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偏向社群生活
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手機QQ群活躍用戶年均增長率為72%,可見網絡社區生活在不斷增長。截至2015年6月,QQ群在移動端的消息量占比66%,遠超PC端34%的占比,這說明用戶在移動互聯網終端進行社交分享。和騰訊QQ壹樣,微信也可以建公眾群。
除了團生活,微信還開通了公眾服務號。開發者在微信官方賬號上為不同興趣和需求的用戶提供不同的服務,通過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多種媒介實現與特定群體的全方位交流和互動,從而連接線上線下。
2014年5月,騰訊手機QQ推出了基於興趣的公共主題社區——興趣部落,用相同的興趣標簽與QQ群連接,形成了壹個興趣聚合的社交生態。此外,微博群、微博中的熱門話題、百度貼吧、天涯社區、貓撲等公共* * *社區也聚集了大量用戶,並擁有各自鮮明的社區生活,體現了用戶在社交網絡中的個性化和差異化。
2、更願意互動分享
科技網站Digital Trends的報告顯示:“人們更願意分享文章,而不是閱讀文章,這是壹種典型的現代信息消費方式。”與PC相比,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由於操作的簡單性和網絡設備的便攜性,用戶更願意參與互動並轉發所接觸的信息,用戶往往是多屏參與信息互動和分享,即在PC端接收信息,在移動端參與節目互動。
比如很多電視媒體用掃碼和搖壹搖的方式和用戶進行跨屏互動。娛樂體驗容易受到用戶的追捧,用戶在接收新信息時也願意分享到社交網絡中,吸引社交好友參與,而社交網絡壹旦被引爆,將會收獲不可估量的市場紅利。
3、膚淺地獲取信息
移動互聯網的簡單操作解放了用戶的話語權,讓用戶進入壹種“人人都是傳播者”的自由狀態,產生的信息呈幾何級數增長。根據IBM的研究,整個人類文明獲得的所有數據的90%都是在過去兩年內產生的。到2020年,全球產生的數據規模將達到現在的44倍。
可見,移動互聯網產生了海量的信息,充斥在社交網絡的各個角落。相比海量信息,用戶的註意力資源有限。信息量越大,註意力資源越稀缺。
印度InMobi公司發布的《2014 cmnet用戶行為洞察報告》數據顯示,cmnet用戶使用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日均在線時間達到146分鐘,其中有效媒體接觸時間為5.8小時。
即使用戶把全部5.8個小時都花在社交網絡上獲取信息,也只是獲得了壹小部分。而且面對網絡上紛繁復雜的信息,用戶的註意力很難集中,容易被其他信息吸引,信息的獲取過於膚淺和膚淺。
4.專註於清晰。
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行為的社會化變化還體現在,用戶更關註眼前的熱點事件,更願意分享有明確指向的事件,容易形成“異口同聲”的效果。
用戶的社交行為更多的表現在移動即時通訊社交軟件上,但是對於搜索軟件來說,社交行為的特征還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傾向,但是移動端的搜索量要高於PC端,未來移動端全社交的趨勢還是很明確的。
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的行為在社交活動中容易被分流,註意力很快被不斷更新的熱點事件吸引,很難對同壹事件保持長期關註。
特性
壹是網絡用戶數量增長迅速,數量龐大。信息社會是以新技術產業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社會。人們對知識和信息的需求已經成為社會的主要需求,每個社會成員都可能成為知識的需求者。
二是網絡用戶類型不斷分化。在物理世界,用戶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網絡打破了地域限制,任何地方都可以是信息交流的場所,任何人都可以隨時發布和獲取信息。在這種環境下,用戶的概念呈現出新的含義,網絡用戶結構差異大,職業分散,行業分布廣。
第三,網絡用戶有不同的信息需求。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生產者、傳遞者和接受者,用戶的需求是多層次、多方面的。任何網絡行動者都可能處於信息的兩端,可以發布信息,也可以接收信息。
擴展數據
互聯網用戶主要依靠信息檢索和信息瀏覽來獲取和使用信息。信息檢索是壹種有明確目標、計劃和明確表達信息需求的信息獲取行為;而信息瀏覽是壹種沒有特定信息需求或難以明確表達信息需求的隨機信息獲取行為。
需要註意的是,信息瀏覽行為可能缺乏明確的目標或者是無計劃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沒有目的。瀏覽作為用戶的信息行為之壹,也具有行為目的,即滿足已知或未知的信息需求。
在實際的信息獲取活動中,它們之間有時很難劃清界限,往往是聯系、交叉或融合的。信息檢索和信息瀏覽通常被用戶稱為信息搜索。對於網絡資源的信息搜索,CarolC提出的信息搜索模式。Ku清楚地為我們描述了它的具體過程。
Kurso模型最基本的假設是,隨著信息搜索過程的推進,獲得越來越多的相關信息,用戶因其信息需求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疑慮和挫折感會減少。她用個人建構理論來描述用戶如何建構他們遇到的信息。
她還認為,信息搜索的過程是壹個不斷修正需求表達的過程,需求目標的形成(觀點的形成)是信息搜索成敗的關鍵。因此,意義建構的認知過程是庫爾索信息搜索行為模型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