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有利油氣區(帶)的優選

有利油氣區(帶)的優選

6.2.1最佳選擇區域(地帶)的基礎

1)構造體系和沈積體系特征以及盆地的原型。

2)烴源巖的發育狀況和資源豐富程度。

3)已發現的油氣田。

4)油氣勘探程度等。

6.2.2油氣勘探區預測

鄂爾多斯盆地具有多世代、多層生儲油的特點。已發現數百個油氣田,6個大氣田,5個大油田,油氣資源十分豐富。根據近年來油氣勘探的新進展,作者認為盆地富氣,半盆地含油(南),根據現有勘探狀況確定有利區(帶)的優選(圖6-1)。

6.2.2.1天然氣

在盆地綜合地質研究和分區評價的基礎上,結合勘探程度和資源基礎,選擇了7個勘探目標。盆地北部蘇裏格-杭錦旗地區,盆地東部子洲-米脂地區,盆地西北部,盆地東部鹽下,盆地西南部和盆地東南部(圖6-1)。

圖6-1鄂爾多斯盆地油氣評價選區圖

(1)盆地北部蘇裏格-杭錦旗地區

該區勘探面積大,近年來東、西、北勘探取得重大進展。建議下壹步勘探目標主要向西部、南部和東北部發展。

1)西部:過去認為整個西部地區受田桓凹陷影響,可能含水。近年來的勘探表明,西部沒有統壹的氣水邊界,整個氣層的分布不受區域構造控制。在鉆至構造下部的探井中可以看到良好的含氣跡象。如構造傾斜方向甩出的蘇36井、蘇37井、蘇38井、蘇40井、齊探1井等幾口探井,均遇到盒8段氣層,厚度6.9 ~ 12.3m;蘇175井試氣產量11.31×104 m3/d(AOF)。未來目標是進壹步擴大西部含氣範圍,落實儲量規模。

2)南部是蘇裏格沈積體系向南的延伸,主要位於三角洲前緣沈積相帶,水下分流河道砂體發育。目前該區整體落實了蘇124和連5兩條含氣砂帶。巖性主要為中粗粒應時砂巖,有工業氣井11口。目標是擴大儲備規模。

3)最近東北有新發現,要加大勘探力度,爭取新發現。

(2)盆地中部的靖邊-延安地區。

該區勘探面積大,是上、下古生界的復合含氣區。上古生界石盒子組8發育的水下分流河道砂體具有厚度大、橫向連續性好、分布穩定的特點。儲層以應時砂巖為主,孔隙類型主要為溶蝕孔隙和粒間孔隙,氣體常見。工業氣井28口,含氣範圍超過6000km2。下古生界馬五1+2和馬五4氣藏分布穩定,具有與靖邊氣田相似的巖溶儲層特征。孔隙類型以石膏孔隙為主,物性和含氣性較好,平均孔隙度為4.4%,滲透率為0.58×10-3μm2。工業氣井9口,有利勘探面積超過1000km2。

通過進壹步勘探,該區可形成氣田規模。

(3)盆地東部子洲-米脂地區。

盆地東部為多層含氣系統,勘探面積15000km2,工業氣井62口。主要目的層為石河子組、山西組和太原組。

該區生烴強度高,烴源供應充足;發育多套不同成因、不同類型的儲層砂體。天然氣主要垂向運移,氣層分布於上古生界各層,具有多層復合含氣的特點。

針對盆地東部上古生界埋藏淺、含氣層多的特點,為進壹步提高單井生產勘探效益,充分發揮各氣層產能,宜開展多層大井段壓裂改造技術試驗,為下壹步天然氣產能建設提供後備場地。

通過進壹步勘探,東部地區有望形成6000×108m3的儲量規模。

(4)盆地西北部

該區位於田桓凹陷北部,有利勘探面積6000km2。主要目的層為奧陶系克裏森組、二疊系石盒子組和山西組。該區天然氣勘探程度較低,2D地震完成910km,完成5口古生界探井的鉆探,其中齊探1井在克裏森組和上古生界均獲含氣指示,鐵1井在上古生界獲良好含氣指示。

奧陶系克裏森組發育礁灘相沈積,已證實礁灘體分布面積437km2。主要發育溶孔、粒間孔、礁骨架孔等孔隙類型,可形成良好的儲層,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上古生界發育受NW物源控制的儲層砂體,盒8段砂體厚度為15 ~ 40m,山1砂體厚度為10~20m ~ 20m。巖性主要為應時砂巖和巖屑應時砂巖,平均孔隙度為5% ~ 11%,平均滲透率為。

通過深化勘探,有望開辟碳酸鹽巖勘探新領域,形成壹定的儲量規模和重要的勘探接替領域。

(5)盆地西南部的華亭地區。

該區勘探面積16000 km2,勘探程度低。其中,鎮灘1京山1氣體測試獲得工業氣體流量。主要目的層為上古生界二疊系石盒子組和山西組。

二疊系山1和盒8段發育受西南物源控制的三角洲平原和前緣砂體。砂體規模較大,主要由應時砂巖組成,孔隙以粒間孔和顆粒溶孔為主,物性和含氣性較好。相比之下,山1砂體平面分布穩定,主力儲層砂體厚度7 ~ 10m,含氣性較好,其中鎮1井山1段試氣獲得工業氣流,表明盆地西南部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有望形成大氣田。

(6)盆地東部鹽下目標區

該區位於鄂爾多斯盆地中東部,構造位置在伊陜斜坡上,勘探面積約10000km2。區內已完鉆6口井(渝9、米1、鎮川1、龍潭1、富5、陜鉀1),其中龍潭1井在馬五7段進行了試氣,獲得407m3/d的氣流量。

區內下古生界有多套烴源巖,累計厚度超過20m。儲層主要為白雲巖,發育粒間孔和粒間溶孔;奧陶系鹽巖面積4×104km2以上,保存條件良好。進壹步勘探後可形成新的碳酸鹽巖勘探領域,預計儲量規模為(3000 ~ 5000) × 108m3。

(7)盆地東南部的富縣-宜川地區。

該區位於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勘探面積1.2萬km2。該區勘探程度較低,勘探區周邊僅有古生界探井5口(伊探井1、伊2、羅1、伊5、伊6),古生界探井5口(洪3、富探井1)。

該區位於上古生界生烴中心的南端,石炭-二疊系煤層厚3 ~ 8m,暗色泥巖厚30 ~ 70m,石炭系灰巖厚2 ~ 18m。其中,煤層有機碳含量為73.6% ~ 83.2%,是該區的主要烴源層。寒武-奧陶系碳酸鹽巖厚度在500 ~ 1000 m以上,殘余有機碳含量為0.13% ~ 0.20%,具有壹定的生烴潛力。目前累積生烴強度為(15 ~ 45) × 108m3/km2,累積生烴量為24.4×1012m3,烴源條件良好。

盆地東南部在晚古生代主要接受來自古秦嶺的物源補給,河流在富縣-宜川壹線由南向北流入湖區。有利儲集砂體主要發育在下二疊統石盒子組8段和山西組1段。石盒子組8段厚度可達10 ~ 20m,孔隙度為8% ~ 11%,滲透率為(0.2 ~ 0.6) × 10-3 μ m2。山1砂體厚度可達5 ~ 12m,巖性為淺灰色巖屑砂巖和灰白色長石巖屑砂巖,孔隙度為5% ~ 10%,滲透率為(0.1 ~ 0.4) × 10-3 μ m2。1井盒8井的產氣量應為0.441× 104m3/d,工業氣流量為3.500×104m3/d,由探區北部中原油田府谷5井井下石盒子組試井得到。2004年完鉆的羅1井,在上古生界下石盒子組8層鉆遇19m巖屑砂巖。伊5井上古生界下石盒子組第八段鉆遇6.6 m砂巖,山西組第二段鉆遇7.1.6 m砂巖,測井解釋含氣層為1.6m。分析表明,該區上古生界具有很大的勘探潛力。

奧陶系馬家溝組位於米脂鹽湖南緣中央古隆起北坡,加裏東期風化殼處於巖溶期巖溶階地建設性巖溶儲層發育區。馬家溝組頂部的含膏白雲巖和藻白雲巖經過埋藏期的準同生層間巖溶、風化殼巖溶和酸性水巖溶等多重改造,轉化為大面積分布的白雲巖巖溶儲層。1井及鄰探井儲層孔隙類型為粒間孔、粒間溶孔、溶孔(洞)、石膏模孔、微裂縫等。孔隙度壹般為3% ~ 6%,滲透率為(0.10 ~ 2.48) × 10-3 μ m2。伊2井奧陶系馬家溝組馬五6解釋有兩個氣層,均為***5.0m,平均孔隙度為3.27%,平均滲透率為0.24× 10-3 μ m2。伊6井頂部層位為奧陶系馬家溝組馬6段,馬5段1+2解釋氣層4,***9.6m,平均孔隙度2.41%,平均滲透率0.1×10-3μm2,試氣產量2.0820× 6552。進壹步深化地質研究,有望形成大氣田的儲量規模。

6.2.2.2石油公司

(1)陜北

陜北地區位於鄂爾多斯盆地中部,主要目的層為長6油層。在三角洲大規模建設過程中,多期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壩相互重疊,形成了大規模的三角洲群,有效地指導了陜北地區的精細勘探,實現了復合連片油區。近年來,在前人研究和勘探成果的基礎上,沈積微相、儲層砂體分布規律和石油運聚機理研究進壹步深化,精細勘探取得新進展。目前已在長61和長62油層發現7個富油區,面積450km2,探明儲量超過2.0×m8t。

長8油層是陜北老區新發現的含油層系。目前已有26口井鉆遇油層,平均厚度5.6 m,平均孔隙度8.6%,滲透率0.43×10-3μm2。工業油流井15口,平均單井試油產量6.44t/d,最高20.66。

近年來,為解決陜北淺層油藏埋藏淺、壓力溫度低、壓後返排困難等問題,壓裂技術有效提高了破膠效果,在陜北淺層石油勘探中取得了重要進展。三年來在陜北淺層油層獲得工業油流井68口,平均產油12.5t/d,最高產油71.66t/d(鐮刀41井)。目前該區已發現5個有利區,儲量潛力2.0×108t,將成為長慶油田實現5000×104t資源開發目標的又壹重要途徑。

(2)西峰油田及其周邊地區

該地區位於鄂爾多斯盆地西南部,20世紀70年代該地區探明的馬嶺油田主要為侏羅系油層。近年來,在深化該區沈積體系和油藏分布規模研究的基礎上,石油勘探以“馬嶺下找馬嶺”為目標,以長8主要目的層和長3油層為基礎,取得了重大發現。長8油層發現鎮83、裏47、歡42等8個含油富集區,有利含油面積約800km2,儲量規模4.0×108t。長3油層發現21長3含油有利區,面積約200km2,儲量規模9000×104t。通過進壹步勘探評價,預計形成10×108t以上的儲量規模,為隴東地區實現年產800×104t的目標制定了新的生產目標。

長7為最大湖侵期油層,濁積砂體,成藏條件好。2009年在隴東地區測試的李17井和程71井,在長7井分別獲得工業油流21.08t/d和10.46t/d,勘探取得較大進展。目前工業油流79股,平均單井試油產量8.58t/d,最高50.1t/d(李47)。發現6個富油區,實現了馬嶺油田老區下部新地層的接替。

目前,盆地長7已鉆井122口,完成試井108口,獲得工業油流71口。單井平均試油產量8.50t/d,最高56.45t/d,成為值得關註的勘探系列。

(3)濟源地區

該區位於鄂爾多斯盆地中西部,是壹個多層復合富油區。在尋找大型巖性油氣藏的同時,要註意古地貌和小型油氣藏。延長組長4+5、長6、長8儲層主要發育,部分區塊由長4+5、長6、長8、長2和侏羅系多層系組成。近年來,該區堅持立體勘探,不斷深化沈積體系和油氣運移聚集機理研究,加大整體勘探評價力度,快速落實儲量規模。

長8油層為淺水三角洲沈積,多期分流河道相互疊加,砂體分布穩定,延伸距離長,有利於大型巖性油藏的形成。同時,該區屬於長7優質烴源巖發育區,烴源巖厚度大,有機質豐度高。在主生烴期和排烴期,生烴量最大,對排烴產生較強的運移力,具有上下排烴和大規模幕式充註的特點。

長4+5油層屬海退三角洲沈積,是在短期湖侵背景下發育的。河口壩和分流河道疊加,儲集砂體發育。該沈積模式的建立對姬塬地區長4+5油層的勘探突破起到了關鍵作用,為盆地尋找新的含油層系提供了新思路。

長7油層是該區勘探接替層系。通過2010年的勘探,發現了安88井區和元140井區兩個富油區。

長2和侏羅系是該區勘探的老地層。20世紀70年代,通過對侏羅紀古地貌油藏和小型構造油藏的勘探,發現了壹批小油田。近年來,隨著濟源淺層油層的立體勘探和精細勘探,新發現17個高產油層,成為生產建設的有利目標。

(4)華清區

該區位於鄂爾多斯盆地延長湖盆地中部,主要目的層為延長組長6油層和長8油層。該區早期勘探主要集中在長4+5以上儲層,發現了元城、程顥、華池和南梁儲層。近年來,通過深化湖盆中部沈積特征研究,首次獲得“坳陷湖盆中部發育三角洲分流河道和重力流復合儲集砂體”的新認識,改變了“湖盆中部以泥質巖為主”的傳統認識。該理論有效地指導了勘探,拓展了勘探領域,在長6油層取得了重大突破。近年來,圍繞長63含油主砂帶的整體勘探和整體評價,快速圈定出袁284、白209、白255、陜139等4個規模完整的儲量區,已提交探明地質儲量2.63×108t,控制地質儲量2.01×108t。2010在其東、西兩側積極開展勘探,新發現武58、武69兩條含油砂帶,形成新的儲量接替區。

在註重長6油層勘探,堅持立體勘探的同時,長8油層取得了重大發現。目前已有工業油流井50口,發現富油區6個,有利含油面積約400km2,預計儲量可達1億噸。

特別註意新的階層。盆地長10油層是中生界勘探程度最低的油層。截至目前,長10油層共有鉆井401口,評價井401口,加上開發骨架井15口,共計416口,平均探井密度為0.0042口/km2。以往僅在盆地西緣馬家灘油田發現長10儲層。近年來,隨著勘探程度和鉆井深度的不斷提高,人們逐漸認識到長10油層是壹個不容忽視的含油層系,尤其是在盆地東北部長9烴源巖分布區。長10油層具備形成油藏的必要條件,有望在油層超壓的驅動下形成上、下生油藏。截至目前,長65,438+00儲層已獲工業油流井65,438+04口,平均儲層厚度9.4m,平均孔隙度65,438+00.7%,滲透率65,438+09.96× 65,438+00-3 μ m2,已獲20t/d以上工業油流井6口,單井測試最高。今年完成的王526井和王527井工業油流分別為31.54t/d和21.77t/d。目前已初步落實9個有利含油目標,面積約150km2。

長9油層組是延長期湖盆演化的第二個旋回。近年來,通過深化對盆地延長組下部地層沈積演化和砂體分布規律的研究,加大勘探力度,發現了長9油層,成為重要的儲量接替層。截至目前,長9油層已完鉆井和評價井958口,開發骨架井34口,共計992口井,平均探井密度0.0099口/km2。油藏類型屬於構造巖性油藏,鼻狀隆起帶和小幅度構造對油藏的形成具有明顯的控制作用。目前儲層平均厚度14.5m,平均孔隙度13.0%,滲透率5.04×10-3μm2,最高試油34.34t/d(黃219井),平均單井試油產量11.6t/d

(5)西緣斷層褶皺帶

該帶指馬家灘段和沙井子段(受六盤山弧形構造體系控制),是值得關註的後備勘探領域。該區勘探始於20世紀70年代,主要針對構造油藏,先後發現馬家灘油田、李莊子油田、大水坑油田和白巖井油田,探明含油面積20.4km2,探明地質儲量1151.97×104t。近年來,通過對西緣斷褶帶的構造演化史、盆山演化的時空關系和油氣運聚條件的研究,認為該區是壹個值得重視的勘探領域。①雖然該區在中生代盆地形成過程中經歷了多期構造改造,但延長組中下部含油目的層和侏羅系延安組目的層保存完整;(2)在盆地生排烴高峰期,該區處於油氣運移方向,與生烴區相鄰,該段北、中、南均已發現油藏;③該區以構造油藏為主,容易形成多層復合含油,提高儲量豐度,埋藏淺也有利於節約勘探成本;④地震勘探技術的進步,各種測井資料的精細處理解釋和試油技術的提高,使尋找和描述局部構造圈閉,識別油氣藏成為可能。該區勘探突破對尋找後備勘探戰場、拓寬勘探領域、深化對西部邊緣構造帶的認識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鹽池、靖邊以北低勘探程度區是指馬坊、油坊莊老油田北部鹽池-城川勘探範圍。該區勘探程度較低。在以往的勘探生產中,由於該區遠離生烴區,對淺層油層的勘探效果不理想,投入工作量較少,勘探工作滯後多年。近年來,隨著石油勘探向北部的不斷延伸和古生界天然氣勘探中生界油層的發現,該區成為壹個值得進壹步勘探的領域。截至目前,該區已有多口探井獲得工業油流,其中池8井10延伸達4.59t/d,產水18.3 m3;。延長9井丁24井日產26.44噸,無水;安79井在延9井獲得20.83噸/天,無水;丁27井長61,日產油4.31t,產水7.81m3。這些工業油流井的發現表明該區具備成藏條件。現在需要研究的問題有:①該區的供油條件,該區是否在長4+5、長7湖盆發育過程中形成烴源巖,如果是,生烴能力如何?也就是說,成藏的油源來自那裏,無論是自生的還是盆地南部油氣運移聚集的;②該區微裂縫的分布及影響,屬於北緯38°盆地南北基底拼接帶,已在地表明顯表現出來,形成了南部的黃土溝壑和北部的鹽堿戈壁沙漠兩種地貌。但在後期的構造運動中,基底拼接帶的隱蔽運動對上覆中生代地層產生了什麽影響,斷裂系統的時間和平面分布有什麽規律性,有待進壹步研究。目前已發現盆地中部的侏羅紀油田。

(6)盆地東南部

該地區北起甘泉,南至富縣,西至陜甘交界,東至臨汾,橫跨陜西中南部和山西西南部。該區毗鄰渭北隆起,構造活動強烈,不同時期斷裂、裂縫發育。地層變化復雜,有白堊系-侏羅系-三疊系出露,南部和東部有二疊系、石炭系或奧陶系出露。盆地東南部的石油勘探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第壹階段,50-60年代,在黃陵、銅川等地進行了地質調查和重力調查,發現了壹批構造和油苗。對四郎廟和七個鎮背斜的構造進行了仔細調查,並鉆了壹些探井,僅獲得少量油氣流動。第二階段是指“戰役”初期(70年代初),馬蘭所鉆馬1井長2油層(459.0~467.0m)獲得1.17m3/d工業油流,廟灣、五方川、馬蘭、四郎廟、雞兒嘴、雞兒嘴。第三階段為1998 ~ 2004年。從1998到2001,在“三個新認識”思想的指導下,重新評價了渭北地區的成藏條件,優化了廟灣、碾子園、老爺廟、四郎廟等構造。已鉆井11口,9個已鉆層位的長度為8- 9。廟38井長2井壓裂試油獲得1.7t/d(井深222m)的工業油流。現階段新增探明儲量32×104t,控制儲量459×104t,預測儲量448×104t。2000年至2004年,對廟38井長2油藏進行了開發。現階段勘探表明,渭北地區延長組上部油層埋藏淺,裂縫發育,物性差(長2平均孔隙度11.0%,滲透率0.12×10-3μm2),油藏規模小。勘探領域應跨越渭北隆起,在盆地內從構造-巖性油氣藏勘探到巖性油氣藏。第四階段,2005年至今,在“甩出鉆出”思路的指導下,在渭北低勘探程度區延長組下部勘探目的層鉆34口探井,探井25口,完鉆井長10。發現延長組下部油層,有3條工業油流(鄭25、王9、王18),5條低產油流(鄭10、鄭12、王1、王19、店4)。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中生界資源探明率不到1%。通過對該區各油層儲層條件的分析,認為該區仍有較大的勘探潛力。

(7)盆地西南區

即真鏡-賓縣等地區北部緊鄰油源,砂體發育。目前,在三疊系中發現了許多油田和天然氣,這表明該地區有可能進壹步擴大含油面積。要重視新地層的勘探,增加儲量,發現新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