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文理學院是壹所以師範教育為特色的省級普通本科高等學校,擁有文、史、哲、理、工、管、教、法、經等多個學科門類。學院位於炎帝故裏,周秦文化發祥地,陜西第二大城市?寶雞市。現有兩個校區,占地1100多畝,南依秦嶺,北依渭河,環境優雅。
學院的前身是1958創辦的寶雞大學(本科,後停辦)。在此基礎上,1975成立陜西師範大學寶雞分校,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為寶雞師範學院。經1992原國家教委批準,寶雞師範學院與1984新成立的寶雞大學合並,更名為寶雞文理學院。學院先後被陜西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校園”稱號,被陜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授予“創優評弊最佳單位”稱號。2008年被教育部授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優秀學校”,2016年被批準為“新建碩士學位授權單位建設高校”。
在50年的辦學歷程中,學院全體師生始終堅持以育人為本,以教學為中心,發揚“吃苦耐勞”的創業精神和“開拓創新,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聚精會神搞建設,潛心發展,立足寶雞,服務地方,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穩步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不斷增強社會服務能力,使社會。
學院設有哲學(社科系)、政法、教育科技、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歷史文化與旅遊、經濟管理、音樂、美術、數學、物理與信息技術、化學與化工、地理科學與環境工程、機電工程、電子電氣工程、計算機科學與體育、成人教育學院(。本科專業47個。學院面向全國招生,有資格招收外國學生。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7600余人。
學院積極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始終把人才作為辦學的第壹資源。教師隊伍結構不斷優化,教師水平不斷提高。現有教職工1.2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895人,副教授以上教師300余人,碩士、博士學位教師430余人。30多名教師分別獲得國務院突出貢獻專家、全國優秀教師、曾憲梓基金獎、陜西省突出貢獻專家、省級教學名師等榮譽稱號。通過實施“高層次人才工程”,選拔培養了100多名高層次人才。26名教授參加了西北大學、陜西師範大學和西北A&F大學6個學科8個專業的研究生培養。同時,65,438+000多名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受聘為我院特聘教授和兼職教授。
學院高度重視教學條件的改善和建設,為本科教學和人才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04年建成投入使用的新校區,極大地改善了辦學條件,增強了綜合實力。目前有29個教學科研實驗室,14572個多媒體教室和語音實驗室,3164臺教學用計算機,教學儀器設備價值654380+億元。新老校區各有壹個圖書館,藏書654.38+0.76萬冊。校園網與中國教育科研網和國際互聯網相連,擁有近7000臺信息終端。教學設施先進,能更好地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
學院始終堅持質量立校的發展戰略,建立健全教學質量保障和監控體系,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按照高等教育“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方針,按照我院“寬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和“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相結合、培養能力與發展個性相統壹”的人才培養模式,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深化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自2001以來,我院共獲得10項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主持或參與12項省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3個專業(化學、漢語言文學、數學、應用數學)被評為省級名牌,5門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3本教材被評為省級優秀教材,《災害監測與機制》。我院“大學英語教學團隊”和“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團隊”分別為省級教學團隊。“應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是省級創新實驗區。此外,我院還建設了40門精品課程、76門重點課程和壹定數量的雙語課程。建成了140個教育教學實踐基地,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提供了有力保障。
學院堅持研究型學校發展戰略,以學科建設為主導,通過整合學科團隊、細化學科方向、搭建學科平臺、加強重點學科建設,形成了鮮明的學科特色,學科實力和科研水平不斷提升。學院級重點學科10個,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數學、自然地理為陜西省重點學科。有人文、秦州文化、教育科學、城鄉經濟、計算機與信息科學、非線性、應用化學、自動化、計算機軟件、機電工程、陜西文學、陜西方言、哲學法律等14個研究所。“秦州民族文化與現代道德價值研究中心”是陜西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近年來,我院教師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國際合作項目2項,國防項目3項,其他各級項目456項。近五年來,共發表著作115篇,學術論文3204篇,其中權威、核心期刊618篇,SCI、EI、ISTP、新華文摘收錄轉載文章162篇,以及NPC抄襲的資料。學術期刊《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自然科學版》均在國內外公開發行;《寶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科技部評為“中國期刊方陣”。《雙效學報》榮獲首屆中國高校特色期刊;《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獲陜西省優秀期刊、全國優秀期刊二等獎,其中《秦州文化與青銅器研究》欄目被評為全國期刊優秀欄目;西部論壇,成立於1999,在國內有壹定影響力。
學院大力弘揚“學而優則仕,敬德能人”的校訓,以“團結、敬業、勤奮、創新”的優良校風,“尊嚴、重導、求精、求新”的良好教風,“勤於思考、求實、務實”的濃厚學風,引導和激勵師生嚴謹治學、刻苦鉆研、勇於創新。2004年和2006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和全國學聯授予“全國大學生誌願者下鄉社會實踐先進單位”稱號。五年來,我院本科畢業生壹次性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1%以上,在陜西省高校中名列前茅。
學院堅持走開放辦學、服務地方的道路。先後與美國、俄羅斯、日本、英國等國家的相關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和友好往來。學院與美國裏奧格蘭大學有著良好的校際合作關系,每年互派留學生。同時,學院積極實施服務地方發展戰略,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決策咨詢等方面積極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學院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逐步形成了“秉承師範教育優良傳統,全面提高學生教育教學能力”和“堅持以服務地方為根本導向,多層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鮮明辦學特色。
“十壹五”期間,我院將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進壹步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斷增強學科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發揮自身優勢,增強主動服務地方的能力,力爭到2016年,把學院建設成為“師範教育特色明顯、文理滲透、理工結合、結構合理、管理科學”的學院。
2016年,我院計劃在全國31省(市、區)招生4550人,其中本科3770人,高職(專科)780人。熱烈歡迎來自祖國各地的優秀學生報考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