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李智的創業歷程

李智的創業歷程

1997年,李智去美國留學。當時,矽谷仍由互聯網先驅主導,李智對他們欽佩和欽佩。當她還在讀書的時候,李智就和她的同學壹起創業了:在線訂餐服務。“那時候只是覺得好玩,也有壹些餐廳確實嘗試過這項服務。”然而,由於消費者仍然喜歡通過電話訂餐,第壹次創業將會不了了之。從這次經歷中,李智學到了壹件事:選擇項目時要小心。

從倫斯勒理工學院畢業後,李智去了通用電氣公司和甲骨文公司做軟件研發,然後在MTG管理咨詢公司工作了兩年。MTG主要服務於IT行業,這讓李智逐漸了解了整個行業。2004年初,李智回到中國,參加甲骨文公司的管理軟件活動。當時,國內SaaS(軟件即服務)市場還是空白。SaaS翻譯為“軟件即服務”,即用戶不需要購買自己的服務器,也不需要購買壹整套軟件光盤。他們只需要根據自己的管理需求,從提供SaaS的公司租用模塊,並按月付費。“這有點像企業郵箱,但有更多的服務和更復雜的技術。”李智解釋道。在美國,有許多以Salesforce為首的具有SaaS概念的公司。李智認為這種商業模式可行,而且成本應該不高,於是他和幾個老同事開始創業。他們把公司命名為“800客戶”,啟動資金是每個人出的50萬美元。

公司宣布的第二天,美國的Salesforce宣布上市。這讓還有點不確定的李智看到了希望。他帶領R&D團隊開發該產品長達半年。他們模仿Salesforce,從CRM(客戶管理軟件)入手。在李智看來,CRM軟件更適合在線操作。壹個企業的訂單生成、執行、售後服務等信息都可以通過在線功能模塊進行更新,不同權限的管理者可以通過系統了解最新的客戶和銷售情況。同時,800客戶的服務是按客戶收費的,每個客戶每月60元。壹個企業至少應該購買4個客戶。

產品的研發對於技術出身的李誌來說不是問題。更難的是銷售。在國外,很多企業都有自己的CRM團隊,Salesforce在銷售其產品時不存在教育市場的問題。然而,對於國內市場,大多數企業根本不知道什麽是CRM。李智大部分時間都在解釋和訓練。他會參加壹些行業活動介紹產品,在相關媒體上寫介紹文章。但是,對於這樣壹個新生事物,大部分公司都持謹慎態度。他們問的最多的就是數據安全。起初,李智的銷售團隊會尋找壹些具有相對壟斷優勢的企業,這些企業對數據的安全性並不敏感。6個月後,800名顧客有了第壹個簽單的顧客。

即使是現在,李智也沒有找到壹個非常可行的銷售方法,而且似乎每壹個都是有效的。除了搜索引擎、拜訪客戶和會議營銷,800客戶還會與壹些提供管理咨詢或在線電話服務的公司合作,尋找壹切機會銷售產品。

在創業之前,李智思考過競爭對手的問題。在他看來,傳統軟件公司不可能大力推廣SaaS軟件,因為SaaS勢必會削弱原有的優勢產品。在銷售方面,傳統軟件廠商通過渠道和代理商銷售軟件的方法也行不通。與傳統的光盤軟件相比,壹套SaaS軟件能提供的銷售傭金非常有限。李智認為,八百名乘客是有法術的。

但李智沒想到的是,在2005年,像中國電信這樣的大公司也加入了這個市場。李智有點沮喪和怨恨。“他們有什麽好玩的?”當時中國電信推出了“商務領航”業務,希望通過平臺模式吸引其他軟件廠商將產品放在上面銷售。觀望或合作,李智選擇了後者。800客戶在上海找到中國電信。但中國電信這樣的大公司,把軟件放到平臺上後,總是要求他們反復培訓人員,討論合同細節,但他們拒絕付費。李智不想被拖下去。合作半年後,他果斷解約。除了意想不到的競爭對手,李智還面臨著資金的壓力,這導致了高離職率。銷售總監和營銷總監都被別人挖走了。李智也相當無奈。

2007年,在壹個論壇上,李智認識了現在的投資人尹東海。尹東海原本是國外的壹家CRM公司,對這個行業比較熟悉。2008年,他回國做風險投資,第壹個項目找到了李智。這是800客戶成立以來的首次外部融資。財政困難已經解決,李智敢於花更多的錢來教育市場。由於風險投資的引入,800客戶在公司架構和管理流程上也更加規範。

2009年,SaaS市場開始熱鬧起來,阿裏巴巴旗下的阿裏軟件開始進入市場。這是另壹個讓李智吃驚的競爭者。阿裏巴巴軟件背靠阿裏巴巴強大的資金支持,數以萬計的線上業務資源可以為阿裏巴巴軟件帶來很多客戶。李智很清楚,除了技術,阿裏軟件符合資本和市場的要求。因為網商的消息是公開的,所以李智的團隊壹個個給他們打電話,問他們對在線管理軟件有什麽需求。最終調查結果是需求不大。李智松了壹口氣。對於阿裏巴巴的網商來說,以外貿和制造為主,目前的業務可能只需要幾個Excel報表。

大公司在剛進入這個市場的時候總是信誓旦旦,可能在短時間內看不到盈利希望或者發展潛力之後就會放棄這個項目,所以那些意想不到的競爭對手並沒有給八百客戶帶來太大的威脅。對於其他同樣敬業的小公司來說,800個客戶有壹定的先發優勢。

軟件外包在800客戶當前業務中的比重越來越大。李智的團隊為企業設計了管理軟件的流程,實施了定制程序並培訓了員工。除了仍然收取的客戶費,還會收取壹定的咨詢費。雖然客戶端收費的模式擴展性更強,壹旦達到數量,前期的R&D和管理費用被攤薄,但是對於中國企業來說,定制化服務更有市場,這個收入也越來越可觀。“這可能是沒有CRM的中國企業的壹個好處。他們沒有包袱,直接進入線上管理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