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丹現象”在今天的中國出現絕非偶然。
傳統文化在中國形成了壹個又壹個焦點,維持著壹波又壹波的熱度:且不說顏崇年、易中天、劉這些和人氣差不多的人,更不用說社會各界對青少年該不該“讀經”的熱切討論,報紙上對中國文化是否需要復興的爭論,以及“青春版”昆曲的流行。更不用說壹些人自發公開給中小學生講傳統文化的“壹站式學校”,以及北京大學出現的以推廣漢族服飾為特色的“漢服俱樂部”了...種種跡象壹再表明,中國的傳統文化熱正在當代中國悄然興起。
從於丹,從上述跡象中,細心的人可以讀出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的壹些蛛絲馬跡。有學者指出,全球化浪潮帶來了器物乃至制度層面的“融合”,但也日益凸顯了文化認同和根源意識。“我是誰”的問題迫使每壹個民族甚至每壹個個體不僅要依靠任何純粹的外來文化來確立自己,而且要深入到自己的文化傳統中去,從中認識自己,發展自己。
當代世界是壹個以民族國家為基本存在單位的世界。壹個國家要自立自強,需要吸收世界各國文明的優秀成果,需要發掘自己傳統文化的瑰寶。在日益繁榮的當代中國,傳統文化無疑是支撐我們和平崛起的重要精神資源。
我們不能把所有的功勞都歸於傳道者,因為傳統文化本身的內容構成特點已經具備了這種現代性的潛力。歷史學家對西方的文藝復興有壹個看法:文藝復興的現代性因素大多可以在中世紀的“傳統”中找到。中國也不例外。雖然古代典籍中的民本思想不能等同於我們今天提倡的“以民為本”的治國方略,但它們有著相同的基礎,可以說是同根同源、壹脈相承。
挖掘傳統文化資源,邀請孔子到現在,將古代經典與現代精神相結合,是“於丹”標本的重要啟示。當然,探索傳統文化的現代性,需要在更高的層面上有壹個更具歷史深度和文化深度的設計和把握。於丹嘗試貼近大眾的接受特征,世俗化甚至娛樂化,這固然是好的,但不能說這是最好的方式,當然也不是唯壹的方式。普通大眾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巨大的現實需求,尤其是在物質豐富但精神相對貧乏迷茫的當下,人們更渴望及時雨露滋潤心田。有人說,於丹為公眾提供了壹劑“心靈雞湯”。於丹的受歡迎程度反映了人們的心靈缺乏某種安慰,他們的精神有些饑渴。
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 * *生產黨的領導下,我們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這是有目共睹的。但與此同時,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也在上升,兩者之間還有很大差距,這壹點不言而喻。中國大多數人越來越富裕,不再為溫飽發愁,忙著買房、買車、休閑、消費。然而,市場的繁榮和消費主義的盛行並不壹定帶來人們精神上的充實。人文精神是社會鏈條中不可或缺的壹環。如果缺乏,壹定會影響社會發展的和諧,最終影響生活中的每壹個人。
有學者批評於丹將《論語》庸俗化、簡單化的傾向,認為她只是壹個有著壹些樸素道理的勵誌故事,不足以形容大師之道的博大精深和學問的豐富。這個批評很有道理。但也有人為於丹辯護,說用聖人的道理,用小故事煨出來的湯,雖然淺顯,但對普通人來說更過癮——因為這樣的解讀,可以啟發生活中遇到壹些實際問題的人,用與人交往的經驗來印證,撫慰受過創傷的人的心靈。壹位老先生總結得好:於丹講解的《論語》,說到底是在講三個關系,即人自身、人與社會的關系。世界上,沒有這三種關系,妳還會遇到什麽?不,不能再有了。
人文精神說起來似乎很宏大,但從根本上說,以下幾個基本問題不容忽視:第壹,人怎樣活著才能獲得幸福;第二,人應該如何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第三,人為什麽活著,怎麽活著才有意義...壹句話:人如何才能成為健全而充實的人。
於丹演講中的人文主義光芒是從《論語》中借鑒來的。這些基本問題,古人早就遇到過,古代聖賢經過思考也做出了自己的回答。這些答案雖然不是可以復制的現成答案,但卻有很大的跨時空價值,至少給我們提供了壹個思路,壹個參考,壹些建議。從歷史上看,《論語》壹直是中國人修身養性、齊家治國的工具書,除了“治天下壹半”的政治和學術目的。
從“於丹現象”也可以看出,人文建設離不開“自我尋求”。於丹講座的開場,就像用壹把鑰匙打開了人們心中那把被遺忘已久的密碼鎖,再次喚起了人們心中那種朦朧的存在,不用說建築,建築本身就在其中。
當然,僅僅在“心靈雞湯”的世俗層面呼籲人文精神是不夠的,把人文關懷看得太容易、太簡單。我們需要思考真善美的問題,追問終極價值,堅持理想信念,尊重人的價值、尊嚴和責任...可以說其內涵非常豐富。
“於丹現象”也反映了如何向公眾普及有價值的思想資源的問題。當然,前沿學術研究至關重要,突破性發展對學術發展至關重要;但是,如果能盡可能地走進普通人的生活,而不僅僅是圈子裏二三兒子的事業,似乎更有價值。傳統經典的意義不僅在於學習中的傳承、研究和鑒賞,更在於如何在更大範圍內應用和推廣。過去,傳統戲曲、評書部門在流傳和娛樂大眾的同時,也在客觀上向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大眾普及了“忠孝節義”等價值觀和歷史知識。通過壹個又壹個故事,這些故事往往是家裏的短,或是壹個英雄美女,或是壹個奇幻惡魔,完成了文化體系自上而下的滲透。我們不應該低估這些普及的意義。
還需要提到的是,壹個通俗講解《論語》的節目會引起如此火爆的反應,這是好事,但也需要警惕。好的壹面是,我們可以看到人們不滿足於平凡的生活,對精神生活有著熱切的追求;需要警惕的是,這種偶像化般的追求,似乎並不等同於真正的精神建設。3分鐘熱度後,往往會回到過去。於丹在評論“於丹熱”時曾說,“我擔心裏面有浮躁、嘈雜、泡沫的東西,升溫太快,火得太猛...因為驟熱意味著驟冷,我們無法忍受這種非理性的瘋狂。”中國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傳播,需要高超而精密的技巧。現代傳媒在文化普及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橋梁作用。
有人說於丹成功的關鍵在於她獨特的講故事的方式。朱也講《論語》,錢穆也講《論語》。當今中國,所有高校的報告廳都在講《論語》。為什麽別人沒有掀起這樣的狂潮?就敘事技巧而言,易中天強調了“平民立場”二字。他說,傳播效果很大程度上來自於親和力,“親和力來自於‘平民立場’。觀眾認為,妳像他壹樣看問題,想事情,就不會有距離,不會有隔閡,不會有居高臨下,不會有攻擊性,不會有逆反心理。不僅妳和他們壹樣,故事裏的歷史人物和英雄也壹樣。和他們壹樣,他愛聽妳說話。”他還闡述道:“能不能吸引觀眾去看傳統文化的內容,讓學者用非學術語言講學術內容?”說得更直白壹點,妳要用人類的語言說話,不要用書本,不要用官腔。"
於丹尊重大眾傳播規律,運用恰當的方法和技巧,以普通人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播,這是她的講座走紅的重要原因。
從事媒體工作的人都知道,“三貼近”,即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是媒體貼近受眾、吸引受眾的必由之路。要接近群眾,就要熟悉群眾,了解群眾。央視《百家講壇》將節目定位為“初中文化水平”,這是基於對觀眾的深刻理解。制片人萬偉分析說:“初中文化水平並不意味著為初中畢業的知識水平的人服務。其實只要走出妳所學的學科,其他學科都是初中水平。比如妳學物理,歷史對妳來說就是初中水平。”多麽復雜的分析!由此,我們似乎再次體會到了“三貼近”的力量。
於丹的成功,方法和技巧固然重要,溝通工具也不可或缺。有人說,於丹踩在了壹個“巨人”的肩膀上——這個巨人就是央視,在中國獨壹無二,在電視傳播領域具有壹定的“壟斷”地位。正是主流媒體電視的巨大影響力,為於丹創造了壹個上升的浪潮。
沒有電視,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僅僅依靠電視也是不行的。7天講座後,報紙、雜誌、網絡...現代媒體紛紛效仿,各顯其能,將於丹熱推向更深層次。紙質媒體易於閱讀、攜帶和深入分析,電子媒體容量巨大,註重互動,特別方便公眾參與。至於中華書局對《論語》的即時抨擊,壹經出版就創下了“全國第壹”,可見紙媒的獨特魅力。
現代傳媒在社會中具有巨大的力量,在文化普及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橋梁作用。傳播學中有壹個“議程設置”理論:媒體往往可以憑借影響力引導人們的註意力,從而為民眾制定“議程”。媒體雖然不能決定公眾怎麽想,但可以決定公眾在壹段時間內關註什麽,從而對社會施加自己強大的影響力。
必須強調的是,方法和工具固然重要,但所承載的內容才是關鍵和核心。壹方面要重視技術,壹項新技術往往會對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比如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甚至會帶來認知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變化,這就要求我們要善於學習,迅速了解和掌握最先進的方法和技術手段,不落後於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