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2:現階段我國中小學的教學原則是什麽?主要有:1)科學性和思想性相統壹的原則。科學性和思想性相統壹的原則,就是教學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給學生以科學知識,並結合知識教學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道德觀、正確人生觀和科學世界觀的教育。2)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導向,從理論與實踐的聯系中理解知識,註重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3)直覺原則直覺原則是指在教學中,學生要觀察所學內容的形象描述或教師的語言,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和過程形成清晰的表征,豐富感性認識,從而正確理解書本知識,發展認知能力。4)勵誌原則勵誌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註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地學習,自覺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5)循序漸進原則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按照學科的邏輯體系和學生認知發展的順序進行教學,使學生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這個原則也叫系統原則。6)牢固性原則牢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並長期保存在記憶中,並能根據需要快速再現,以利於知識和技能的應用。7)可接受性原則可接受性原則是指教學的內容、方法、輕重、進度等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是他們可以接受的,但必須是他們難以通過努力掌握的,以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8)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體差異出發,有針對性地進行差異化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
問題3:教學原則是什麽?分別是: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壹的原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直覺原則、啟發原則、循序漸進原則、鞏固原則、發展原則、因材施教原則。
1.科學和思想統壹的原則
(1)含義
科學性和思想性相統壹的原則,就是教學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給學生傳授科學知識,結合知識教學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道德和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教育。
(2)基本要求
①保證教學的科學性;
(2)發掘教材的思想性,在教學中註重對學生的德育教育;
③要註意補充有價值的信息、事例或視頻;
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思想修養。
2.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1)含義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應以學習基礎知識為導向,從理論與實踐的聯系中理解知識,註重學以致用,發展實踐能力,理解知識的價值。
(2)基本要求
①書本知識的教學要註意與實踐相結合;
②註意引導學生運用知識;
③逐步培養和形成學生運用知識的綜合能力;
④補充必要的地方教材。
3.直覺的原則
(1)含義
直覺原則是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所學內容或形象,傾聽教師用語言描述所學內容的形象,從而對相關事物形成具體清晰的表征,以理解所學內容。
(2)基本要求
①正確選擇直觀教具和現代教學方法;
②直覺與解釋相結合;
(3)防止直覺的不當和濫用;
④註意語言的直觀運用。
4.啟發式原則
(1)含義
啟發性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思考和探究,自覺掌握科學知識,學會分析問題,樹立求真意識和人文情懷。
啟發性原則看似強於老師的啟發,但實際上更重要的是喚起學生的主動探究,強調學生的理解、掌握和覺醒,讓學生主動地、創造性地獲得知識、智力和性格的全面發展。所以這個原則也可以叫探究原則,或者叫啟發與探究相結合的原則,更能體現時代精神。
(2)基本要求
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善於提出問題引起懷疑,循序漸進地引導教學;
③註重啟發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獲取知識;
④發揚教學民主。
5.循序漸進的原則
(1)含義
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按照學科的邏輯體系和學生認知發展的順序進行教學,使學生系統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2)基本要求
①根據教材的系統性進行教學;
(2)抓住主要矛盾,解決重點難點;
③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
④將系統的連貫性與靈活性和多樣性結合起來。
6.合並原則
(1)含義
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並長時間地保持在記憶中,以便根據需要迅速地再現和有效地運用。
(2)基本要求
①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
②註意組織各種復習;
③在擴展、重組、應用知識中積極鞏固。
7.發展原則
(1)含義
發展性原則是指教學的內容、方法和進度要適合學生的發展水平,但也有壹定的難度,需要他們通過努力掌握,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2)基本要求
①了解學生的發展水平,從實際出發進行教學;
②考慮學生認知發展的特點。
8.因材施教
(1)含義
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體差異和個性特點出發,有針對性地進行差異化教學,讓每個學生揚長避短,取長補短,得到最好的發展。
(2)貫徹這壹原則的基本要求
①根據學生特點進行差異化教學;
②采取有效措施,充分發展有才能的學生。...& gt& gt
問題4: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原則體系有哪些內容?(1)直覺原則。
定義:根據教學活動的需要,讓學生直接感知學習對象。這壹原則是針對教學中的文字、概念、原理等理論知識與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間的矛盾而提出的。
壹般來說,直觀的具體手段有三種。
1.物理直覺。物理直覺是通過實物進行的,實物直接呈現給學生。在學習兒童生活中不熟悉的內容時,物理直覺能最真實、最有效、最充分地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感性經驗。
2.模型很直觀。視景仿真是通過各種手段對實物的模擬,包括圖片、圖表、模型、幻燈片、音頻、視頻、電影、電視等。物理直覺雖然具有真實、有效的特點,但往往因為實際條件的限制而無法使用;直觀模擬可以有效彌補直觀對象的不足,尤其是現代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使得直觀模擬的範圍更加廣泛,從宇宙天體到分子結構,都可以通過壹些技術手段達到直觀的效果。
3.語言很直觀。語言直觀是指教師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用自己的語言形象地進行描述,喚起學生的感性認識,達到直觀的效果。與前兩種直覺相比,語感直覺可以最大限度地擺脫時間、空間和物質條件的限制,是最方便、最經濟的。語感的應用效果主要取決於教師自身的素質和素養。
在教學中貫徹直觀教學原則,對教師有以下基本要求。
1.適當選擇直觀手段。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教學任務,不同的學生年齡特征,需要不同的直觀手段。
2.直覺是手段,不是目的。壹般來說,當教學內容對學生不熟悉,學生在理解和掌握中遇到困難或障礙時,教師需要運用直覺。直觀只能導致教學效率的降低。
3.在直覺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直覺給學生感性經驗,教學的根本任務是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因此,教師在運用直覺時要註意引導,如通過提問和講解,鼓勵學生仔細深入地觀察,啟發學生分清主次,引導學生思考現象和本質、因果等。
(二)激勵原則
定義: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從而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這壹原則的提出是為了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統壹起來。
在教學活動中貫徹啟發性原則,對教師有以下基本要求。
1.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教師的啟發應能喚起學生緊張而生動的智力活動,使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識,獲得各種經驗,鍛煉發展。所以啟發要選擇那些難度較大,需要學生進行復雜的思維活動,但通過自覺積極的思考可以得到基本正確結果的問題。簡單的事實和記憶的知識即使能順利地“激發”出結果,價值也是有限的。
2.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啟發只有符合學生實際才能避免盲目性。只有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研究和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的啟發才能得以實現。
可能針對性強,效果好。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權威的師生關系中,老師是淩駕於學生之上的真理代言人和學術權威,學生很難真正自由、充分地提問和思考。只有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老師在人格上把自己看得完全平等,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意識。
(3)系統性原則(又稱漸進原則)
定義:教學活動應連續、連貫、系統地進行。這壹原則是為了處理教學活動秩序、學科課程體系、科學理論體系和學生發展規律之間的復雜關系而提出的。要在教學中貫徹這壹原則,教師有以下要求:
1.按照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的順序教學。教學大綱(課程標準)是各門課程內在邏輯體系的反映,它以小學生發展的壹般規律為依據,各種教材都以此為依據.....>;& gt
問題5:教師應該遵循的教學原則是什麽?教育法主要規定了七項基本原則:(1)對受教育者進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則;(二)教育應當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壹切優秀成果相結合的原則;(三)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的原則;(四)國家幫助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殘疾人等弱勢地區和群體發展教育的原則;(5)教育改革與協調發展的原則;(六)教育活動必須符合國家和社會利益,與宗教相分離的原則;(七)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營利為目的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原則。
問題6:《薛稷教育教學原理》全面總結了先秦官學和私學的教育教學經驗、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內容、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師生關系,揭示了教育教學的普遍規律。其中對教育教學原則的闡述,至今仍有繼承和借鑒現代教育的意義。
1互相學習的原則。
“教學相長”這句話最早見於《學記》,其中寫道:“雖有好菜,不知吃之目的何在。雖有無上道,佛教不知其善。是學而後知不足,教而後知難。認識不夠,可以自暴自棄:認識困難,可以自力更生。所以教與學也是有益的。他對自己的人生說:‘學了壹半,就什麽都不是了!’意思是:雖有好魚,不吃不知其味;雖然有很好的道理,但不學無術,不知其深刻。所以,只有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只有教導才能知道自己的貧窮。只有知道了不足,才能反思自己;只有知道貧窮,才能自強不息。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對明》說“教與學平分秋色”,也是這個道理[3]。
子曰:“來世牛逼,怎知新人不如今生?”(《論語?子涵》),並說:“盡妳的本分”(《論語?衛靈公”)。荀子也說:“非我者,吾師也;嚇到朋友的是我;奉承我,我賊也”,他還提出“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冰,水比水冷。”人們認為教師不僅要向年輕壹代和學生學習。薛稷的互學思想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促進學習,說明教師自己的學習是壹種學習,教別人的過程也是壹種學習。
從教中學的原則深刻揭示了教與學的辯證關系,它們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教與學是對立統壹的。沒有任何壹方,教學過程將不復存在。教師應該認識到,學生既是教學的對象,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思考。同時,學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自覺規範自己。師生交流的過程也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應發揚教學民主,互相學習,建立良好的“教”與“學”的關系,達到“互相學習”的目的。2啟發和誘導的原則
《學記》繼承和發揚了《論語》(論語?子涵》),“不怒則不怒,不憂則不發”(《論語?《舒爾》),並尖銳地批判了當時教學中機械灌輸的現象。雪姬指出,教學之所以達不到好的效果,是因為沒有註意到學生的接受能力,沒有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呻呤而談教,而後不顧其安,使人不能不誠”是違背教學規律的,只能導致學生對學習的厭惡和對學習的迷茫。基於此,薛基提出:“故君子之教,謂之比興。道引領,剛強內斂,開放致遠。道則和,強則易,開則思,思易是個很好的比喻。”這裏說的“比喻”,也就是蕭瑜,就是啟發、誘導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之教重在啟發和歸納。引導而不是拉扯學生;是鼓勵而不是壓制;是啟發,不是灌輸。引導而不拉扯,師生關系才會融洽;鼓勵而不壓抑,學習就會輕快;啟發而不灌輸,學生會思考。如果師生關系和諧,學生就會對學習感興趣。這樣的老師可以說是善於啟發和誘導的。為了達到“和而思”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中還應做到“言而有信,含蓄含蓄,不易用比喻”,即要求教師講解簡單透徹,精辟恰當,雖然經常使用比喻,但意思要明確。薛稷啟發誘導原則的心理學基礎是“野心”。“士要師其誌”、“辨其誌”、“遊其誌”、“順其誌”、“強而不反”都強調...> & gt
問題7:學校教育應該遵循的教學原則是什麽?在教學實踐中,必須遵循以下原則:1,個性原則。教師的教學活動具有強烈的個人色彩,是教師的個性化體驗。事實證明,只有讓學生對所學的東西產生興趣,才能進入他們的頭腦,長久珍藏,有效促進他們的成長。2.利益原則。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應盡可能新穎、生動、吸引人、有趣,能有效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誘發學生的質疑和創新意識。3.多感官參與的原則。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動眼、動腦、動手、動口,讓他們感受越深,就越有可能產生有個性、有創新意識的作品。4.互動的原則。在強調學生學習的同時,也加強了教師的學習。教師啟發學生主動認識事物,學生在認識過程中不斷產生和提出新的問題。教師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創設情感情境,不斷啟發學生探究。這是壹個互動的雙邊學習過程。讓師生在教與學中共同發展。5.實用原則。實踐活動也是教學的領域,是個性化發展的載體。它是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它構建了學習者主體性、個性化發展的精神世界。6.創造性原則。我們應該註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激發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興趣,鼓勵學生有繼續提高的勇氣。7.開放性原則。教學不是狹隘的自我封閉、自我孤立的活動,不應該局限於課堂,不應該被教材的規範所束縛,不應該局限於教師的指導和安排的圈子。它是開放的,從單學科延伸到多學科,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校內延伸到校外。
問題8:薛稷提出了哪些教育教學的原則和方法?所謂原則,就是說話或做事所要遵循的根本規律或標準。教學原則是開展教學活動應遵循的基本規律和標準,是指導教學工作的壹般原則。(5)薛稷涉及的教學原則主要有:
第壹,互相學習的原則
《學記》說:“學而後知不足,教而後知難,知不足,而後能反;知道困難,然後妳就能強大自己。所以說教學相長。”(6)薛稷在教育史上第壹個明確提出教學相長的命題和原則,這是其對教學理論的突出貢獻。
教
互學可分為本義和引申義。原意只是教這壹方通過教來學習,說明老師自己的學習是壹種學習,而教別人的過程是壹種學習,他通過教找到了自己的困惑。
正是這兩種不同的學習形式相互促進,使教師不斷進步。對明說“學了壹半”。(7)但後來有人在評論“教學得益於學習”時引申。
它被認為是教師和學生通過教學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的過程,也被認為是薛稷提出的壹個重要的教學原則。教學相長的原則體現了教學的辯證法
它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教學原則之壹,是我們民族教育最寶貴的精神,“即使在現代世界教育著作中也是如此”。(8)它至今仍在指導我們的教學活動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使用。
第二,預防原則
《學習之書》上說:“被禁止的是深謀遠慮”。預防原則是為大學教育提出的。
說吧,
教師教育學生的方式有兩種:壹種是傳授知識,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或者道德教育,使其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二是在傳授知識和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克服。
不良學習習慣與不良道德品質的矯正。但是,不良的學習習慣和不良的道德品質壹旦形成,或者積累起來,就會格格不入,難以克服和糾正,就像《學記》裏說的那樣。
目標:“如果妳禁止學生,妳將無法捍衛紀律”。這就需要老師做好調查,從各方面了解學生,做到防患於未然,盡量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現在,預防原則已經
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
第三,《學記》主張適時施教。
“當可召之即來”,要把握最好的學習時機,適時學,適時教。
抓住壹切機會教導學生,尤其是學生現有的學習欲望和動機。在他們求知若渴、解惑解惑的時候,老師壹定要抓住這個時機,及時授課。
這就抓住了訴說的機會,就像孟子說的“雨下則融”;從學生的學習方面來說:第壹,學生是根據年齡特點接受教育的,也就是學生在什麽年齡應該接受什麽水平的教育,這個不能錯。
是時候該教了,該學了,就是要適時的教。例如,阿清王朝的孫西單解釋說,“當妳八歲進入小學,妳十五歲進入大學,這就叫時間”。(9)否則“時間過後再學,會很辛苦,很難達到”。
它涉及到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準備、教學內容和順序,要求找到各種因素的最佳組合,使教學有效。在現代,許多教育家也對此進行了研究,他們
認為不同年齡階段學習的最佳內容是不同的,錯過之後接受的速度會比較慢。因此,他們也主張適時教學。第四,循序漸進的原則。
《學記》總結了孔孟的實踐。
循序漸進的思想,提出了“稱之為孫而不註重節”、“學而不快”、“尊之為孫”,反對“施而不孫”、“重數”,主張“先易”
要講究“前車之鑒,後車之鑒”。只有循序漸進,教學才會成功,否則,就會失敗。
《學記》論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循序漸進原則
全面總結了學習的兩個主要方面。第壹,要按照年齡順序給目標學生教授相應的知識;另壹方面,要求教師從教學內容的實際出發,從正反兩方面入手
本文闡述了學生的學習應該按照壹定的順序進行。循序漸進原則要求教學活動必須遵循知識、學生、教學的順序和客觀規律。
動詞 (verb的縮寫)> & gt
問題9:中國現代教學的原則中國現代教學的原則是什麽?
1)教學整體性原則包含兩層含義:壹是教學所承擔的任務是整體性的,教學任務的完成應該是完整的、全面的,不能有任何壹個方面的疏忽;二是指教學活動的整體性,教學是由壹系列教學要素構成的完整體系。
(2)啟發創造原則。這壹教學原則是指教師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在全面掌握知識的同時,充分發展自己的創造能力和個性。
(3)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這壹教學原則是指教學活動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與統壹,用理論分析現實,用實踐驗證理論,使學生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識,並在這種結合的過程中學會運用知識。
(4)順序原則。這壹教學原則是指結合學科的邏輯結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有條不紊、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使學生有效地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有效地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5)師生合作原則。這壹教學原則主要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既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教學過程真正處於師生協同活動、相互促進的狀態。其本質是處理好師生、教與學的關系。
(6)因材施教的原則。因材施教的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不同教學對象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途徑和方法,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的、最好的發展。
(7)積累和熟練的原則。這壹教學原則是指教學活動要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獲得廣泛、深刻、紮實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進而使學生熟練、自如地掌握知識和技能。
(8)反饋調節原則。這壹教學原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能及時獲得教學活動的反饋信息,從而及時了解教學情況,並能及時有效地調控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9)教學最優化原則。這種教學原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對制約教學效果的各種因素進行綜合調節,以實施最佳教學,達到最佳教學效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