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起源
1,混血
關於彌生人的起源,從明治時代開始就爭論了壹百多年。代表觀點有“土著人種論”、“外來移民論”、“混血論”。
持“土著人種”論者,如考古學家長谷部和尚認為,紋繩人適應了生活條件的變化,成為彌生人,進而發展為古代盜墓人,直至現代日本人。有人持“移民”說是南島人,有人主張是朝鮮人,有人主張“北方人就該來中國”,還有人堅持“吳越移民”說。
葉青賢治可能是“混血人種理論”的發起人。他認為彌生是繩紋人和移民的混合體。隈原和弘對彌生人的混血兒比率做了獨特的計算。他把身高的變化看作是遺傳因素的定量表達。京邦人實測混血兒率為1至1.25,三晉人實測混血兒率為1至0.8,表明這是第壹代混血兒。
“混血兒”理論目前已被學術界普遍接受。問題是這些被稱為“不速之客”的移民到底有多大。根據秀山山下做的壹個統計,日本除北海道以外的人口在繩紋晚期為1.66萬1.000,彌生時期增加到601.500,相差近4倍。
除了生活條件的改善和人口增長的推動,大量外來人口的增加是壹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如果栗原的混血兒比率計算正確的話,移民數量與繩紋人接近壹比壹。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移民不可能達到幾萬人,壹定有來自某個地方的移民群體。
2.它從哪裏來的?
那些明顯比紋繩子的人高的移民來自哪裏?中外學者對此問題提出了各種觀點。以下是壹些主要論點和壹些簡要評論。
直接穿越朝鮮半島。上田正明指出,日本歷史上有四次移民潮:公元前200年左右的第壹波,5世紀左右的第二波,5世紀和6世紀之交的第三波,7世紀下半葉的第四波。他認為第壹波移民來自朝鮮半島。根據朝鮮黎安古墓(4-7世紀)出土的63具人骨的平均身高(男性65,438+062.9厘米,女性65,438+050.3厘米),莎莎哈拉進壹步將這些移民定義為來自朝鮮半島南部。
上述觀點主要基於兩地文化的相似性,但並不能說明人口東遷的必然性。其實彌生人移居半島的現象也是存在的。比如《三國誌》(舒威陳革傳)說日本人從陳革買鐵,後來的隋書(東夷傳)說百濟人和日本人、中國人生活在壹起。所以九州北部和韓國南部的文化相似性不足以證明給予和接受的關系,也可能是兩地同時傳播某種文化造成的。
對於北亞人種的間接雜交。根據地理學家鈴木秀夫的說法,大約在3500年前(繩紋晚期中期),東亞地區氣溫逐漸下降,即出現了寒潮現象,引發了人口遷徙。經過計算,阪口獲得了更為準確的數據:第壹次冷期是在3200年至2400年前,此後300年間氣溫曾壹度變暖,第二次冷期出現在2000年之前。基於這些氣候變化的數據,阪原和弘博士得出結論:在第壹次寒冷期,北亞各民族開始向溫暖的南方遷移,在第二次寒冷期,南遷速度加快,兩次南遷時間與彌生時代重合,證明彌生移民是經由半島從北亞來的。
雖然將公元前3世紀前後大陸移民向東方遷移的原因歸結為氣候變化是合理的,但上述解釋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同時考慮到這壹時期東亞的社會變遷,將移民主體劃分為北亞人種,這與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並不壹致。
江南農民直接過河。16年底,葡萄牙駐日本傳教士羅德裏格斯在《日本教會史》中寫道:“日本最早的移民來自浙江,日本國王就是他們的後代。”依據是什麽,作者沒有表達。本世紀中葉,安藤裕太郎從水稻傳播的角度指出,水稻分別起源於印度和中國南方;江南人把稻作農業傳播到九州北部和朝鮮南部;日本和韓國的水稻種植幾乎是同時開始的,兩者沒有什麽區別。
國內學者在尋找“稻作之路”時,傾向於認為吳越移民是稻作農業的傳播者。安誌敏從稻作農業、幹欄建築、耳飾和漆器、陶器和印花陶器、吉野家遺跡、洋流和交通等方面詳細論證了彌生文化與江南的關系。
3.東海的海外越南
《三國誌》(舒威《日本國傳》)中說“日本萬物,與渤耳、朱雅同”,其地理位置是“會稽之東,東治之中”,還詳細記載了日本的風俗:“男人無論大小,都是有文身的鯨魚。.....夏後少康之子被封在會稽,頭發上紋有花紋,以避惡龍之害;如今的日本水民捉蚌好累,文身也厭惡大魚水鳥,略加修飾。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身,是左是右,是大是小,有等級之分。”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日本人的文身習俗、漁業經濟、土產、地理方位,都與以惠姬為中心的越南人分布圈密切相關。這種多元的相似性應該與越南人的海上移民有關。
公元前333年,越國被、熊尚所滅,“諸侯國爭位,或為王,或為王,立於海,拜楚”,從此越國散為百家。隨著秦與六國的融合,中國的統壹,江南地區的人們紛紛遷徙避亂,乘船東移的也不在少數。
《越絕書》可分為“內嶽”和“外嶽”,“外嶽”又稱為“東海外嶽”。《史記》(秦始皇本紀)說:“犯移民天下之罪者,流放海南,以備渡東海。”秦國雖然滅了六國,但越是在東海之外不肯接受,形成龐大的艦隊,或在海上遊弋,或在境外避難,對秦朝構成威脅。
由於秦朝采取了嚴密的防禦措施,漂流在東海的外族沒有希望恢復自己的國家,於是紛紛出海另尋活路。董楚平說,他們是“越南人中最善於駕馭海浪的,是傳播越南文化的先驅”。陳巧儀認為,“內越”是指遷入會稽、四明山的壹支;“東海之外”是指從現在的嵇紹平原越過海洋的壹支,其中壹部分很可能到達“臺灣省、琉球、日本南部、印度支那等地”。
《三國誌》(舒威日本列傳)說日本人“文身”,後漢書(東夷列傳)說陳琪是“因國近日而文身”,馬漢是“因國南近日而文身”。“在臉上紋身”是越地的古老習俗。劉向對朔源(使臣)說,越人“剪去頭發和文身,都是爛掉的,好讓如龍者避水神。”說明風格是龍和蛇的形狀。
在交通工具不發達的古代,海路遠比陸路快捷。試想壹下,乘海流或風力航行,從長江以南穿越東海只需幾周甚至更短的時間,但往往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通過朝鮮到達日本,因為他們的第壹目的地不壹定是日本。他們壹旦在朝鮮找到合適的地方,就定居下來,並在後續移民的壓力下逐漸東移,直到最後渡海到達日本。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推斷,公元前3世紀前後大規模東渡的移民群體,很可能就是長江以南的“渡東海”。他們拒絕服從秦朝的統治,擁有強大的艦隊,不僅有避免混亂和遷徙的動力,而且有渡海的能力。他們給日本帶來了捕魚農耕技術、青銅武器和航海知識,這是彌生文化的精髓。
4、泰伯之後
吳越生活在江南,自古以來壹直處於戰爭狀態。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打敗了吳王夫差。《資治通鑒》雲:“今本再赴後,蓋吾死,其枝下海為日。”說明吳人在亡國後分散,其中壹部分人渡海東移,在越南人之前到達日本。
日本人自稱是吳太伯的後裔,最早見於於謙的《魏略》,唐宋時期的《漢源》、《通典》、《梁書》、《北史》、《晉書》、《太平玉蘭》等多部史書都有收錄。句吳,源於泰伯,位於長江下遊,都城在吳中(今江蘇蘇州)。春秋末期,吳國國力強盛。先是打敗了鄰國楚國,再打敗了宿敵越國,依靠軍事力量在北方爭霸,在中原與晉國抗衡。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奮勇入侵吳國,吳遂死於夫差。
“泰伯後裔論”關系到日本民族的起源,因此引起了學術界的關註,也出現了激烈的爭論。其中,琦琦發表了《再論吳太伯苗族》,主張從周邊民族的華牧心理出發,探討漢祖傳說的成因,采取更客觀公正的態度。摘要如下:
(1)周邊民族期盼漢民族創造的燦爛文明,從物到人都有尊重漢人的心理。
(2)東亞各民族招募漢人移民,吸收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3)對於東亞民族來說,以漢民族的神和聖賢為祖先,在國際外交上是極為有利的。
(4)在日本古代部落中,類似的祖先傳說自古就有。據《文怡》中對建前風土情況的記載,易圖郡主人的50字手跡向仲哀天皇自稱“廬山後裔,朝鮮國義,天降日*”。壹個與吳國交往密切的部落自稱為太伯後裔,也就不足為奇了。
戚發軔的論文,經過仔細考證,論述了公元3世紀的日本各部落,出於對內鞏固王權,對外提高威望的需要,將祖線掛在聖人太伯身上,從而肯定了中國史書中所載的“日本自稱論”。這個結論應該說是公正的,基本解決了案子。
我們認為,漢人的祖先論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壹種源於中原各民族的競爭,第二種源於各民族的依附,第三種源於漢人的遷徙。
先看第壹種。按照“華夷”的標準,漢民族是唯壹進入中原的民族,所以需要通過與中原周邊民族的競爭來證明與漢民族的淵源關系。比如春秋時期,義帝號稱“五霸”,逐鹿中原。各個國家都自稱出自漢支,以示正統:越服少康,武稱太伯後,越服周太公,越服,越服黃帝子孫顓頊。
第二種略有不同。雖然有些民族無意逐鹿中原,但通過與漢族在血統上聯姻,確認與中國的血緣關系,有助於對內鞏固統治,對外提高國際地位。高麗連王要求北魏“守國諱”,世祖“囑夏帝守名諱於國”(《北魏書》)。又如《朝鮮簡史》中的高句麗:“文作友、朱孟思自稱高辛後,國名為高句麗,因其姓。”這種人為編造的“準血緣”系統圖,把漢族的概念延伸到了周邊民族,類似於古代東亞的追封系統。
第三種與漢人遷徙密切相關,是中華文化向周邊傳播的重要途徑。漢人雖然遷居異鄉,在空間上與中國分離,但文化傳承不會中斷。他們在鄰居中播種文明,當土著民族逐漸漢化時,移民的祖先或自己就被當作祖先。比如邵康的私生子,夏後被封在會稽,越王勾踐視其為祖宗;楚王朝滅亡後,其分支四散,遷於福建、越南的分支以勾踐為祖。隨著漢族的移民和漢文化的傳播,周邊民族逐漸被納入漢族的準血緣譜系。
在上述三種類型中,“太伯後裔論”屬於第三種,由穿越日本的吳人主張。據《子同治鑒》記載,《魏略》中自稱“後太伯”的日本人,應該是得到了出海做日本人的吳人的支持。這種說法在很多中國史書上都有記載,其來源也不是壹些零星的個人傳聞,而應該是來自某個部落的祖先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