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與反映論的比較中可以看出,反映論中所謂的人的心理活動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但卻是“興奮物理學”純線性邏輯的產物。這種邏輯在解釋非生命世界的壹些簡單現象時有合理的壹面,在推斷生命世界最復雜的智能現象時卻顯示出極大的局限性。行為哲學采用生物進化中內外因素相互作用的辯證邏輯來解釋人類作為現實生活中最高智慧生物的主觀能動性。因此,行為哲學不再把人的意識看作是沒有自身規定性的客觀事物所決定的反映,不認為心理活動所需要的材料來源是心理活動的內容和來源。正如人類的壹切物質產品從來都是人類智力活動與外部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內外因素的結晶壹樣,人類心理活動的產生、運行、深化和發展也從來都是內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客觀事物是外部刺激的來源,而本能或需求作為內部刺激的來源與意向是壹樣的。* * *同構成為心理活動的源泉,心理活動的內容由內外因素構成。
只有把認知因素和意向因素從人的心理活動中分離出來,把人的本能或需要理解為意向,理解為相對獨立於客觀現實的存在,理解為整個生命的存在,才能從邏輯上解釋人為什麽可能具有主觀能動性,為什麽可能對客觀現實的實際情況作出反應。否則,心理活動只是客觀現實的反映,並沒有自身的規定性。就像壹個人懸在空中,在地上怎麽反應?
與生理研究相比,行為哲學之所以強調器官水平的研究不等於整體水平的研究,器官(部分)研究的總和不等於整體水平的研究,是因為它認為有機整體和部分(器官)之間不僅有量的差異,還有質的差異。因為整體中存在著部分之和所不包含的新因素,而這種新因素的加入又使整體形成了新的內部結構和運行機制。具體到人的生理和心理,這個新的因素就是本能和在本能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各種需求,也就是意向因素。人的意向因素並不存在於各種感覺器官及其生理組合中,而只存在於完整生命的層面。
過去,本能的概念只是從內在驅動力的角度來理解。行為哲學認為,本能作為生物先天活力的體現,是生物區別於無生命物體的本質,是心理學研究從生理層面提升到心理層面的關鍵,是人類意識發生的內在基礎的初始狀態,是人類主觀能動性可能存在的邏輯起點,是人們用來處理外來信息和創造新信息的內在尺度。本能的概念應該得到充分的重視。
正是意向因素的加入,與認知因素同構形成了意識的結構,從而形成了以意向為主導、以認知為基礎的意識發生發展的內在運行機制。
與普通心理學相比,普通心理學雖然也把人的心理活動分為知識、情感、意向三個方面,但也承認它們之間的內在關聯。把人的心理分為認知和意向,似乎和行為哲學差別不大。但我們必須明確指出,普通心理學對心理活動的劃分是在反映論的框架內進行的。雖然作為現象的描述大多符合心理現實,但對這三個方面的定性分析是錯誤的,包含著不可逾越的矛盾。並且由於它沒有內在因素或內部結構劃分作為依據,這種劃分只有局部的合理成分,在整體上和基本傾向上都是荒謬的。與行為哲學以內在結構為基礎對人的心理活動進行劃分有本質區別。
綜上所述,正是因為認知因素和意向因素的分解,認知活動和意向活動的劃分,心理學才會有壹個深刻的重建。
人的心理活動將不再是水平分離、缺乏內在聯系和轉化機制的知識、情感和意向三部分,而是認知因素和意向因素的統壹。作為心理內容的認知因素和意向因素,它們在每壹項具體的心理活動中並不具有同等的地位或作用。當認知因素占主導地位時,心理活動趨向於認知活動;當意向因素占主導地位時,心理活動就趨向於意向。當認知因素占主導地位時,意向因素與動機壹樣存在於心理活動中,保持認知活動順利進行;當意向因素占主導地位時,認知因素提供的客體材料作為反饋的依據或實現意向的手段,以保證心理活動的正常進行。
因此,感覺和知覺作為認知活動的初級階段,不再是生理層面的“反映”,而是有意“認知”的行為。這種認同,無論是通過單個器官還是多個器官,都是人主動做出的。因為對象特征的客觀性,認知結果當然是客觀的;但是,由於活動是主體主動做出的,個體之間的差異使這種活動具有主觀性,如認識性和選擇性。情緒作為意向活動的初級階段,不再是人與混沌概念的“關系”的“反映”,而是對對象是否適合自己的需要不同程度的正面或負面反饋。當然,這種反饋是主觀的,但由於反饋只能在壹定的認知基礎上進行,人的意圖也是相似的,所以雖然反饋結果不同,但也必然會表現出壹定的普遍性。抽象思維作為認知活動的高級階段,其活動強度、難度和復雜程度遠遠超過感覺和知覺。所以在抽象思維中,意向因素付出了更為艱巨的努力,具有相當程度的創造性。最典型的形象思維,即藝術創作思維,由於其目的是將具體的情感轉化為具體的形象,從而表現出高度的個性和創造性,因而具有典型的意向性。正因為如此,在重構的心理學中,藝術創作思維不再是壹種認知的“思維”,而是壹種復雜的意向性活動,是壹種滿足創作者需要、達到某種目的的實踐性意向性活動。這種生產精神產品的實踐活動和生產物質產品的實踐活動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意誌的體現;僅僅從活動形式上看,生產精神產品的實踐活動更具有個人性、情感性和發散性。
從人類意識的產生、細化、分化、深化和發展的角度來看,認知因素和意向因素的分解也使得遺傳心理學關於人類內在的內在生命力或內在的智慧潛能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決定了心理學的發生和發展的思想能夠完全融入心理學的基礎理論,從而形成完善的心理學體系。
綜上所述,行為哲學對心理學的重建,並不是在局部或現象層面上描述新的心理事實、研究心理學,而是用新的思路和邏輯從新的視角對已確認的心理事實進行系統的梳理和解讀,真正在心理學層面上建構心理學。
這也為行為哲學本身提供了堅實的心理支撐。
觀察顏色、行為和心智
觀察本名,觀察行為和心智:洞察他人的心理
出版日期:2005年4月
郭嘉中國
類別心理學
版本不適用
簡體中文
頁面代碼143
作者黃大昉
內容簡介
孫子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但壹時知人有點難,難在人的“口是心非”。如何知道別人的真實想法,如何盡快認清壹個人?
古人曾經給過我們壹招:“馬的力量,遠觀可知,久觀必知。”
但是現在競爭很激烈,變化很快。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相處的時間並不長,但短期的交流比較多,無法慢慢品味別人。
我們做什麽呢關鍵是要有壹雙“眼睛”。
古人雲:“心為相根,心審善惡見;行者,心之表,觀其行為,知其善惡。”
科學研究證明,在人際交往中,無聲語言信息即“肢體語言”信息的內涵是言語信息的5倍。兩者矛盾的時候,通過肢體語言傳遞的信息來判斷是最準確的。
古人和現代科學研究都在提醒我們,人的真實意圖往往浮現在舉手投足之間,往往隱藏在言談舉止和服飾中。壹旦妳有了讀懂別人肢體語言的能力,無論妳的思想多麽神秘,無論妳的頭腦多麽精密,都很難在妳面前完全隱藏妳所有的想法。
這本書旨在引導人們通過感知他人的動作、姿勢、服飾、眼神等“肢體語言”隱藏的奧秘來洞察他人的內心。讀這本書不僅可以防止上當受騙,避免誤解他人,還可以準確地了解他人的意圖,進入他們的內心。事業會幫助妳;商業將幫助妳有壹個愉快的旅程,並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給妳帶來巨大的好處。
圖書館目錄
第壹章觀察行為觀察——壹眼看穿“人心”/1
壹、“吃”顯露本性/1
二、“肢體語言”會說話/4
三、看透人心不是“夢”/6
第二章肢體語言——手勢的“奧秘”/9
壹、《頭部動作》隱藏的心臟/10
二、《手與臂》透露出的欲望/12
三。“手和面部動作”掩蓋的秘密/18
四、《擰毛巾》隱含的戀愛態度/24
動詞 (verb的縮寫)“收票放票”折射出的人格偏見/26
六、“握手機姿勢”透露的性格特征/28
七、“吸煙姿勢”展現男人的氣質/32
八、“習慣性動作”的真面目泄露/35
九。破解“慈欣密碼”/36
第三章肢體語言——各種世界的“暗語”/39
I .通過“頭部姿勢”顯示的態度變化/39
二、“尖塔”手勢的心理優勢/41
三、“十字”手勢醞釀內心感受/43
四、《雙臂交叉》藏心地帶/44
動詞 (verb的縮寫)“疊腿姿勢”揭示的秘密/48
六、《腳尖》指出真實的心/55
七。“觀眾身體”反映的心態/56
八。“肢體語言”的修飾與偽裝/61
第四章眼語——看透人心的“秘道”63
壹、“學生”揭示的奧秘/68
二、“凝視時間”中的秘密/70
三、“凝視位置”中的心態/7l
四、“眼球位置”之謎/73
動詞 (verb的縮寫)控制對方眼神的方法/74
第五章著裝語言——打扮背後的“秘密”/77
壹、“服飾”透露的個性與品位/77
二、“皮鞋”承載個人氣質/81
三、“飾品”所懸掛的深沈欲望/82
四、“隨身包”隱藏的生活/86
五、“眼鏡”佩戴的氣質特征/88
不及物動詞“帶”捆綁的價值取向/89
七、瞬間看穿男人的“五法”/91。
第六章空間語言——破解心靈的“密碼”/95
壹、不要闖入別人的“秘密花園”/95
二、小心闖入別人的“私人空間”/98
三。靈活運用“私人空間”/99
四。“空間語言”潛在的人文背景/10l
動詞 (verb的縮寫)“坐位”反映的心理距離/109
不及物動詞“空間選擇”揭示的秘密本質/113
第七章霧裏看花——“眼”識人的伎倆/l17
壹、如何使用壹雙“眼睛”/117
二、如何擁有壹雙“眼睛”/127
行為主義心理學
作者:孫克彥和李靜。
出版社:中國電力出版社
發布時間:2012-1-1
內容簡介
這本書是行為心理學研究成果的簡明讀本。這本書不僅揭示了人類生活中的各種行為現象,而且通過對各種現象的分析和研究,使人們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從而塑造積極的行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全書共分八章,涉及心理反應、意識覺醒、理性、決策判斷、行為矯正、行為陷阱、群體極化、關鍵行為等八個主題。這八個主題是行為的內在機制和動機以及行為外在表現的重要方面,包括普通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和其他心理學板塊。可以說,這八個主題是人類行為研究的提煉,對個人意義重大。
作者簡介
北京華通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克彥,企業管理和項目策劃咨詢專家。對組織管理和企業群體行為有很好的認識,長期從事教育管理、工業生產管理、文化產業創意等各類項目的組織策劃工作。近十年來,作者致力於研究我國企業管理中的突出問題,並組建了專業團隊,對我國各類企業的管理現狀和成功模式進行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系統的組織管理思想。他曾寫過“如何在員工合作之前懲罰他們;如何獎勵,員工是積極的,和許多其他企業管理暢銷書。
行為主義心理學
作者:馮少群編輯
出版社:廣東旅遊出版社
發布日期:2008年7月-1
編輯推薦
揭示人類行為中影響心智的各種爾虞我詐,有效揣測人心,深藏欲望,洞察人的行為,最終發現壹個人行為背後隱藏的意義!
什麽背叛了我們的性格?什麽暴露了我們的隱私?什麽影響我們的行為?是什麽決定的?是我們的行動,我們的言語,我們的壹舉壹動...
這本書通過人的日常行為來分析人的性格,以心理測試題的形式幫妳分析。調查方法自然有意思。讓妳不自覺地反映內心深處的感受,發現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自己。同時也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周圍人的性格。
目錄的第壹章是心理學的動態基礎
第壹節人的內在心理動機
第二節人的內部心理狀態
第二章心理結構圖
第壹節人的正常心理結構。
第二節人類異常的心理結構
第三章形象模式
第壹節人的形象
第二節人的形象模式
第四章心智模式
第壹節人的經驗世界
第二節:人的認知結構
第三節:人類價值體系
第五章情感與召喚
第壹節情感
第二節意動
第六章情感與理智
第壹節情感
第二節合理性
第七章自然行為與沖突
第1節簡單理性、自然行為和復雜理性
第二節沖突
第八章沖動行為和不知足
第1節決策和沖動行為
第二節抑制和不滿足
第九章焦慮和反抗
第壹節焦慮
第二節阻力
第十章故意行為和替代機制
第壹節故意行為和轉移
第二節替換機制
第十壹章替換機制(1)
第壹節幽默
第二節攻擊
第三節嫉妒
第十二章替換機制(2)
第壹節反國家
第二節過失
第三節回歸
第十三章替換機制(3)
第壹節補償
第二節預測
第三節補償
第十四章替換機制(4)
第壹節升華
第二節墮落
第三節
第十五章替換機制(5)
第壹節白日夢
第二節異常情況
第三節自殺
第十六章自我保護機制
第壹節自我保護機制
第二節夢想
第三節心因性本能
第十七章心理失衡
第壹節心理失衡
第二節精神疾病
第三節無序行為
第十八章重建心理平衡
第壹節心理平衡的重建
第二節重建心理平衡的技巧
第十九章氣質
第壹節有機體的氣質
第二節氣質的基本類型
第二十章個性
第壹節壹個人的性格
第二節人格的基本類型
第二十壹章人格分析及其應用
第壹節人的性格分析
第二節行為的解釋、預測和控制
第三節具體例子
心中有鬼
作者:弗洛伊德
什麽背叛了我們的性格?
什麽暴露了我們的隱私?
這是我們的行為
這是我們的話
是我們的壹舉壹動...
什麽影響我們的行為?是什麽決定的?是性格。
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從外部看,人格是指壹種獨特而穩定的行為模式,從內部看,是壹種獨特而穩定的態度、思想和認知。性格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壹個人的行為。註意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我們會發現自己身體的壹舉壹動都在告訴別人:我是壹個什麽樣的人!因為我們的身體反應經常會暴露我們的個性。同理,我們對壹個人性格的了解,不僅可以把握他當前的行為,還可以根據他的性格預測他未來的行為。
每個人都想了解自己和他人。人的心理不是不可預測的,但其實很簡單。行為心理學通過分析心理學,幫助妳在日常生活中逐漸了解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受,幫助妳分析周圍人的行為和性格。
《心理幽靈》是壹本科普讀物,對日常行為進行圖形和心理分析。本書是根據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結合現有的相關心理學研究成果,編撰而成。這本書通過人的日常行為來分析人的性格,以心理測試的形式幫妳分析。調查方法自然有意思。讓妳不自覺地反映內心深處的感受,發現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自己。同時也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周圍人的性格。
或許,在妳積累的心理學研究知識的基礎上,結合日常的細心觀察和綜合分析,妳也會成為壹名行為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