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怎麽看待教育公平?
安徽省銅陵市,壹個因盛產銅礦而得名的城市,近年來因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而備受關註。銅陵市經過十余年的改革探索,通過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大力推進教育公平,創造了“沒有好學校和壞學校之分,只有遠近之別”的“銅陵模式”。很多地方盛行的“擇校風”在這裏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孩子們在公平寬松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教育事關民族興旺、人民福祉和國家未來,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促進教育公平,讓所有孩子* * *享受同壹片藍天,是億萬家庭的殷切期盼,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必然要求,是讓所有人民* * *享受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體現。
●為什麽教育公平問題備受社會關註?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們組織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基本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由1949年的1.5%提高到79.2%;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顯著改善了新增勞動力的結構和素質;高等教育規模世界第壹,毛入學率24.2%,已進入大眾化階段。人民受教育水平顯著提高,15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49年的1.6年提高到8.7年。教育的發展保障了廣大人民群眾受教育的權利,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質,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同時也要看到,當前教育改革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要求和期待還不相適應,特別是教育公平問題仍然十分突出。根據2009年底的壹項調查,56.5%的人認為存在教育不公平。這反映了人們對教育公平的極大關註。
當前,人們對教育公平問題反映最強烈的是接受教育特別是優質教育的機會、程度和質量存在很大差異。這種差異表現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現實生活中的壹些現象會讓我們直觀地、切身地感受到這壹點。
比如“擇校熱”的高溫不降。在國內很多城市,中小學擇校現象非常普遍。為了讓孩子進入口碑好、質量好的學校,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家長辛辛苦苦、奔波數月,通常還要支付壹大筆“擇校費”。為了增加“擇校”的資本,孩子們不得不參加各種“坑班”和補習班,以獲得各種證書,幼兒教育“小學化”和小學教育“初中化”的傾向越來越嚴重。這些現象多年來屢禁不止,成為教育領域的壹大“頑疾”。
網友提問
網友:為什麽很多家長壹方面擔心孩子課業負擔重,另壹方面卻想盡辦法送孩子去各種補習班?
答:這種現象也是教育不公平的壹種表現。由於部分學校優質資源稀缺且相對集中,很多家長為了增加孩子擇校的“籌碼”,不得不讓孩子在課余時間利用各種“補習班”考取各種“證書”。這是壹種盲目的“從眾心理”,是“擇校熱”背景下的扭曲行為,應該通過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特別是增加優質教育資源,從根本上緩解。
例如,弱勢群體的公平教育機會沒有得到充分保障。壹些農民工隨遷子女仍在辦學條件不達標、國家助學體系未覆蓋普通高中教育、殘疾兒童受教育水平仍落後於普通兒童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就讀。
再比如,不同地區的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不公平,部分地區的學生入學機會較少。這種現象爭議多年,由此產生的“高考移民”問題時有發生。
教育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解決這些問題直接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對個人來說,關系到每個人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影響人的壹生;對於整個社會來說,直接影響到社會公平正義和社會和諧穩定。正因為如此,教育公平問題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關註。
●影響教育公平的原因有哪些?
“中央給我們發福利,農民種田不交稅,娃娃上學不要錢。真是壹個和諧的社會。”這是近年來中國農村很多人的心聲。可以說,隨著免費義務教育等壹系列政策措施的實施,“有學上”“上得起學”已經不是問題。實際上,民眾對教育的意見,對教育公平的呼籲,主要是“上學去學”的期待。
目前有哪些因素影響了教育公平?
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由於自然條件、歷史基礎和具體政策等原因,我國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較大。發展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的責任主要在地方。當地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到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必然導致教育發展的差距。2008年,上海市初中生均預算教育支出為15473.62元,而貴州省僅為2310.83元,相差近6倍。可以說,教育不公平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在教育領域的直接反映。
教育投資不足。“窮國辦大教育”是中國教育發展的真實寫照。雖然各級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在不斷增加,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壹直較低,2008年僅為3.48%,不僅低於大多數發達國家,也低於壹些發展中國家,與我國教育發展的需要還有較大差距。教育投入不足嚴重制約了教育條件的改善和教育資源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的擴大。
資源配置不合理。中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實行重點學校制度。在教育總投入小,教育資源短缺的情況下,集中財力物力辦壹批中小學,起到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積極作用,同時,重點學校制也導致了學校之間資源配置的不平衡。近年來,國家取消重點學校制度,加大薄弱學校改造力度,堅持公共教育資源向農村、中西部、貧困地區、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傾斜。但重點學校本身長期積累的名牌效應依然存在,人們形成的固有觀念很難改變。這些學校仍然可以吸引大量的社會資源和優秀學生,加劇了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甚至造成同壹地區學校之間的兩極分化。
政策體系不完善。在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後,我國教育發展進入了壹個新階段,但影響和制約教育公平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依然存在。壹些已經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合理制度,如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加劇了教育不公;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壹體化發展的省級政府統籌管理機制尚未建立。與此同時,壹些新出現的問題,如農民工子女接受“後初中教育”,也沒有法律和制度規範。
人民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長。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受教育程度逐漸成為影響個人事業、收入乃至社會地位的重要因素。教育作為壹種重要的家庭“投資”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人們對子女教育的關註度前所未有的高。再加上獨生子女的普及,人們希望孩子能接受高質量的教育。這必然導致人們對優質教育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與供給不足的矛盾,使教育公平問題日益突出。
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教育科學發展,中央作出了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決策。從2008年8月開始,《規劃綱要》的制定歷時1.09個月。經過40輪重大修改,兩次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2065年5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438+00。在這份描繪未來10年中國教育改革發展路線圖的綱領性文件中,明確提出“促進公平是國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理念貫穿始終。表明了黨和政府大力推進教育公平的態度和決心,使人們進壹步看到了實現教育公平的光明前景。
觀點聲音
給每個人平等的機會並不意味著名義上的平等——機會平等,而是確保每個人都能接受適當的教育。
只有公平的教育才能創造公平的社會,只有教育公平的壹代人才是自信和身心健康的壹代。
讓學校成為學生的天堂,讓學術成為學者的向往,讓教師成為人們發自內心的敬語。
教育規劃綱要是改革創新的試金石,是民主決策的成功嘗試。
我們的教育不僅要讓所有適齡兒童都能上學,還要讓他們渴望學習,享受優質教育。
如何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對於當前教育發展中存在的不公平問題,人們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強烈的就是義務教育發展的不均衡。義務教育作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具有義務性、免費性和普遍性,是最應該體現教育公平的領域。抓住了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就抓住了促進教育公平的關鍵。
近年來,在推進義務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時,黨和政府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2005年,教育部專門下發了《關於進壹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幹意見》,明確要求義務教育重心向均衡發展轉移。2006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將均衡發展納入法制化軌道,強調各級政府的法定義務。規劃綱要提出了10年左右實現區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標和壹系列具體政策措施。
當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還存在壹些突出問題。比如,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依然較大,區域內學校間資源配置不均衡,優質教育資源短缺,輻射區域狹窄。要把依法保障公民受教育權利作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質量和促進內涵發展為重點,通過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促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高到新水平。
首先是“提高質量”。人人上學後,人們對教育公平的關註主要體現在教育質量上。促進均衡發展,應以提高質量為基礎,更加註重教育的內涵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改革,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讓學生從應試教育的壓力中解脫出來,活潑學習,健康快樂成長。
二是“縮小差距”。城鄉全面實現免費義務教育後,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成為義務教育的主要矛盾之壹。促進均衡發展,必須大力加強對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的支持。在財政撥款、學校建設、師資配置等方面向農村傾斜,盡快形成城鄉壹體化發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財政支持力度,完善對口支援體系,促進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發展。不少地方對此進行了積極探索,如成都積極統籌城鄉教育發展,大力推進城鄉教育壹體化;廣東省開展“千校幫千校”活動,組織發達地區1000所義務教育學校幫扶欠發達地區薄弱學校,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是“重新配置”。合理配置資源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措施。陜西吳起縣投入5億多元,統壹全縣建校標準,實現辦學條件均等化;安徽省銅陵市鼓勵教師跨校上課和兼職,促進了高層次教師資源的享有。要從硬件、軟件等方面促進區域內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努力辦好每壹所學校。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取消重點學校和重點班設置,統壹學校公用經費和生均教育經費標準,加大薄弱學校改造力度。實施區域內教師校長交流制度,加強薄弱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搭建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平臺。
四是“建機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壹個長期的過程,是壹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建立長效機制。要打破學校之間、城鄉之間的分割,形成城鄉、區域義務教育同步發展的機制。認真總結學區化管理、集團化辦學、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示範高中和重點高中招生指標向初中定向分配等做法和經驗,創新教育管理運行機制。加強督導評估,建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評價激勵機制。
還要看到,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是平均主義,也不是千校壹面的辦學模式。在大力幫扶薄弱學校的同時,鼓勵優質學校繼續辦出自己的水平和特色。
●如何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難的問題?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數量逐年增加,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日益突出。據統計,2009年,我國義務教育階段農民工適齡子女達到9971萬人。如何給這些孩子壹張穩定的課桌,讓他們像城市裏的孩子壹樣接受義務教育,健康成長,是促進教育公平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黨和政府采取了壹系列重要措施。早在2001就明確提出了“兩為主”政策,主要以流入地政府和公辦學校為重點,保障流動人口子女依法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文件,要求多渠道安排農民工子女入學,在入學條件上與當地學生同等對待。2006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將非戶籍所在地隨遷子女入學納入政府管理範圍。2009年,中央財政安排20億元,專項用於補充接收農民工子女的城市義務教育學校公用經費,改善辦學條件。各地也出臺政策保障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通過這些努力,農民工子女上學難的問題得到了很大緩解。但目前壹些地方還存在公辦學校入學“門檻高”、農民工子女教學質量不高等問題。而且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加快,這個問題會更加突出。如何進壹步解決流動人口子女上學問題?
強化流入地政府責任。廣大農民工為流入地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流入地政府要切實負起責任,保障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將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納入當地教育發展規劃,指導督促公辦中小學做好接收就學、教育教學工作。建立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將所需經費納入地方財政保障範圍,對接收農民工子女較多的學校給予補助。制定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收費標準,與當地學生同等對待,采取措施幫助經濟困難的農民工子女入學。
充分發揮公辦學校的主渠道作用。充分挖掘公辦中小學潛力,合理調整和完善學校布局,新建、改擴建壹批學校,盡可能多接納農民工子女。降低入學門檻,簡化入學手續,不隨意設置入學條件限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在收費、管理等方面應與當地學生同等對待。,不得違反國家規定收取額外的學費和其他費用。
支持社會力量辦學。農民工子女短期內完全進入公辦學校不太現實,必須進壹步發揮農民工子女民辦學校的作用。要將農民工子弟學校納入民辦教育管理範疇,制定審批辦法、制定標準,在辦學場地、辦學經費、師資培訓、教育教學等方面給予支持和引導。加強對此類學校的監管,規範其辦學行為,促進其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提高。
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解決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的“身份”問題。2065 438+00 6月,廣東省出臺相關規定,實施農民工積分制入戶城鎮政策。只要累積到60分,外來務工人員就可以申請入戶,隨遷子女上學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逐步放寬中小城鎮落戶條件,逐步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問題,吸納符合條件的農民工成為城鎮居民,讓他們的子女真正享受到“同城待遇”。
此外,隨著許多農民工子女開始進入高中階段,他們接受“後初中教育”的問題日益突出。由於高昂的借讀費、戶籍壁壘、高考政策的限制以及各地教材和課程的差異,他們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更加困難。要研究制定農民工子女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讓流入地的高中、中職學校的大門也向他們敞開。
●如何保證貧困家庭的學生上得起學?
2009年8月16日,四川廣安的小張拿著錄取通知書來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新生報到處。剛離家時還在為學費發愁的小張頓時放心了:出示相關證明後,他順利通過“綠色通道”辦理了入學手續。“不花壹元錢就能進校園”。為了保證貧困家庭學生順利入學,全國各高校普遍建立了“綠色通道”制度。對所有經濟困難的學生,先辦理入學手續,再根據核實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給予資助。
“不讓壹個孩子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是教育公平的重要體現,是有效保障全體人民特別是弱勢群體受教育權的必然要求。由於種種原因,我國城鄉仍有部分學生家庭經濟相對困難。這些孩子的上學問題壹直牽動著黨和政府的心。近年來,國家資助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義務教育階段全面免除學雜費,為農村學生提供免費教科書,為經濟困難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中等職業學校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保障體系,每年接受國家助學金的學生近1.2萬人,占在校學生的90%。同時,從2009年秋季學期起,免除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中等職業學校農業專業學生學費。在高等院校,建立和完善了國家獎學金制度和國家助學貸款制度,每年資助約450萬人,資助總額超過20%。
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是國家資助力度最大的制度安排,也是貧困家庭學生受益最多、人民群眾最滿意的制度安排。要不斷完善這壹政策體系,落實各項資助措施,保障每個學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權利。無論在哪個教育階段,都不應該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阻止學生上學。
擴大資助範圍。資助範圍要在現有基礎上擴大到各級各類教育和學校。鼓勵各地為貧困家庭子女入園提供補助;推動將普通高中貧困家庭學生納入國家助學體系;逐步擴大中等職業教育免費範圍,在免除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農業專業學生的基礎上,將政策實施範圍擴大到城鎮低收入家庭子女;完善研究生資助政策,設立研究生國家獎學金。這樣才能逐步建立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過程資助體系,實現“應保盡保”。
提高籌資標準。由於國家財力有限,目前對貧困家庭學生的資助標準並不高。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們應該不斷增加經濟資助,讓這些孩子不僅能夠上學,而且能夠逐漸學會學習。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標準,改善學生營養狀況。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狀況,建立國家獎學金標準動態調整機制。
落實資金保障。完善資助體系,資金投入是基礎。中央和地方要充分安排好應承擔的資金,並及時撥付。省級政府要做好統籌協調,完善省級轉移支付制度,確保應承擔的資金不折不扣落實到位。高校和中等職業學校要從業務收入中提取4%-6%用於助學。加強對各種經費的管理、使用、審計和監督,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用好國家有限的財力。
動員社會力量。長期以來,社會力量在資助貧困家庭學生上學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希望工程實施20年來,共籌集資金56億多元,建成希望小學15900多所,資助失學兒童340多萬人。要繼續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尊重教育、扶貧濟困的文明氛圍,完善各項引導和激勵政策,形成社會各界關心教育、幫助貧困家庭學生的良好氛圍。
“同在壹片藍天下,* * *共同成長進步”是全國億萬兒女的共同心願;“努力辦好每壹所學校,教好每壹個學生”是黨和政府的莊嚴承諾。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在全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讓所有的孩子都站在壹個公平的起跑線上,讓祖國的花朵都享有壹片藍天的目標壹定會逐步成為現實。
深度閱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公開征求意見稿),人民日報,3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