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從實際出發,避免追求膚淺,到處濫用。
多媒體計算機雖然具有多媒體和超媒體的功能,但它只是教學過程中的壹種媒體。但有些老師誤以為是壹種“全能媒體”。他們沒有從媒體的角度來看待多媒體電腦。整堂課,無論是題目、例題,還是課文中的字、詞、句,都是由電腦完成的。壹節課下來,黑板上壹點痕跡都沒留下。計算機成了學生觀看的另壹本“教科書”。我們知道,多媒體的功能取決於壹定的條件。並不是說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就壹定能提高教學,更不是說多媒體用得越多越好。我們需要考慮在什麽條件下,如何使用,而不是到處濫用。
既然多媒體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那麽課件的質量就應該體現在它的使用效果上。使用課件時,壹定要從實際出發,註重實效。為了趕時髦而使用它的做法會導致教學失誤。有壹個老師,壹節課只用多媒體五分鐘。然而,幾乎所有上過課的老師都認為這是壹堂最成功的多媒體教學課。可見,媒體的使用已經不僅僅是精細了。比如在壹堂“觀察物體”的課上,為了讓學生發展空間想象力,我先呈現幾個實物,然後慢慢抽象,讓學生想象它們就是畫面中觀察者所能看到的圖像,讓學生通過實物展示和逐漸抽象的過程,正確建立自己的空間想象力。所以,多媒體手段的恰當運用還需要鉆透教材,找到最佳作用點,並瞄準它畫龍點睛。
第二,緊扣教材重點,避免隨意陳述,以主持人自居。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可以直觀地呈現被感知的物體形象,通過聲音、色彩、動態繪畫激發學生的多種感官,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註意力更加集中、穩定、持久,思維更加活躍,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然而,在許多課堂實踐中,壹些課件或多或少地偏離了教學目標。例如,在壹次教學課上,壹位老師希望學生計算幾個進位加法問題,呈現壹幅畫有迷宮中寫的公式的圖片,然後問:“妳能計算這些問題嗎?”很少有學生回答。原因是大部分學生被迷宮吸引,根本沒看到公式。再比如,有些課件在介紹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背景信息時,調用了大量的視聽圖片。壹些歷史電影片段,人物講話錄音,圖片和文字資料等。適當引用是必要的,但引用過多,會沖淡教學主題。在不失時機地發揮媒體作用的同時,也要考慮展示媒體的最佳時機,以最佳方式呈現,從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壹定不能隨意呈現,篡奪主人的角色。
合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可以有效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將抽象變為具體,將難以理解的內容或不易觀察到的事物用媒體充分展示出來,調動學生的視覺直觀功能,營造突破難點的良好氛圍。數學課上,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往往會讓學生感到枯燥,而計算機可以讓靜態的數學知識變得動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比如在數學課上講授“相遇應用題”時,用兩車同時從兩個地方出發的可視化動態演示,來展示兩車相遇的全過程。幾次演示後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找出速度與見面時間和距離的關系。再比如小學時壹堆積木的數量是“幾塊”的時候。因為孩子空間感很差,很難數清幾塊。這時候,利用多媒體,學生掌握疊積木和移動積木的過程就容易多了。這就使靜態的知識變得動態,動態的畫面與學生的思維活動密切相關,從而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第三,精心修飾,避免粗制濫造,漫無目的。
多媒體的使用是在聲、光、色、圖的配合下,創造壹種享受快樂的氛圍,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但是,有些課件和視頻剪輯不能令人滿意,反而影響課堂效果。如果有壹節語文課,為了表現春天的美景,跳出來壹幅水粉畫,色彩朦朧模糊,真的很糟蹋風景。最好不要畫蛇添足。有些課件,因為制作時找不到合適的音樂,就湊合著找壹段與課文本身的情感基調不匹配甚至矛盾的段落。如果忽略了文本的情感基調,只是“編”出聲音,不僅不能幫助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反而會“以聲害人”。因此,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使用中,我們應該對互聯網上現有的資源進行修改和完善,把最有用的部分服務於教學。壹定不能粗制濫造,否則效果會適得其反。
多媒體教學作為壹種重要的教學手段,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優勢。但是,如何利用好媒體,充分發揮其真正的輔助教學功能,以便更好地為我們的教學服務,還有待於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