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廣場是襄陽市政府建設的第壹個廣場。它的發展經歷了從簡陋到美觀的過程,其功能也從政治活動中心轉變為休閑娛樂場所。現代廣場是壹個城市的“客廳”,壹個城市中心廣場的發展變化可以反映出這個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變化。
人民廣場創建於1952,位於樊城區最繁華地段。在1978之前,這裏壹直是政治集會的場所。1996期間,襄陽市委市政府將人民廣場定位為城市建設中的“城市客廳”和“人民休閑娛樂場所”。1997進行壹期改造,2000年開始二期建設。
為集會而建的廣場。
新中國成立初期,襄陽市政府經常組織群眾集會,但樊城沒有壹個像樣的廣場。因此,在1951修建解放橋時,襄陽市政府組織群眾在樊城城墻外平整了壹塊100多畝的荒地,先後修建了人民廣場、人民體育場、工人文化宮。
1968年,襄陽市政府對廣場進行第二次改建。當時是文革時期。因大型群眾集會需要,主席臺由人民廣場西側移至東側,同時在廣場周圍修建圍墻和圍欄。
改革開放前,人民廣場是壹個政治色彩濃厚的地方。大規模群眾集會,公開處理犯罪嫌疑人,政治批判...幾乎每次都有上萬人參加。這樣的活動每年在人民廣場舉行五六次。
定位“城市客廳”
80年代,階級鬥爭逐漸淡出市民生活,人民廣場的定位逐漸轉變為“城市客廳”和“人民休閑娛樂場所”。1990年4月,襄陽市政府批準的人民廣場人防工程竣工。1992,市政府對廣場進行第三次改建。此時的人民廣場已經不再是市民心中的集會場所,而是成為了襄陽市民晨練休閑的場所,只是被官方定義為1996。
今年,襄陽市委市政府下決心在城市建設中徹底整治人民廣場環境。次年4月,1正式啟動改造工程,拆除119門面房和近10000平方米違章建築,使廣場總面積達到64200平方米,其中草坪種植25000平方米,花崗巖鋪裝9600平方米,行人彩色地磚6700平方米,並安裝了噴泉、花鐘和燈籠。此次改造還拆除了大慶西路沿線的廣場圍墻,使人們進出廣場更加方便。
1999人民公園趁著大規模改造,拆除了與人民廣場的圍欄,取消了收費制度。很多來公園的人都會在廣場停下來玩,廣場的人氣也增加了不少。
2000年9月13日,廣場改造規劃方案經市領導討論通過,作為十二項城建重點工程之壹,預計投資1490438+04萬元。經過這次改造,人民廣場基本變成了今天的樣子。
頒布《管理條例》
為確保“客廳”管理有章可循,市政府於6月1997頒布了《襄樊市人民廣場管理暫行規定》,這是市政府在城市管理方面出臺的第壹個文件。文件發布後不久,廣場就在香港回歸前夕經受了考驗。
當晚,人民廣場接受了建站以來人數最多的壹次。成千上萬的老老少少從四面八方湧向人民廣場,慶祝香港回歸百年。與此同時,人們心中也出現了壹種擔憂:數萬人“淹死”了人民廣場管理處的24名管理員。“客廳”的美好還能持續多久?
但到了第二天,人們的擔心就沒了——廣場設施完好無損,市民的文明行為大大增加了管理者管理城市客廳的信心。
三個中心的重新定位
為使人民廣場及其周邊地區成為經濟繁榮、交通順暢、環境優美、風格獨特的城市中心和“城市客廳”,2007年5月,襄陽市規劃局委托華中科技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開展了《襄樊市人民廣場及其周邊地區城市設計》的規劃編制工作。
規劃於2008年7月25日啟動,市規劃局組織召開了襄樊人民廣場及周邊地區城市設計專家評審會。南京、武漢、襄樊專家組成專家組,提出意見,2009年6月20日經市政府批準。根據《襄樊市人民廣場及其周邊地區城市設計》,廣場周邊59.7公頃的區域納入統壹規劃,分為三個區域,分別定位為市民休閑中心、商業旅遊中心、商業文化中心。新建街心花園8個,增加綠化面積1.2公頃。同時,完善公共廁所、停車場、醫療點、文化景觀走廊等設施,以保持其作為城市中心廣場和商業文化中心的地位。
人民廣場的改造這次拆除原有立交橋,建設四通八達的地下交通通道,緩解地面交通路口和主幹道的人車混行。改造後的人民廣場是以文化藝術為生命和核心的場所,是公眾社會活動的中心,是體現城市歷史文化藝術風貌的建築空間,成為襄陽城市真正的客廳和名片。此次挖掘地下空間654.38+00.4萬平方米,分為地下兩層,建設豐富的商業業態,服務區域內居民,形成以購物、休閑、餐飲等為主要目標的區域商業中心。同時,還將建設大型地下停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