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仙寺依山而建,有頭門、後殿、東齋、西齋。五仙寺是壹座綠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頂。木框保存完好,做工精致。後殿東側,壹塊紅砂巖上有巨大的腳印和洞穴。古人壹直以為是“神仙的拇指印”,主要是保護。明清時期,“隋氏東田”和“吳夏銜洞”被列為羊城八景。
基本介紹中文名:五仙寺地點: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門票價格:免費開放時間:9: 00-17: 00著名景點:後殿、嶺南第壹樓修建時間:明洪武十年著名景點:後殿、嶺南第壹樓、五羊仙碑。國家:中國。城市:廣東省廣州市。建議遊玩時間:1-2小時。適合遊玩季節:壹年四季行前必讀,景點動態,景點介紹,重點信息,景點美圖,發展歷史,主要景點,後殿,嶺南壹樓,五羊仙人牌坊,旅遊信息,相關傳說,第1版,第2版,第3版,宗教軌跡,發展歷史。五仙寺在歷史上屢建屢廢,現址也歷經多次變遷。據相關史料記載,北宋時期廣州有壹座供奉五仙的寺廟。南宋嘉定年間(1208 ~ 1224),該寺遷至西湖玉液池畔,即現在的西湖路附近,名為豐鎮寺。南宋末年,它遷到了任光路。明朝洪武元年(1368),五仙寺毀於壹場大火。直至洪武十年(1377),移至惠福西路破山巷,由廣東省布政使趙思鑒所建。五仙寺明清時期,五仙寺規模相當宏偉,有十幾個大殿。原有照壁、牌樓、山門、中殿、後殿,兩側為東西齋、三元堂、玄關。照壁、牌坊、中殿、三元殿、廊都已消失,只有義門、後殿、東宅、西宅、“嶺南第壹樓”等壹些老建築可供遊人參觀。五仙寺的外觀是三室寬兩室深,綠琉璃瓦歇山頂,青磚石腳。石門額上“五仙古觀”大字,為清同治十年兩廣總督芮林所書(1871)。易門還保存著壹對用樹竹崗火山巖雕刻的石麒麟,是我國非常罕見的珍貴文物。易門東側,原惠福西路小學內有壹個環形跨欄池,內含十塊天然紅色沙石,寬約4米。這是壹塊罕見的原生石,即老羊城八景中的“耳石”。仔細壹看,“不朽的拇指痕跡”就在石頭表面的凹陷處,看起來像壹個大腳印。進了儀門,就是中殿的廢墟,然後就是後殿。後堂寬12米,進深10米,堂高7米。它坐落在山頂上,有著雙重的屋檐,覆蓋著綠色的琉璃瓦。脊柱兩端飾背紋,中間為兩個倒爪,中間脊柱剎為寶飾。殿主桁架上刻有“大明嘉靖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字樣。內檐鋪6層為3抄鬥拱,布置精巧,四壁相隔。本來就是方形的門窗,靈巧通透。整個後殿具有明代廣東古建築的特點,也是廣州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築。解放前,“五仙廟”位於惠福西路內街,是廣州2000年建城的歷史標誌。據說古代有五仙騎五色羊,五羊來到廣州海珠廣場原五仙門電廠附近(電廠原址為五仙門街)。五仙的到來給廣州帶來了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為了紀念五仙的幸福,廣州被稱為“羊城”。“五仙觀”是公元265年金代珠江的“婆山古渡”,江面1.500米。現在,大海變成了桑田,到了明代,作為“耳石洞”列入羊城八景。清末民初,廣州拆除城墻擴建道路。“五仙觀”因是羊城之福,故名“惠福道”。2000年,“五仙觀”周邊近萬平方米的房屋被拆除,2004年,五仙觀恢復原貌。惠福西路靠近解放路的那段,是省港澳著名的燈籠街。有很多紙店,制作出栩栩如生的燈光、人物、動物、古宅,也是牌樓藝術家(棚工)聚集的地方。解放後,由於迷信,燈籠街消失,藝人跳槽。根據越秀區* * *規劃,未來五仙景區將以五仙廟和嶺南壹樓為重點,結合廣場建設和周邊環境整治,開展民間藝術表演和風情展示。規劃還計劃建設甜水巷、金城巷、怡樂裏三個民居景區,通過壹批特色建築的改造開發,展現當地傳統建築群體的獨特風情。甜水巷多為廣州傳統竹筒屋。通風、采光、排水主要靠天井。從前到後,天井被分成多個房間,更多的閣樓建在裏面。金城巷的洋房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西式建築風格的兩三層小樓,材料以近代盛行的紅磚建築為主。怡樂怡的建築大多是西方建築的古典風格,也有壹部分是中國傳統形式的兩三層建築,前面有花園。主景區後殿後殿,三間,寬12.4m,三間,深10m,高8m。綠琉璃瓦歇山頂,重檐,脊飾琉璃龍紋,琉璃捕魚珠。內槽八椽,六鋪三抄鬥拱,外檐二跳拱支撐檐口桁架,紡錘形柱,有翹腳和側腳,平梁和四椽營造月梁、駝峰、叉手和撐腳等。,風格簡約,保留了明初的建築手法。脊檁底部有“隆基鼎佑建於大明嘉靖十六年,沈冰姬旦建於十壹月二十壹日”等字樣。鬥拱材質略細,高18 cm,厚8 cm。桶內有暗頁,裝修簡單。寺廟外立面比例適中,既保留了明初的建築風格,又具有地方特色。是廣州保存完好的明代木結構建築。在後殿東側原有的紅色沙巖上,有壹個腳印形狀的洞穴,旁邊是壹塊刻有“仙人拇指印”的石碑。這是古代珠江洪水時期的水蝕痕跡,民間傳說是神仙留下的腳印。晉代稱之為“古過山”。明清時期,五仙寺先後將“隋氏東田”和“五仙夏冬”列為羊城八景之壹。1989年6月,廣東省申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五仙寺內有14方的宋誌清碑刻和1石的齊林,嶺南壹樓後面有壹座建築,是壹座塔樓形式的古建築。明洪武七年(1374),巡撫汪廣洋建此樓,比鎮海樓早七年。它的地基是用紅砂巖建造的,建築高7米。它以城門的形式相互連接,其上建有壹座建築物的巨大屋檐,構成了壹個寬敞的陽臺,顯得莊嚴、雄偉、古樸。這座樓和五層樓堪稱明代建築的“雙壁”。嶺南壹樓建成後的第四年,鑄了壹口大鐘,掛在樓上。這座大鐘高3米多,直徑2米多,厚3英寸,重5噸,是廣東最大的鐵鐘。大鐘撞得壹聲巨響,“扣扣的聲音十裏外都聽得見。”這個大鐘是用來在發生火災等非常事故時,叫人去滅火的,禁止無任何東西碰撞;還有壹種說法是,當這種鐘聲響起時,城市裏就會發生瘟疫——因此得名“禁鐘”。這座建築也被稱為禁鐘塔。禁鐘的重量是驚人的。更神奇的是,這個鐘只靠壹根葛藤掛著。傳說這藤蔓與呂洞賓有關:古代有個大官坐轎子路過此地,綁轎子杠的繩子斷了,他命令轎夫半小時內找繩子綁轎子杠。轎夫正在焦急地尋找,突然看見壹個老人從路邊走來。老人指著巖石上的壹根葛藤說:“妳可以用那根藤。”轎夫看到藤蔓又細又矮,以為老人要捉弄他。突然,老人不見了,轎夫知道遇到了神仙,趕緊扯下葛藤來綁轎子。奇怪的是,葛藤越紮越長,直到把轎子欄紮牢。當他們到達驛站時,轎夫仔細檢查了它,看到藤蔓的尾巴上刻著“呂洞賓”幾個字,他們才意識到這是呂洞賓給的不朽的藤蔓。後來在婆山建了五仙寺和大鐘樓,需要壹根繩子來吊大鐘。轎夫贈仙藤,細小的葛藤牢牢掛著千斤銅鈴。故事終究是故事,傳說或許沒有發生過,但壹根葛藤掛著那口沈甸甸的鐘,卻是不爭的事實。在明朝,鐘是被禁止的。此外,大銅鐘及其器身鑄有銘文和印章,鑄於洪武十壹年(1378)。喇叭口下,正對著樓基中央的方形井口,能發出* * *聲。鈴聲壹響,聲從券形門道裏傳來,鈴聲響得又遠又廣,十裏外都聽得見。傳說這種鐘只有在發生火災等災害時才敲鐘,所以又叫“禁鐘”,建築也叫“禁鐘樓”。20世紀60年代,舞陽縣武仙關牌坊被毀。2005年,開始計劃在原址修復牌樓,修復設計由華南理工大學程建軍教授和石拓承擔。修復中采用了原橋臺、棒夾石、柱基等構件。修復後的牌樓完全按照傳統風格,三室寬兩室深,十二柱,側角,上升。心重檐,二房單檐,都是廟的形式,屋頂龍船脊,都是草紋裝飾,結尾是典型的廣府水波形狀,前脊有珍珠和鳳尾魚。旅遊信息交通:乘坐3路、6路、66路、74路、82路、124路、217路、227路、541路公交車,在惠福西路站下車。相傳周懿王八年(公元前887年),廣州曾連年饑荒,田地荒蕪。壹天,南海的天空突然傳來悠揚的音樂,五朵五彩祥雲出現了。天上有五個仙人,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騎著不同顏色的山羊,嘴裏叼著壹大穗稻子來到楚亭。仙人把稻穗給了廣州人,並祝願這裏永遠不會有饑荒。祝神仙在空中飛,五只仙羊化作石頭,留在廣州的山坡上。從此,廣州成為嶺南最富有的地方。這也是廣州有“五羊城”、“羊城”、“廣州”之稱的原因。五仙觀版本的情況也差不多,只是時間是南海人高古成為楚威王的時候,也就是戰國周先旺時期。三晉時期,吳是廣州刺史,但在他上任之前,五位仙人騎著五色羊,背著糧食來到了廣州府的大廳。吳休在大廳裏畫了五個仙人以示吉祥紀念,並稱廣州為“五仙城”。廣州惠福西路的五仙寺,據說是五仙降臨的地方。廣州人為了紀念五仙,特意在那裏修建了五仙寺,大殿裏有五仙和五羊的塑像。廣州人民為了感謝五位仙人,在他們來的地方建了壹座五仙廟。觀中有壹尊五仙像,並伴有壹尊五羊石像,五仙也被稱為谷神。“五仙騎羊,給稻穗”是壹個非常美麗的故事,根據這個故事建造寺廟的歷史源遠流長。宗教軌跡五仙石像漢晉時期,廣州原始神仙巫術信仰最具代表性的遺跡是五仙觀。據宋《張麗》對五仙觀的記載,《南武陵表》和《圖經》均有引用。漢晉時期“初有五仙皆持谷穗,出有六莖,至有五羊。神仙的衣服和羊的衣服不壹樣,顏色像五方。”任光因其地理位置而成為聖地。“這是五仙觀的前身。廣州,又名羊城、穗城,也源於此。宋代以前,這裏就有道士修行。程師孟說:欲舉獨木舟,必有好鄰居。蔣詩雲:府西開,我來叩拜燒香。大廳裏的雕像能看到的是五仙騎著五只羊。歷代多次遷址,從宋代的石仙坊(今廣東省財政廳)到南宋末年至元代的古曦湖(今教育路)壹帶。明朝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原址改為廣豐圖書館,寺院遷至現在的破山(今惠福西路)舊址,另塑五仙。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重修。民國十二年(1923)仍占地4600余平方米。那壹年,廣州市政廳拍賣五仙寺,準備出錢,中山會買下場地,辭退寺內道士。如今是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