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心理學的四個流派

心理學的四個流派

我跟隨武誌紅老師的專欄學習心理學壹年多了,從中我找到了很多人生困惑的答案,像壹只從未找到方向的小鹿,在曠野中似乎看到了未來的曙光。人生是永無止境的英雄探索之旅。每壹個生命都是精彩而偉大的,只是大家都沒有找到如何點燃那個巨大的能量引擎。

規劃系統學習心理學,2019的重要目標是接近心理學的大門,甚至打開壹個缺口,去看這個奇妙的世界。心理學年輕,歷史悠久。說她年輕是因為從學科劃分來看,心理學獨立成為壹門學科已經壹百多年了。據說她歷史悠久,人類歷史上就有人探索過。德爾菲神廟“認識妳自己”的忠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心理學脫胎於哲學。我記得我從中學開始就對學習哲學感興趣。現在我不迷茫了,有了更大的好奇心去探索生命的真諦。

今天,心理學有許多流派和分支,四個主要流派是精神分析、人本主義、認知主義和行為主義。弗洛伊德開創的精神分析學是最廣為人知的,相對來說,精神分析學派的潛意識和夢更神秘,更吸引我。

以下是四個主要學校的總結,作為學習的參考。

壹,心理學流派的精神分析心理學

它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奧地利精神病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創立。《夢的解析》從65438年到0899年的出版被認為是精神分析心理學的正式形成。1919年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的成立標誌著精神分析學派的最終形成。行為主義重視對正常行為的分析,精神分析重視對異常行為的分析,強調心理學要研究無意識現象。

這個學派的理論基礎來源於對精神病人的臨床診療經驗。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組成的系統。壹個人的精神狀態就是這三種人格力量沖突的結果。弗洛伊德認為,意識是人的整個心理活動中很小的壹部分,是在心理學的表層。無意識是人的精神活動的主體,處於深層心理層面。是壹種本能的沖動,被壓抑或者沒有轉化為意識。性欲是持續時間最長、沖動最強烈、對人的精神活動影響最大的本能。

弗洛伊德最著名的理論是人格發展理論。根據性感帶的不同階段,個體的成長可分為五個階段:口器階段、肛門階段、陰莖階段、潛伏階段和生殖階段。

弗洛伊德把心理學分為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重視需求和動機等心理學的動力因素,這是他對心理學發展的貢獻。但他把人類的壹切行為都歸結為被壓抑的性欲的表達,認為無意識決定意識乃至社會發展是錯誤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開創了潛意識心理學的研究,開創了人格心理學、動力心理學和變態心理學的新領域,促進了自我心理學的發展,並影響了後來心理治療領域的許多治療方法。

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有:《性學三論》、《夢的解析》、《圖騰與禁忌》、《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精神分析導論》、《新版精神分析導論》等。

二,心理學流派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h?馬斯洛1908 4月1-1970 6月8日)和羅傑斯(卡爾·蘭塞姆·羅傑斯1902 65438+10月8日-1987 2月4日)等

1970年8月,國際人本主義心理學學會成立,第壹屆人本主義心理學國際會議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召開。1971年,美國心理學會成立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專業委員會,這標誌著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得到了美國和國際心理學界的正式認可。

馬斯洛的作品如下

人類動機理論(1943)

動機和個性(1954)

存在主義心理學探索(1962)

科學心理學(1967)

人類表演的境界1970。

羅傑斯的作品如下

1939問題兒童的臨床治療

1942咨詢和心理治療:最新概念和實踐

1951以客戶為中心的治療:實踐、應用和理論

1954心理治療與人格改變

1959“在以病人為中心的框架下發展起來的治療、人格和人際關系”

1961關於人類成長

1969免費學習

1970《羅傑斯論理解群體》

人本主義心理學被稱為現代心理學的第三種力量,它反對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對心理學研究問題的狹隘和偏見。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

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有自由意誌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只要有適當的環境,他們就會努力實現壹些積極的社會目標。人本主義反對精神分析認為人是被無意識欲望驅使並為實現欲望而奮鬥的野獸。

重視意識體驗,認為人的思想、欲望和情感是使人成為不同個體的內在過程和內在體驗。人本主義反對行為主義,認為只有可觀察的刺激和反應才是可信的。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不足;

誤解了人的本質,他們把人當作人,而不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所以他們對人的內心世界的壹些描述往往是建立在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的基礎上的。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許多命題仍然具有綱領的性質,所使用的術語缺乏明確的定義,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不具體,導致其理論難以被檢驗。

趨勢: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研究思路淡化了心理學的純科學色彩,成為近年來心理學的發展趨勢之壹。

第三,心理學流派的認知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起源於與行為心理學的對立。壹般認為,心理學的壹個新方向——認知心理學,是在1967年奈瑟寫下第壹本認知心理學著作時正式確立的。它的主要理論是信息加工理論,所以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把人的心理活動看作是壹個信息處理系統,對感官收集的信息進行分析、儲存、轉化和利用。這些活動被稱為信息處理。

廣義的認知心理學還包括讓·皮亞傑(生於1896年8月9日,死於1980年9月6日)學派。這壹學派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創立,建立了“發生認識論”。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擺脫了遺傳與環境的爭議和糾纏,明確提出了內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發展觀,即心理發展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皮亞傑認為,智力是壹種具有動態特征的適應性形式。隨著環境和生物體本身的變化,智能的結構和功能必須不斷變化,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條件。

皮亞傑的主要作品:

1924兒童語言與思維

1924“兒童的判斷和推理”

1926“兒童的世界觀”

1927“兒童身體因果關系概念”

1932“兒童的世界表征”

1932“兒童的道德判斷”

1936《兒童智慧的起源》

1945兒童符號的形成

第四,心理學流派的行為心理學

創始人是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沃森(1878 65438+10月9日-1958年9月25日)。1913年,沃森在美國《心理評論》雜誌上發表了題為《作為行為主義者的心理學》的論文,闡述了他的行為主義觀點。這篇論文被普遍認為是行為心理學正式成立的宣言。

1919年出版代表作《行為主義心理學》。在這本書中,他采用了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概念,系統闡述了他的行為心理學理論體系。

行為主義反對心理學研究意識,主張研究行為,把刺激-反應作為解釋行為的公式。行為主義也反對內省,主張使用客觀的研究方法。

行為主義大力提倡客觀的研究方法,這使得心理學研究更加自然科學,也就是更加嚴謹。但行為主義完全否定對人的心理和意識的研究,用行為和生理反應代替心理現象,把人等同於動物,分析行為的機械論觀點,對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行為主義只關註結果行為和引起這種行為的外部刺激,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