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由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原信息產業廳)主管。其前身是淮陰電子工業學校,原國家重點中專,創建於1978。1996,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開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試點;2001,獲批升格為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2005年在教育部組織的江蘇省第壹輪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水平評估中被評為“優秀”院校。2007年入選江蘇省首批十所示範性高職院校。
學院位於淮安高教園區梅城東路3號,占地1.080畝,校園規劃科學,設計精美,環境優雅,景色宜人。學院發展勢頭強勁,綜合實力領先。目前在校生11000余人,建築面積近30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50余萬冊,擁有中國知網讀書秀知識庫等十余個大型專業數據庫。教學儀器設備總價值近億元。
編輯這壹段的教職員工
學院師資結構合理,質量優良。專兼職教師513人,專兼職教師比例為1:6,專任教師占高級職稱教師的30%。研究生或碩士以上學歷的青年教師37%;70.7%的教師具備雙師素質;江蘇省名師2名,江蘇省“藍色工程”學科帶頭人3名,教育部高職院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名,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資助1人,江蘇省“333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帶頭人9名,江蘇省“藍色工程”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9名。淮安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淮安市“10000”人才計劃培養24人;省市級崗位技術專家16人。
編輯此部分的基礎結構
學院堅持以服務為導向、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建設了88個實驗室實訓室和10個實訓中心,其中電氣、電子及自動化技術與計算機應用集成實訓基地為中央財政支持的實訓基地建設項目,“電子信息工程實訓基地”為江蘇省支持的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項目,“電子信息基礎實驗實訓中心”為江蘇省高校基礎課實驗教學。
編輯此段落中的專業設置
學院辦學理念先進,教學成果豐碩。學院遵循“按行業辦學、按市場設置專業、按崗位制定計劃、按基地培養技能”的辦學理念,設有電子工程學院、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商學院、機電工程系、電氣工程系、汽車工程系、媒體藝術系、國際交流學院、社科與思想政治教育系和基礎教學部等教學單元,並開設了緊貼電子信息產業鏈的電子產品制造技術、電子設備制造技術和電子教學部。其中,計算機軟件專業是國家技能型人才教學改革試點專業,電子信息工程、應用電子技術、模具設計與制造是江蘇省品牌專業,電氣自動化、計算機系統維護、計算機網絡技術、國際經濟與貿易是江蘇省特色專業。先後獲得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省級課件獎、教育部課件獎、中國電子教育學會教學成果獎等26個獎項。
這壹段的編輯培訓
學院與富士康科技集團共同投資建設了中國最大的單體生產性實訓基地。各專業根據自身特點,與行業龍頭企業建立了102緊密型校外實訓基地,成為教育部等六部委確定的“國家技能人才培養基地”,信息產業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確定的“國家電子信息產業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學院先後與富士康、夏普電子、三星電子、飛利浦電子、百得科技、中興科技、聯想集團、熊貓集團、習字奧的斯、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183家國內外知名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成立了三星電子班、百得科技班、蘋果動畫班、聯想陽光服務班、高通通信班、習字奧的斯電梯班等。畢業生就業水平高,就業質量好,發展潛力足。就業率壹直處於省內同類院校前列,畢業生就業在江蘇乃至全國壹直享有較高聲譽。
編輯這個科研項目。
學院科技工作領先,社會服務機制健全。目前已建立“江蘇省電子產品裝備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蘇北最大的物流信息技術公共服務平臺等6個技術開發、應用和服務機構。近年來承擔省市科技項目及相關橫向課題100余項,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淮海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其他科研獎勵20余項。
編輯此段用於對外交流。
學院高度重視對外交流,國際合作穩步推進。學院與新加坡、新西蘭、加拿大等國同類院校在師資培養、專業建設、課程開發等方面建立了穩定的交流與合作關系,與英國南方學院聯合開設了“國際經濟與貿易”和“市場營銷”國際合作班,在職業教育國際化道路上不斷取得進步。
編輯本段授予的榮譽。
學院努力探索集質量、特色、品牌於壹體的高職教育科學發展之路。
學校介紹(11)
路以其顯著的辦學成績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贊譽,多次被授予“全國信息產業系統先進集體”、“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職業教育先進單位”、“江蘇省文明學校”、“師資隊伍建設先進大學”、“江蘇省科技先進大學”、“江蘇省園林單位”。學院地處長三角國際產業圈,依托有朝陽產業美譽的電子信息產業,乘著江蘇提前“兩個率先”的強勁東風,向著國內壹流、各具特色的高水平示範性高職院校目標努力奮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