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地球”是地球的多分辨率和三維表示,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數據。它是對真實地球及其相關現象的統壹性的數字化再現和理解,包括所有數字形式的空間數據和與之相關的所有文本數據,以及將數據轉換成可理解的信息並方便獲取所涉及的所有相應的理論和技術。“數字地球”的核心思想有兩點。壹是用數字化手段統壹處理地球問題,二是最大限度利用信息資源。
“數字土地”是“數字地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對真實土地及其相關現象的數字化再現和理解。“數字國土”的基本特征是國土資源信息的數字化、網絡化和信息服務的社會化。
數字國土工程是“數字國土”的具體實現,是國土資源信息基礎設施的開發、建設和利用。其主要內容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研發、國土資源基礎數據庫建設、國土資源信息網絡建設、國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和國土資源信息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2實施的目的和意義
隨著21世紀的到來,世界正在迅速進入信息社會。浙江省結合土地管理實際,在全省範圍內開展了“數字土地”建設工程。實施“數字土地”項目的目的是:
(1)通過“數字國土”工程實現浙江省土地管理信息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十多年來,浙江省土地管理積累了大量豐富詳實的數據、圖件和資料。如果這些有價值的詳細資料沒有現代信息技術的管理,將很難保證資料的現狀,甚至在幾年後失去應有的使用價值。因此,通過建立數字土地工程,將浙江省的土地管理信息數字化、網絡化,加強土地資源的動態監測,不僅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而且為全社會提供信息服務。
(2)通過“數字土地”項目,促進土地管理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的開發和研究。傳統的手工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土地管理信息化的需要。通過實施數字土地工程,推動土地管理信息化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開發先進適用的土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土地資產管理信息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和信息社會化服務系統,促進資源調查評價現代化、土地管理信息化和信息服務社會化。
(3)通過實施“數字國土”工程,推進國土信息系統建設的標準化和規範化。數字國土工程的實施必須以國家空間基礎數據框架為基礎,結合浙江省實際,在基礎數據數據庫建設、系統開發、網絡建設和信息社會化服務等方面制定省級規範和標準,確保數據實時更新、信息共享和系統交互。
(4)通過“數字國土”工程的實施,提高工作效率,促進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的完善,推動工作和管理更上壹層樓。通過提供各種查詢、統計和虛擬現實手段,提供詳細的土地圖形和屬性信息,輔助領導決策,提高工作效率,轉變管理方式,加強宏觀調控,促進土地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再上新臺階;為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集中統壹、高效行政、權威的國土資源管理新體制,提供現代化的技術支持和保障。
3實施內容
3.1總體構成
“數字國土”工程建設包括基礎數據庫、網絡、信息系統和信息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分為標準化、基礎數據庫、信息系統、信息網絡和信息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浙江省數字國土工程系統的結構如下圖所示:
土地資源監測調查項目論文集[2]
3.2標準化建設
3.2.1目標任務
通過“數字國土”工程的實施,在實踐中探索出壹系列國土資源信息采集、存儲、加工、開發利用和制圖輸出的規範和標準,形成壹系列完整、科學、實用的省級規範和標準,以規範整個浙江省,並協助國家制定相關規範和標準。
3.2.2主要內容
(1)空間定位框架。為各種數據信息的輸入、輸出和匹配提供了相同的地理坐標基礎。這個坐標基礎可以歸結為三個坐標系:地理坐標、網格坐標、投影坐標。
(2)數據分類標準。為了滿足計算機存儲、編碼、檢索和分析的需要,必須有統壹的數據分類標準。分類體系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地理信息數據的組織、系統間的數據連接、傳輸和共享,以及地理信息系列產品的質量。
(3)數據編碼系統。地理信息系統中存儲的空間元素具有時空復雜性和屬性復雜性的特點。需要通過計算機能夠識別的編碼體系提供數據信息的地理分類和特征描述,同時需要制定統壹的編碼標準,實現地理要素的計算機輸入、存儲、數據交換和共享。
(4)數據交換格式。對於不同來源和形式的數據,必須提供標準的數據交換格式,以保證系統接受、處理和享用各種數據信息。
(5)系統建設規範。系統建設規範可分為《浙江省土地資源管理相關技術規程》、《浙江省土地產權管理相關技術規程》等壹系列開發建設規範。規範對系統硬件選型、軟件選型、數據采集、數據管理、系統開發、系統輸出、系統測試和結果報告提出了具體要求。
3.3基礎數據庫建設
3.3.1目標任務
通過實施數字土地工程,在浙江省建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土地變更調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城鎮土地產權登記管理、城鎮基準地價等壹系列基礎圖形庫,實現浙江省土地資源數字化,從而實現數據的有效管理,提高數據查詢、檢索和利用效率。
3.3.2主要內容
(1)土地利用調查數據庫。為了全面、準確地反映浙江省土地詳查數據匯總成果,對9月底完成的浙江省土地詳查數據1986 ~ 1998入庫,建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數據庫,充分利用投入大量資金、人力、物力取得的詳查成果,實現信息* * *共享。
(2)土地變更調查數據庫。為保證土地利用數據的現狀,每年及時開展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工作,建立土地變更調查數據庫。上壹年的對應信息成為歷史信息,保存備查。
(3)土地利用遙感監測數據庫。配合國土資源監測調查項目,利用遙感影像數據和監測成果數據逐步建立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數據庫,結合變更調查和土地統計數據,運行並不斷完善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系統,形成自上而下的監測管理體系和土地利用變化快速預警機制。通過土地利用日常監測和應急監測,實時更新監測數據庫,向社會發布土地利用監測信息。
(4)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在土地利用現狀和土地變更數據庫的基礎上,為保護基本農田,提高土地利用率,保證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建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數據庫,控制建設用地總量,有效保護耕地。
(5)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數據庫。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立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數據庫,切實保護基本農田。
(6)農用地分等數據庫。結合土地資源調查評價,建立反映浙江省農用地特別是耕地質量的農用地分等數據庫,為耕地保護和農用地規劃提供基礎信息和科學依據。
(7)城鎮地籍數據庫。建立1∶500縣(市)級城鎮地籍數據庫,形成以變更地籍調查、土地登記、地籍統計和地籍信息社會化查詢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現代化管理體系。以公開、公正、高效的管理方式取代傳統作業模式,推行地籍數據公開查詢制度,全面提升地籍管理社會化服務水平。
(8)城市基準地價數據庫。建立城鎮基準地價數據庫,根據評估模型和評估因素實時更新城鎮基準地價。在此基礎上,建立城市基準地價更新、管理和社會化服務體系。
(9)數據庫管理系統的引進、研究和開發。引用和開發數據庫管理信息系統,統壹管理各數據庫的空間信息和屬性信息,保證數據庫間的數據協調和信息共享。在網絡互聯的基礎上,根據存儲容量和反應時間的要求,建立分布式數據庫。
3.4系統建設
3.4.1目標任務
通過“數字國土”工程的實施,利用國土資源數據庫的數據信息,在互聯網和國家專用通信網的環境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計算機輔助辦公自動化系統,提高工作效率,改變管理模式,加大監管力度,使工作和管理水平上壹個新臺階。
3.4.2主要內容
(1)土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利用現代先進的GIS技術,建立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土地變更調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農用地分等評價數據庫為基礎,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土地用途管制、農用地分等評價為主要內容,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管理和農用地產權管理為根本目的的土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為了加強土地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真正實現土地按規劃管理和產權管理,實行土地利用動態監測。它可以分為:
-土地利用調查信息系統。該系統主要是建立土地利用調查成果數據庫,包括圖形、屬性和必要的統計匯總;其次,根據變化的數據,及時修改數據庫的內容,保證土地利用現狀數據的現狀。
——遙感動態監測信息系統。該系統利用遙感數據處理影像獲取地面數據,利用GIS技術定位空間數據,實時監測和分析土地利用變化。
-土地利用規劃管理信息系統。該系統以輔助決策的方式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專項規劃,建立土地利用規劃信息庫,實施土地用途管制;監測規劃實施過程中土地利用的時空變化,實施技術、行政和法律管理;同時進行規劃實施中的效益分析,在實施過程中逐步更新和完善規劃,優化土地利用。
——耕地保護管理信息系統。該系統利用GIS技術,從土地利用現狀圖中提取基本農田區塊和範圍,建立基本農田管理數據庫,建立管理信息系統,確保耕地動態平衡,從而有效保護耕地。
-農地轉用管理信息系統。系統根據土地利用規劃數據庫、耕地保護數據庫和建設用地指標數據庫,審批農用地轉用項目,建立農用地轉用管理數據庫。根據土地征用的流程,建立了計算機管理程序,並建立了農用地征用管理數據庫。
——建設用地管理信息系統。該系統用於建設用地項目的審批和管理。系統具有建設用地審批全過程,可調用土地利用現狀進行空間分析選擇項目選址,利用建設用地指標數據庫和行業項目用地指標數據庫審核項目用地面積,建立建設用地管理數據庫。建設用地項目聯審需要使用土地利用規劃數據、耕地保護數據和土地權屬數據,並與其對應的系統有關聯。
-土地和農業用地分級和評估信息系統。該系統根據土地地貌、土壤相、自然環境、土地質量、土地區位、種植制度等影響因素對農用地進行分類分級,建立不同區域的農用地分類分級模型,建立相應的信息庫,並根據相關模型進行分類分級。
(2)土地資產管理信息系統。根據城鎮規模和類型,結合當地經濟技術條件,建立以鄉鎮初始地籍調查、土地登記數據庫和城鎮基準地價數據庫為基礎,以土地變更登記為主要內容,以土地市場交易管理為目標的土地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地籍工作流程的現代化、數據管理的數字化和信息交換的網絡化,建立計算機支持的地籍信息公開查詢系統,促進地籍成果的推廣應用。可以分為;
-土地產權登記管理信息系統。開展鄉鎮地籍調查,建立地籍調查數據庫和產權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地籍管理日常業務,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基準地價管理信息化。系統分析計算各種因素(如土地等級、土地出讓、轉讓、出租、抵押等價格、房地產交易中的土地價格、經營活動中的土地使用效益、土地區位等。)影響基準地價所在區域的基準地價,選擇合適的計算模型和相關參數,確定各土地等級或同質區域的土地收益曲線或地價曲線,再計算行業的區域平均價格,確定該區域的地價曲線和基準地價。
-土地使用管理的信息化。開展土地利用管理信息化建設,建立土地使用權出租、抵押、轉讓數據庫,實現查詢、統計和管理的信息化。
(3)輔助決策和辦公自動化系統。建立辦公自動化系統,包括窗口辦公、政府上網、公文傳輸、建設用地審批、人事、財務、檔案、政策法規咨詢等。通過辦公自動化系統的建立,可以擴大政務公開,方便群眾辦事,規範辦理文件的流程和程序,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改善機關形象。它分為:
——文檔管理信息化。開展文書管理、檔案管理和土地公示信息化應用,實現文書管理、檔案管理和土地公示信息化。在窗口運行文檔的基礎上,實現文檔跟蹤管理的信息化;並建立壹個現有材料的數據庫。
——人事、科教管理信息化。開展信息知識培訓,建立人事管理、科技教育和外事管理信息庫,實現信息化管理。
——財務管理信息化。建立財務信息庫,實現財務管理、統計管理和收費管理的信息化。
——政策法規管理信息化。開展政策法規、信訪監督管理信息化建設,建立政策法規、信訪監督案件數據庫,提供多種形式的查詢服務,對信訪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開發土地監測快速反應系統。
——黨委管理的紀檢和信息化。開展紀檢、黨委管理信息化建設,建立紀檢、黨委管理數據庫,提供各種查詢服務,對相關信息進行統計分析。
3.5網絡建設
3.5.1目標任務
通過“數字國土”工程的實施,全面建設連接國家和省級政府信息中心、有關部門、市(地)、縣(市、區)土地管理局的高速、有效、安全的網絡系統和數據通道,快速、高效地獲取、存儲和享用國土資源數據,提高國土資源社會化服務水平。
3.5.2主要內容
(1)事業單位局域網建設。建立局內局域網,實現辦公自動化、信息發布、土地資產管理和土地資源管理。外部數據分發網絡和內部辦公網絡在物理上是分離的,以確保信息安全。
(2)城域網建設。通過互聯網和國家專用通信網,將各縣市土地管理局和土地管理所連接起來,實現大都市區的數據共享、信息發布和聯網辦公。
(3)萬建設。與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等部門的數據傳輸通過衛星、微波、專線等方式實現。
(4)網絡管理系統。通過地址管理、域名解析或虛擬技術等手段,將站點間的物理鏈接分解為不同的業務、信息查詢和發布邏輯網絡。每個邏輯網絡獨立運行,互不幹擾,但在物理上使用相同的信息通道。
(5)網絡安全系統。采用國家安全部門認證的先進安全和防火墻技術,建立安全屏障,確保信息網絡安全。
3.6社會服務體系建設
3.6.1目標任務
通過建立國土資源信息發布網站和社會服務數據庫系統,實現與省內相關信息發布網站的鏈接,向社會提供便捷、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國土資源信息服務,形成功能強大、影響廣泛的國土資源信息服務網絡。
主要內容
(1)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在建設國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土地產權登記管理信息系統和辦公自動化信息系統的同時,建立信息發布系統,發布國土資源調查統計、土地利用統計、地籍數據、城鎮基準地價、法律法規等信息,充分發揮信息的公益性。並與熱門網站和導航系統建立鏈接,提高使用頻率。
(2)社會服務數據庫建設。通過對各種數據庫的提取、分析、加工、數據格式轉換和篩選,經審查確認後,形成不同的專業信息服務數據庫,建立面向不同用戶的信息服務系統,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務。
4結論
通過“數字國土”中的標準化建設、基礎數據庫建設、信息系統建設、信息網絡建設和信息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土地信息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時態化,促進土地信息系統建設的標準化、規範化和科學化,最終促進土地管理的科學決策、規範管理和高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