期空間環境預報和警報,預測效果,保障航天員、載人飛船和空間設備的安全。
編輯本段的實施計劃。
未來幾年,中國航天技術發展將實施“三步走”計劃。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總體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向記者透露了未來幾年中國航天技術發展的“三步走”計劃:“神舟七號”飛船將於2008年發射,任務是實現航天員太空行走;2009年至2011年,神舟八號飛船將帶著更重要的使命起飛,在太空完成交會對接。空間技術發展的第三步是建立空間站。
Ⅰ.恒企教育靠譜嗎?
恒企教育口碑不錯,在業內比較靠譜。在課件質量、教學質量、課程體系、學習進度等方面都有優勢。詳情如下:
1,恒企教育的課件質量不錯;
恒企教育全視頻課件采用先進的視音頻壓縮技術,畫面播放流暢,音質清晰,在各種網絡環境下都能享受身臨其境的教學效果。何凱文生動,有趣,系統的講座有助於學生輕松獲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