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家鄉水果中班主題教案

家鄉水果中班主題教案

壹、《我家鄉的水果》的主題來源

壹天,方斌的父親帶了壹大袋李子給老師吃,孩子們圍著老師吵鬧著。方斌說:“我們家裏還有杏樹和桃樹。杏樹很高。”李夢婷說:“我們家還有李子樹和桃樹。”我們家有枇杷樹。“我們家有壹棵櫻桃樹”...孩子們的評論讓我意識到這是壹個很棒的活動——家鄉的水果。為了開展這次主題活動,我們也進行了壹些調查。我們班29個孩子,有28個家裏或者親戚家有果樹。大多有采摘水果的親身經歷,對果樹有基本的認知體驗。家裏種的果樹有李子、杏子、枇杷、桃子、櫻桃、西瓜、葡萄等。此外,5-6月是這些水果成熟、收獲的時候,也為我們開展主題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們將從兒童的實際和興趣出發,從中提煉出具有教育價值的內容,把握兒童發展水平的差異,通過多種形式和方式進行互動,實現兒童自主參與、自發生成,在自身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向更高階段發展,從而促進“故鄉的果實”主題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家鄉的水果”預設主題活動目標

1,利用周圍環境,通過各種活動認識家鄉的各種水果,了解水果的生長過程和形狀特點,激發孩子熱愛勞動,熱愛家鄉。

2.學會通過多種方式收集有效信息,願意與同齡人交流。

第三,主題思維網絡

第四,環境創造

(1)活動區

1,科學園區

(1)在自然角落放置當地常見的水果和幹果,如李子、杏子、銀杏、西瓜等。

(2)收集各種果核,分別放入塑料盒或盤中,然後在裏面插上自制的標簽。

2.藝術設計領域

(1)提供各種橡皮泥做水果。

(2)提供各種果核,用於粘貼和造型。

(3)提供各種廢紙箱和包裝紙,讓孩子剪、貼、畫、包裝水果。

3.閱讀區

貼上各種水果掛圖,讓孩子互相拼圖猜猜。

(2)墻面裝飾

1.貼孩子摘水果的照片。

2.舉辦“畫果”展。

動詞 (verb的縮寫)主題的落實

活動1:摘李子和杏子。

(壹)預設目標

1.感受李子和杏子的基本特征,探索判斷果實成熟度的基本方法。

2.感受采摘水果的樂趣,體驗合作的快樂。

(2)活動準備

1.提前聯系附近種植這兩種水果的家長,選擇幾棵便於孩子觀察采摘的低矮果樹。

2.請家長提前給孩子介紹判斷李子、杏子成熟度的方法。

(3)活動過程和活動記錄

1,對話

(1)討論外出註意事項和自我保護的方法;

(2)水果摘下來不能馬上吃。吃之前洗幹凈。

2.摘桃子和杏子

年輕人:老師,妳看這杏子熟了。

老師:妳怎麽知道?

幼:黃,軟熟。

幼:李子成熟了,紅的時候很好吃。

少年:綠色的是酸的,牙齒都要酸了。

老師:杏子和李子有什麽區別?

楊:李子是圓的,杏子有點扁。

楊:顏色不壹樣。

楊:這李子味道不好。裏面有蟲子。看看這些洞。裏面肯定有bug。

楊:老師,那邊樹上有很多杏子。來看看他們。

我走過去,並不是樹上掛滿了黃杏。它看起來真的很吸引人,但是杏樹太高了,人們根本夠不著。

我說:“怎麽能摘杏子呢?”

吳憶南說:“用棍子敲。”

方斌說:“這樣,杏子掉下來就會爛掉。老師,我有個主意。找壹塊大布,讓孩子在下面抓。如果用棍子敲杏子,杏子就會掉下來,掉在這塊布上,這樣杏子就不會爛了。”

潘東真說:“老師,我也有個想法。拿個網兜就行了。我爸爸就是這麽摘杏子的。”

邵杭義道:“拿個梯子爬上去挑。”

燦燦說:“要是小猴子在就好了,它會幫我們摘的。”

我說:“這些妳認為很好的想法。讓我們請方斌的父親來幫忙。”所以我邀請了我的父母來幫我。我父母帶了壹大塊布和壹根長棍子。我和孩子用手拿著樹下的布,家長用棍子敲杏子。杏子壹顆壹顆從樹上掉下來,孩子們興奮極了:“杏子下來了,杏子下來了。”“下杏子雨。”

3.整理回幼兒園。

4.讓孩子大膽說說摘李子和杏子的感受。

(D)反思活動

出門總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和熱情。李子和杏子是石灣非常常見的水果,幾乎每個家庭都有。這壹點從家長的反饋表中也得到了印證。我們班大部分孩子都有摘杏子和李子的經驗,知道什麽樣的杏子熟了,什麽樣的李子熟了可以吃。他們在與同伴的交流中互相傳達這些經驗,讓其他孩子也獲得了感性認識。

高大的杏樹並不是我們預設的內容,只是孩子們在活動中偶然發現了它,但他們似乎對從高大的樹上摘杏子更感興趣,所以當他們摘不到杏子的時候,孩子們就利用已有的經驗,想出了各種方法。當杏子從高高的杏樹上掉下來時,孩子們異常興奮。“下雨了。”回去的路上,孩子們壹直在想:“老師,我今天想的方法好嗎?”“老師,我想了另壹個辦法,用皮槍把它打下來。”……

鑒於孩子們對如何從高大的杏樹上摘杏的熱情,我們還生成了壹個語言創造活動——高大的杏樹。

另外,我們把采摘下來的杏子、李子洗幹凈,開辟了品嘗區,讓孩子們自由品嘗(註:有成熟的杏子、李子,也有不成熟的。)讓孩子在實物品嘗和相互交流中獲得更多的感性體驗。

活動2:繼續故事“高大的杏樹”

(1)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大膽想象,繼續故事。

2.能夠在同齡人中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2)活動準備

故事圖片

(3)活動過程和活動記錄

1,享受故事,理解故事。

2.老師引導孩子大膽想象,繼續編故事。

“後來,我請孫悟空幫我。他的金箍棒可以變長變短。孫悟空說‘長’,金箍棒就會變長。可以用長長的金箍棒打杏子。”

“有壹個孩子有壹把皮槍。他把皮槍對準杏子打,杏子就能下來。”

“請長頸鹿幫忙,它的脖子很長……”

“請馮爺爺幫忙。風壹吹,杏子就落了。上壹次,我們家的杏子也被大風刮倒了……”

……

3.鼓勵孩子用繪畫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

推廣活動:張貼兒童畫,兒童與同齡人交流作品。

(D)反思活動

在孩子繼續編故事的時候,有的孩子利用自己已有的經驗,他知道有哪些有效的摘杏方法。所以續集的故事符合孩子們的生活經驗,比如用棍子打下來,用網兜,用梯子等等。,有的孩子有想象力的翅膀。孫悟空、長頸鹿、大象、馮爺爺等都出現在故事裏。續集的故事雖然不長,但是孩子們的想法也略顯幼稚。但這是孩子們感興趣的。只要每個孩子都能大膽想象和表達,不管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都得到了老師的肯定。

活動3:“我的家鄉有這麽多水果”

(1)活動目標

1.認識家鄉的水果,知道它們的名字。

2.通過各種感官比較他們的外貌特征,並願意用文字表達自己的發現。

3.進壹步激發孩子熱愛家鄉的感情。

4.體驗與同齡人交流的快樂。

(2)活動準備

1,橘子,西瓜等家鄉常見的水果圖片。

2.時令水果,如西瓜、楊梅、桃、李、杏等實物。

3“我的果樹”問卷和各種水果的小圖片。

(3)活動過程和活動記錄

1.展示家鄉常見水果的圖片。

問題,這是什麽水果?

安吉拉·於堅說:“橘子、葡萄、梨子頭、枇杷、石榴……”

問題,妳在石灣哪裏見過這些水果?

方斌說:“我奶奶家裏有葡萄藤。”

李夢婷說:“我家旁邊的山上有橘子樹,現在也有,但是不好吃。”

陸宏遠:“我們家有石榴樹和櫻桃樹。”

……

孩子們說他們對這些水果很熟悉。我說,“這些水果都是石灣種植的。這些是我們家鄉的水果。妳還知道什麽水果?”

桃子,李子,杏子,草莓...孩子們壹下子說了很多。我把孩子們說的水果圖片貼在黑板上。最後我說:“我們城市有那麽多水果,我們家鄉也有那麽多水果!”

孩子們聽了我的話,看起來很興奮,說:“多少啊!”"

3.展示水果,引導幼兒比較桃子、楊梅、枇杷、西瓜、李子的外觀特征,並談論幾種水果的不同吃法。

4.讓孩子品嘗水果,與同齡人交流水果的不同味道,並知道裏面有石頭,提醒孩子收集石頭。

孩子們壹邊吃水果,壹邊和同伴交流各種水果的美味,比如“西瓜是甜的”、“楊梅是酸的”...

擴展活動

小朋友填寫問卷“我的果樹”。提供各種水果的小圖片,把妳家所有的果樹以圖片的形式貼出來,和同齡人交流。

(四)課後反思

孩子們對他們周圍的水果非常了解。令我驚訝的是,這表明這些水果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是孩子非常熟悉的東西,每個孩子都能說很多。孩子的壹句話:“多少。”對家鄉的熱愛油然而生。

當孩子們在談論家鄉還有什麽水果的時候,其實有些孩子談到了隆陽的其他特產,銀杏和香榧。孩子們不知道這兩個是幹果,對水果和幹果沒有概念。於是,我們在活動區擺放了銀杏、開心果等幹果,給孩子們講解水果和幹果的區別。

孩子能說出很多水果的名字,但不太了解水果和季節的關系。這個問題我就留給他們回家自己找答案吧。

在活動區還擺放了銀杏、開心果等幹果,並講解了水果和幹果的區別。

活動5:各種核

活動描述:當孩子們在品嘗水果時,老師總是有意識地讓孩子們觀察水果的形狀,因為我們預設了壹個活動:畫五顏六色的水果,但孩子們卻對水果核產生了興趣。他們發現每種水果的果核都不壹樣,有大的,有小的,有圓的,有平的...所以我們創造了各種石頭的活動。

(1)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各種水果的果核,幼兒可以感知各種果核不同外觀特征的觀察結果。

2.要知道每個水果都有不同的果核。

3.激發孩子的認知興趣,體驗發現的樂趣。

(2)活動準備

1,各種果核

2.作業紙(把水果和搭配的石頭連接起來)。

3.用桃核雕刻的工藝品。

(三)活動過程

1,幼兒觀察各種果核,大膽表達各種果核的外觀特征(顏色和形狀)。老師問:妳知道這些是什麽果核嗎?兩者有什麽區別?

陸宏遠:“西瓜的核是黑色的,像個西瓜籽。”

趙方:“這是枇杷的核,圓圓的,黃色的。”

林家樂:“這是壹個上面有圖案的桃核。”

2.展示實物水果:楊梅、枇杷、桃子等水果,驗證觀察結果,並引導幼兒觀察每個水果的果核數量。

馮玉新:“楊梅只有壹個核。”

王欣然:“西瓜有很多核,枇杷有兩個核,其他水果只有壹個核。

……

3、引導孩子利用已有的經驗,談談其他水果的核心。

老師提問:妳知道哪些水果有核嗎?石頭是什麽樣的?

4、兒童操作

推廣活動:教室裏將懸掛桃核制成的手工藝品,供孩子們欣賞。

(D)反思活動

整個活動通過觀察、驗證和實際操作,加深了孩子們對果核形狀特征的認識。孩子們在看到各種水果不同的形狀特征的同時,驚奇地發現水果核的顏色、形狀、數量都不壹樣,這對於孩子來說無疑是壹個重大發現,激發了孩子的理解興趣和探索欲望,體驗到了發現的樂趣。

活動6:水果產品

活動描述

在活動區,我們放入水果加工而成的食品,如楊梅幹、葡萄幹、杏仁、話梅等,孩子們看著這些東西,開始了新壹輪的討論。

"這是用楊梅制成的,上面有糖."

"葡萄幹壹定是在太陽下曬幹了。"

我說:“這些是水果加工出來的水果制品。妳還知道其他水果制品嗎?”?

什麽是水果制品?它是由什麽制成的?孩子們對水果制品充滿了好奇,我們就產生了“水果制品”這個活動。

(1)活動目標

1,讓孩子多了解水果,明白水果可以加工成水果制品。

2.學會從成年人那裏獲取有效的信息,把自己獲得的信息簡單地用語言表達出來。

3.願意與同齡人交流,培養傾聽他人的習慣。

(2)活動準備

1,各種水果制品

2.孩子們了解壹些用成年人的水果加工而成的水果制品。

3.家長的工作:家長給孩子介紹壹些水果產品,讓孩子實際觀察,把壹個水果產品帶到幼兒園。

(三)活動過程

1,對話引出話題

老師:“小朋友,妳知道這些是什麽做的嗎?”

幼兒:“用水果。”

老師:“對,這些都是水果加工成的水果制品。”

2.告訴我妳的水果產品。

孩子們帶了很多水果制品,比如香蕉幹、紅棗、葡萄幹、杏仁、椰子汁、橙汁、蘋果汁、各種蜜餞等。,孩子帶酒。

王欣然:“老師,我帶了椰子汁,是用椰子汁做的。海南有椰子。”

錢寶:“這是爸爸做蛋糕用的果醬。”

史麗珍說:這是CiCi果凍,吃起來像菠蘿。我媽跟我說裏面有菠蘿汁,這個是蘋果味的,這個是芒果味的,裏面有水果。

……

3.和同行交流,說說他們帶的水果產品。

4、教師和學生* * *

品嘗對方的水果制品,告訴對方是什麽味道,是什麽水果做的。

拓展活動:把吃剩的水果制品放在角落裏,讓孩子觀察和品嘗。

(D)反思活動

孩子帶那麽多水果制品,不可能每個孩子在集體活動中都有發言的機會,所以我采用了分組數學的形式,讓孩子和同伴交流,既給了每個孩子發言的機會,又培養了傾聽的習慣。

活動前期,孩子們只是對水果制品好奇,對它們都知之甚少。很少有孩子能說出壹些水果制品的名字,但通過從父母那裏獲得的知識和身體觀察,每個孩子都帶來了不同的水果制品,孩子們從中獲得了知識,擴大了知識面。

活動7:制作杏仁

活動描述:由於活動區有更多的水果制品,孩子們對制作水果制品產生了興趣。壹天,李夢婷帶了壹包楊梅。她說:“老師,我想用這些楊梅做楊梅幹。”根據孩子們的興趣,老師也查了壹些資料,發現有些蜜餞的制作過程非常復雜,而我們的條件有限,所以選擇制作相對簡單的杏仁作為主要活動,於是就產生了“制作杏仁”這個活動。

(1)活動目標

1,鼓勵孩子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打開杏核。

2.體驗成功的快樂。

(2)活動過程和記錄

第壹階段:在孩子身上,說說如何打開杏仁核。

孩子:老師,我不會咬。

老師:那就用另壹個工具試試。

孩子:我用錘子敲破的。

孩子:輕輕地敲,看。

孩子:老師,我又找到了壹個好辦法。

第二階段:收集工具打開杏仁核。

第三階段:孩子嘗試用不同的方式打開杏仁核。

孩子:“老師,我不會咬。”

老師:“那就用別的工具試試。”

孩子:“魯宏遠,我的錘子要碎了。”

孩子:“輕輕地敲,妳看。”

……

第四階段:炒杏仁,品嘗杏仁。

我們把杏仁拿到廚房去油炸。雖然味道不是很好,但是孩子們吃得津津有味。

(C)反思活動

孩子們嘗試了很多打開杏仁核的方法,比如用嘴咬,用錘子敲,用核桃夾,用腳踩。然而,當他們真正嘗試用這些方面打開杏仁核時,他們遇到了許多困難。孩子們壹次次嘗試,從不斷的成功和失敗中獲得有效的經驗,最終獲得成功。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只是壹個引路人。

活動8:給大哥哥大姐姐做禮物。

活動描述:

臨近學期結束的時候,給我們送禮物的大班的孩子們經常來到我們的教室,給我們唱歌,告訴孩子們他們要離開幼兒園去上小學了。我也經常有意無意地跟孩子們提到,大班的哥哥姐姐要畢業離開幼兒園了。有壹天,邵杭義說:“老師,我們也給大哥哥大姐姐送個禮物吧。”我覺得這個提議不錯,就產生了這個活動。

(1)活動目標

1,使用多種材料進行水果包裝。

2.培養孩子互相關心的感情。

(2)活動過程和記錄

1,對話引出話題。

老師:大班的哥哥姐姐就要離開幼兒園上小學了。上次,他們給了我們壹份禮物。

孩子:老師,我們也給弟弟妹妹送個禮物吧。

老師:我應該送什麽禮物?

孩子:給他們吃糖;

送他們壹朵花...

老師:我們現在的主題是水果。我們為什麽不給我弟弟妹妹送水果呢?

孩子:好的。

老師展示了壹個帶有簡單包裝的物體。

老師:這些小禮物好看嗎?為什麽很美?

孩子:外面有漂亮的紙和花,放在盒子裏會很好看,上面蓋壹層塑料紙...

老師:這些東西有漂亮的衣服。都是包裝好的。其他人會很高興收到這些禮物。

孩子:那我們也把禮物包起來吧。我的哥哥姐姐會很開心的。

2.孩子們討論用什麽材料包裝。

3.收集包裝材料。

4.制作包裝盒。

5.給妳的兄弟姐妹送禮物。

(C)反思活動

孩子的那句:“哥哥姐姐壹定喜歡漂亮的禮物。”讓孩子積極參與整個活動。整個活動過程中,不僅這個班的孩子感受到了同齡人的關愛,大班裏即將離開幼兒園的孩子們也感受到了關愛。孩子們自己收集材料,自己包裝。雖然都是很簡單的套餐,但是各有特色。壹些孩子把壹些李子放在壹個裝有快樂食物的小盒子裏。有的用吃剩的礦泉水瓶,放進各種水果,紅色和藍色也蠻好看的;壹些人使用上面有蝴蝶結的塑料袋。

在活動中,我們也得到了家長的支持。每個家長都積極幫助孩子收集材料,從家裏帶水果。

第六,主題反思

活動已經結束,但仍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如教師預設與兒童生成的有機結合,兒童記錄表格的設計與應用,環境的創設,家園之間的互動等等。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值得探討。但是,從這次主題活動中,我對生成性主題活動有了進壹步的認識。

1,發揮本地資源優勢。

農村地區具有獨特的環境優勢。綱要提出,充分利用資源,引導兒童實際感受,豐富和優秀祖國文化,激發兒童熱愛家鄉的感情。

回顧這次主題活動的產生和實施,我們深刻認識到利用和挖掘當地資源的重要性。因為孩子們的熱情、投入和能力讓我們的老師感到驚訝,孩子們看到熟悉的資料,見到久違的朋友是那麽的開心,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很高。

2.充分發揮幼兒活動的主動性,豐富教育活動形式。

《綱要》指出:“兒童的發展具有個體能動性。”我們意識到知識可以通過教學獲得,但是孩子的情感和態度不能通過直接教育獲得。應該是孩子在活動中,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課後學習獲得的。因此,我們利用集體教育活動、小組和個人教育活動、角落活動、劇場活動、戶外活動、家庭合作等不同形式,積極營造環境,盡可能地為孩子提供參與活動的材料。

3.課程內容的選擇要以孩子的實踐經驗為基礎。

對於幼兒來說,“實用”是最高的價值,因為實用和感性的經驗能夠正確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在孩子的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對水果的顏色和形狀不感興趣,因為孩子對這些水果比較熟悉,所以我們及時調整活動,把孩子帶到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活動中。

4.教師提高認識,更新觀念,增強組織活動的能力。

老師是孩子們的榜樣。在肯定幼兒探索的基礎上,教師也在努力與幼兒建立作為合作者、支持者和參與者的互動關系,及時調整活動組織計劃和策略,深刻理解大綱精神,提升活動組織策劃能力。生成性主題活動是我們的嘗試階段,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七。相關表格

表1果樹調查問卷

家裏或者親衛家有沒有果樹??什麽事?沒有

果樹品種

每種果樹有多少棵?(1、2、3或更多)

家長姓名:

表2我們家的水果(圖片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