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自己選擇合適的心理咨詢師
甚至有些來訪者會擔心,不要“沒有好好對待我的問題,反而給我帶來更多的問題或負擔。”俗話說,聾子變啞巴了。這種擔心我在不同場合聽過無數次,幾乎成了來訪者最關心的問題。作為壹名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我壹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想用壹種比較系統的方式完整的解釋壹下,告訴妳心理咨詢師的壹些基本特征和能力,為妳選擇合適的心理咨詢師提供壹個基本的參考。從專業的角度來說,心理咨詢是心理咨詢師和來訪者創造的壹種獨特的關系。這段感情的目標很簡單,很專壹,就是解決來訪者內在的心理問題,而不是往其他與治療無關的方向走。那麽在這種關系中,廈大心理學家張金剛認為“有三個基本要素:心理咨詢師、來訪者和咨詢關系”。在這三個要素中,咨詢師和來訪者都影響著咨詢關系的性質和趨勢。在這裏,我主要談談心理咨詢師對咨詢關系的影響。只有明確了這壹部分,才能找到心理咨詢師進行有效咨詢的行為語境,並從中找到合適的心理咨詢師。在心理咨詢中,咨詢師是作為壹個具有專業技能的人呈現給來訪者的。與其他行業相比,這就要求心理咨詢師真誠、投入、冷靜、沈著、始終如壹。壹個心理咨詢師大概有以下幾個特別重要的方面,會影響到心理咨詢的質量和效果。(1)心理咨詢師的談吐風格。心理咨詢依靠語言作為承載工具傳遞基本信息。雖然理論上,在心理咨詢中起作用的工具不是語言本身,但它的作用被證明是迄今為止最重要的。有研究證明,在某些咨詢中,只有語言和談話具有相當的治療價值。在心理咨詢中,咨詢師的語言可能不多,但這不代表語言不重要。正是在看似寥寥數語中,要傳達出準確的思維邏輯和問題的癥結所在。特別是情緒、情感、面部表情、姿勢等。咨詢師在交談中配合語言表達所傳達的信息都被認為是對來訪者有重要影響的因素。因此,咨詢師的組織語言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對整個咨詢效果尤為關鍵。壹個優秀的心理咨詢師,基本上要做到表情自然和諧,談話內容有意義,遣詞造句恰當準確,語速平穩恰當,情緒起伏平穩自然,談話方式態度誠懇自然親切。(2)心理咨詢師的分析思維。對於心理咨詢師來說,解決人的心理困擾,無論妳研究什麽樣的咨詢流派,采用什麽樣的咨詢方法,基本上都要觸及問題的探索、邏輯判斷和認知分析,這是與人溝通的基本能力,因為思維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心理困擾的原因之壹,這也是動物沒有心理問題的原因。所以,思維、分析、判斷和邏輯的能力,雖然和語言壹樣,在咨詢中的應用並不廣泛,但它是隱藏在咨詢談話和感受背後的滲透者,也是壹個咨詢師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否則,很難在思維層面完成與來訪者的“鏈接和接觸”。我從不主張心理咨詢師在思維層面與來訪者發生碰撞和糾纏,但不代表心理咨詢師不能有良好的思維和邏輯分析能力。壹個好的心理咨詢師,不僅要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立足點,自己的思維深度,還要能清晰地感受到來訪者的思維特點,邏輯沖突點,分析能力,甚至能準確地找到來訪者的基本位置,這是咨詢師在思維層面要重點關註的事情。用壹句通俗易懂的話來說:咨詢師說什麽不重要,重要的是妳知道來訪者得到了什麽。(3)心理咨詢師的基本態度。心理咨詢師首先是壹個人。他/她像壹個來訪者壹樣生活在現實世界中,對現實問題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和態度,甚至會被現實生活中的壹些事情困擾。再好的咨詢師,也不可能像佛祖那樣超凡脫俗,超凡脫俗,也沒這個必要。最重要的是咨詢師面對現實問題的應對方式和態度對來訪者有著強大的示範和鼓勵作用。這就對咨詢師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即咨詢師的身體和內心都要有壹個基本的態度,能夠為來訪者提供“咨詢和治療”。之所以有這樣的要求,是因為咨詢師的身心特點在與來訪者的深度互動過程中,必然會影響到來訪者。如果妳的心理咨詢師告訴妳,心理健康的方向是積極面對生活和生活,充分了解自己,很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學會珍惜自己,滿足自己的合理需求,然後尊重別人的要求,按照社會規範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那麽這個顧問是怎麽做到的呢?妳可以感受到他/她的實際狀態是否如他/她所說,心理咨詢師說什麽並不重要,但他/她的所作所為會深深影響來訪者的身心。廈心理專家張金剛認為,心理咨詢師是壹個比較特殊的職業,不僅要求咨詢師在咨詢室面對來訪者時表現出積極、真誠、坦誠、自然、接納、尊重的品質,還要求咨詢師在日常生活中勇於實踐,真正用在自己倡導的方向上。外觀的壹致性也是對咨詢師最重要的要求。(4)心理咨詢師的咨詢技巧。心理咨詢師的咨詢手法也是面對來訪者時的基本操作模式。雖然我們說不同的來訪者會有不同的咨詢路線,但是每個咨詢者都會在長期的咨詢中形成自己的習慣性套路。總的來說,我覺得可以分為四種:第壹種是幹預型,喜歡引導來訪者的行為;第二種是傾聽,傾聽多於分析;第三種是分析型,分析多於傾聽;第四,是無形的,跟著感覺走。我覺得這個模型其實代表了咨詢師的四大境界。第壹種境界認為人是機械的,可以指揮安排,所以喜歡給人提建議,做安排,而且總是表現出壹種希望妳做這個不要做那個的控制傾向,這是咨詢師內在成長不夠,頭腦僵化的表現;第二種境界是心理咨詢師認同心理咨詢師指導手冊中的要求,積極關註和傾聽,卻忽略了對來訪者“困擾點”的有效關註。怎麽說呢?關註“問題”就會滋生“問題”,忽視“問題”然後壹直講積極的、陽光的方面,讓積極的資源去修復、去占據消極的資源,這是我們可以接受的,但是相當壹部分“中國式”來訪者會認為妳壹直在繞過我,不解釋我的問題,所以會離開咨詢師,這也說明有些咨詢師害怕觸及來訪者的“創傷面”。就像李子勛說的“鍋不開,不提”,意思是故意不提那口不開的鍋,但不代表妳就提不起來。理解這壹點,理解它,需要壹些努力。而第三種境界,我認為是超越了單純的“啞書”和“因為無法有效面對而不得不主動關註”的個人局限,這聽起來有點尷尬,但我想明確的是,我能敢於在來訪者的“創面”上做細致的工作,不僅用心感受和傾聽,還能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深入內心去工作;第四境界最高。沒有固定的程序和模式。寂靜之地有雷,物是人非。陪伴、尊重、熱情、分析、傾聽,都是自然而然的感受。這樣的咨詢師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總之,來訪者壹接近這樣的咨詢師,就覺得很奇妙,治愈功能就開始自然發生了。(5)心理咨詢師技工學校。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自然會分成不同的流派,基於對人的心理特點的不同理解,形成不同的治療方向。優秀的心理咨詢師會廣泛吸收各種門派的技術,在多年的學習和實踐中形成自己的風格。對於壹個好的咨詢師來說,最需要註意的是,無論是哪種流派、哪種技術,都有自己適用的對象,但即便如此,也不可能生搬硬套到所有人身上。尤其對人的心理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心軟的特點。僅憑幾項技術,怎麽可能完成千千幾千人的心理調適?所以咨詢壹定是咨詢者自己用自己的頭腦結合專業技能的工作,而靈活性是咨詢者最優秀的職業品質。(6)心理咨詢師的人際交往技巧。咨詢師與來訪者在咨詢室中的互動是壹種特殊的人際關系形式。輔導員與來訪者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感情的對接,情緒的起伏等等。每時每刻都在發生,這不僅是心理咨詢的需要,也是心理咨詢效果的最好保證。在心理咨詢中,我們壹直重視咨詢聯盟的建立,即在較短的時間內,在咨詢師和來訪者之間建立良好而深入的溝通關系,是檢驗咨詢能力的重要指標之壹。如果咨詢師在與來訪者的溝通過程中,不能為來訪者創造壹種信任、真誠、理解的關系,那麽就是咨詢師的失敗。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如何對待人和事,自己的好惡,必然會產生個性化的人際模式。這種模式不可能不在咨詢室發生和呈現。比如有的輔導員說我不能接受出軌的男人。看到這樣的人我決定要生氣。我問她,妳怎麽接待這樣的訪客?她笑著回答我,但我不會對咨詢室的來訪者說這話。我會客觀的幫他分析,真誠的面對他提出的問題,面對的困擾。我也笑了,沒說話。其實有可能嗎?在診室外面,有壹種價值觀,而在診室裏面,有另壹種完全不同的價值觀,美其名曰價值中立。稍微有點心理咨詢知識的人都會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壹個人不可能腦子裏想的是壹件事,行動上做的是另壹件事。就算藏起來也沒用。妳所隱藏的行動和言行會完全暴露妳的心理想法。對於壹個心理咨詢師來說,如果妳總是隱瞞自己說的話和沒說的話,妳的來訪者會覺得妳根本不可信。壹不小心,狐貍尾巴就露出來了。而且在整個咨詢過程中,妳還得盡力掩飾自己內心的想法。哪來的時間去認真關註和傾聽妳的訪客?!(7)心理咨詢師的感受深度。心理咨詢師不同於壹般的聊天。關鍵是輔導員不會就事論事,不會零敲碎打的對待事情,不會簡單的停留在事情的表面給予行為上的指導和建議。而是心理咨詢師能比普通人更深刻地感受到來訪者內心的真實需求,或者說潛意識的需求。普通人遇到心理上的困擾,壹般表現在三個方面:外在需求和內在需求的失衡,理性需求和感性需求沒有很好的協調而產生的心理沖突,以及對自身心理問題的不理解而產生的擔心、恐懼和焦慮。這三個問題壹般都是由於來訪者長期忽視和壓抑深層心理需求,而更多的是社會規範和道德法律的約束,強化了他們的理性行為。長此以往,有些人表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而忽略了內心的需求。有些人為了滿足父母和他人的願望而忽略了自己的需求,進而導致焦慮、抑郁、睡眠甚至進食問題,他們開始擔心自己會不會。這些問題需要心理咨詢師超越表面問題,幫助來訪者解釋問題產生的原因,問題的輕重緩急,內心的真實需求,如何面對當前的不良情緒和感受,如何看待自己的問題,甚至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這些問題。對於輔導員來說,這種看待問題的深度是長期自我分析和培養的結果。輔導員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要不斷深入自己的潛意識,去感受自己的深層需求,以及深層需求的表現形式。沒有長期的刻苦訓練和自身修養,輔導員很難清楚地認識來訪者問題的本質。(8)心理咨詢師的文化認同。心理咨詢師必須是生活在壹定文化框架中的人。心理咨詢師對現實文化的態度,對文化發展方向的認同,會對來訪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多來訪者會把咨詢師當成學術或者生活權威,咨詢師說什麽就做什麽。這是需要糾正的部分。每次看到這樣的來訪者,我都會很坦白的向她/他透露這個問題,而她/他可能並沒有意識到。不是擔心自己的文化取向,而是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壹個普通人,並不代表權威文化,更不能代表某壹種文化的旗幟。如果我在某些方面透露了我個人對某種文化的態度,我希望我的訪問者會跟隨我。比如我關註的“偽娘”和婚前性行為,這些都是在壹定社會變革時期難以形成統壹認同的壹些文化現象。如果我的訪客想和我壹起探索這壹點,我不會回避或踢足球。比如我很好奇妳為什麽要問。或者,我想先聽聽妳的看法,等等。我會謹慎但誠實地說出我個人的看法,告訴妳,它只代表壹種聲音,裏面沒有權威的指導。那麽我的訪問者會感覺更舒服,這意味著我會更重視我作為壹個人的咨詢,而不是壹個生硬的機器。我知道有些輔導員會在不經意間談及自己對某個現實文化的看法和態度,其中滲透著強烈的好惡感。廈門格雷海曼心理咨詢機構首席心理學家張金剛認為,這不是壹種安全負責的態度,會導致用遊客的錢做個人發言。著名的家庭出身問題專家張金剛認為,對心理咨詢師的這些特殊要求,不僅是來訪者在接受心理咨詢時所考慮的,也是從事專業心理咨詢和治療的咨詢師所需要考慮的。但同時,為來訪者找到合適的心理咨詢師也是壹個難題。什麽是合適的?理論上,“優秀”的心理咨詢師合適嗎?顯然沒那麽簡單。即使從純心理咨詢的技術角度來看,有沒有可能提供壹個適合來訪者的心理咨詢師?看來這是值得探討的事情。對於壹個成功的心理咨詢案例來說,咨詢師的個人氣質形象、談吐風格、分析問題的思維、對待事物的態度、咨詢和治療的方法、遵循的技術流派、處理人際關系的模式、理解和感受問題的深度、對當下文化的認同、人生價值觀,都會對壹個來訪者產生強烈的影響。毫無疑問,從這個角度來說,對心理咨詢師特質的確定無疑會關系到心理咨詢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