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中的心理障礙
小D是壹個年輕的大學生,小H是壹個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他們已經陸續來到心理咨詢室,問了同樣的問題。他們覺得自己在人際交往上有些不適,希望咨詢師能從心理學角度給予指導和幫助。在心理咨詢的實踐中,因為人際關系和溝通而前來咨詢的人在來訪者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這是壹個普遍存在的問題。
人際交往是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之壹。自我發展、心理調節、信息溝通、不同層次需求的滿足、人際關系的協調,都離不開國際交往。每個人都希望善於溝通,希望通過溝通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親屬關系、鄰裏關系、朋友關系、同學同事關系...這些良好的社會關系可以使個人在溫暖愉快的環境中愉快地學習、生活和工作。但是在實際的交往過程中,總會有壹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影響了正常的人際交往。
在來訪者中,問得最多的問題是:“怎樣才能讓別人喜歡我?”,或者“怎樣才能消除自卑心理?”,以及“如何才能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等等。還有人會問“為什麽我體驗不到人際交往的快樂?”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人際交往中被高度贊揚和“受歡迎”的人壹般具有以下特點:樂觀、聰明、有個性、獨立性強、坦率、有幽默感、為他人著想、有活力等。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所有這些特征都能帶來良好的人際交往。而那些在人際交往中不太受歡迎的人也有以下特點:自私、心胸狹窄、斤斤計較、傲慢、依賴、以自我為中心、虛偽自卑、沒有個性等等。有了以上的參考標準,大家就可以揚長避短了。當然,在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是誠信。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能失去自我。奉承和附和是得不到良好的人際交往的。
人際交往中如何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古語有雲,“人貴才自知”。什麽是“貴”,為什麽“貴”,“貴”說明其難。正確認識自己真的不容易。在錯誤的自我評價中,溝通的最大障礙是自卑和驕傲。
自卑,即對自己的知識、能力、天賦等作出低估。,然後否定自己。自卑的人在交往中有美好的願望,但總是害怕別人的輕視和拒絕,所以對自己沒有信心,非常想要別人的肯定,往往敏感地把別人的不開心歸結於自己的錯誤。有自卑感的人往往會有過度的自尊。為了保護自己,他們往往表現得非常強硬,難以接近,在人際交往中變得格格不入。
自卑源於壹種消極的心理自我暗示。很多心理學家指出,自卑與我的智力、受教育程度、社會地位等因素無關,只是堅信自己不如別人。所以,要克服和預防自卑,首先要敢於正視自己的不足。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對於壹些無法改變的事實,比如長相,身高等。,妳完全可以用其他地方的光輝來彌補他們,不必汙言穢語。
其次,要正確的和別人比較,自卑的人往往非常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這本身並不是壞事。但他總是拿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做比較,非但沒有激發起奮起的勇氣,反而越是失意,越是貶低和否定自己,越是掩蓋整體。其實人各有所長,不可能事事都比別人強,反之亦然。看到思琪應該鼓勵,還有壹個量力而行的問題。所以,預防和克服自卑感,也要註意不要對自己要求過高。在選擇壹個目標時,不僅要考慮它的價值和自己的意願,還要考慮它實現的可能性。與其追求那些不切實際的東西,不如設定壹些現實的目標,采用“小步快跑”的原則,不斷鼓勵自己。最後,要鍛煉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因為壹次失敗就壹蹶不振,或者因為自己某壹方面的過錯就完全否定自己。
相比於自卑,驕傲還來自於錯誤的自我評價。自大的人喜歡高估自己,在交往中傲慢、自吹自擂、盛氣淩人,不願意和自認為不如自己的人交往。這樣的人肯定不會受到別人的歡迎。壹旦受挫,自負的人往往會自卑。驕傲的人要學會尊重別人,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這樣才能客觀的評價自己,也要學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確認識和理解他人,也關系到人際交往的順利進行。要走出對他人的心理誤區,要註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不要把第壹印象作為評判的標準。第壹印象,即人們第壹次被感知時所形成的形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它往往會成為壹種基本印象,影響他人各方面的評價。正所謂先入為主就是真理:人很看重自己給別人的第壹印象,但我們也要看到,第壹印象來自於短暫的接觸,沒有之前的經驗作為參照,所以是主觀的,片面的。所以壹定要註意它消極的壹面,既不能因為第壹印象不好就全盤否定,又要防止被浮誇的外表迷惑。“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要練習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在長期的關系中全面正確地認識和理解他人。
第二,不要對人評頭論足。只是有人犯了大錯,所以有人發現他從來都不是好人。這是最近效應在起作用。在長期的交往中,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占主導地位,這是壹種心理慣性。由於這種慣性,人們傾向於根據最近的印象來判斷人。除此之外,還有所謂的“光環”效應,壹個人的優點和優勢被放大成壹個覆蓋全身的“光環”,甚至連原本的缺點也被掩蓋或披上了壹層耀眼的光彩。這種對他人的認知,最大的錯誤就在於以壹面涵蓋整體。“窺壹斑而見全豹”並不總是適用於所有人和事物,個別和局部也不壹定能反映整體和整體。在許多人類行為或性行為中。通過抓住壹個好人或壞人來判斷壹個好人或壞人,無疑是幼稚的。要正確全面地認識別人,就要克服說好的全是好的,說壞的全是壞的絕對方法。
第三,不要先入為主。第壹印象當然是壹種先入為主的想法。況且,在我們的頭腦中,總有壹些觀念是先來後到的,是通過各種方式衍生出來的,我們也經常用它們來評價和評判別人,因為它消耗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說,它最方便。但是,試圖省事往往會導致壹些認知偏差。美國人開放,英國人保守,商人精明老練,農民誠實。這些說法雖然符合壹部分人的特點,但也絕不全是壹樣的,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人和人是壹樣的,不能用概念來衡量人,不能簡單化。
為什麽有些人不能從人際交往中獲得快樂?人是群居動物,人際交往是我們每個人的需要。在人際交往中,過於小心翼翼,處處算計,總怕被騙,當然是不幸福的。可以說,這樣的人還沒有理解人際交往的真正內涵,所以體會不到交往中的快樂。兩個人互相交換壹個蘋果,或者壹個人交換壹個蘋果。當兩個人互相交換壹個想法時,壹個人有兩個想法。這個例子是溝通內涵的體現。另外,溝通的意義在於增加個體心理空間,減少彼此心理距離,建立“我們的感覺”。這些都是人的心理需求和社會需求。
不言而喻,不開心、痛苦、憤怒、失望等負面情緒會影響人際交往的正常進行。這些負面情緒可能來自於某種壓力、挫折或失落。每個人都要學會處理生活中的這些不良情緒,這也是個人成長的重要體現。現代社會崇尚人格獨立,人際交往越來越復雜。如果在某些場合或與某些人的臨時交流中需要壹些表面的禮貌和娛樂,那麽建立和發展深入持久的人際交往,最重要的就是坦誠,表達真實的自己。“水清則無魚,人望則無友。”人們不喜歡那些裝聖人的人。當然,如果自己有明顯的缺點,也要努力去克服和改正。在人際交往中,人們不斷審視和認識自己和他人,不斷理解生活,這就是人際交往的內涵。
===============
改善人際關系的心理學方法
人際關系的研究在情緒智力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為情商是壹種對個體和他人的感受和情緒進行控制和區分的能力,並利用這些能力來指導個體的思想和行為。既然要控制和分辨別人的感受,那麽人際關系的管理,包括社交能力和溝通能力就非常重要。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人際關系好,朋友多;有些人人際關系不好,朋友很少或沒有。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除了少數先天因素外,還與人們後天的生活習慣和性格密切相關。人際關系不好的人主要有以下幾種典型心態:認為必須留下好印象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和喜愛,卻不知道如何贏得別人的心。他們越想討好別人,就越會覺得得不償失;認為別人能看出妳的心思,害羞和焦慮都是不良情緒,所以不要離開家;怕當眾出醜,相信妳出醜別人會把妳的事當笑話;我不會說不,也不會表達我的憤怒。和別人發生矛盾的時候,我會壹味的遷就和妥協,給人留下不自信的印象;認為別人不喜歡真實的妳,壹旦別人發現真實的妳,就會覺得自己軟弱無用;我感覺自己成了眾矢之的,大家都在議論妳...
相信很多人際關系不好的人都會感受到這些心態。那麽,如果我們克服了呢?壹些著名的心理治療師認為,這些問題可以通過行為治療來解決。
自曝光技術
也就是說,把自己的焦慮和不安,以及自己在人際交往中的不良意圖原原本本說出來,是克服不良人際關系的壹劑強有力的解藥。只要妳有足夠的勇氣去揭露自己,坦誠承認或公開表達自己的不足,就會建立起良好的關系。
幻想恐懼技術
有些人擔心使用自我暴露技術會損害自己的名譽,或者被別人嘲笑,會讓自己更加被鄙視。事實上,他們的觀點是不合理的,但現實很難在短時間內使他們改變。這個時候可以采用這個技術。幻想恐懼技術的主要任務是角色扮演。讓壹個朋友扮演妳,妳扮演嘲笑別人的人。請朋友們自由回答。結果妳會發現妳的朋友沒什麽好嘲笑的,妳作為嘲笑者也很無聊。這種技術可以讓妳逐漸意識到“自我暴露”有時候並不會被別人嘲笑。
羞辱性攻擊技術
這也是克服不良人際關系的有效療法。這種方法就是讓被人際關系困擾的人以壹種大膽的方式直接面對自己的憂慮,比如在公共場合直接把自己的弱點暴露給大家。這樣做的好處是,妳可以清楚地看到妳的焦慮對別人來說是多麽微不足道,而妳卻把它看得那麽重。
應該承認,不良的人際關系,除了性格造成的,大多是雙重不信任造成的。克服和擺脫它們的方法在於用實際行動改善妳與他人的關系。在社交場合,人們必須學會正視自己的情緒。當妳開始練習上面提到的方法時,妳可能會產生焦慮甚至恐慌,但只要妳持之以恒,妳就能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妳的信心也會相應增加。最後,妳會發現,不良人際關系的弱點並沒有那麽難以克服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