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全國壹千裏的畫面是哪座山?王希蒙為什麽神秘失蹤?

全國壹千裏的畫面是哪座山?王希蒙為什麽神秘失蹤?

《千裏山河》的創作其實是有壹些神秘色彩的。它的創作者王希蒙據說只是壹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但畫完這幅畫後就消失了,杳無音信。《千裏山河圖》的色彩也不同於壹般的畫,是青山綠水的頂峰。很多人看了《國家寶藏》應該有所了解。那麽,這幅畫中的山是作者自己想象出來的,還是真的有山呢?

“排版的時候,《千裏河山》的不同部分還是時不時讓我吃驚。怎麽會這麽好?怎麽會呢?”陳丹青在《人生地不熟》第壹章《千裏山河》中發出了這樣的感嘆。這幅傑作出自北宋壹位不知名的青年畫家王希孟之手。十八歲畫的,二十出頭就去世了,猶如曇花壹現。

明天,這幅被譽為“中國十大名畫”之壹的畫作將在故宮午門展出。由於畫卷中使用了大量的礦物顏料,為了保護畫卷,新中國成立以來,《千裏江山圖》只展出過三次。其量級不亞於故宮武英殿展出的《清明上河圖》。王熙蒙和《千裏河山圖》留下的謎題太多了。這壹次,我們邀請到了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回宇,為您解密《千裏河山圖》。

北宋末年,才華橫溢的畫家王希蒙繪制的青綠山水《千裏江山圖》是宋代最長的長卷,長51.5厘米,寬11.5厘米。圖上沒有作者名字,卷末蔡京附言說這幅圖的作者是“西盟”,是乾隆皇帝在《石渠寶坻》中記載的。1922年,溥儀以獎勵溥傑的名義盜走了皇宮。抗戰勝利後,畫面消失了。解放初出現在北京的文物市場,被古董商收購。移交給文化部文物管理局(現國家文物局),1953移交給故宮博物院。

全國壹千裏的地圖是在哪裏畫的?

全國壹千裏的地圖是在哪裏畫的?關於它的畫名有什麽提示嗎?本卷是壹幅寫實的山水畫,畫中的景物沒有概念的因素。以王希蒙短暫的人生經歷和當時的交通條件,他沒有時間去遊歷許多名山大川,只能總結提煉出少數勝利。

畫中的山山聳立在河湖沼澤的岸邊。在北宋管轄的疆域中,只有鄱陽湖上的廬山有此特色。畫中表現的是開闊的水域,附近是草類植物,遠處是浩瀚的煙浪,像壹個長長的沼澤湖泊,與鄱陽湖的濕地和沼澤地貌十分相似。竹林、樟樹、桂花樹等植物和竹籬笆、竹葉、椰殼、帽子等竹制品。,以及用竹竿撐船、挖河泥等勞動場景,明顯是江南湖區。起伏的地貌和在湖上看山的視角給了畫家靈感。畫中的山和水泊的造型元素大多來自於俯瞰鄱陽湖灣流中的廬山山峰。

畫中有當地獨特的祭祀場所和船只等。

在畫卷中間的山腳下,壹座竹籬環繞的瓦房院落,是文人隱居的地方。前院有人坐,後院中間建壹座高大的圓頂形茅草屋,豎軸掛在裏面。它聳立在庭院中最重要的地方,壹定是朝聖之地。周武王時代,匡虞七兄弟壹起上山蓋房修行,後來都成仙了,只留下壹間空草堂。後來匡虞隱居為廬山,又名匡虞山。匡胤後來被漢武帝封為廬山神。據北宋詩人虞舜在1072遊廬山時說:“通蔭橋西有匡君廟。”畫中庭院疑似匡君廟(圖二)。如果不遠處有壹座木橋,會不會是“通音橋”?畫中的拱頂不可能是匡家的遺物,應該是後人紀念他的壹種形式。在另壹座供奉多神的廟宇壹側,也有壹個拱頂,但匡申退居末位。這些部分說明這幅地圖所畫的場景具有當時廬山標誌性建築的特征。

畫中有很多種船,主要是客船和油輪。還有壹種奇特的雙體腳踏船在湖中行駛(圖3),它利用滾動傳遞動力的物理原理,像水蹬車壹樣不停地劃動前進。相傳這種輪式船最早出現在東晉,1131。洞庭湖農民鐘祥、楊默利用被俘的宋軍材料工匠高軒發明了大型船艇,即通過蹬踏來提高船速,以應對朝廷水軍的追擊。它的原理就是畫中的腳踏雙體船,如《宋中興年譜》結尾所述。唐宋時期這種快船的起源和使用主要集中在長江中遊的湖區。

畫中最突出的是雙瀑和四瀑同時出現。四重瀑布是罕見的自然景觀。與雙瀑同時出現,相當獨特。這是仙遊(今福建)唐宋時期的景點九裏湖才能遇到的自然景觀。畫家通過對廬山三重瀑壯麗景象的描繪,有可能接觸到這種具有強烈地域特色的瀑布,並將其融入畫面。

《千裏江山圖》這本書裏的建築風格是最豐富的。傅熹年先生對書中各種建築的類型、構造、用途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確定其具有江南或江浙特色。其中,北宋時期特有的橋是長木橋,橋中間還修建了壹條十字形的走廊,以避風雨。上下兩層樓道都有路人在休息,十字樓是唐宋時期流行的風格(圖5)。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傅熹年先生撰寫的《北宋王希孟建築(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979號第02期)》認為,長橋的原型很可能取自江蘇吳江(今蘇州吳江區)的長橋,建於北宋八年(1048)。原是獨木橋,蘇軾曾說:“長橋未曾跨天,大亭壓浪。“這座橋在元代改為石橋,全長230多米。

所以《千裏江山圖》這本書不是廬山的素描。它以廬山、鄱陽湖為主要風景,包括畫家足跡所及的其他地區的風景,為我們提供了壹個研究他所看到的“世界”的機會。把《千裏河山》這本書裏的景色按地域劃分,最南邊的景色是福建仙遊的雙瀑和四瀑,沿福建東南沿海,再向西北,到江西北部的廬山和鄱陽湖,拍下廬山和鄱陽湖濕地的輪廓、湖船和民居等。在吳軍,它拍攝蘇州龍橋,在北上的路上,它拍攝它看到的船只和客船。

畫史上對王希孟的認識,來源於時任尚書宰相蔡京在《千裏河山》卷後的後記:“政和三年四月壹日賜。希萌十八歲了。他以前是學畫畫的,被叫到中國圖書館。畫的數量不是很硬。知道它的本性是可以教的,我就教了,還自學了。不超過半歲,但這是進入的方式。我去甲誌,因為我給了大臣北京,說天下士子都在做。”(圖6)可見蔡京題寫碑文時,希蒙已18歲,即王希蒙生於哲宗朝紹聖三年(1096)。這個後記最直接的信息就是,錫盟在開封學畫,畢業後去了圖書館做小官。後來受惠宗教,從1113被畫成《千裏河山》壹卷。清初收藏家在《題畫詩》中說,自己姓王,二十出頭畫完這幅畫就去世了。

惠宗即位之初,為了建立五嶽觀,召集了數百名考生參加考試,大多數考生對惠宗非常不滿。為了專門培養繪畫人才,1104年,宋徽宗創辦了中國歷史上唯壹的皇家畫派,僅存在了23年。據記載,學生(學生)人數為“30人”。

繪畫相關的資料非常匱乏,相關資料可以在北宋國子監補充。比如報考國子監,必須有質量官的推薦,繪畫招生也是如此。在國子監完成各種考試需要三年左右的時間,所以繪畫的學制不會超過國子監。三年後,1107年,第壹批學生畢業,王希萌13歲入畫。按照錄取規則,王希蒙得到了壹名官員的幫助,早早進入繪畫。學畫的學生享受朝廷提供的夥食、住宿、文具和繪畫工具,但“士”(秀才)和“雜”(匠)的子女則分開居住。

第壹,畫學和國子監壹樣,都隸屬於國子監,但比國子監低壹檔。書畫合二為壹,在國子監建了壹個房間。國子監的位置很獨特。出大內南門宣德門,即禦街。它穿過內城的朱雀門,穿過蔡河上的金龍橋,國子監就在橋的南面。畫就在那裏,離帝國理工,貢院,城南鬧市區不遠。

王希孟和他的弟子們所學的是“畫之業,意為佛教、人物、山川、鳥獸、花木、房屋樹木”。繪畫非常重視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士流”與“雜流”的文化課有所不同,同為“易”、“尚書”、“中”。對繪畫的考試要求也是壹樣的。據《宋·姚輝編·儒三》記載:“考畫不為摹仿前人,惟物之情態自然,筆法高潔。“畫家要進翰林畫院,也必須通過考試。惠宗親自出題招賢納士,經常以詩詞為題,要求學生們竭盡所能,無限遐想,拒絕直白、圖形的繪畫思路,以此促進宮廷畫師提高文學修養和心靈手巧的繪畫氛圍。以南宋鄧椿《畫隨》為例,“竹鎖橋邊賣館子”這句話,平庸之輩只畫塔尖或吻,甚至畫飯店,並無隱意。唐力獨自壹人“畫出了荒山,並把桿子伸出來看隱藏的意義。唐力後來成為“南宋四大家”之首。

1110年,王希蒙學畫三年左右,恐怕未能通過考試進入翰林畫院,被“召入禁中圖書館”,即存放稅務檔案的中央倉庫。這座圖書館位於開封的外城金窯門。995年,宋太宗極力建立嚴格的稅收檔案制度,命令中央鹽鐵、稅務、戶部和地方設立架子存放稅收檔案。地方的這類檔案要送到北宋中央財稅機關檔案室——第三架圖書館,累計10年,檔案堆不起來。於是,在1005,真宗增加了專門的庫房來管理這些財稅檔案,即庫,架庫把已經五年的檔案送到庫裏歸檔。王希蒙在這個與繪畫藝術毫無關系的行政機構工作,他的差使就是登錄、擱置三師移交的檔案,還會像基層館員壹樣“用大紙做長卷,按實寫序”,“寫賬目”...寫好貼紙,封好紙條,封好...沒有損壞和損失。”在圖書館裏,除了客觀上為王希蒙日後駕馭畫框打下基礎外,他之前所有的繪畫經驗幾乎都白費了。

宋徽宗親自教王希蒙?

宋太祖設立了童子軍部,流行訓練男孩學習,以適應壹代又壹代民政工作的發展。惠宗甚至更喜歡神童。從仁宗到惠宗王朝,有20個人給了神童獎學金。王希蒙正是惠宗正在尋找的那種繪畫新進展。他的出現是由宋代重視神童的社會習俗滋養的。王希蒙很可能是蔡京推薦的,並多次將他的畫贈送給惠宗。惠宗並不滿足於自己技藝的不足,而是發現自己依然有藝術智慧,值得傳授,於是親自教畫。

惠宗對錫盟的恩情不止於此。王希蒙繪制全國千裏地圖所用的材料是宮廷絲綢。惠宗壹定給王希蒙捐過錢,也提供過明亮的礦物顏料。同時,也有許多宮廷畫家和惠宗的代表作家接受皇帝的禮物。在1112前後的幾年裏,畫了壹批彩色人物和花鳥,如惠宗的《瑞和圖》卷和佚名的《秦婷圖》軸等。由此可以推斷,惠宗此時是想提升宮廷繪畫的用色技巧。

壹代天才少年都累垮了?

王希蒙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千裏河山》這本書。顯然,他急於呈現這樣壹幅龐大而細致的作品。會不會是為了執政第三年的第壹個不尋常的日子(1113)?惠宗收下後,似乎很滿意,於是在第二年的4月1日把它送給了蔡京。

如果希萌真的死得早,多半是因為趕工作。“千裏河山”的面積相當於60多平米。以當代工筆畫家的經驗和作畫的光線條件來說,至少也要半年,何況當時的北宋。這會透支壹個少年的體力和精力,促使他如此努力,主要是為了得到惠宗的認可,早點離開圖書館,進入翰林畫院。

王希孟是宋徽宗“盛世大美”繪畫美學的實踐者。“”和“於大”最初來自易經:據說“王”可以利用世界的財富和和平來有所作為。蔡京曲解了這個意思,引誘趙霽坐享其成,修建了唐明、延福宮、龍德宮、艮嶽等壹系列宮殿,以迎合惠宗的大成功欲望。這些豪華的宮殿建成後,廳內的室畫和裝飾墻必須與“富貴榮華”的宮殿建築相協調:墻上要有富麗堂皇的屏風畫、壁畫和大斧,技法要寫實、精煉、細致,色彩要鮮艷、豪華,畫面也要“大而全”。

宋徽宗主持編纂的《宣和華普山水論》,開宗明義地提出“富貴”山水畫的形式是:“嶽震淩川,海涵負,至於自然之美,陰陽之明麗,萬裏之遠,可得於短距離之內”,這是很難做到壹幅垂直的全景山水畫的。“豐盈豐盈”的審美觀與山水構圖是兼容的,即取景廣闊深遠,連續通暢。他把自己的禦筆和大量翰林畫院代筆作品編成《宣和瑞蘭》壹卷,共十五卷* * *壹萬五千頁。這些與所主張的繪畫的政治功能,即“粉飾世界,教化世界,使觀者觀之,和而不同”,是完全壹致的,也是於大審美觀的具體體現。1110年前,惠宗完成了《雪河歸巴》卷(圖7,故宮博物院藏),橫向鋪開了北國的雪景。在這個人物的啟發下,王希蒙在構圖上延續了卷的連續布局,進壹步擡高了自己的眼界,擴大了視野。

各種勞民傷財的“盛世大河南”建設工程,加速了北宋的滅亡,但其審美意識卻是北宋末年在朝廷建立了壹種新的繪畫審美,留下了壹批文化財富。用大綠松石畫山水畫是惠宗王朝壹個非常重要的藝術突破。從某種意義上說,惠宗“授意”王希蒙繪制《千裏山河圖》畫卷,是為了助推綠松石山水,特別是創造大綠松石山水的繪畫語言,以體現山水畫的“富貴”觀念,形成完整的美學體系。宋徽宗選擇王熙蒙來實現這壹藝術突破似乎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王希蒙除了接受過繪畫方面的基礎訓練,幾乎就是壹張白紙,很容易理解和體會惠宗的意圖。他敢於大量使用石青,在過去是極其罕見的。我相信這是他觀察群山的收獲:郁郁蔥蔥的山近綠遠綠,是因為空氣的厚度改變了遠山的本來面目,畫家繼承了以往用色的方法,對青綠色彩進行了總結提煉。

《千裏江山圖》的畫意是孟浩然的詩嗎?

惠宗喜歡用唐詩命題為大臣們作畫,王希孟也不例外。從《千裏江山圖》的整體氣勢和諸多細節來看,唐代孟浩然的五言山水詩《李鵬湖望廬山》最接近該書的繪畫意義。

鄱陽湖古稱“湖”,孟的詩記載於此:“太虛有月暈,舟楫知風。掛席待晨發,在湖中。中流見匡復,壓九江熊。黑暗而光芒四射,雄偉而空曠。香爐之初,瀑布噴陳紅。很久以來,我想追尚子,而且我懷了元恭。我限於服務,沒時間鞠躬。淮海將半,霜歲星窮。如果妳給壹個住在巖石上的人發信息,妳應該和我壹起去。”

這是736年孟浩然在張九齡幕府時,經鄱陽湖到揚州出差時所作。畫家並沒有簡單地解讀孟的詩,而是在畫中的“太虛”中,激情地表現出“溪中見匡復,勢中壓九江雄”的“雄壯”氣度,還畫出了壹幅“自然風”下的“煙波蕩漾”的鄱陽小澤。高山湖泊在造型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首詩是從傍晚的“月暈”寫到“天空的黎明”和“太陽升起的香爐”。在孟的詩中,有這樣的色彩:“濃墨重彩,空時參天”。畫家為明亮的“暮光之色”和溫暖的“黎明的天空”做足了功夫。綠松石景觀的色譜最適合染“吉色”,青色染高聳的山峰,以示“陰”和“雄偉”;用花輕染天空,在天空的邊緣留白,露出暖黃的絲絲色彩,就像黎明。畫面中描繪的季節十分微妙,晨雨淅淅瀝瀝,香爐冉冉升起,雨水匯聚成溪,加速了水磨的運轉,使壹系列瀑布噴向陳紅。

宋代日益發達的商業經濟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形成了早起早退的風氣。畫中的人早上就開始忙碌了,就像詩裏說的“掛上座位等明天的頭發。”有揚起風帆的船,也有掃庭的童子,有駕船捉船的客,有下山采集的樵夫,還有上山旅遊的包隊。早起的隱士們表現出各種閑適的姿態:在西塘談心,在橋亭談心,獨自坐在空房間,和朋友壹起看瀑布...詩人羨慕廬山貴族的巖石生活:“若寄語住在巖石中的隱士,當妳快樂時,應與他同來”,更崇敬曾隱居於此的東漢隱士尚昌,東晉高僧尚遠:“早欲追子,故遠矣。”

從王希孟的《千裏江山圖》中,可以發現北宋末年宮廷繪畫教育的特點。壹方面要講求“急功近利”和“時效性”,培養實際操作繪畫工具的能力,提高學生畫大畫、長卷的控制水平,以滿足宮內裝飾墻壁的需要。另壹方面,要體現畫家的創造力、詩意和美感,從而進入惠宗的“富貴”畫境。畢竟《千裏河山》這本書是壹個十七八歲的少年的第壹部作品。在他之後,幾乎沒有壹幅青綠山水畫達到如此不凡的氣度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