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2014前後水泥的消耗量約為24億噸,去年約為22億噸,已經下降了10%。
商業:建築行業商業的典型變化是市場需求和商業模式,這是壹個持續的變化。對於企業來說,壹方面市場運營會帶來很大的影響,另壹方面是我們的管理,這也會涉及到組織管理、數字化轉型和市場需求。
比如,過去我們的項目都是單壹的,但目前壹些新型城鎮化相關的項目都在向大型壹體化的方向發展。目前我們很多央企在承接這種項目的時候,其實這種綜合色彩是非常明顯的,所以政府或者業主不僅需要為它建壹個項目,還需要規劃壹個工業園或者開發區。
我們需要加強壹些前端的規劃能力和前端的咨詢能力,但是這些方面也需要壹些好的工具,最好的工具就是數字化。那麽基於BIM的數字化可以提供壹個很好的工具。
產品:我們產品的質量和技術含量不斷提高。我們整個國家的經濟實際上正在進行宏觀轉型,這體現在不同的方面,其中壹個方面就是產品的質量。如果要提高產品質量,我們的技術含量就要不斷提高。
比如建築行業,建築工業化,智能機器制造都是產品品質提升的方面,包括最終的產品,比如住宅產品,無論是從開發還是建設的角度,它的精細化,它的以人為本的方面,這就是產品品質。
技術:壹方面,技術是我們項目本身的壹些技術,比如壹些項目,比如壹些地下軟土工程技術的處理。同時也包括行業內外的壹些相關技術,數字化是非常核心的壹塊。
競爭:壟斷競爭和自由競爭並存,企業整體競爭格局固化。
效率:最後壹個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這就需要更好的工具,更好的管理,更好的配置,更好的優化資源,這是整個行業面臨的壹個發展趨勢。
在這樣的行業發展趨勢下,其實也給建築企業帶來了壹些挑戰,可以歸納為五個方面。
首先是市場的挑戰,競爭加劇,需要有效提高效率和核心能力。
第二是人員的挑戰。這壹塊的人事可能有兩個方面。第壹個是我們自己的管理人員,第二個是壹線的服務人員。
第三個方面是資本的挑戰。行業在發展,在成熟,但我們行業的資金狀況其實在惡化。事實上,很多建設央企的兩項資金占比不斷擴大,所以經營性現金流也變成了負數,壓力很大。
第四是技術挑戰。技術對建築行業生產力的提升在過去被提到很多,但真正改變對行業的提升更多的是積累。目前,技術對建築業生產力的促進作用正在逐步顯現。
第五個方面是管理的挑戰,最終需要我們企業內部有壹個好的制度和管理來支撐。組織能力建設和運營效率的提高已經成為建築企業面臨的壹大課題。
那麽另壹方面,就是要和行業的先進技術相結合。以前我們認為建築企業的發展,資源貢獻了60%,管理貢獻了30%,剩下的10%可能是技術。未來技術的比重會逐漸增加,管理的增加也會逐漸增加。
面向未來的企業仍然需要不斷提高業務發展和管理發展。業務方面,要找準自己的市場,思考戰略體系,不斷提升競爭力。
工程企業的大忌還是過去的開疆拓土,這種思維還是在往多元化方向走。也許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更多的人應該走專業化、精準化的道路。數字化轉型是未來的必然選擇。
通過建築業與其他行業的數字化水平比較,建築業的數字化發展緩慢,數字化指數僅高於農業和屠宰業。
在消費升級、環保要求、產業低效和技術創新的驅動下,建築行業面臨著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
然後借助數字建築產業平臺,數字化設計、數字化施工、數字化運維,全面提升建築生產力水平,使數字建築成為建築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引擎。
數字建築運用BIM、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結合先進的精益建設項目管理理論和方法,形成數字技術驅動的行業經營戰略。
數字建築在兩個方面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建築行業數字化轉型面臨諸多障礙;
非標產品:工程標準不完善,同類項目多樣、雜、亂,標準不統壹。
業務類型多:大中型企業業務類型多,業務分散。
項目差異大:項目類型、項目體量、區域分布、項目所處區域環境復雜多變。
管理不規範:業務模式、組織機構、管理制度不統壹,類型多,執行不到位。
技術不成熟:供應商的產品不完善,很多供應商的產品很難整合,缺乏實施整合的綜合型人才。
內外整合難:供應商的“標準”軟件很難與企業的個性化進行整合和升級。
目前,在諸多因素的積極推動下,建築行業數字化正迎來快速發展期。
行業:建築工業化、智能建築等建築方式,BIM技術持續推動產品標準化;甲方業務和產品線的標準化。
企業:高質量發展條件下,企業可控效率和管理規範的要求;行業競爭下,企業推進專業化戰略,簡化業務;企業持續推進標準化和管理標準化。
技術:建築行業的數字技術發展迅速;大數據和智能技術的發展為建築行業的數字化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實踐:建築企業和IT咨詢機構相互熟悉,實踐經驗快速增加。
在建築企業數字化管理方面,我給大家介紹壹些數字化轉型的管理基礎。這裏我展示壹個我服務的客戶,是他們目前的系統模塊,但是這個系統模塊只是壹部分。在整個數字化轉型中,管理的信息化只是壹個方面,非常復雜。
每個信息系統在不同的年份上線,來自不同的供應商。部分系統屬於上級集團系統,部分關鍵模塊缺失。
接下來就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了。事實上,整合舊系統或構建新系統是非常困難的。其實都面臨很大的困難,每個人都可能遇到這種問題。
單純從管理的角度來看,數字化轉型其實對管理有很多要求。我這裏列舉了兩個,壹個是管理標準,壹個是管理數據。
管理標準
管理的標準是標準化體系的建設,表現為管理的制度化、系統的流程化、過程的形式化、信息的數字化。但在管理標準化之前,還得解決壹些系統性的問題,比如業務、組織、內部管理的差異,這些都是數字化轉型之前必須解決的問題。
這種問題在標準化建設中也會遇到。比如剛才說的兩個單位,其下屬單位的典型特征非常不同,所以有壹個中型建築企業。下屬單位200到300人,下屬單位20到30人,事業單位40到50人。在這種組織模式下,管理的數字化和規範化其實非常困難,下面能力參差不齊,下面管理不壹致。
所以在標準化上,不僅僅是壹個數字信息系統前面的標準問題,還有前面業務、組織、管理差異的問題。
數據系統
當我們建立自己的內部系統時,我們首先會選擇供應商。供應商會同時給我們提供很多產品和壹個指標體系,但是指標體系其實是有壹定標準的,對於供應商來說可能是壹個比較完善的指標體系,但是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說,怎麽滿足自己的個性呢?如何滿足各級不同管理者的數據需求?
比如壹個高層領導需要知道壹些數據來輔助決策。對於壹個中層領導來說,要管理壹條業務線或分支機構,需要了解壹些更詳細的數據,用於流程控制和預警。
數據從哪裏來?這些數據在指標體系中是否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這個不壹定,因為是標準,所以要求企業不僅要梳理自己的管理、標準、流程,還要建立數據系統。數據系統應該是什麽樣的?
讓我給妳看壹個例子。從企業高層管理來看,有企業規劃,有年度目標,有年度計劃,有流程運行分析,有目標調整,最後有目標考核,在時間上是壹個全過程。
這是從企業的角度出發,但是對於壹個量化管理,需要結合具體的業務和項目,提出項目和企業的融合,也需要數據的銜接。如何將壹個量化的企業管理數據與具體業務結合起來?
需要放在壹起考慮,需要打通關系,需要劃分裏面的數據,需求方需要什麽數據,輸入方需要輸入什麽數據。這需要澄清。
那麽在整個企業和商業運作下,我們首先需要哪些資源,如何分配這些資源呢?和我們項目的策劃類似,有需求計劃,也有最終的具體計劃。另外,人力資源、資金、科技資源如何支撐?
同時,這樣的壹個體系,壹個數據,我們也希望它最終體現在財務上,那麽如何才能打通最終的財務呈現呢?這是壹個關鍵點。
這裏我列了壹個全面預算,其實就是我們的年度目標和年度計劃,最終會通過業務體現在財務報表上。
這是企業內部比較完整的量化管理數據系統。
梳理完管理後,要結合管理層級進行分解,每個層級需要的數據都不壹樣。
壹個數據系統的建設壹定離不開管理系統,不能是兩個系統。
我們的管理自然會產生大量的數據,需要通過數據系統進行整合。這兩套是壹體的。數字化可以提供量化管理、過程監督、過程預警和最終決策數據。
以上,我從數字化轉型的角度,從行業的角度,從我們企業管理的角度,從數字化轉型前期管理的角度,分享壹些我們個人服務過程中的經驗。
-結束-
註:圖文均來自微信微信官方賬號“廣聯達新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