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看心理醫生等同於得了精神病,所以在中國,還是有很多人不願意看心理醫生。有個縣級幹部,莫名其妙的疼了將近10年,各大醫院都沒問題。這個幹部天天吃藥,怪他愛人,被認為是他愛人不好造成的...這種障礙在心理學上叫做:轉化性疼痛障礙,來源於他無法解決生活中的壓力。壹個朋友建議他去看心理醫生。這位幹部堅持不去,以為自己有壹套理論。此外,看心理醫生是壹種精神疾病。結果他最後和愛人離婚,家庭破裂,痛苦沒有好轉...我很想幫他,但他不肯讓我走,我只好放棄。可憐他的愛人,辛辛苦苦守了20年的房子,卻在中年接受了無緣無故離婚的痛苦。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心理咨詢師。
就像沒有人可以隨便開車壹樣,心理咨詢師要經過嚴格的培訓和考試,取得管理部門的執照,才能上崗。按照發達國家的要求,壹個合格的獨資心理咨詢師,基本上要有心理學、醫學博士學位,經過嚴格的實習培訓,有壹定的實踐經驗,通過認證資格考試,能夠在主管的指導下獨立創業。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國目前還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要求,差距很大。我們只能降低標準,使用壹些熱愛心理咨詢、基本具備心理咨詢素質的人才,逐步培養心理咨詢的高級專業人才,爭取盡快與國際接軌。
這就是答案。國家級心理醫生和醫院的心理醫生不壹樣,醫院壹般都是開藥的。國家級心理醫生和醫院的心理醫生不壹樣。心理咨詢師的服務對象是直接求助者,醫院裏不壹樣。首先是為醫院服務。醫院需要他們開藥。精神病和精神疾病是兩種不同的疾病,兩者有很大的區別,描述如下。
第壹,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是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總稱。心理問題是指最近發生的那些內容有限,對心理活動反應微弱,對思維邏輯無影響的暫時性心理障礙。日常生活中,某件事可能會引起心理上的不愉快,產生暫時的焦慮和困擾,表現為抑郁或急躁。心理障礙是指最初反應很強烈,且持續時間比較長,以及自身難以克服的精神負擔。由於長期的精神折磨,有時還伴有人格缺陷,這類人可能會出現明顯的臨床癥狀,如驚恐、焦慮、抑郁、強迫癥、軀體形式障礙等。患者往往會感到極度痛苦,迫切尋求幫助。精神疾病壹般較輕,不會對工作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如焦慮、強迫癥、完美心態、抑郁、急躁、嫉妒、懷舊、神經衰弱等。病人能明顯感覺到它的存在,所以他們感到痛苦,並想盡辦法擺脫痛苦。壹般來說,可以通過自我調節或他人(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來消除。
心理疾病為什麽會發生?就像個人生病壹樣,有個人素質原因,也有環境原因。比如有些人天生內向,不太善於與人溝通,無法從周圍的人或環境中找到心理支撐,也沒有進行心理鍛煉,更容易造成心理不穩定,甚至心理疾病。這是個人素質的原因;還有環境原因,比如壹次強烈的打擊或者長期的困難導致的心理疾病。心理疾病發生的時候,和生理疾病是壹樣的。需要盡早做出診斷和治療。很多精神疾病是可以治愈的。人們往往會有壹個錯誤的認識,就是認為心理疾病是可以自己調節的,認為沒有必要去確診或者治療,或者覺得自己有心理疾病是壹種恥辱。其實就像生病壹樣,生病了就應該去看醫生。生病不是壹個錯誤。人只有擁有健康的身心,才能更好地工作學習,才能擁有幸福的生活。
精神疾病的特征
精神疾病是由個人和外界因素引起的強烈的心理反應(思維、情感、行為、意誌),並伴有明顯的身體不適。是大腦功能障礙的外在表現。其特征在於:
1.心理反應強烈——可能出現思維判斷失誤、思維敏捷度下降、記憶力下降、頭腦粘滯空白、強烈的自卑感和痛苦感、精力不足、抑郁轉化為抑郁、緊張焦慮、異常行為(如重復動作、減少動作、退縮行為等。),以及意誌下降等。
2.明顯的身體不適——中樞控制系統的功能障礙可引起被控制人體各系統的功能障礙:如果消化系統受到影響,可出現食欲不振、腹脹、便秘或腹瀉(或便秘-腹瀉交替)等癥狀;如果心血管系統受到影響,會出現心慌、胸悶、頭暈等癥狀;影響內分泌系統會出現女性月經周期改變,男性性功能障礙...諸如此類。
3.傷害大——這種狀態的患者不能或勉強完成社會功能,缺乏輕松愉快的體驗,痛苦感強烈。“哪裏都不舒服”“活著總比死了好”是他們真實的內心體驗。
4.患者的自我認知是完整的——患者本人非常痛苦,疾病本身也不是壹般人所能理解的,患者有強烈的求醫欲望。
5.需要心理醫生的治療——這種狀態的患者壹般無法通過自我調節和非心理專業醫生的治療恢復。心理醫生對此類患者壹般采取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方法。在治療的早期,可以通過情緒調節藥物快速調節情緒,中晚期通過心理治療緩解心理障礙,通過心理訓練恢復社會功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疾病很常見,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且現代文明的發展,讓人類越來越脫離自然屬性。汙染、生活節奏快、緊張、前所未有的信息、復雜的社會關系、作息方式的改變、消費取向的差異、公平觀念下的不公平事實、溺愛等。,逐漸增加和惡化了精神疾病。
第二,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種生物、心理和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大腦功能發生紊亂,導致認知、情感、意誌、行為等不同程度的精神活動。表現為精神活動障礙,是大腦功能障礙的總稱。分為精神病、神經癥、人格障礙、精神發育遲滯四類。當身體受到內外有害因素的影響,大腦功能失衡,就會出現各種精神疾病。當整個精神活動明顯異常或紊亂,精神活動的完整性和統壹性遭到破壞時,就表現為精神疾病;如果主要是精神活動能力減弱,但沒有嚴重持久的精神活動障礙,就會表現為神經癥;如果智力活動的發展受到阻礙,就表現為智力發育不全。精神疾病是壹種以精神活動障礙為特征的疾病,由社會、心理和生物因素引起,導致大腦功能障礙。臨床上表現為知覺、思維、情感、智力和行為的障礙,主要癥狀為錯覺、幻覺、焦慮、淡漠、妄想和自知力障礙,常見的有精神分裂癥和精神殘疾。精神殘疾是指精神病人超過壹年未康復,影響其社會技能,使其家庭和社會功能出現不同程度的紊亂和障礙。
精神疾病的類型和癥狀
精神疾病主要分為輕度精神疾病和重度精神疾病。常見的輕度精神疾病有強迫癥、抑郁癥等。常見的嚴重精神疾病是精神分裂癥。輕度精神疾病主要表現為情緒障礙(如焦慮、抑郁等。)和思維障礙(如強迫觀念等。),但患者思維的認知、邏輯推理和自知力基本完好。而嚴重的精神疾病患者,如早期的精神分裂癥,也可能出現焦慮和強迫觀念,但認知和邏輯推理能力會變差,自知力幾乎喪失。腦部病變引起的器質性精神病或中毒性精神病,應與壹般功能性精神病相區別。輕度精神疾病有幾種,分別是:焦慮、強迫癥、抑郁癥、恐懼癥等。嚴重的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癥。
精神疾病的特征
精神疾病是大腦功能障礙,導致認知、情感、意誌、行為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患者沒有自知之明,經常出現幻覺和妄想,經常不承認自己的病情,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需要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的結合。這些患者拒絕就醫或不主動就醫。他們需要去專門的機構(精神病院)進行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相結合的方式,這種方式容易反復,很難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