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孩子的教育什麽時候開始好?

孩子的教育什麽時候開始好?

情人眼裏出西施,父母眼裏出神童

長期以來,中國的父母很少關註孩子的早期智力發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打開了封閉的大門,加強了與外國的文化交流,並將外國的幼兒教育思想引入中國。

中國的年輕父母們開了眼界。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從電視上或書本上聽到很多聞所未聞的新說法,感覺耳目壹新。

例如,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壹個孩子的智力在四歲時發展了50%,八歲時又發展了30%,剩下的到了十七歲。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教育的基礎主要是在5歲以前打下的,這占整個教育過程的90%。”

意大利著名的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

“兒童在生命最初三年的發展,其程度和重要性超過了兒童生命的任何階段……”

前蘇聯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甚至讓人後悔,說“嬰兒出生後第三天才開始教育,已經晚了兩天了。”

年輕的父母聽到這些說法都很震驚,他們渴望孩子的智力盡快得到開發。

這時候我們國家有人借機火上澆油,提出了早期智力開發的“神童計劃”。具體指標是“0歲識字,3歲識字。”並武斷地說:“所有的寶寶都是神童!”“能讓神童走進千家萬戶!”

這壹“方案”壹出臺,壹些年輕父母再也坐不住了。因此,在壹些年輕父母中掀起了開發兒童智力的熱潮。

掠奪性的早期智力開發無異於殺雞取卵。

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有壹些令人擔憂的傾向,那就是“過度開發”。這是壹種超越了兒童的容忍和接受範圍的理智觀點。有的甚至進行“掠奪式”開發,傾向於“殺鵝取卵”。

比如,有的孩子壹到兩歲,連說話都不會流利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教他們讀書、做算術、背古詩、學外語;

有的孩子剛滿三四歲,就請專業老師教鋼琴、書法、繪畫。他們中的壹些人在小學之前就實現了從“遊戲型”到“學習型”的轉變,在家裏設立“教室”,以小學課本為教材,強迫孩子專註學習,每天都做好充分的安排,讓孩子提前過上小學生的生活。

父母付出那麽多心血,如果孩子學不好,不想學,父母能容忍嗎?於是,責備、申斥,甚至侍候侯。按照壹些家長的說法,孩子的智力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我們要大力發展他們,決不手軟!

應該承認,孩子從0歲到6歲,身心發展相當迅速,大腦已經接近成熟。學齡前兒童有潛在的智力,這是需要開發的。

要發展,就要從孩子的實際出發,不能操之過急。超出了孩子所能承受的範圍,實行“掠奪式”發展,“欲速則不達”,也會損害孩子身心的正常發展。

也就是,或者說“神童”,最後成功的人少之又少。

社會上有天賦異稟的孩子,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自己特殊的天賦和聰明。那就是人們常說的“神童”。“神童”是客觀存在的。但“神童”畢竟是極少數,占孩子的比例極小,最多不超過千分之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宣揚“所有的嬰兒都是神童”是不正確的。說“神童能進千家萬戶”是不可能的,但這顯然是在忽悠年輕父母。

有些家長,聽說兩三歲的孩子能讀壹千個字,就認為自己的孩子也能做到,也照著藥方,花大價錢去實施任何“項目”或“計劃”,企圖把自己的孩子變成大人們羨慕的“神童”。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寶寶都是神童。如果家家戶戶對孩子進行“神童教育”,不知會有多少孩子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年輕的父母應該頭腦冷靜,不要頭腦發熱。有人吹噓出了多少“神童”,這是吹牛。壹個十幾億人口,幾億孩子的泱泱大國,就算有幾千個“神童”,也沒什麽好大驚小怪的。其實那些“神童”並不是炮制“神童方案”的人人為創造的,這完全是謊言。

事實上,23歲就能認壹兩千字,在中國並不新鮮,古已有之。中國古代有近千種文字記載。即使是“神童”也不壹定都能成功。僅在宋代,有文字記載的“神童”就有上百個。但是,最後成功的人很少。

誇大早期智力發展的價值是有害的。

不可否認,早期智力開發對孩子未來的生長發育是有益的。但也不應該任意誇大。任意誇大,必然導致被迫的“掠奪式”智力開發。

對上述外國專家的話應該有分析。其實都是在誇大忽視早教的現象,以為是在警告自己“矯枉過正”,不能當真。

如果真如馬卡連柯所說,百分之九十的教育是在五歲之前完成的,真如蒙臺梭利所說,三歲是壹個人的壹生,那麽,小學、中學、大學教育就沒有必要了嗎?終身教育更是“畫蛇添足”。

而且他們強調的早期教育不是“識字”或者“算術”,而是身心的全面發展。正如巴甫洛夫所說,“出生後三天才開始教育,已經晚了兩天”。顯然,這不是指“識字”或“算術”。

但近年來,壹些人以這些外國人的話為“理論依據”,到處鼓吹和宣傳“早期教育決定論”,推行以識字為主要內容的“神童教育”。這是不科學的,也是不負責任的,家長不要相信。

微信微信官方賬號娟子媽媽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