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張的來歷:
戰國時《史本》說:“黃帝之子揮弓造箭,姓張。”唐代編修元和氏說:“黃帝五子慶陽,生以蕩,以弓觀弧星為目,始制弓箭,以拜弧星為主,因姓張。”北宋歐陽修和宋祁寫的《新唐書》?丞相譜系表曰:“青陽家五子,黃帝之子,揮弓搭箭,後人賜姓張。”當時的韻書《廣韻》也說:“黃帝之五子,本姓軒轅,始為編弦,實為設網,世管其職,後因其姓。”張氏後人更多的是通過樂碟來運用這壹理論。
根據上述文獻,我們似乎可以得出壹些結論,張是黃帝的後裔,他的祖先是張浪,張浪是弓箭和陷阱的發明者。他的部落世代負責制造弓箭,所以他姓張。
二、張姓的分布與遷徙
張是壹個富有開拓進取精神的家族。他們辜負了祖先軒轅黃帝給他們長弓弓的會徽時的厚望。千百年來,他們邁著堅定的步伐,舉著家有兵權的大旗,勇敢而歡快地行進在中華大地上。他們用弓箭、血與火,在亞洲和東亞這片迷人的土地上灑下辛勤的汗水,描繪了他們家族神奇的拓荒藍圖,書寫了他們波瀾壯闊的遷徙發展史。
漢代張氏家族遷徙的起點壹般是中原(包括河東、河內)和關中地區。中原是由張祖籍的古冀州輻射形成的。關中長期以來壹直是中央政府所在地,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有許多顯赫的張氏家族。家庭遷徙受到各種必然和偶然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尤其是偶然因素,有時帶有選擇,有時帶有盲目,更多的是出於無奈,所以其行動是千變萬化的。但綜觀其壹千多年的歷史,張移民最大的特點是由中心向周邊輻射。總的來說,總的趨勢是以中原、關中為中心,向東西南北擴展,輻射全國。簡而言之,對於某個州縣來說也是如此,足以變成某個鎮或者某個村,然後擴展到鄰近的城鄉。另壹個特點是,每壹次大遷徙都與政治有關,多數時候是無奈和被動的。
張姓最早活動於慶陽壹帶,故地在河南濮陽、河北清河壹帶。自此,張姓不詳,宗族遷徙路線不明。他可能已經悄悄搬到山西去了。直到西(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統治時期,張的名字才再次出現在陜西。西周的銅盤上有張博和張忠。他們是西周的貴族。張忠輔佐周宣王振興西周。春秋時期,晉國是張發展史上最重要的地區。河東的“結義”是張的重要聚集地和出生地,古位於山西臨猗以西的黃河東岸。張輩事晉,晉滅韓余波。張老和(即)都是晉國的醫生。朝鮮貴族張老的後代成為漢朝開國第壹功臣,而也被壹些張的後代奉為先祖。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張姓人主要居住在山西、陜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區。
秦漢時期是張姓在各地發展和繁衍的重要時期。張於秦初入“天府之國”四川,張氏族人多為三晉貴族後裔。在反秦戰爭及隨後的楚漢之爭中,張政治傾向鮮明,智勇雙全,戰功卓著,被封為侯。於是,張迅速蔓延到齊魯燕國,從關中突入四川,西至甘肅。張騫出使西域,與絲綢之路相連,安定寧夏邊防。由此,張姓的人口活動區域迅速發展到整個北方、西北和四川,其發展之快是其他姓氏無法比擬的,成為當時北方地區的第壹姓氏。與此同時,留在西漢的張亮後裔從陜西出發,從河北涉水進入江蘇,跨過長江,第壹次進入江南。到西漢末年,張勢力已經滲透到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進入魏晉南北朝後,由於北方戰亂,少數民族大量進入中原,張與其他原華北居民壹起向南方和東南遷移,並憑借強大的張基礎繼續向西北發展。西晉末年,張氏族人通過渤海灣首次踏足東北,渤海灣成為張氏族人的重要聚集地,這種狀態壹直延續至今。唐宋時期,張開始向湖廣、雲貴地區移民,明朝永樂年間從廣東進入臺灣省。
在中國歷史上,宋代是壹個非常重要而特殊的時期。東晉唐北方地區戰爭後,中國的人口和政治中心第壹次從北方向南方轉移。宋代(公元960-1279年)張姓約有490萬人,占全國人口的6.3%,排在王、李之後,為宋代第三大姓。山東省是張姓分布最大的省份,占全國張姓總人口的14.5%,占山東總人口的10.2%。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山東、河南、四川、河北、陜西五省,這些省的人口占張總人口的55%以上。其次是分布在湖南、湖北、山西、甘肅、江西,這五個省份的張姓集中了27%。張姓聚集地以渤海灣、河南、四川、陜西為中心有四個,而福建、廣東、廣西在當時都是人口稀少的地區,三省人口僅占張姓總人口的5%左右。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張姓人口約560萬,約占全國人口的6%,是明朝第二大姓氏。宋元明三朝六百年人口凈增長率為百分之二十,張人口增長率低於全國。600年來,張人口總增長率僅為14%,凈增70萬人。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蘇(13.4%)、浙江(12.7%)和江西(10%),約占中國張種群的36%。其次分布在山西(9.5%)、山東(7.7%)、河北(6.8%)、陜西(6.2%)和河南(5.1%),這五個省份的張數量集中在35%。江蘇成為張姓第壹大省,占全國張姓人口的13.4%,占江蘇總人口的6.8%。600年來,南方張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廣東、廣西、福建的張姓人口已超過宋代,三省占張姓總人口的近9%。宋代張姓大省山東、河南、四川在明代下降了壹半左右。
可見,宋元明六百余年間,張姓總體分布格局變化較大,人口主要向東南遷徙,四川張姓人口主要向湖廣遷徙。全國重新形成了以張命名的江西、浙江、江蘇、山西、山東、河北、河南、陜西兩大人口聚集區。
第三,電流分布
當代張姓人口已達8500萬,是中國第三大姓,占全國人口的7.1%。明朝以來的600年間,張人口從560萬激增到8484萬,增長了15倍。明朝平均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人口654.38+0.2億,增長了654.38+0.3倍。張的人口增長率高於全國。這個l?2000年,張人口增長率呈上升趨勢。目前在我國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山東、河南、河北、四川四省,占張總人口的36%以上;其次分布在江蘇、湖北、遼寧、廣東、安徽、黑龍江,這六個省份集中了28%。山東是張姓總人口的10.4%,是張姓第壹大省,占總人口的9.5%。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北張姓區高比例、南張姓區低比例;北部地區以太行山為界,東部為高密度張姓區,西部為低密度張姓區。張人口單位面積密度最高的地區是遼寧半島和山東半島。
600年來,張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時期有較大不同,特別是從東部向華中、華北的遷移壹直大於從北部向南部和東部的遷移,特別是向山東和渤海灣的遷移。與此同時,黃河以北的張姓人也移民到了東北。
張姓分布廣泛,但並不均衡。張是北方最常見的姓氏之壹,張在當地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壹般為7-11%。陜西、寧夏、甘肅東部和武威、青海西寧、內蒙古中部、河北、山東北部、遼寧、吉林中部、黑龍江西南部達到15%以上。在華北和西北的陜甘寧地區,張姓在當地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壹般高達9-11%,以陜甘寧三省交界地區最高,比例在11%以上。西北和西藏地廣人稀,僅分布在新疆烏魯木齊和喀什的移民中。張是當地漢族中的主要同姓群體。在長江沿岸省份和福建,張姓占當地人口的5-7%。在湖南南部、貴州東南部、雲南西部、廣西北部、廣東中東部、江西南部、臺灣省等地區,張姓占當地人口的3-5%。海南、廣東西南部和廣西中東部的比例最低,只有1-3%。
在大城市,張的人口分布也很不均勻。據統計,在北京,張氏家族占總人口的9.1%,排名第三,而在上海,張氏家族僅占總人口的6.46%,卻排名第壹。
據專家考證,張的人口與血型有壹定的關系,但這種分布主要表現為地域特征。東北三省、河北、山東、江蘇、安徽和內蒙古東南部是張的高密度分布區。本區張人口約3700萬,占張總人口不到43%。其中B型比例為26-35%,約12萬人;A型比例為26-30%,約10萬人;O型比例29-34%,約1,654,38+0萬人。
河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大部、內蒙古大部、青海東部是另壹個張比例較高的地區。本區張氏人口約19萬,占張氏總人口的22%。?B型比例27-33%,約600萬;A型比例小於27-31%,約550萬人;O型比例30-34%,約620萬人。
四川和湖北是張的另壹個主要聚集區,人口約11萬,占全國張人口的13%以上。A型比例為31-35%,約360萬;O型的比例在33-36%之間,大概是380萬。B型比例25-27%,張這部分人口約290萬。
長江南岸的浙江、江西、湖南、貴州、雲南是張人口密度較低的地區,該地區的張人口約為10萬,占張總人口的12%以上。它的血型以較高的A型和O型以及較低的B型為特征..A型比例為29-33%,以湘東北最高,由東向西逐漸取食,人口約365438+萬;O型的比例在35-40%之間,人口約380萬。B型比例為24-28%,頻率由東向西逐漸增加,人口約260萬。
福建、廣東大部分是南方省份張人口比較多的地區,人口520多萬,占張總人口的6%以上。而本地區張的血型以O型為主,O型比例已達38-42%,約265438+萬;B型顯示水平較低,僅為23-26%,人口約654.38+0.3萬;A型顯示水平較低,只有26-30%,人口約為654.38+0.5萬。
臺灣省、海南、廣西、粵西和福建東南部的張氏人口最少,該地區的張氏人口只有1.6萬,占張氏總人口不到2%。血型以O型為主,O型比例達到39-47%,人口約70萬。A型比例27-29%,人口約40萬。B型在臺灣省最低,不到25%,廣西、粵西約26%,海南28%,人口不到4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