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社會救助制度屬於官民結合的社會福利制度。這種以政府為主體的社會救助制度始於周朝,之後不斷完善,機構不斷擴大,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較為完整的政府職能。特別是在普遍貧困、饑荒、災害的情況下,政府的社會救濟機構在維護社會穩定、維護封建社會統治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A)民間社會救濟和社會援助
公民社會救濟和社會救助具有很強的自發性特征,主要采取以下形式:
壹個是家庭。在生產力低下的傳統農耕社會,家庭是最基本的生產生活單位。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為了提高生產力,獲得足夠的食物,有血緣關系的家庭或宗族自然聯系在壹起,從事農業生產,進行合理的社會分工。同時也是互相幫助。
二是老鄉。在血緣關系無法顧及的情況下,人們因為生活在同壹個地方而形成了強烈的鄉土觀念,而同鄉、村莊的幫助所形成的地緣關系成為了提供生活保障的又壹張安全網。
第三是公會。行會是中國傳統社會特有的民間組織,是指誌趣相投的人通過行業聯系在壹起。“它在維護同行的經濟利益、調節商業糾紛、制定規則培養學徒、介紹熟人求職等方面提供經濟關懷和服務,很大程度上解除了人們的後顧之憂。”
第四是宗教。宗教是另壹股不可忽視的民間救援力量。佛教和道教在中國人民中有很強的影響力。佛教的濟世、助人等宗教道德,道教的濟世、助人等宗教道德,在調節人與人和諧相處、教導信徒助人、扶貧濟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如唐代武則天長安時期(公元701-704年),設立“傷心場醫院”和“病院”,主要收容孤兒、老人、窮人和病人,經費由政府支付,管理由寺內僧尼負責。
政府的社會援助體系
1,保息六策。據《周禮》記載,大司徒以養息養民,即照顧子女、贍養老人、提供醫療、維護社會治安。可以說基本涵蓋了現代社會工作的主要內容。到了周代,六安人也習慣了這種習俗,壹天進宮,壹天掃墓。三天兄弟,四天老師,五天朋友,六天衣服。也就是說,住房建設和精神道德建設應該並重。福利的真諦應該是物質與精神並重,整體與個體並重,政府與民眾並重。為了使人們能夠居有其所,幸福地生活,安全地死去,我們不僅要關心年輕人和老年人,而且要幫助窮人,原諒病人和安居樂業,也需要當地的習俗來回應。
2、九益之教。《管子》書中寫道:“國有四求,五行,九種教,壹日老,二日幼,三日憂孤,四日養病,五日獨,六日請病,七日濟困,八日濟困,九日除。”這些內容類似於老人福利、兒童福利、社會救助、醫療服務、婚姻咨詢、健康服務、創業服務、就業服務等等。
3、社倉公社。定期倉是通過儲存糧食來調節糧價,各地都建了定期倉,為災荒年儲備糧食。義倉就是把政府征用或富戶捐贈的糧食儲存在倉庫裏,政府派人管理。當饑荒或食物短缺時,它會被釋放出來幫助災民。社倉是民眾自己組織的,或者政府監管的。它類似於農業貸款合作組織的壹種救濟工具。在饑荒之年,當地人民捐贈糧食或政府借出糧食在各個鄉鎮建立倉庫來幫助人民。鄉約,即居住在鄰近地區的人們,遵守* * *的規約,始於北宋的《呂氏鄉約》。鄉約是由宋代藍田的呂大鈞及其兄弟、鄉鄰、親戚以書面形式發起的。內容分為四大項:道德忠告、過失、風俗習慣的交集、逆境的同情。後來被朱推廣到全國。“因為村民自己制定的規章制度,加上政府法規的補充,還有壹些人互相信守承諾,雖然沒有民主的名義,但是民主已經有了。‘盧氏鄉約’大綱,四條而終,人生功過已盡。今天,它仍然是社區制定公約的有用基礎。”
二,現代社區工作在中國的發展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事業史上影響最大的運動是鄉村建設運動。鄉村建設運動是在20世紀初中國農村經濟日益衰落的背景下,由知識精英推動的,以鄉村教育為出發點和復興鄉村社會為目的的鄉村社會改造運動。在這場運動中,不同理論流派組織的“鄉村建設”實驗活動對鄉村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起到了壹定的推動作用。據不完全統計,* * *有600多個組織。其中比較著名的有顏的定縣平民教育實驗區、陶行知的南京曉莊實驗鄉村師範學校、江蘇寶山師範學校創辦的河南鄉村治理學院、梁漱溟和山東鄒平鄉村建設研究院等。這些由社會學家推動的運動都是試圖通過改造農村社區來推動社會變革。“它們可以視為中國現代社區發展和社區服務的開端,並取得了壹定的成果,為專業社會工作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面臨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諸多社會問題。為了建設新社會,中國* * *生產黨開展了大規模的社會救助、救濟和社會改造運動。針對社會貧困問題,提出了“生產自救,群眾互助,勞動救濟,必要救濟為輔”的總方針,廣泛開展社會救濟。壹方面,基礎設施建設,重視自然災害的預防,保證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另壹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組織開展糧食征調、公糧減免、社會捐贈、移民組織、糧庫整頓等活動。特別是以民政部、勞動部為代表的政府部門,在災民安置和救災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針對流浪漢、妓女、土匪等社會醜惡現象,開展了大規模的社會改造活動,試圖把他們改造成能夠自食其力的新人。中國政府采取勸導動員與強制收容相結合、定期收容與定期拘留相結合的辦法,取締了各地的妓院、賭場、煙館、流氓窩點等非法活動場所,設立了生產管教所、女子管教所、新人工坊等勞動教養改造機構,組織賣淫、流浪乞討人員,為他們提供穩定的住宿和純潔的生活環境,在進行身體改造的同時,對他們進行深入的思想教育。新中國成立初期,上述社會問題大多是靠政府的行政力量解決的,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以居委會和居民小組為單位的社區組織也發揮了壹定的作用,加速了社會轉型的完成。
隨著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階段。在蘇聯模式的影響下,國家在經濟上實行全面計劃經濟,在社會管理上實行單位制。在城市社會中,隨著功能的完善和拓展,單位成為社會整合的主要手段。通過單位制,國家“廣泛控制家庭以外的主要日常活動——在工廠、辦公室、學校和其他地方的活動”。國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社會資源,控制了單位的所有職工,將國家權力滲透到居民個人的現實生活中,實現了對城市社會的全面控制。單位職能的泛化,使得在單位之外提供服務的組織或中介失去了發展空間。街道辦事處和居委會只管理極少數無單位的城市居民,專業的社區工作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條件。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壹些大學設立了社會學系,引進社會工作的理論和方法。1952院系調整時,社會學院系被錯誤取消,從事相關學科的研究人員不得不轉行。這種畸形狀態持續了30多年,直接導致了我國社會學研究和社會工作教育及其實踐的嚴重滯後。
十壹屆三中全會後,社會學等學科逐漸復蘇,也促進了社會工作教育和實踐的發展。教育層面,1987年,當時的國家教委同意在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廈門大學開設社會工作專業。當時確定的專業名稱是“社會工作與管理”。65438-0989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與民政部合作招收培養社會工作本科生。截至2003年底,中國有近200所高等院校開設了社會工作專業,而且這壹數字還在不斷增加。其中,既有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也有各種專門性大學如工農兵、醫師、專科等。專業社會工作在中國逐漸復蘇並取得快速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社會利益群體多元化日益明顯。在社會轉型時期,中國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問題,如兩極分化、失業、老齡化、空巢家庭、青少年犯罪等。要緩解和解決這些問題,有必要引入專業的社會工作技術。此外,從“單位人”到“社會人”的轉變、社區建設的深入發展、住房商品化的普及和社會福利的社會化都呼喚並催生了本土化的中國社區工作。
三。當代社區建設與社區工作
(壹)社區建設的提出和發展
在中國,社區建設實際上就是城市社區的建設和發展。當代中國城市社區建設是在改革城市基層管理體制的過程中提出並發展起來的。根據我國現行憲法,區是城市的基層政權機關,街道是區政府的派出機構,居委會是群眾自治組織,受政府授權承擔壹定的社會管理職能。我們所說的社區建設中的社區,壹般是指規模調整後的居委會。據統計,截至2002年底,中國660個城市有830個市轄區、5576個街道辦事處和85000個社區居委會。每個居住在城市的居民都需要與社區居委會、街道辦事處或區政府等基層管理組織發生關系,直接或間接地接受城市政府的管理。從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難看出,城市居民接受政府管理的方式和基層社區內部處理公共權力的方式都在不斷調整和變化。基層管理制度的變遷不僅反映了國家與社會的互動關系,也反映了居民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變化,甚至反映了居民個人權利的程度,是政治制度的壹個縮影。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包括個體私營經濟在內的各種經濟成分迅速發展,社會結構不斷分化,城市社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社會轉型對以單位制為主體的二元城市基本管理體制提出了巨大挑戰。壹方面,社會組織的多元化特征日益明顯,出現了許多不具備傳統“單位”制特征的行業和組織,從業人員迅速增加;另壹方面,面對社會變革的大潮,“單位人”自願或被迫轉向“社會人”,單位的服務功能不斷從社會剝離,這就要求社會及時提供足夠的、高質量的服務。再加上流動人口的增加,居民閑暇時間的增加,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這些都使得城市基層管理的內容越來越復雜。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單位”制度正在衰落,其整合社會的組織功能不僅日益弱化,而且不可避免地終將崩潰。街道辦事處和居委會在維護社會秩序、引導下崗職工再就業、落實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創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正在形成城市社會管理的微觀焦點。因此,以“單位”組織為主體、居委會組織為輔助的城市二元基層管理體制也必須適應新的形勢,做出相應的變革。
面對社會形勢的快速變化,民政部門逐漸意識到,街道住房工作的重點必須從經濟發展轉向服務提供,從單純的社區服務轉向綜合社區建設。1991 5月31日,時任民政部部長崔乃夫在談到基層政權建設時,明確提出了推進社區建設的要求。199210,民政部下屬的中國基層政權建設研究會在杭州舉辦了壹場別開生面的“全國城市社區建設理論研討會”。就這樣,以社區建設發展為標誌,城市基層管理體制改革的序幕緩緩拉開。在上海、石家莊、青島、沈陽、武漢試點經驗的基礎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於2000年6月5438+065438+10月09日轉發了民政部《關於推進我國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社區建設的指導思想是:“改革城市基層管理體制,強化社區功能, 鞏固黨在城市工作的組織基礎和群眾基礎,加強城市基層政權和群眾自治組織建設,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擴大基層民主,密切黨群幹群關系,維護社會政治穩定,促進城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這樣,社區建設在全國各城市蓬勃發展。
(二)社區建設與社區工作的關系
1,社區建設和社區工作的目標是壹致的。
根據羅斯曼的社區工作目標二分法,兩者的過程目標和任務目標是壹致的。如上所述,社區建設的過程目標是維護社會穩定,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促進城市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社區工作是指發現和解決社區問題,整合社區資源,協調社區居民、社區居民和社區組織之間的關系,促進社區居民參與能力的培養,增強參與意識,促進社區發展。如果從任務目標上分析,兩者也很相似。為了實現社區建設的最終目標,必須落實具體的任務目標,解決社區中的各種問題。目前,我國社區建設中遇到的普遍問題是:居民社區參與率低,社區認同感弱,社區組織發展不完善,社區養老、社區經濟、社區教育、社區資源分配等方面存在壹系列問題。社區建設就是要解決這些與社區居民生活和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和諧社會發展的目標才能實現。社區工作的任務和目標也是解決這些現實問題,通過解決問題來達到壹定的社會公益目的,滿足社區的壹些實際需求。社區工作的對象是整個社區和社區居民,面臨的問題與社區建設基本相同。
2.社區建設和社區工作有著相同的社會背景。
我國政府之所以提出社區建設,是因為在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不可避免的社會問題,如老齡化、貧困、高失業率、青少年犯罪、環境惡化等。,社會穩定受到嚴峻挑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遇到很大障礙。為了應對社會變革,解決社會問題,政府從改革城市基層管理體制的思路上,實現了從統治到治理的轉變。強調執政就是服務,把權力交給部分地區的人民,鼓勵居民參與社區事務,通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把社區建設成為穩定安寧的家園和休閑場所,通過社區建設解決和緩解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
社區工作是西方國家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逐漸提出的。背景是西方國家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社會問題,如貧富分化、高犯罪率、環境汙染、民族矛盾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社區發展被證明是壹個好主意。社區是社會的縮影,各種社會問題都會在社區反映出來。它有助於從根本上緩解社會矛盾,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世界各國政府都將社區發展列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本政策,逐步實現居民的社區化利益,各項社會福利措施的實施也放在社區層面。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社區工作成為落實社區社會福利政策、化解社會矛盾的重要工作方法。
3.社區建設為社區工作的本土化、職業化和專業化提供了發展空間。
社會工作在中國剛剛起步,社會對社會工作還很無知。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壹方面要積極向西方學習,借鑒西方100多年來積累的豐富優秀的社會工作理論,另壹方面要深入總結中國傳統的社會救助和社會救濟實踐,反思中國社會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積極探索,努力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理論。
中國社會工作包括社區工作的發展過程,本質上就是如何實現社會工作的本土化、專業化和職業化。所謂本土化,就是在研究和發展社會工作的同時,結合自身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形成獨特的工作模式和體系。專業化就是要成為壹個獨立的職業和行業,從事社會工作的人要接受社會工作專業知識的正規教育和技術培訓。目前,促進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途徑有兩種:壹是社會工作教育在實踐中的參與,二是促進社區工作的專業化。專業化是指社會工作成為壹個獨立的職業,有自己的職業道德和守則,有自己的考核標準和聘任程序。
社區建設為我國社區工作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首先,政府主導社區發展,成立相關職能部門,制定相應政策,為社區工作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其次,社區與每個居民的生活和利益密切相關。解決復雜的社區問題需要大量的專業人員。特別是隨著住房的商品化和社會福利的社區化,社區居民迫切需要大量專業的社會工作者進入社區管理體系,為居民解決實際問題,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最後,我國目前的社會工作教育方興未艾,已經為社區培養和輸送了很多接受過正規專業教育的社區工作者。他們是社區工作專業化、地方化、職業化的最佳實踐者和推動者。
因此,社區建設為社區工作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社區工作的實踐過程也是建設和發展社區的過程。兩者的相互合作和促進,將推動我國城市社區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