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前面的回答,已經有理論分析了。我來說說我生活中接觸過的兩個抑郁癥患者。其中壹個病情越來越嚴重,另壹個自殺過幾次但最終康復。
首先,她的特點是什麽都不愛談,自己解決不了。其實這不是抑郁癥,只是她身邊的同事和老板都說她有抑郁癥。只要她不開心,有挫敗感,她就開始說自己又有抑郁癥了。
久而久之,她真的有抑郁的傾向。我個人覺得跟她身邊的人不斷給她心理暗示有關。妳總是給她貼上“抑郁”的標簽,她會認為自己真的有這個問題。
所以,如果孩子有抑郁癥,最好不要給他這些負面的暗示,不要讓他覺得自己有缺陷。
妳可以根據他的表現給他更多輕松愉快的正面評價。如果他做得不好,告訴他沒關系,給他愛和鼓勵,而不是批評。
再說第二名,重度抑郁癥,加上身體不好,兩次自殺未遂。那時候她媽媽壹直陪著她,但是她媽媽的陪伴很關鍵。簡而言之,就是不斷否定她,認為她是壹個極端的、不健康的孩子。就算想吃菜,她媽也覺得身體太虛弱了,要吃肉,然後就端了壹大碗肉。
當然是她媽媽的問題,但是如果妳陪著壹個抑郁癥患者,妳有時候會發現他的想法或者看待事情的角度很奇怪或者很消極,但是妳要盡量去理解,而不是否定和批判。
好在有熱心人陪伴了壹年左右,病人慢慢康復了。我總結了他們陪伴的方法,希望能給妳帶來壹些參考:
人平時都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但如果真的要陪抑郁癥患者,還是要聽她的。即使她說的不對,也不要急著否認,而是表現出自己對他感情的理解。然後慢慢引向積極樂觀的方面。
故事不是編的,是他身邊的壹些正能量內容。讓他感受到這種氛圍,把更多樂觀的東西放在心裏。
每次他有所進步,都能給予壹些表揚和肯定,能激勵他,讓他看到更多的希望。
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即使他有抑郁癥,他仍然享有被平等對待的權利。不要戴有色眼鏡看抑郁癥患者。不要認為是缺陷,歧視。
畢竟每個人都希望被平等對待。如果妳居高臨下的對待他,也會傷他的心。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壹蹴而就。治療需要慢慢來。不要因為著急就否定、強求、批判。愛和溫暖是最重要的。
總之,陪伴抑郁癥患者除了要配合醫生的治療,還要進行心理上的陪伴,多壹些理解和肯定,多壹些愛和溫暖,多壹些積極的暗示。我相信會更好。
以上是我基於生活中案例的回答,僅供參考,謝謝。
大家好,我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智妍,很榮幸回答“如何陪伴抑郁的孩子”這個問題。
題目沒有反映孩子的性別和年齡。無論是精神學科還是心理方向,對患者還是來訪者都是嚴謹的。在“發展心理學”中,“兒童”的心理狀態分為許多階段,應區別對待。因為每個成長階段都有他獨特的性特征,“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和家長。
還有壹個很重要的問題。抑郁癥的認定標準非常嚴格,普通人很難區分“抑郁癥”和“抑郁情緒”的區別。臨床上,我們經常會看到壹些人被無辜的貼上“抑郁癥”的標簽。對於未成年人來說,壹旦貼上標簽,就會影響孩子的壹生。
很多孩子在某個階段確實會表現出“抑郁”的癥狀。家長帶孩子去醫院診斷,抑郁焦慮的數值很高。所以得出孩子“抑郁”的結論,但實際上“數值”並不代表癥狀,尤其是青春期前後的孩子,情緒變化大,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很難被家長和老師理解,在某個時候會表現出類似“抑郁”的狀態。這種狀態是可以調整的。
在我們接到的案例中,很多家長發現抑郁癥患兒會有以下不科學的做法:
1,理論教育。很多家長發現孩子的問題後,做的第壹件事就是“理論教育”。很多家長輪番出現,試圖讓孩子“聽話”。
2,孩子的原因。現在的孩子很聰明,有些認知甚至已經超過了父母,所以父母不要試圖把自己的認知強加給孩子。
3、把孩子隨便帶到家長眼裏“有見識”的人,讓別人幫忙管教孩子。這樣會讓孩子內心產生厭惡感。
4、打呼嚕刺激孩子。有些家長因為孩子狀態不好,壓力大,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習慣用強制手段懲罰孩子。
5、不敢就醫。因為害怕被別人看不起,說孩子“有問題”,不願意帶孩子去正規的醫療部門接受治療,從而失去了最合適的咨詢和治療機會。
6,通過非正規渠道買藥私下給孩子吃。不管是抑郁癥還是抑郁癥,最好的辦法是各方面結合,比如中西醫結合,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咨詢師的配合。
7、“怕孩子。”很多家長知道孩子有問題後,每天都是戰戰兢兢,小心翼翼,躲躲閃閃,生怕“得罪”了孩子。
讓孩子受益的最科學的方法是,首先,父母應該意識到:
1,不管孩子是抑郁還是經常抑郁,都不要責怪孩子,更不要試圖強迫孩子“抽離”。壹個發燒的孩子,妳告訴他不要發燒,只會增加孩子的憤怒。
2.每個抑郁的孩子,家裏肯定都有壹個情緒不穩定的監護人。家長需要和孩子壹起提高,看到自己的問題。我們都知道目前各種壓力都很大,人群中焦慮值普遍較高。家長壹定要合理釋放自己的情緒。
3.當妳無法與孩子有效溝通時,不要做不必要的嘗試。很多不正確的理解會增加孩子的無助感和無力感。壹定要咨詢專業人士,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方法,不能照搬別人的方法。
4.如果妳發現孩子的問題真的很嚴重,妳的家庭成員中至少要有壹個人采取“母雞護小雞”壹樣的態度,無論在某段時間內發生什麽事情,都給孩子“強有力”的保護。請記住,妳現在所做的並不等同於“溺愛”。
這個回答有點長,因為“抑郁癥”是壹個很特殊的,值得關註的。希望能幫到妳。希望早日康復。
面對抑郁的孩子,家長該怎麽辦?
當孩子生病的時候,父母會反思自己,發現自己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確實做得不夠好,於是自責和內疚湧上心頭,想要補償孩子。正是這種心理補償,讓父母在面對孩子時不知如何是好。反而成為孩子不斷要求父母做這做那,不斷突破行為限制的砝碼。
所以家長確實需要改變和孩子的相處方式,改變教育方式,但也不需要內疚,不需要想補償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理解他們,傾聽他們,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陪伴他們,幫助他們了解成長過程中應該建立的行為規則和他們對自我成長的期望,鼓勵他們實現自我成長的行為。
父母要原諒自己,因為父母需要在接下來的過程中不斷地包容孩子的行為。第壹,父母首先需要包容自己,學會包容自己,然後面對孩子的過激行為,去理解和包容孩子。
當孩子患上抑郁癥時,他的情緒往往會陷入低谷。不明所以經常感到壓抑而哭泣,有時會哭很久。父母看到孩子哭就覺得很心疼,想安慰孩子,讓他不那麽難過開心。
不僅是抑郁癥患者,正常人也壹樣,哭也是我們需要的壹種情緒宣泄。不要讓孩子哭,壹個人心情不好的時候,不要讓他哭。反而是違背正常生理現象的行為,會讓人更加難受。這樣的抑郁會引發更多的疾病。
所以,當孩子想哭的時候,我們要允許他哭。我們需要做的是和他在壹起。當他願意訴說時,我們可以傾聽,同時保證孩子的安全,讓他不會在哭泣中做出傷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
以前孩子不學玩手機,家長可以管教,可以批準。但是現在孩子病了,不能罵。說孩子不理妳。玩之前,他和孩子商量好玩手機的時間。孩子想繼續玩,不給孩子就鬧。家長擔心孩子病情惡化,甚至有自傷行為。他們只能自己“咽下”這份憤怒。我們做什麽呢
首先,家長要明白孩子為什麽玩手機。孩子玩手機能得到什麽?他們往往能從玩手機中獲得成就感,發展友誼,手機成為孩子的精神世界。患有抑郁癥的兒童在現實世界中經常感到很多失敗。這時候如果剝奪了他們的精神世界,孩子就會有崩潰感。
但是孩子長時間玩手機確實有危害,家長還是需要讓孩子建立適當的行為規則。建立行為規則的原則是小步法。比如妳的孩子目前壹天玩手機超過10小時,妳想讓孩子馬上壹天只玩兩個小時顯然是不客觀的。我們可以這樣設定目標:半個月內,讓孩子玩手機的時間從每天十小時減少到每天九小時。
只要減少孩子玩手機的時間,哪怕是減少十分鐘,也是必須肯定的。
抑郁癥患者也有情緒煩躁的時候,對象是帶給他很多憤怒的人,大多是父母。這些行為都在表達他父母在他心裏積攢了這麽多年的憤怒。
雖然我們要明白這是孩子發泄情緒的壹種方式,他的憤怒需要表達,但同時也要意識到孩子的這些打罵行為肯定是需要糾正的。
這個時候,父母是無法反抗的。父母應該試著理解他。他興奮的背後是什麽?是什麽讓他感到難過和不開心?通過這樣的交流,家長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以及如何與孩子溝通。
其次,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應該堅持的態度是溫和而堅定的。我們不應該用指責的語氣和孩子交流,這是對他們非常冒犯的。很多時候,孩子就是不喜歡父母的態度,對父母說的話完全不理會,甚至否定。所以要堅持溫和的態度,但是要堅持原則和底線。
再次,與孩子溝通時,要註意尊重孩子的意見。也就是說,要充分聽取孩子的意見,和孩子商量,在孩子同意的情況下制定行為規則。這個規定很明確,比如玩手機時間,不是“越少玩越好”,而是具體時間,上午能玩多久,下午能玩多久,違反規定就取消玩手機時間多久。規則壹旦制定,孩子和父母都必須遵守。當有明確的規則可以遵循時,父母可以用溫和堅定的態度與孩子溝通。
妳好,我是熊貓先生劉女士。
我理解妳現在的辛苦。我也能理解妳父母對孩子心理疾病的擔憂。但我希望妳能堅強。
陪伴孩子走出抑郁的陰霾。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妳壹些幫助。
如果家屬患有抑郁癥,家屬壹定要重視,全面了解這種心理障礙的癥狀。
抑郁癥可以分為:
抑郁癥等心理問題最麻煩的地方就是病程跌宕起伏。每次發作至少持續2周,老年人甚至數年。多數病例傾向於反復發作,大部分可緩解,部分可有殘留癥狀或成為慢性。
抑郁癥的主要癥狀是:
抑郁癥是壹種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的痛苦和不公,如果不是當事人,是極難感同身受的。在不發達的過去,很多家長簡單粗暴地把孩子的抑郁定義為孩子性格的弱點。
對抑郁癥這種心理疾病認識不深的家長,往往會用錯方法。
最後,讓孩子的情況變得更糟。
父母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成年人面臨工作的壓力和生活的負擔。以及變得抑郁的孩子。
父母會感到無力和無助。這樣也會導致父母情緒不穩定。甚至營造出極度壓抑的家庭氛圍。這加重了孩子的抑郁。
抑郁癥這種心理障礙,如果持續時間長,會影響孩子的身體機能。
很多人患抑郁癥後,初期並沒有過多的身體不良反應。但是,隨著抑郁癥的嚴重程度,孩子開始自我封閉,失去生活的積極動力,往往會導致厭食、失眠,這些都會傷害孩子的健康。
壹個人從心理健康到不開心,心情不好,最後被診斷為抑郁癥。這是因為壹個又壹個具體事件的打擊和傷害,把孩子壹步步推向抑郁的迷霧。
家長要想幫助孩子走出抑郁,就需要分析抑郁的原因。
壹般來說,兒童抑郁的原因有:
很多孩子會得抑郁癥,這和他們的家庭環境密切相關。如果孩子在過於嚴厲的家庭或者經歷過家庭暴力,或者父母之間存在婚姻矛盾。有可能為孩子的抑郁癥埋下伏筆。
如果壹個孩子在校園裏被老師打了,他的同學就會被孤立,甚至被欺負。也有可能是學習導致的心理壓力甚至情緒問題。會形成壓抑的情緒。
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經歷壹些人生大失敗後,會壹蹶不振。有自暴自棄的意思。這個時候,抑郁情緒就會積累。
我們需要明白,當孩子的抑郁癥越來越嚴重的時候,單純的通過父母來照顧孩子是無法讓孩子康復的。
很多家長怕病怕醫。擔心流言蜚語,或者對抑郁癥本身缺乏科學認識,都會導致孩子的病壹拖再拖,最後變得很嚴重。
所以家長需要盡快帶孩子去當地醫院檢查,確認孩子的抑郁階段。遵醫囑,對癥治療孩子。
家長需要及時為孩子安排壹次心理咨詢,通過科學的心理咨詢,緩解孩子因抑郁帶來的心理痛苦。
面對抑郁的孩子,很多家長都會束手無策,有的家長會在孩子痛哭的時候表現出不耐煩。
甚至有時候孩子會因為抑郁而發脾氣,會說壹些傷人的話。父母不及時控制自己,反而被孩子激怒,會用訓斥和指責的方式對待抑郁的孩子。
所以,家長壹定要給自己做好足夠的心理建設,理解孩子在抑郁癥發病期間的壹些異常行為,不要和孩子形成對立。
盡可能的理解和包容孩子。
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
抑郁癥最怕的就是孤獨。
因為抑郁會削弱孩子的意誌力,當孩子壹個人呆在家裏時,會產生壹種全世界都不需要自己的消極想法。
在嚴重的情況下,如果沒有父母在身邊,會有壹些強烈的應激反應。那麽可能會出現壹些自傷行為。
當孩子感到孤獨、絕望時,父母要及時安慰,表達對孩子的支持。
現在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愛。永遠不要放棄孩子。
世界上哪個父母想讓自己的孩子受苦?
抑郁癥這種巨大的黑狗,需要壹個家庭去好好面對,齊心協力去對抗它。
希望妳的孩子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第壹,抑郁癥是真實存在的疾病,就像高燒、骨折壹樣,壹定要對癥治療,抑郁癥壹定要在精神科用抗抑郁藥全面治療。
二、親密陪伴——案件心情不好,晨重暮輕,淩晨更危險。
第三,無條件容忍,只表揚對的,不批評錯的。
抑郁癥患者覺得自己什麽都不擅長,自我認同感和價值感低。最好找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進行咨詢和指導。其次,家人只需要理解陪伴,沒必要過多勸說,因為我們不專業的勸說可能會增加他的麻煩。
註意:抑郁癥和抑郁癥是兩回事,不能混為壹談。如果孩子只是抑郁,有抑郁情緒,大多是挫折經歷積累的情緒反應。這時候主要是幫助孩子分析挫折的原因,避免重復錯誤和失敗,尋找優勢,鼓勵支持,恢復自信。有些孩子的挫敗感源於學習註意力障礙,或者缺乏人際交往能力,他們需要進壹步的治療、診斷和幹預。抑郁癥是抑郁癥綜合征的存在,是精神疾病的壹種診斷。這時候最大的危險就是自殺自殘。首先要做好安全監護,避免精神刺激和壓力,就醫,遵醫囑服藥,配合治療。還有壹種兒童青少年容易出現的非自殺自傷行為,以傷害自己作為情緒發泄或威脅控制對方,目的不是自殺。這通常需要精神病醫生的具體識別和有針對性的幹預。註意壹般的心理咨詢有時會延誤診治,有風險。
想要陪伴壹個抑郁癥的孩子,首先要了解抑郁癥。抑郁不是矯情,也不是脆弱。他只是生病了。妳首先要明白這壹點。
抑郁癥是壹種以顯著抑郁為主要特征的心境障礙,其主要表現為:
1.感覺抑郁、壓抑,心情不好,無法快樂,對壹切都失去興趣,悲觀自責,嚴重者甚至自殺自傷。
2.思維速度變慢,思維聯想速度變慢。很多患者說腦袋像漿糊壹樣或者被鎖住了,反應變得遲鈍,行動變得遲緩。
3.會活動量下降,變得不愛說話,活動量少,主動性差,孤僻多,社交活動明顯減少。
4.身體不適,入睡困難,早醒,晨重夜輕,總感覺身體不適,去檢查也沒什麽異常,過分擔心自己的身體,總擔心自己得了重病。
那麽如何治療呢?
輕度抑郁可通過心理治療或自我調節治愈;中度和重度需要藥物治療。其中重癥需要住院治療。
那麽怎樣才能陪伴抑郁的孩子呢?
我們能做的就是陪伴他,給他足夠的支持,告訴他無論他變成什麽樣妳都愛他,鼓勵他,帶他去接受正規的治療。
陪他補充壹些運動,可以促進多巴胺分泌,有助於改善我們的心情。
不要指責他為什麽那麽脆弱,別人為什麽有壓力,告訴他累了可以休息,調整好了妳會陪著他。
抑郁癥是壹種由內而外的疾病,它摧毀了患者的精神,侵蝕了患者的求生欲。我們要用足夠的愛和支持,把陽光帶進病人灰暗的天空,照亮病人的心靈,喚醒病人對生存的渴望。
最後,願每壹個孩子健康成長,遠離抑郁癥!
抑郁癥是壹種隱藏的疾病,它把妳和這個世界隔離開來。這種癥狀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讓不懂得幫助的人更加迷茫。但是妳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那麽應該如何幫助身邊的抑郁癥患者呢?
1.留在我身邊;幫助抑郁癥患者的最好方法是身邊有人。當壹個人情緒低落的時候,即使妳在乎的人在身邊陪妳壹起哭,握著妳的手,或者表達妳對他很重要,我該怎麽幫妳?我覺得抑郁癥患者內心會覺得很溫暖。
2.小動作,大愛;如果不習慣情緒化表達,可以用另壹種方式表達支持;比如送壹張卡片,發壹條信息,或者做壹頓美味的飯菜,這些簡單的小動作都能讓他感受到愛。這些行動就像黑暗中的明燈來指引他們。
3.不要評判或批評他們;妳的話對妳在乎的人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盡量不要說“妳要看到好的壹面,不要只看到壞的壹面”或者“妳要走出黑暗的圈子,外面是光明的”之類的話。這些話的潛臺詞是,他們有選擇情緒的余地,卻放任情緒,選擇了絕望。這些話不僅敏感,還很可能把妳在乎的人進壹步推向抑郁的深淵。
4.不要用挑釁;許多人認為刺激可以燃燒他們的痛苦,刺激他們積極的行為。有些人甚至會說壹些比較極端的話:“妳不好,我就離開妳”,這就像是告訴他們,我已經放棄妳了。挑戰方法非但起不到任何積極有效的作用,反而會加重他的抑郁情緒。
5.不要低估他們的痛苦;我們覺得抑郁癥患者太敏感,壹點小事就會擾亂心情;事實上,這樣的態度會讓抑郁癥患者感到羞恥,他們會感到被忽視和敷衍。
6.不做評論;和妳關心的人分享妳的觀點是很平常的事,但是這裏的知心朋友告誡大家,當我們關心的人得了抑郁癥,我們會積極幫助他們想辦法,為他們提供各種指導。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對於抑郁癥患者本身來說,真的覺得很丟人,我們好心做了壞事。真正有用的話是:“我能做什麽讓妳感覺更好?”
7.不要比較;除非妳經歷過抑郁癥,對抑郁癥的感受有很深的體會,否則不要輕易說妳理解他們的感受。即使妳是在幫他們減輕抑郁,也可能直接導致妳們的談話終止,變成壹種尷尬的聊天。
8.盡可能理解抑郁的感覺;可以自己去了解壹些關於抑郁癥的知識,避免壹些誤解。當妳知道了抑郁癥的基本知識,妳就可以給妳關心的人更多的幫助。同時,抑郁癥還有很多特征需要我們更深入的探討。
9.耐心有神奇的力量;耐心是對在乎的人最強的支持。當妳對妳在乎的人有耐心的時候,妳就是在傳遞壹個信號,告訴他們,不管花多長時間,不管接受什麽樣的治療,不管要經歷什麽樣的困難,因為我就在妳身邊。這種耐心有壹種非常神奇的力量。有了這份耐心,希望就會隨之而來。對於抑郁癥患者來說,希望是最難得的。
給予抑郁癥患者支持和幫助,無異於走鋼絲。妳應該註意妳應該做什麽和不應該做什麽。什麽該說,什麽不該說;但是記住,只要妳在身邊,哪怕只是問壹句“有什麽事嗎?”能帶來無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