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心理學教授沃建中近況

心理學教授沃建中近況

尤其是暑假,北大不上課,在做重建工作。

5月21日上午,由北京環都智能技術研究院和中國紅十字心靈陽光工程聯合發起,由心理專家和公眾媒體組成的“心理幹預特別小組”奔赴四川綿陽,正式開始實施“匯川行動,重建心靈”活動。本報記者電話采訪了“匯川行動,重建心靈”活動專家組組長沃建忠教授。

校園生活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

記者:中國紅十字會心理救援隊趕赴四川地震災區時做了什麽?

沃建中:心理救援隊此次赴川,主要任務包括:實地調查地震災民心理傷害狀態,反饋調查結果,為國家下壹步統壹決策提供充分的數據和事實支持;培養大量具有咨詢經驗和心理學背景的當地誌願者,並迅速建立團隊,使他們能夠幫助他人;對心理創傷嚴重的人也要立即采取幹預措施。

記者:妳所在地區的教育現狀如何?

沃建中:地震發生後,很多地方發生了山體滑坡和堰塞湖泛濫。北川縣漩坪鄉中心小學所在地變成了壹個深70米的湖。學校位於30米深處,不可能在原地重建學校。現在北川整個教育系統已經完全癱瘓,很多老師失去了親人。但是,災區的老師們讓專家組產生了無限的震撼和敬意。在學校無法復課的情況下,很多老師自發組織孩子在帳篷裏上課。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和孩子分開很多天了,但是他們找不到他們,因為他們要照顧學生。

現在九洲體育館外,有慈善機構捐款成立了帳篷小學,但入學率只有接近30%,短期內大部分孩子很難接受正規教育。長期脫離家庭和學校的結構化生活,無所事事的孩子會更加焦慮,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非常不利,甚至可能加重他們的精神創傷。

很多幸存家庭最大的期望就是讓孩子盡快回到學校,開始正常的校園生活——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心理問題最有可能發生在災後壹周到三個月。

記者:地震災害對災區成年人和青少年的心理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沃建中:災後壹周壹般是心理壓力大的時期。在此期間,人們剛剛經歷了災難,處於精神麻木的狀態,根本無暇顧及自己的心理感受。災後壹周到三個月期間,人們開始思考災難,容易產生各種負面情緒,包括恐懼、內疚、絕望、自殺等,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我在災區看到,地震災害發生後,壹些人出現了恐懼、無助、抑郁、自責、內疚、憤怒等嚴重的心理反應。如果幹預不及時,他們可能會長期沈浸在痛苦中,最終導致心理疾病。從表面上看,孤兒們似乎沒有受傷或哭泣,但這個群體所遭受的心理創傷更為嚴重。他們的眼神呆滯,驚恐,甚至麻木,但他們會改變。他們壹直希望父母還在,只是出差,父母來接他。

需要長期穩定的心理幹預和治療。

記者:那麽我們如何幫助他們進行心理重建呢?

沃建中:我們會給予他們關心、接納和積極的支持。這種積極的支持不僅是心理上的安慰,也是物質上的支持,讓他們有安全感。還將為不同人群提供心理安慰和心理健康教育培訓。

當然,地震等重大災難發生後,短期的心理危機幹預是遠遠不夠的。災難,尤其是涉及到的人,造成的心理傷害可能會持續幾年,需要長期穩定的心理幹預和治療。我接觸到壹個中年人,他經歷了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他才13歲,但30年後心理陰影依然存在,可見心理救助工作的重要性。

所以希望通過對受害者的詳細調查,能在匯川行動後為政府部門提供壹份有價值的咨詢報告,盡快建立壹個長期穩定的心理援助機構或體系。與臨時性心理危機幹預誌願者相比,專業心理援助機構具有專業性強、組織架構完善、服務時間長、輻射區域廣等特點,有利於更好地開展心理援助工作。

同時,災區人民要繼續保持勇敢自信的生活態度,積極面對生活。

坦然面對,自由表達,做自己的心靈按摩師。

記者:有心理創傷的人如何在心理上自救?

沃建中:如此巨大的災難發生後,人會產生很多負面情緒,比如強烈的恐懼和焦慮,自我內疚,憤怒,甚至絕望和自殺。這很正常。

面對災難,我們不僅要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更要學會做自己的精神按摩師。

首先,承認自己的心理感受,不要強迫自己抗拒或否認面對災難和突發事件時的恐懼和擔心,盡量保持平和的心態。其次,要大膽發泄;自責其實是努力挽救親人生命,愛他們的壹種表現,但是自責太久會影響我們的身心恢復。我們應該面對事實,勇敢地把這份愧疚告訴身邊的人。憤怒也可以用文字的形式發泄給身邊的人或者相關的心理援助工作者,聽聽他們對這些事情的看法,然後靜下心來分析現實。

對於災後各種不良情緒的調整,可以歸結為“坦然面對,自由表達”四個字。

拯救“心理資產”重建精神家園

記者:妳在工作中還發現了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沃建中:在對當地誌願者的培訓過程中,我們專家組成員也感覺到,誌願者雖然熱情、熱心,但缺乏面對不同類型受害者的實用技能和有效、恰當的方法。所以我們經常在現場練習各種危機幹預的方法。因此,有必要提醒即將進入災區的誌願者,在來到災區之前,需要具備心理教育方面的背景,或者接受統壹的培訓,以便更好地投身於心理援助工作。

5月7日,我在北大經濟學院演講時,首次提出了“心理資產”的概念,即壹個人的幸福感是壹種積累的心理資產。如果他總是處於恐懼和緊張的狀態,就會產生心理負債,也會影響工作效率。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人生的時間是不變的,但如何讓它變得更有意義和“豐富”,就需要我們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人生。所以,我們的心理救助工作,就是拯救災民的“心理資產”,幫助他們重建精神家園。

記者:妳對關心救災工作的人有什麽建議嗎?

沃建中:由於抗震救災工作及時,措施得當,災區基本不缺食物,但衣服還是比較缺,後方同胞可以考慮多捐壹些衣服。

此外,災區衛生條件差,尤其是缺少校舍。必須盡快重建家園,解決受災學生的上學問題。建議其他省市的學校對災區學校進行對口支援,或者多所學校聯合起來捐資建設希望小學。

災區學校重建後,具有心理教育背景或能有效開展心理援助和咨詢的教師相對較少。各地報名支教的老師要積極學習壹些心理學知識,地方政府可以組織這些老師進行統壹培訓。

沃建中:心理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大學教授,環都智能技術研究院首席專家,中國心理學會學校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作為“匯川行動,重建心靈”活動專家組組長。

出版專著、編著《智力研究的實驗方法》、《小學數學教學心理學》、《中學生心理輔導》、《小學生心理輔導》、《兒童心理輔導》等70余部。

官方聲音

杜絕媒體對同壹個學生的多次采訪和心理輔導。

5月26日,教育部2008年第五次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教育系統抗震救災工作情況,提出積極開展災區學生心理援助。要充分發揮教育部門派出的中小學生心理援助專家工作組的作用,有計劃、有步驟地對災區中小學教師進行全科培訓,組織和依靠廣大中小學教師,利用已出版的《災後心理援助手冊》和已開通的心理熱線、專業網站,實現災區學生心理援助全覆蓋。

教育部還要求災區省級教育部門加強對心理援助隊伍的組織協調和統壹管理,加強對進入災區從事心理援助的組織和人員的資質審批,杜絕同壹名學生多次面試和心理咨詢。

心理援助將堅持四項原則。

針對因災造成嚴重心理創傷的學生應轉送相關專業機構進行心理指導的問題,教育部新聞發言人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中小學災區心理援助專家工作組在開展心理援助工作時,將堅持以下四項原則:壹是堅持科學。因為心理援助是壹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尤其是對中小學生來說,必須由經過專門培訓的專業人員在有資質的專家指導下進行,避免再次對學生造成心理傷害。第二,堅持面向全國。讓每壹個學生都知道,地震後的各種心身表現,都是對異常事件的正常反應。了解接受這種心理援助的必要性。第三,分階段實施。專家組將根據學生震後的身心反應,開展以關心、引導、認同、升華為重點的心理援助工作。第四,分組進行。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創傷程度,應特別關註失去親人和成為殘疾的學生。同時,要對今年參加高考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來源:現在教學媒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