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插花
中國的插花藝術非常發達,折花插花的習俗由來已久。古人幾乎不插花,在今天看來並不優雅的杏花也不例外。從庾信的《杏花》詩中可以知道,南北朝時期杏花就已經用於插花欣賞了。詩中寫道:“春色滿野花,枝繁葉茂。隱隱約約映著村碼頭,開著山城。待客好,金盤襯紅瓊。”最後兩句話清楚地告訴我們,杏花是折起來插在“金盤”裏,供客人享用的。應該說插花是杏花很重要的壹個用途。明代王磐散曲【鐘錄】《天帝瓶杏被鼠咬》雲:“斜插杏花,作橫畫。”把杏花斜放在瓶子裏當畫玩,沒想到被老鼠咬了壹口,以至於“水往床上流,春拖墻下”,氣得無處辯駁,只好罵沒用的貓。明代陳繼儒在《居巖》中提出:“瓶花放於案頭,各有適人:梅芬傲雪,她偏吟魂;杏花嬌嫩春,最憐妝鏡;梨花帶雨,綠閨斷腸;風來了,臉咧著;海棠,桃李,爭得美座;牡丹牡丹,壹見鐘情的宋凡;壹枝芬芳的月桂樹,充滿歡笑;蘭花滿錢,值得送人;這樣就產生了壹種愛,環境充滿了利益。”他認為不同的插花適合不同的人物情境,其中花瓶杏子最適合放在鏡子旁,增加閨房的溫馨和美感。詩中直接提到杏花的不多,可能是因為杏花開放時間短,檔次低。明代張謙德的插花書《品花》將花分為九品九命,杏花列為四品六命。
(2)磨損
杏花戴在頭上作為裝飾,男人也戴。今天看來幾乎不可能。杏花雖小且多,作為裝飾也很漂亮,但枝幹堅硬,佩戴不便。其實並不是。宋代詩人王禹偁在《杏花》中寫道:“鄧龍曾入少年庭,瓊林酒席醉。我滿眼紅花,還夾雜著肉桂。”寫的是作者回憶當時皇帝在瓊林設宴,賜酒給士子,士子爭杏花的情景。杏花也做成假花戴。據陸遊《老學宮筆記》記載,南宋初期,杭州女子制作各種假花,有桃花、杏花、荷花、菊花、梅花等,戴在頭上。這些花是四季的代表,被稱為“壹年風光”。杏花是春花的代表之壹。女人的簪花可以直接插在發髻裏。元代張謇《江城梅花傳·九日梅花開》:“艷麗風韻更絕,尤風流。用雲朵插梳妝樓正合適。”清代朱彜尊《東風杏第枝》:“千新妝,插雲。”男人經常戴帽子,比如清代姚念增的《灘純人夏興華左》:“玩低枝輕檀於檐。”楊奎生《七羅香·壹枝紅杏在郊,春末蕾初》中寫道,壹個農民把杏花簪在竹帽上:“笑田爹竹帽比村姑胭脂強。”也可以插在頭發裏,如元代邵恒貞《幼美謝張芳遠惠興華》雲:“花尚可慰人,卻不能不春。”清朝中後期,男人不再戴花了。趙翼《玉琮考》曰:“今俗唯女子花,古人無花。”
(3)禮物
很多人都知道陸凱的《給葉凡的禮物》:“把梅子折起來,送給龍頭裏的人。江南壹無所有,談給壹個春天。”其實很多花都是可以送給別人的,杏花也不例外。唐代司空圖《故鄉杏花》詩說:“送花送酒慶新開,左放花,右放杯。如果要問壹條墨魚和壹杯酒,為什麽不壹樣?”杏花似乎從來沒有太多的象征意義,打折主要是為了傳遞家鄉的信息,表達思念之情。這首詩是這樣的。當然,最簡單的意思就是把“美”送給人。宋代的關健寫了壹首詩“幼美,寄杏花,魯”,贊美杏花的妖嬈之美,告訴朋友不要偏心,要愛自己送的每壹朵花。
二、杏花的銷售
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賣花,唐朝的時候比較普遍。市面上有各種各樣的花出售,《賣花謠》詩中說:“紫紅蕾價不同,香風列街。無語無彩,我知道臺球廳裏是誰。”牡丹尤其受到唐人的青睞。白居易《買花》中有壹句“壹束暗花,十戶有福”,可見其貴。很多農民以賣花為職業,唐朝廷也每月給嬪妃和宮女發錢。宋代賣花更為興盛,出現了專門的“花市”,這在宋人的筆記、詩詞中都有所體現。有些人扛著花桿子,走街串巷賣花。李清照從“賣花篙”(《碎玉蘭花》)買了壹枝春花,仇遠的《小秦王》說:“假裝賣花。”蔣捷的《昭君怨賣花人》生動地描述了賣花人提著花篙在街上叫賣,閨房聞聲買花的情景:“擔子雖小,白紅了也不錯。我已賣了巷主,巷西家,簾外有喊聲。簾中烏鴉入報,問買梅花桃花。”杏花買賣最遲在晚唐,司空圖《九泉子》“十年歸才可買杏花”就是明證。宋代有幾首賣杏花的詩。除了陸遊的《明代深巷賣杏花》外,史大祖的《正月十八夜舟聞香賣杏子》說:“天下雨,深巷無人,杏花先賣。"張炎《杏花天府疏行》雲:"深巷明起早,候買花人至。“說明賣杏花在南宋的城市比較普遍。這種習俗的後代至今仍有所保留。如元代王詩《醉太平寒食》寫道:“畫樓洗鴛鴦瓦,彩繩半濕。感覺就像紅日穿紗窗,街邊聽杏花。”清代陳維崧《探春淩詠窗外杏花》說:“時至今日,滿城小雨,滿街頻賣。"
在宋代,花市和賣花的街道都很流行。據吳《夢》載:“賣花的用馬頭竹籃裝,市集上叫賣歌,買主不感興趣。”賣花的吆喝形成了獨特的賣花聲,在宋詞中有所體現,如:“草如雲,紅如雨,賣花聲太響。”(劉辰翁《大聖樂》)“紅杏香裏,青楊影裏,畫橋滿春水。深院滿,風送花。”(趙良玉的男人方婷)“午後醒來,小窗清靜,春天在賣花。”(王贏,夜行船)
壹年四季都可以聽到賣花的聲音,但是春天,鮮花盛開,賣花的聲音最多。在賣花的聲音中,賣杏花的聲音往往是單獨提出來的。如:“最重要的是在乎巷子深,賣花的聲音絕對好聽。”(葉申琦《金門杏花》)“深巷賣花會招客,待清明,憶榮光。”(曹榮《梁祝與杏花》)“聽雨而歌,不吸煙,早睡。樓外杏花響。”(張旺《灘純滿文星》)“賣花遠,料深巷明。”(朱彜尊《東風杏花第壹枝》)“記得深巷前,賣花。”(許仲祿《探方鑫翡翠軒春集觀杏花》)
為什麽獨賣杏花的聲音經常被詩人和詩人單獨列出來?我們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杏花比梅花開得晚,但它是真正的春花,正如歐陽修所說:“誰說梅花開得早?”老年是春天嗎?他汝嫣風和日麗,他是孤獨的。”(杏花配梅余省)因此,它往往是在陽光明媚的春日裏第壹個單獨開售的花,給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當春風吹起,春雨落下時,人們自然會想到杏花的開放和杏花的第壹次銷售。於是有了“暖信風,使點點淺紅,吹枝滿枝”(許仲祿《探宣春集觀杏花》),有了“東風飛紅雨通宵”(徐垚《杏花日》)當人們在城市的大街上聽到杏花的叫賣聲時,才真正感受到了濃濃的春意。
所以陸遊住在臨安招待所,聽到壹夜春雨,自然猜到杏花會在春雨的滋潤下壹夜綻放,明天大街小巷壹定會有人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