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悠悠吳越區揚州之旅焦富弼余

悠悠吳越區揚州之旅焦富弼余

悠悠吳越區揚州之旅焦富弼余

焦山位於鎮江市東北部的長江中,海拔71米,周長約2000米。古稱“浮玉山”,因長滿松竹,遠看似碧玉浮於江面而得名。又名“喬杉山”(或“喬杉山”),因為山上長滿了竹子、木頭和茅草,偶爾有些漁民停車避風時會砍些柴火做飯。相傳東漢處士焦廣隱居於此,故名“焦山”。山上有陡峭的懸崖和郁郁蔥蔥的樹木。它以古寺和石碑而聞名,定慧寺是山中最大的寺廟。

漁父是荷葉老婆,淚成山。

民間傳說,角山原名蓮花山,像壹片荷葉漂在河上。河上的漁民風雨往來,非常希望蓮花山能有人定居,有個避風的地方。有壹天,天氣悶熱,壹個漁夫在水下遊泳,突然碰到兩條粗莖。下梗生於泥中,上梗被蓋。壹時好奇,他把兩根梗放在壹起,解開腰間的皮帶,綁在壹起。誰知這壹下,荷葉山壹下子穩定下來了。漁夫意識到荷葉的莖是蓮花山的下半部。可是到了深秋,荷葉山又搖搖晃晃了。漁夫對他的妻子說:“恐怕我的帶子短了,沒有把荷葉梗系牢。”我帶了壹條又長又結實的絲帶,又下水了。誰知忽然北風呼嘯,寒氣襲人,長江冰封。我丈夫對水底壹無所知。他系上皮帶,試圖甩動它。荷葉柄還沒漂到河邊就被牢牢扣住了,但是河水像蓋子壹樣被蓋住了,鉆不出來。過了很久,長江才開始結冰。他很快就漂到了河邊,當他看到的時候,他的妻子正在岸邊等著他,凍成了壹個冰人。他痛苦地嚎啕大哭,然後鉆進河裏,緊緊抓住荷葉梗,荷葉山再也不會動了。今天,焦山北部有兩座小山。高的叫老婆山,矮的叫眼淚山。

焦光三封信都不肯付給陸佑之。

在焦山上,有三個宋真宗建造的皇家洞穴。焦光隱居在這座山裏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朝廷廣招全國隱士入朝。隱居在鎮江喬杉的河東焦廣,品德高尚,不願入朝。漁夫和船夫給了他壹把斧子,他在這裏砍柴為生。壹位欽差大臣到喬杉尋找燃燈,不料有幾個衣衫襤褸的人在森林裏劈柴,回京回稟說找不到了。皇帝不高興,要欽差大臣再去找。壹位欽差大臣在喬杉半山腰的壹個山洞裏看到壹位老人坐在石床上看書。他大聲問:“妳是焦光嗎?”老人傻了,先指著耳朵,再指著嘴巴,表示自己又聾又啞。壹位欽差大臣不得不給他看聖旨。看完之後,他用壹根細細的木棍在地上寫道:“我不焦慮,但我焦慮的是去別處參觀;我不是隱士,是苦力,也不會做官。”壹個欽差大臣起初看著不像人,回京回話。皇帝聽了,說:“這人壹定是燒壞了,裝聾作啞,改了名字不改姓。不管他是焦光還是焦顯,把他抓起來!”壹位帝國特使帶著壹群士兵第三次來到喬杉。此時,焦廣已經離開了原來的山洞,在河灘旁用竹子搭建了壹個又矮又小的茅草棚,外面用泥巴粉刷,像蝸牛殼壹樣。焦光幹脆稱之為“蝸居”。官兵上山後,在山洞裏找不到燒過的燈,卻看到了蝸居,不過是壹堆泥巴。他們回京回稟:“隱士焦光已不在喬杉了。”皇帝不得不放棄。

嚴冬,蝸居被積雪覆蓋,焦廣另找地方避風。後來家裏出現了冬筍,長出了幼竹。人們紛紛告訴對方:“竹是龍,老不死。”宋代,宋真宗夜夢中壹位老人自稱被燒,並獻上壹些龍虎丹藥。宋真宗醒來後,命人將焦廣命名為“淩影真人”,他居住的山洞上鐫刻有“三照洞”的匾額,他攀登的山頂被命名為“焦仙嶺”。

焦山腳下有壹處摩崖石刻,是陸遊的《焦山題記》:“陸武官、何德其、張玉中、漢武七龍興沈嘉閏月二十九日雪中觀“和合明”,置酒之上。篝火未停,望風的戰艦沈醉在陰霾中。晚上劃船,從坎羅吉回來。第二年二月的下午,禪師雕刻的石頭。吳大笑道

陸遊(1125—1210),殷珊(今浙江紹興)人。他曾三次出使鎮江,此碑文刻於隆興二年(1164)初來鎮江時。這個曾經因為參加主戰派的活動,被調到鎮江做將軍判刑。雖然遭受了打擊,但他意識到鎮江面對的是抗金前線,是壹個有著未竟政治抱負的有為之地。這時,剛剛恢復江淮東西路總司令職權的鷹派大臣張浚奉命巡視江淮。鎮江後,陸遊“無日相隨”,常與張軍* * *商議抗金。但很快張軍被免職,死在回家的路上。陸遊感到極度的悲傷和孤獨。好在今年11月,陸遊的心腹韓元吉(無可指摘)因為調任江西,來到鎮江探親。陸遊欣喜若狂。在楚清的壹個雪日,他邀請了詩人賀德琦、張玉中等陪同韓元吉遊覽焦山。陸遊為這次遊覽題詞,由桓大師刻在石壁上,壹直保存至今。

陸遊第二次來鎮江是在大道六年(1170)六月,赴夔州任判官。陸遊因為在後方的職務而情緒低落。過了鎮江,我靠泊短暫停留。金山寺長老銀豹把他帶到金山寺住下。

陸遊第三次來鎮江,於惜春五年(1178)從川東返回。江山依舊,野心未酬,陸遊很失望。他寫了壹首詩《丹陽浪淘沙浮玉亭別》:

古詩詞“玉浮江”出處:綠樹暗閣,幾瓶之遙。陽關常恨之入骨。況且,在今天的秋天,妳是行人!把眼淚清幹凈,把毛巾洗幹凈,每壹條都會消失。壹個姜立恨剛剛分裂。安德魯·千尋的鐵鎖?切斷煙。

書賢,書鶴,題字,怪畫,修竹

定慧寺以東,有寶墨軒。從南朝到清代,嵌在軒壁上的古碑有260多處,其中最著名的是被譽為“漢字始祖”的“義和銘”。這是壹篇悼念鶴的散文。原來是刻在西邊的巖石上,因為巖石坍塌,掉進了河裏。北宋張謇尋得壹石,南宋馬又訪得四石,皆溺於水中。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鎮江知府陳彭年組織人力從水中撈出五塊石頭,然後插在墻裏,建起亭子加以保護。現在有89個單詞和幾個片段。筆法瀟灑,筆畫飛揚,是隸書向楷書轉變的代表作。碑上署名“楊樺傳”和“黃尚書”,關於其本名眾說紛紜。經宋代學者黃睿考證,此碑文為南朝齊梁人陶弘景所作,也有人說是唐代或顧況所作,但有偏頗的觀點認為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所作。

傳說有壹年春天,王羲之路過焦山,看見壹個小尼姑庵裏有壹對鶴。只見壹只鶴突然展開翅膀飛向空中,另壹只也沖天而起。兩只鶴壹上壹下,就轉圈跳舞。王羲之驚呆了,手指隨著鶴的舞蹈不停地劃動,嘴裏說:“寫字要是這麽靈活就好了。”看王羲之那麽喜歡仙鶴,負責的和尚就同意賣給他。雙方約定等王羲之完成作品就帶走。誰知王羲之再來時,公鶴病死,母鶴殉情而死。王羲之很難過。當他回來時,他寫了《伊何銘》。題詞* * * 100多字,表達了王羲之對仙鶴的向往。書法真是神來之筆。從近處看每壹個字的開頭,都像是遠處百余只鶴在飛翔。王羲之寫完後,石頭被勒死在懸崖上,後面的石碑被雷電擊中,掉進了河裏。多年以後,有壹年冬天,水落了,這塊碑露出來了,但上面的字跡模糊了;難以辨認。看碑的人嘆息,稱之為“無字碑”。誰知,在壹個雷雨之夜,奇跡發生了。遠處飛來壹群鶴,停在無字碑上,漸漸消失。第二天,碑上不僅有字沒字,而且全都清晰發光。傳說這群鶴每天在太陽升起的時候飛到牌位上變成人物,太陽落山的時候再飛走。

《義和銘》碑確實是書法藝術的瑰寶,歷代都有很高的評價。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稱贊其為“世所罕見,特奇”。當時,四大書法家之壹的黃庭堅稱贊“何是漢字之祖”。清代書法家翁方綱認為“齊”會“以六朝之氣,而不顧米色”。

焦山留下了書法家的筆跡和畫家的足跡。在長江以西的竹林中,有三間小屋,門板上刻著“何以室雅,花不多”的對聯。這是清代“揚州八怪”之壹鄭板橋的閱覽室。他在這裏學習了壹年,也畫了很多竹子和蘭花。相傳,他除了讀書,還每天遊覽江景,遊覽尼姑庵前後的竹林。當他意識到這壹點時,他鋪開宣紙,畫出了竹石。他畫的墨竹纖細細膩,枝葉茂密,配以奇石,大家都會贊嘆不已。鄭板橋的名聲很快傳開了,壹些官員和商人聽說後,他們帶著自己的宣紙來介紹小寺廟裏的和尚,並請鄭板橋畫竹簡題字。因為有和尚介紹,鄭板橋不好意思拒絕,就畫了幾筆打發走了。時間長了,鄭板橋住的別峰寺的窮和尚不僅壹分錢沒拿到,還要糊茶倒水,鄭板橋累得喘不過氣來。他在門上貼了壹大張紙,寫道:“畫竹不止,買竹不止。紙有六英尺高,價值三千。讓他談舊情,只當秋風掠過。”從此,沒錢,沒畫。

焦山上還有北宋畫家米芾題寫的“都市山林”碑文,蘇東坡的石像,都值得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