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剛剛在北京發布小米13 Ultra的小米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第二天馬不停蹄地來到上海車展。他的外表受到了特別的關註。各大新車公司高管都親自到場向雷軍介紹自己的產品,雷軍還拿著剛剛發布的小米13 Ultra拍下了感興趣的機型。
這個時間節點的雷軍可能還是這些新造車公司高管的朋友,小米也是壹些車模裏的互聯軟件。到明年這個時候,雷軍和小米很可能成為這些車企的直接競爭對手。而雷軍這次逛車展又是為了什麽?
逛完車展,雷軍最焦慮的可能是產品定位?上午,雷軍參觀了小鵬、氪、蔚來、高河、長安深藍、樊菲、知機等8個新動力展臺,還去看了勞斯萊斯、蘭博基尼、大眾、奧迪等展臺。對於每天花壹半時間研究汽車的雷軍來說,這些廠商的產品肯定是爛熟於心,但很少有機會壹下子看完。
在如今的大環境下,汽車價格戰還在愈演愈烈,尤其是隨著特斯拉的不斷降價,以及鋰礦等原材料價格的不斷下跌,中國的汽車市場勢必會迎來新壹輪的降價潮,這是眾所周知的。沒有極其優秀的產品力或者其他支撐,汽車企業不降價是不可能的,但是賣高價大家都不賺錢,更別說低價了。而且很多車企降價後,並沒有給銷量帶來完整的正反饋。
至於小米汽車,其車輛還沒有量產,甚至沒有造車資格,現在的汽車市場對新進入者可以說是非常不友好,甚至是殘酷的。雷軍此時最迫切的任務是找到小米汽車首款產品的定位,但是看了這麽多展臺,可能會有點失望,因為這些新動力品牌幾乎已經充斥了50萬以內的市場,尤其是20-40萬區間,大量新動力車型的產品疊加在壹起,密不透風。
小米目前曝光的首款車就位於這個區間。據最新消息,小米中型滑背車內部代號“Modena Modena”可能分為兩個版本,低配版售價在25-30萬元,高配可能超過35萬元。中低配版基於400V平臺,搭載比亞迪磷酸鐵鋰電池。智能駕駛方面,采用供應商大陸提供的單目視覺黑匣子供應商方案,而高配版可能基於800V高壓平臺,搭載當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的麒麟電池。智能駕駛方面,可能會采用英偉達Orin+ lidar的自研方案。
如果小米的第壹款車型真的是這樣的話,那就直接沖進新勢力最擁擠的區域,類似小米摩德納的產品還有很多,比如蔚來ET5,小鵬P7i,極氪001,智極L7,甚至還有樊菲F7,零跑C01這樣的車型,當然,特斯拉,比亞迪的產品也不能忽視。
所以我們說,雷軍這個時候可能來上海車展之後,最著急的就是小米汽車的定位了。如果壹味的用這些模型去戰鬥,結果可能會很悲觀。目前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在25%左右,而特斯拉和比亞迪甚至可能占到15%以上,而剩下的新生力量和轉型後的傳統車企,甚至豪華品牌,都在爭奪這不到10%的市場份額。市場已經瘋了,大部分車企短期內不可能賺錢。如果小米現在是,
自動駕駛已經不是香餑餑了,那要靠什麽來抓消費者呢?小米品牌這麽多年積累的口碑,以及價格屠夫的形象和用戶粘性,是品牌的護城河。但是小米現在的Modena模式離不開其他新生力量的產品。這個時候沒有用戶粘性,在性價比上也沒有優勢。
小米雷軍在小米汽車的發布會上幾乎談到了自動駕駛的發展進度。小米想通過自動駕駛讓小米汽車有所作為,但目前看來,押寶自動駕駛及相關智能車型可能得不到市場的完全正反饋,因為在目前的法律法規下,幾乎不可能有所作為。就算L3級別的自動駕駛也是有條件的自動駕駛,責任還是在人身上。L2.99和L3拉開不了差距。
而且自動駕駛的上限,故事結尾很明顯,就是車輛可以自動駕駛。不管妳是純視覺、激光雷達還是車路協同,不管妳用什麽方案,用多大的計算能力,用多少高科技的傳感器,有多優秀完美的算法,妳最終達到的效果都是自動駕駛,也就是車輛自己駕駛,人可以做其他的事情,而這些技術不僅僅是韋小立、華為、特斯拉在做。
這時候就有了汽車價格戰的影響。如果妳想在價格上脫離普通大眾的認知範圍,那麽妳的市場註定是小眾的。小米這幾年在手機市場壹直在沖擊高端,但直到現在也沒有完成。如果不打造壹些顛覆性創新的產品,不會扭轉大家的固有印象,至少小米手機還沒有做到這壹點。
反觀小米汽車,至少這款代號為Modena的車型,並沒有什麽顛覆性的創新可以帶給我們。它的外觀設計和智能性能不足以給我們帶來“第壹眼看到iPhone”的感覺,但是它的價格有些超出大家的認知,所以定位問題還是個難題。
其實這次逛車展,小米雷軍也可能發現很多車企都在走小米的路線,比如降低成本,註重性價比,大量讓利。但是這個時代,這些車企很難做出當年小米在手機領域做出的成績,因為真的很強,競爭太激烈,導致很多公司陷入泥潭。可能小米也發現自己無法在這條原本成功的路線上做出努力,於是選擇了壹條更成功的路線。
總結:把當初手機的成功經驗套用到造車上很難,要再次摸著石頭過河。這就是現在的小米車。在車展上看到那麽多被新勢力“卷”起來的新車,雷軍可能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產品和造車計劃。現有的自動駕駛和價格可能真的很難打動消費者,哪怕是最忠實的米粉。
從硬核技術的角度來說,可能是壹條可行的路線。在這次車展上可以看到,也有自主品牌的車型售價在百萬元以上,可以賣的很好。那輛車確實有很多硬核技術,再貴也確實能被消費者接受,小米也不缺技術儲備。而且小米可能是所有造車新軍中技術專利最多的企業。
本文來自易車號作者盧卡汽車,版權歸作者所有。如以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車改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