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博士畢業已經兩年了。我想簡單說壹下我從看當時的兄弟姐妹找工作,到我自己的就業以及這兩年兄弟姐妹找工作的現狀的感受。本人畢業於四川某985,265,438+065,438+0高校,工商管理博士,現就職於壹家位於世界500強的央企,從事數據分析工作。
對於博士找工作,首先說壹下我了解到的現狀。說到醫生,大家似乎都對這個學位充滿了敬佩,尤其是作為壹名女醫生,讓大家看起來都像是充滿了好奇的“第三種人”。
而我們身處其中,卻覺得在這耀眼的光環背後,有太多不為人知的艱辛,因為我壹直認為,在我所有的讀書生涯中,博士時期恐怕是最痛苦、壓力最大的學習經歷。大部分人覺得醫生找工作都有這樣的光環。他們還在擔心工作嗎?肯定有很多offer等著我們去幸運,但事實並非如此。
本人2015畢業。我還沒畢業,就看到哥哥姐姐們找工作都比較順利。基本都是把簡歷投給了高校。只要他們在校期間成績好,表達流利,很多二本院校還是向他們送來了橄欖枝,學校可以為他們提供編制。因為在省會城市,普通高校不再提供大額安置費。
如果妳願意選擇去西北,貴州或者廣西,不僅能提供幾十萬的安置費,還能提供房子,聽起來還是很不錯的。所以在我當時的認知裏,雖然高校待遇壹般,但是各方面條件都很好,還有寒暑假,繼續做科研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
當時我宿舍的壹個學姐就是個特例。她畢業的時候選擇了去銀行,因為她不想再做研究了。我當時還是很疑惑,但現在覺得可能是個不錯的選擇。
在我讀博士的第三年,我開始面臨就業的問題。
好像這就像是壹種思維慣性,我所有的簡歷都投在了高校,開始了我的面試之旅。為了找工作,我開始廣撒網。只要是院校,不管是什麽學校,我都投了簡歷。開始陸續接到學校的面試,帶著簡歷,滿滿的自信,開始面試和試用。好在我在研究生和博士期間都有過當講師的經歷,所以講課不成問題。
但是經過對幾所學校的采訪,發現學校的要求都有所提高。首先,他們更傾向於男性博士,其次,他們更重視海歸博士,第三,他們需要SSCI或SCI的論文。像我們這樣的女博士優勢不多。然而,運氣還不算太差。壹個二本院校的二級學院還是向我伸出了橄欖枝。但就在這個時候,我在面試的時候遇到了壹個重點財經院校的會計女博士。就是這次相遇,改變了我身後的很多想法。
這位會計女博士簡歷漂亮,有海外留學背景,碩士和博士專業相同,正是現在各大高校需要的會計專業,科研成果豐富。當時她跟我聊天,說她根本不想上大學,家裏人覺得沒有妳的支持在學校當老師也挺好的。但在她看來,她的兄弟姐妹基本都進了銀行和金融機構,會計專業的學生只進高校當老師真的很浪費。
再現實壹點,幾年後同學聚會問收入,都是年薪幾十萬,而我年薪才幾萬,丟不起這個人。她的想法真讓我吃驚。大家不是都覺得高校很好嗎?可能我的專業不壹樣,但是作為商科專業,似乎沒有人告訴我企業或者金融機構是壹個很好的選擇。
後來和她聊天,知道了我的專業,她推薦我把簡歷發到現在的單位試壹試。我真的是抱著試壹試的想法投的簡歷,但是看到只招了三個人,確實有近三千人投了簡歷,第二天就毫不猶豫的撤了簡歷。壹個是覺得自己不是相關專業,壹個是真的沒有信心去這樣的企業工作,所以幹脆退出。
但沒想到,就在簡歷被撤的當天,單位董部老師給我打來電話,詢問相關情況和原因。我想壹個醫生怎麽投簡歷又撤了。這位好心的老師知道我的顧慮,直接讓我去公司面試。
就這樣,經過多次面試和壹段時間的實習,我留在了現在的公司。還有那所向我伸出橄欖枝的學校,我最終婉言拒絕了。因為我深深的知道,雖然進入這個企業和我的專業不是那麽吻合,但是重新開始壹段時間的工作和學習也不壹定是壹件好事。更重要的是,單位離家近,收入比在學校的待遇高很多。
進了單位才知道這樣的單位能進來。如果我選擇放棄,我可能壹輩子都沒有機會體驗在it工作的感覺了,以後有壹天可能會回到學校,但是我還是有可能去壹個沒有本科的學院。於是我義無反顧的簽下了所有的就業相關手續。
當我回到學校把這壹切告訴導師和同學的時候,他們都很驚訝,問我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想法。這個企業真的很好。妳怎麽進來的?和家裏有關系嗎?其實我也在想,我只是給了自己壹個嘗試的機會,這與此無關,而且很多時候妳的思維都局限在高校。
現在博士畢業了,大多因為情況有限,更願意去高校和科研院所,或者繼續博士後的學習,更多的似乎已經形成了思維的慣性。在高校當“青椒”真的沒有我想象的那麽好。
首先說說收入。
這兩天看到壹個帖子,研究平臺“小木蟲”推出了壹個關於“國內大學教師待遇公開”的待遇。大家以“大學所在省份+學校級別和性質+本人學歷+職稱+月薪+全部年收入”的形式發帖或留言。
至少有幾十名博士、碩士參加了活動。從內容上看,不同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還是比較大的。以上海、北京為代表的沿海地區收入會明顯高壹些,亞熱帶高中年收入可以達到1.5-0.2萬,有的甚至40萬,估計和專業有關。但是這壹帶的高房價,年收入20萬,真的是杯水車薪。在大多數地區,高校青年教師的年薪壹般在10萬元左右,甚至更少。在四川,我在高校工作的兄弟姐妹年收入通常不到65438+萬,科研項目獎勵另當別論。眾所周知,不是每個人都能申請科研項目和國家級項目的。即使有項目,報銷也是個頭疼的問題。
博士畢業,大多數人都面臨著結婚生子的問題,女博士更有必要開始思考生育問題。面對這樣的待遇,博士如果不去能提供大筆安置費或住房的大學,馬上就要面臨買房的首要問題。而我們剛畢業,真的很窮,生活似乎才真正開始。而這種收入,年收入不到65438+萬,怎麽實現,唯壹的辦法就是老老實實,或者耽誤家裏的大事。
然後,說說大家羨慕的大學假期。
說到老師,大家最佩服的就是“妳有兩個大假期”。真的是這樣嗎?以前也是這麽想的,但是畢業後發現,留在高校的同學,假期都沒有瀟灑的去轉轉。反而都在利用這段時間寫論文修改論文,或者做研究寫項目。因為只有假期才有相對完整的時間,而平時的上課時間是碎片化的。其實這壹點我在讀博期間也深有體會。
讀博三年,沒有壹個寒假有過實際操作。他們都在忙著給老板寫宣言,因為每年春天都是國家自考社科項目提交申請的時間。其實老板很著急,整個寒假包括春節都在不停的修改宣言,根本沒心思到處玩。
暑假也是壹邊做老板的事壹邊寫論文投稿,就像很多同學當時的感受,就是怕妳沒有太多的心情去玩,認為論文還沒寫出來發表而帶來的無形壓力會把所有的激情都熄滅。也就是說,畢業後第壹年的春節,全家人出去旅遊的時候,感覺很久沒有這麽輕松過春節了。這有點不可思議,而且我不用反復檢查我的電子郵件,也不用擔心我沒有完成的報告。
所以,其實如果沒有高校的考試制度,尤其是現在很多高校,大部分青椒都沒有太多的精力和心思去無憂無慮的享受這兩個所謂的大假期。而那些結了婚的青椒,壹邊做科研壹邊忙著照顧孩子,因為很多家人不理解妳放假了應該在家照顧孩子。如果假期有女老師在家帶孩子,會好壹點。男老師在家帶孩子的話,要寫題目,老婆天天在外面上班。估計時間久了又是另壹種感覺了。我身邊的師兄也有類似的情況,抱怨不斷,但確實如此。誰讓妳放假了?只能麻煩妳在家做飯帶孩子。
再來說說時間自由的問題。
很多博士就業的時候,包括我在內,也覺得自己上高校的時間相對比較自由,下課後可以回家做自己的事。在整個學習生涯中,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這個過程,這確實是壹種慣性。到現在我還覺得有時候朝九晚五真的很辛苦,很羨慕那些大學生。不過回到那個問題,在這些空閑時間裏,青椒們真的放松放松了嗎?恐怕答案是否定的。
在高校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和壓力下,只有家境好,沒什麽追求的人,只要有工作,才會有這樣的想法,在學校真的是混日子。大部分青椒每天都很忙,壹方面備課,忙著學校安排的各種事情,壹方面寫論文申報課題。以前讀博的時候,時間安排比較簡單,真正投入到科研中。
當妳真正進入工作的時候,就不是這樣了。有太多煩人的事情要處理。而且學校會給老師安排的課太少。如果是,工資就少得可憐了。所以,沒課的時候,青椒就在不停地擠自己的休息時間寫論文或者備課。所以好像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只是把辦公室搬到了家裏或者其他地方,經常心甘情願的加班。
回到正題,從以上三點來看,進高校似乎不是壹個好的策略,但是為什麽我身邊的很多博士,尤其是文科的,還是願意進高校?
我認為是以下原因:
第壹,我在學校呆的時間太長了。
從本科到博士,如果繼續讀的話,至少要九年。有的博士學習可能要五六年才能畢業,累計時間更長。長期的生活方式已經讓我們養成了這個習慣。相對於社會的復雜,校園安靜而簡單。所以,博士願意選擇留在校園,繼續這種生活。
二是脫離社會太久。
剛剛提到在校園裏呆的時間太長,必然留給社會鍛煉的時間很少。我的很多同學都沒有在社會上做過兼職,壹直生活在大學的象牙塔裏。不知道外面的企業是怎麽運作的,感覺自己好像在企業裏生存不下去了,但是已經習慣了科研的生活,盡管又苦又累。其實我進企業就發現,尤其是大企業,外企或者咨詢公司,還是需要醫生的,需要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待遇也不便宜。在我看來,尤其是經濟管理類的博士,確實需要到企業和社會中去體驗,才能真正體會到我們壹直在學習的管理和經濟知識是如何運用的,而不是坐在圖書館或者電腦上看文獻。
第三,我並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內心。
我身邊有些同學真的是學術狂人,天賦異稟,廢寢忘食,成績優異。這樣的學生進入高校無疑是正確的。如果他們在這樣的平臺上繼續努力,即使現在薪酬壹般,也有壹天會成為大牛,不再為生活發愁,但這也需要壹個過程。而更多的學生,其實並沒有那麽熱愛學術。在學校,因為老板的壓力和畢業的推動,他們不得不集中精力寫幾篇論文,以便畢業,爭取博士論文。就像很多人開始讀博,很少有真正熱愛的,大部分都是壹時沖動或者為了那個頭銜而來。所以這樣的學生還沒有想好要做什麽,大家好像都往學校投簡歷,也只是按部就班,即使進入高校後也是痛苦萬分。因為現在的考核體系無疑就像讀壹個更難的博士學位。
那為什麽廣大博士選擇集中在高校而不是撒網或者去企業歷練呢?
我覺得有幾點。
第壹,信息不明確。目前社會包括公務員系統和行政機關,為醫生提供的平臺有限。即使有這種需求,招聘時也不清楚相關信息。這使得廣大面臨畢業的博士不知道自己在這樣的機構裏能做什麽,很迷茫,不敢投簡歷;
二是缺乏宣傳效果。我在企業工作接觸過很多咨詢公司,他們背後都有壹個龐大的科研團隊,包括參與項目的博士和博士後。但是在學校招聘的時候,這些咨詢公司的宣傳力度不夠,讓很多相對脫離社會太久的醫生更加不了解情況。妳不僅不知道這類企業的存在,妳也不知道妳的專業知識有多重要,能起到什麽作用;
第三,不知道怎麽用好醫生。前段時間加入我的壹個工程博士離職了,去了高校。我當時就驚呆了。壹方面,他進入這個企業專業完全是對口的,進入了相關的科研部門。按理說不應該有跳槽的行為,但是我和他聊過之後也有類似的感覺。企業需要醫生這樣的專業人士,但有時候確實存在領導能力有限和工作氛圍問題。如果不讓他們發揮真正的作用,實現應有的價值,自然也就留不住人才。就像網上的壹個笑話,壹個領導問壹個醫生妳的專業是什麽,醫生說是學材料科學的,領導說那好。趕緊寫我的會議材料。聽起來很可笑,但現實中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博士又要回到高校,似乎又回到了壹把雨傘上,日復壹日地繼續自己的研究生活。
所以醫生壹方面要習慣打破壹個固定的思維習慣,多了解社會,了解自己專業的壹個市場情況,評估自己的情況後再做選擇。
如果妳真的熱愛,毫無疑問,繼續留學或者進入高校、科研院所是最好的選擇。
想不清楚的話,家庭情況壹般,尤其是男博士的話,似乎可以多考慮壹些突破的方法,暫時放下心中的安穩和安逸。高校不壹定是最好的選擇,但也許另壹種選擇就是新世界。
1年財務工作總結
1和20xx年1-9月的財務狀況是:財務收支基本平衡。全院項目資金收入如下:
我院從6月5438日至9月項目資金總收入(以合同金額計)達2.257億元。垂直和指令性項目收入18079萬元,其中海洋局年度專項經費12865438萬元;其他垂直項目5269萬元。橫向和技術開發項目總收入為44,965,43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