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論《道德經》:道與道德

論《道德經》:道與道德

世界需要壹個源頭,這個源頭就是世界的源頭。因為世間萬物都在不斷變化,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裏,人類不禁會疑惑,我從哪裏來,要去哪裏?如果不解決這兩個問題,人類必然會質疑這種存在的意義。人生只是吃飯睡覺繁衍後代嗎?如果是這樣,那麽人和動物就沒有區別了。這是自以為高尚的人類無法忍受的。

對於西方人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上帝。上帝創造了這壹切,人類也創造了這壹切,上帝為人類創造了壹個天堂,等待人類去。人活著的目的就是信仰上帝,按照上帝的指示行事,這樣人才能回歸上帝。如果繼續問,既然上帝創造了人和天,為什麽又把他扔到凡間,讓他受苦呢?為什麽不讓他永遠留在天堂?《聖經》記載,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犯罪,被上帝逐出伊甸園。所以,人受苦的目的是為了贖罪。此外,上帝是仁慈的,派他的獨生子耶穌來到世界上,用他的血來洗去人類的罪惡。因此,妳必須邀請耶穌的靈進入妳的心,除去妳心中的汙穢,停止犯罪,這樣妳才能被神揀選,進入天堂。所以,妳覺得生活苦嗎?這恰好是妳通往天堂的路。

在道家看來,世界的本源是道,道產生萬物,包括人,但人和萬物壹直都在道中,這就是道家的高明之處。

“道法自然”,自然就是妳是什麽,就如它是什麽。也就是說,道是自因的,它是絕對的,永恒的,無限的,這是對道的超越。這和世界上大多數宗教沒什麽區別。任何宗教都有壹個至高無上的存在,比如基督教的神,印度教的梵天,但道教的顯著特點是道教是內在的。

道的內在性意味著道在萬物之中。莊子說,道在瓦礫中,道在稗子中,道在屎中。道離不開物,道無處不在。對於基督教來說,上帝就是上帝,上帝與萬物完全不同。上帝是創造者和審判者,他與被造之物完全不同。但是,道在萬物之中,永遠不能說萬物有道。如果萬物中有壹個道,壹個有花有草的道,有千千萬萬個千千的道,道也不可能是壹個絕對的存在,所以不能解決終極的本源和歸宿問題。

道既有超越性,萬物之源,又有內在性,這在萬物之中真的很難理解。但這是道教的秘密。妳意識到妳現在可以得到壹種力量,壹種快樂,壹種解脫,而不是像基督徒壹樣忍受壹輩子修煉的痛苦,祈求上帝的寬恕,等待無盡的末日審判。

道的內在性是通過德性實現的。《道德經》說,“萬物尊道而德”。貴,惜意,世上無不惜德之事。什麽是美德?萬物從道中得德,即稟賦與才能。萬物都得道恩賜,才能生長發育。德與道本質相同,是個體與整體、特殊性與普遍性的關系。比如,任何磁鐵都有吸附鐵的性質,從磁鐵上切下的任何壹點都和磁鐵性質相同。

所以,德離不開道。它來自於道,卻從未離開道。萬物有德,以各種方式發展美,但終究在道中。這是理解道家思想的關鍵。

萬物有德,萬物依稟賦而發展。花必須長成花,草必須長成草。獅子壹定是獅子,即使是羊養的,也還是獅子。真的嗎?有人會說,妳看動物園裏的獅子,連壹只雞都咬不動嗎?這是人為的結果。如果妳好好訓練獅子,把它放回野外,它很快就會重獲草原之王的榮耀。

但是,人的天賦好像有問題。他從道那裏獲得了自由思考的能力。他的能力可以堵塞河流,提煉礦物,馴養牲畜。他把大自然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想要什麽就拿什麽。當人類得到前所未有的滿足時,已經對大自然造成了極大的幹擾。例如,在澳大利亞中部有樹。英國人來了,覺得這些樹不好看,就都砍了,種上了從英國帶來的樹。結果它們不適應當地鹹熱的空氣,大量死亡,造成荒漠化。人類像這樣濫用能力的事件數不勝數。我們不用問,道給人類的禮物是讓人類胡作非為嗎?人類也很可憐,他會說,妳給了我這個能力。當我使用這種能力的時候,後果妳不能怪我。

等等,人類真的可以為所欲為嗎?人類真的有自由嗎?吳哥古洞如今深藏在原始森林中,但八百年前,這裏還是吳哥王朝的都城。他的毀滅是吳哥人盲目開墾土地,導致土壤裸露,壹切都在壹場巨大的泥石流中消失了。數百年後,被砍伐的森林又回來了,並逐漸包圍了這座古城...

道有其內在規律,“物強則老,謂之無道,久無道。”人類自以為聰明,有自由,其實壹直在道編織的羅網裏。“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人活著就要開悟。道對人的啟示在於:

第壹,道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來自於道,都有道賦予的稟賦,所以我們要接受自己的處境,欣賞自己擁有的壹切,而不是壹味的羨慕別人,模仿別人。最重要的不是看別人擁有什麽,而是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第二,要保持平衡和諧的狀態。不僅要與自然保持和諧,內心的和諧才是關鍵。老子曰:“歸嬰兒。”寶寶的狀態是壹種完美和諧的狀態。我們的身體無法回到嬰兒的身體,但我們的心靈可以回去,可以簡單,可以自私,可以無憂無慮。

第三,得失要低估。莊子常說:“我不得不。”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壹切都順其自然,好像有什麽東西在推著我走。但這不是消極的,而是條件不成熟,妳要有正確的判斷。莊子曰:“不系船,則往何處落。”不壹定要有主觀意願才能達到,而是要順應趨勢和規律。是不是很瀟灑?

第四,壹切都值得欣賞。因為壹切都來自於道,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蘇軾說:“凡事必有可觀,必有可樂。不必怪瑰麗。”對於人類來說,壹切都不存在。如果我們放棄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壹切都會變得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