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的完成以及由工業革命引起的壹系列重大經濟變革,特別是機器的廣泛使用和國內外鐵路建設的大發展,直接推動了英國工業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快速發展。在1850到1870的二十年間,英國棉紡織廠的數量從1932增加到2483,毛紡織廠的數量從65438增加到65438毛紡織出口也增長了1.5倍。煤炭產量由4980萬噸增加到112萬噸,生鐵產量由230萬噸增加到600萬噸,棉花消費量由5.9億磅增加到108億磅。1870年鋼產量達到22萬噸。此外,這壹時期的工業技術也有了很大發展。例如,有許多高達80英尺的高爐,日產生鐵450-550噸;先後出現了貝塞麥煉鋼法(1856)和西門子-馬丁煉鋼法(1867)。在造船業上,英國也用鋼代替木材造船,逐漸用機器制造的鐵船代替了木帆船。
1850——1870英國工業熱潮時期也是美國和德國工業迅速發展並迎頭趕上的時期。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英國在世界工業生產和世界貿易中仍然排名第壹。在工業方面,它生產了世界各國所需的大部分工業產品。在對外貿易中,英國及其殖民地在世界貿易總額中的比重上升了近四分之壹,幾乎相當於法國、德國和美國的總和。它還擁有世界上最大噸位的商船,大約是法國、德國、美國、荷蘭和俄羅斯的總和,這使英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19世紀中葉,英國成為世界工廠,不僅因為它最早完成了工業革命,還因為它在世界上占據了極其廣闊的殖民地。從19世紀初開始,英國大規模推行殖民擴張政策。到70年代,英國已經占據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總面積超過2250萬平方公裏,人口超過2.5億,是本土(24萬平方公裏)的近100倍。這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原料來源和廣闊的產品市場,加速了英國工業水平和質量的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初,英國工業人口已占總人口的62.8%,成為世界第壹工業國。
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強,英國工業資產階級逐漸壯大了自己的實力,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導權。其主要標誌是自由貿易政策的實施。谷物法在英國早在1846年就被廢除了,航海法在1849年被廢除了。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20世紀50年代以後,資產階級進壹步要求實行自由貿易政策,降低糧食和原材料的進口稅,放棄歐洲其他國家的進口限制和關稅保護制度。於是,從1860年到1865年,英國先後與法國、比利時、意大利、奧地利簽訂條約。1846——1848、英國議會取消了200多種商品的進口稅等等。各國簽署貿易條約,促使他們降低英國商品的進口稅。因此,自由貿易政策實際上是壹種經濟侵略政策。它標誌著自由貿易的實現。
20世紀50-60年代,資產階級自由黨在英國長期執政,經濟上實行自由貿易政策,是這壹時期英國政治生活的主要特征,反映了當時英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政治經濟實力的增強。這種情況反映到政治上,就是“自由主義”統治的實現。當時強大的工業資產階級掌握了英國議會的絕大多數席位,控制了國家的實權。在他們的主持下,資產階級民主在英國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與此同時,政府還允許在政治生活中有更多的民主自由,如言論出版自由、集會結社自由,並允許外國流亡者在英國避難。所以從1849開始,馬和恩都居住在英國,並使倫敦成為第壹屆國際總委員會的所在地(1864-1872)。此外,在1858中,還取消了對猶太人政治權利的限制。“自由主義”的統治是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大發展,國內階級矛盾緩和的表現。
二。1867中的國會和公務員制度改革:
在1832的國會改革運動中,工商資產階級取得了勝利,能夠加入國家政權,而工人、小資產階級和農民仍然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因此,在20世紀30-40年代,他們發起了轟轟烈烈的憲章運動,試圖爭取普選,但最終失敗了。20世紀50年代以後,包括中小資產階級在內的廣大工人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由資產階級激進派領導的議會選舉改革的鬥爭中來。1865年,在資產階級激進派領袖科布登和布雷特的領導下,成立了“國家改革聯盟”。此後,議會選舉改革的鬥爭在英國各地轟轟烈烈地展開。1866年8月,自由黨的約翰?拉塞爾內閣向國會提出了壹項改革法案。雖然只增加了40萬選民,但還是遭到了下議院大部分議員的反對,落選了。這引起了各地人民的強烈抗議。倫敦、曼徹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等多個城市有超過10萬人抗議。最後迫使自由黨內閣倒臺。1866年7月,保守黨的德爾布特內閣上臺。次年,內閣向國會提交了壹份改革法案。1867經國會批準後,由維多利亞女王檢察院批準,於2007年8月5日正式生效。這是英國歷史上第二次議會改革。1867的改革法案重新調整了選區,取消了下院46個衰落城鎮的席位,將其轉移到新興工業城市。該法案還降低了選舉資格限制,擴大了選民範圍。在城市中,所有支付窮人救濟基金的房主和每年支付10英鎊以上且居住不少於壹年的房客都有投票權。在農村地區,每年從私有土地上獲得五英鎊以上收入的人或支付十二英鎊租金的家庭傭工也有選舉權。這樣,入選人數從654.38+0.35萬增加到了245萬。農民、農業工人和礦工仍然沒有在這場改革中獲得政治權利。顯然,這壹改革與工人階級爭取的普選制度還有很大差距。但畢竟擴大了選民範圍,進壹步鞏固了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
圍繞第二次議會改革,英國也進行了文官制度的改革。
在此之前,英國在官員任命方面存在嚴重的混亂和欺詐。19世紀中期,代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自由派開始要求改革官員任命制。經過艱苦奮鬥,改革從1855開始。首先,公務員是在候選人中通過考試任命的。到1870年,樞密院頒布了《關於公務員制度改革的命令》,規定除外交部、內部各部和部分高級公務員外,大部分公務員通過公開考試和競爭選拔。此後,這壹制度不斷修改和補充,逐步形成了通過公開考試和競爭選拔公務員的制度。文官制度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官員的素質和效率,保證了國有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加強了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
20世紀70年代,美國、德國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在大量先進科學技術的基礎上,工業生產突飛猛進。英國這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歷經百余手,機器設備陳舊。資本家不願意放棄這些設備,花巨資更新,嚴重阻礙了工業的進步和生產的發展。
第二,外資在英國的高額利潤遠多於國內投資,導致資金大量外流。通過資本輸出,主要是高利貸,在英國形成了壹個極其龐大的食利階層,在第壹次世界大戰前達到了百萬之多(當時英國總人口為2000萬)。此時,近代史上以“事業心”著稱的英聯邦人民,隨著食利階層的出現,逐漸失去了進取精神。大片耕地變成了狩獵場和富馬場,服務業和非生產性產業大量增加,導致工農業衰落。
第三,在對外貿易過程中,英國商品越來越無法與來自美國、德國等國物美價廉的商品競爭。英國長期實行的自由貿易政策造成了外國商品的大量流入,產生了巨額貿易。再加上1878-1879的經濟危機,英國市場蕭條,農業衰落。從而直接影響工業發展的速度。
這壹切都讓英國不可避免地失去了產業壟斷的地位。
20世紀70年代以後,為了彌補工業霸權的喪失,英國統治階級進壹步加緊對殖民地的掠奪,拼命開辟新的財源和市場。1860年,英國擁有250萬平方英裏的殖民地,1880年增加到770萬平方英裏,1914年進壹步增加到1300。占世界陸地面積的四分之壹,帝國主義列強掠奪殖民地總數的壹半,是英國(30萬平方公裏)的100多倍;殖民地人口超過3.93億,是英國本土(4650萬)的9倍。
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壹樣,開始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當然,英國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因為占據了廣大的殖民地,英國的壟斷組織最早是在殖民地形成的。德國出現在19世紀90年代?比爾斯壟斷了南非的鉆石和黃金開采業。此後,在冶金、化工、煤炭、造船、水泥和其他工業部門建立了壟斷組織。特別是化工、水泥等行業新興的壟斷組織發展更快。到20世紀初,1902,英國有75個信托和其他類型的壟斷組織。
英國是壹個金融業非常發達的國家。在銀行和金融事業方面,英國的集中度和壟斷程度遠遠超過德國和美國。1865年英國有250家股份制銀行* * *。到1900,剩下的98家銀行減少到1913,數量減少到61,其中21家銀行集中了全國存款總量的85%。1914年,倫敦的五大銀行,即米德蘭銀行、威斯敏斯特銀行、勞埃德銀行、巴克萊銀行和國民地方銀行,擁有中國銀行存款總額的40%。高度集中的銀行不僅主導著英國及其殖民地的金融市場,還影響著整個世界的金融市場。英國最大的銀行和大企業也通過購買股票相互滲透、相互結合,形成了屈指可數的金融資本家。他們控制著國民經濟和整個國家的政治命脈。這樣,在20世紀,英國已經成為壹個帝國主義國家。
殖民地是英帝國主義的生命線。它不僅為英國提供了傾銷商品的市場,廉價勞動力和原材料的來源,也為資本輸出提供了新的場所。英國壟斷資產階級將其大部分資本輸出到殖民地。1850年,英國海外投資為2億英鎊,1875年增至14億英鎊,1913年增至40億英鎊,相當於英國國民財富的四分之壹,占帝國主義國家對外投資總額的壹半。其中壹半以上被放入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隨著資本輸出的增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英國銀行分支機構數量也迅速發展。1904年有2279家公司,到1910年,已經增長到5499家。英國的資本輸出居世界第壹,從而成為最大的國際剝削者和掠奪者。殖民掠奪成為英帝國主義的最大特征,所以列寧稱之為殖民帝國主義。
英國資產階級通過大量資本輸出,從殖民地榨取巨額利潤。從65438年到0899年,英國對外投資的收入達到9000萬到1億英鎊。這樣,英國就出現了壹個龐大的靠“切總票”為生的食利階層。從這個極度腐朽的寄生階級的出現可以看出,英國此時已經從壹個典型的工業國家變成了壹個典型的逐利國家,英帝國主義的寄生和腐朽在這裏表現得非常明顯。
2.自由黨和保守黨輪流執政: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英國兩大資產階級政黨,即自由黨和保守黨交替執政。在向學習民族主義過渡的過程中,隨著英國經濟地位的變化,兩黨的分歧日益縮小,政策也越來越壹致。本質上,兩黨都是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但進入帝國主義階級後,雙方在如何維持英國工業霸權、如何應對日益壯大的民主運動、海外殖民采取什麽方法等細節和步驟上無法爭論。
從1851-1874的20多年裏,除了很短的壹段時間,幾乎都是自由黨壟斷政權的時期。這壹時期,英國仍然保持著世界工業霸主的地位,國內相對不確定,民主氛圍濃厚。統治階級不需要強大的國家機器來維持其統治。這壹時期,英軍大部分駐紮在海外殖民地,國內軍隊和警察數量很少。自由主義的執政風格自然被貫徹。
70年代,隨著工業霸權的喪失,國內的穩定壹去不復返,英國資產階級改變了自由主義的統治方式,強化了國家機器。國會的權力被削弱了,而內閣的權力卻大大增強了。到了80年代,自由黨內部出現分裂,自由黨的反對派在約瑟夫?在張的領導下,他轉向保守黨,要求加強國家機器,建立專屬英國的帝國經濟體系,以高關稅保護英國市場,阻止外國競爭,維護英國的工業壟斷地位。在對外政策上,他們主張奉行帝國主義侵略政策,擴大大英帝國的殖民地,而在國內,他們則敦促加強對工人運動的鎮壓。
在這種情況下,保守勢力有所擡頭。1874-1915這四十壹年間,保守黨執政23年,自由黨執政18年。也是在這個時期,兩黨的分歧日益縮小。在內政方面,兩黨在重大問題上幾乎完全壹致,但保守黨要求進壹步加強集權。在對抗政策上,尤其是在殖民政策上,保守黨和自由黨的區別主要在於赤裸裸的使用暴力還是隱蔽的使用暴力。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兩黨領導人的權力大大加強,這標誌著英國政治從民主自由轉向專制和反動。
20世紀,隨著英德矛盾尖銳,保守黨和自由黨都積極推行擴軍備戰政策。保守黨內閣最終放棄了“光榮孤立”的傳統政策,於1902年組成英日同盟。1904年締結英法協定,1907年與俄國簽訂協定。此後,自由黨內閣重申了保守黨政府在1889中提出的所謂“兩強標準”,即德國海軍每建造壹艘軍艦,英國就要建造兩艘。英國艦隊將永遠保持與世界上其他兩個國家海軍艦隊的聯合實力。與此同時,英國政府不斷增加軍費預算,從1905年到1907年平均每年5980萬英鎊。在1911-1913期間,增加到平均每年7330萬英鎊。引起了工人運動的新高潮。
參考資料:
和齊:世界歷史?《近代史》第壹卷,高等教育出版社,劉友昌等主編。世界通史?現代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