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優秀的管理者必須懂得如何培養人才,所以以下是我個人培養人才的經驗。
人才培養計劃
公司“十壹五”期間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是,堅持終身學習、全員培訓的理念,建立健全適合公司實際的激勵約束機制,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大規模的人才培養新格局,培養和造就壹支政治素質好、經營業績好、團結協作好、作風形象好、創新精神強、能防範經營風險、應對復雜的人才隊伍。專業
壹個優秀的管理者必須懂得如何培養人才,所以以下是我個人培養人才的經驗。
人才培養計劃
公司“十壹五”期間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是,堅持終身學習、全員培訓的理念,建立健全適合公司實際的激勵約束機制,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大規模的人才培養新格局,培養和造就壹支政治素質好、經營業績好、團結協作好、作風形象好、創新精神強、能防範經營風險、應對復雜的人才隊伍。專業素質好、市場意識強、熟悉電網企業管理業務、堅持和踐行公司發展戰略、執行力強的管理人才隊伍;壹支理論紮實、作風嚴謹、具有技術創新和科研潛力的技術人才隊伍;壹支愛崗敬業、技術過硬、勇於實踐、多才多藝、作風過硬的技能人才隊伍。
1,員工素質提升計劃。到2020年底,本科及以上學歷從業人員比例達到25%,人才密度達到0.80。企業經理、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本科以上學歷比例分別達到90%、50%和55%,全員培訓率達到95%以上。各類從業人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專業水平和創新潛力顯著提高,崗位適應性顯著增強。
2.“1551”卓越人才培養計劃。加大各類優秀人才的培養力度。公司共培養選拔優秀管理人才100人,優秀管理人才500人,優秀技術人才500人,優秀技能人才1000人。
3、創新型高科技人才培養計劃。在支持電網建設發展、提高電網運行控制水平、促進電網技術升級等關鍵技術領域,重點培養2-3名後備院士、300名創新拔尖人才、150名新進國家級專家。進入公司國家人才庫的專家人數將力爭達到300人以上,形成以院士、知名專家為核心的創新高精尖科技人才隊伍。
4、短缺人才培養計劃。加大公司緊缺專家的引進和培養力度,五年內引進和培養500名金融、保險、法律、財務等高級專業人才,滿足公司業務發展需要。
5、UHV電網專項人才培養計劃。按照UHV電網工程建設要求,加強UHV科技人才培養,用5年時間培養2000名能夠承擔UHV電網技術研究、設計、建設、生產運行、維護和管理的專業人才。
6.西部電力企業優秀青年人才培養計劃。每年從西北五省和西藏公司選拔40名有前途的青年管理和技術人才,有針對性地進行強化培訓,選派到東部發達的電力企業進行實踐鍛煉。加大對西藏企業人才的幫扶力度,每年選派10名優秀技術技能人才到西藏擔任培訓師,開展對口培訓,為西藏企業培養技術技能人才。
7、學習團隊建設計劃。以“愛心活動”和“和平工程”為載體,培育國家電網文化,建設學習型團隊。加強基層班組建設,大力推進在職學習和現場培訓,對公司系統所有班組長進行輪訓。
8、農業電工質量潛力提升計劃。加強農電工培訓,全面提高農電工基本素質和工作潛力,對所有農電工進行輪訓。到2020年底,農電工持證上崗率達到100%。
兩個人才培養計劃
壹.背景
公司* * *根據新壹年工作需要,招聘08級新員工12人,形成了新的充滿活力的群體。但由於剛進公司的員工性格和潛力的差異,大家的優勢沒有得到最大化的發揮,工作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示,用心也有所欠缺。
因此,計劃實施公司的人才培養計劃,通過壹系列機制充分調動員工的意圖和展示他們的才能,實現公司人力資源的優勢互補和有效利用,進壹步增強公司的凝聚力,提高整個公司的工作效率和質量。
第二,目的
1.通過激勵機制調動員工的意圖,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公司的工作中;
2.通過合理的工作安排,充分發揮員工的才能,實現人力資源利用的最優化;
3.通過合作機制,讓員工在與本部門或其他部門員工交流的過程中互相學習,進壹步提升自己;
三、實施方案
1.引入競爭機制。每個月都會評選出“公司標兵”和“優秀班組長”各壹名,並發放紀念品。
2.在全面開發員工潛能的基礎上,根據員工自身優勢,重點培養某壹方面的人才,如物料管理、組織潛能、創新能力等。
3.加強團隊精神。不定期的部門聚餐、戶外活動(運動)、小部門聯誼、與其他部門的聯誼,會進壹步提升員工的團隊精神。
4.員工參與制。讓員工參與壹些規章制度或者重要事項的討論,充分考慮員工的意見,讓員工更好的關心部門和整個協會的發展。
三個人才培養計劃
根據《江蘇省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實施意見》和《江蘇省“百校千企”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實施方案》,制定本實施方案。
壹、指導思想
根據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通過實施常州市“十校百企”緊缺型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以下簡稱“十校百企”工程),推進全方位、深層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建立政府共建、校企互動、產學結合、資源共享、校企共贏的校企合作新機制,加快培養速度,適應調整
二、目標和任務
1.全面落實緊密的校企合作機制。省級重點高校應與不少於10家企業開展緊密合作,國家級重點高校應與不少於20家企業開展緊密合作,制定具體的校企合作計劃,並有效實施。每個高級班、技師(含技師預備)班必須與2家以上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培養協議,制定具體的校企合作計劃,並有效實施。
2.努力擴大高技能人才培養規模。技師學院高級班、技師(預備技師)班招生50%以上(或1200),年培養高級工程師以上高技能人才500人以上;高中高班學生比例達到30%以上(或800人),每年為企業培養400多名高技能人才;國家重點技工學校高級班學生比例20%以上(或300人),每年為企業培養高技能人才200人以上。
3.著力提高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在夯實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通過校企合作,努力提高分析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潛力,確保高級工技師(預備技師)合格率達到80%以上,對口就業率達到90%以上,用人企業滿意度達到80%以上。
三、實施要求
實施“十校百企”工程,關鍵是找準企業與院校的對接點,註重載體、方式方法,不斷推進校企合作的深入發展。院校和相關企業要因地制宜,不拘壹格,突出特色,用心探索多種模式和靈活有效的合作形式,搭建對接平臺。
1.畢業生供需信息對接平臺。市經信委和市人社局將共同搭建常州市高校畢業生供需信息對接平臺,為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提供信息服務。各企業要為高校畢業生帶來“平臺搭建”的人才需求信息和豐富的就業信息;高校要及時帶來畢業生就業信息,實現畢業生就業信息與企業需求信息的緊密對接,拓寬畢業生與企業方便快捷的雙向選擇渠道。
2.人才交流對接平臺。建立教師到企業掛職實習制度,高校要選派教師到企業掛職實習,參加產學研活動,系統掌握相關業務和技術流程,積累教學所需的專業技能、專業技能和實踐經驗,提高實踐教學技能,建立企業優秀人才到高校兼職制度,聘請優秀企業家、能工巧匠、專業技術人員作為特聘教師到高校任教,形成校企人才交流機制。
3.課程改革的對接平臺。建立高校專業設置、課程改革與企業發展聯動的推進機制。校企研究整合教材、教材和課程體系,根據企業人才水平和數量需求變化,引導學科專業結構調整,推動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深化,逐步實現專業設置與就業需求零距離、課程設備與職業活動零距離、教材與培養目標零距離,增強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緊密性和有效性。
4.物資交換對接平臺。加快校外基地建設,大力推進“學校在企業建立實習基地”、“企業在學校建立生產車間”的實踐,建立校企合作的物資交流平臺。選擇壹批優秀企業、行業協會和產業集群,分類建立學生實習基地,提高學生實踐和創新潛力。
5.技術交流對接平臺。發揮企業和院校各自的優勢,校企聯合建立“技術研發中心”或“名師工作室”,* *聯合開發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建立校企合作的技術交流平臺,不斷提升院校辦學水平,提高企業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
第四,保障措施
1.加強領導。成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指導和監督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推進工作的具體組織實施。高校要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制定“十校百企”工程實施方案並推動組織實施。組織由學校領導和教學骨幹、相關行業和企業領導、人力資源部門和技術骨幹組成,其中行業和企業代表應占必要比例。
2.壹起推。市經信委、市人社局將充分發揮部門綜合協調和指導服務職能,建立協調機制,推進校企在人才培養、畢業生就業、科技成果轉化、企業發展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協調解決校企合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在政策上給予支持,促進校企合作健康發展。
3.加強考核。高校要抓緊機構設置,按照本實施方案制定規劃和實施方案,確定具體工作進度,在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上見到實效。市經信委把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十校百企”工程作為建立現代職工培訓體系的重要材料,把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效果作為評價企業管理者業績的重要指標。市人力社保局建立了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統計、檢查、評估、考核、通報制度,每年年底將“十校百企”工程納入高校“十大目標”考核指標體系進行考核評比。
4.表揚獎勵。建立激勵機制,根據行業企業和院校培養的緊缺職業(工種)高技能人才數量和表現,按照政府購買培訓成果給予適當補貼。對在“十校百企”工程中取得顯著成績的院校和企業予以表彰或獎勵。
5.跟蹤服務。擬在常州高校設立校企合作研究會。圍繞常州高校校企合作主題和“十校百企”工程相關工作,組織理論研究與實踐探討、校企合作研究、技術交流與文化建設,研究建立校企合作機制的有效途徑,探索全方位、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建立科學合理的校企合作評價指標體系,對校企雙方進行監測與評價,推進“十校百企”。
動詞 (verb的縮寫)實施步驟
1.組織發布會。5月中旬,制定了常州市“十校百企”緊缺高技能人才培訓工程實施方案,適時召開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推進會,部署緊缺高技能人才培訓工作。
2.建立機構。6月初,常州市“十校百企”工程領導小組成立。根據這壹實施方案,高校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制定了“十校百企”工程實施方案。
3.校企對接。6月,10所高校、100家相關企業根據該實施方案開展校企對接活動,確定對接項目,簽署合作協議;組織常州高校校企合作研究會議,完成“十二五”校企合作研究課題開題報告,力爭8月完成課題;搭建畢業生供需信息對接平臺,院校帶來高技能人才培養菜單,企業帶來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實現畢業生供需信息在常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網上的對接。
4.進行監督。6月下旬,市經信委、市人社局聯合對“十校百企”工程實施情況進行了檢查,並將檢查總結上報省人社廳。
5.鑒定。65438年2月,“十校百企”工程效果納入全市高校“十大目標”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評估。
6.總結交流。2011 1召開“十校百企”工程經驗交流會,總結經驗,表揚先進,抓好典型,全面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