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廓
張多山是天津市第壹至第六屆人民代表,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第十六、十七屆理事會理事。1956出席全國先進生產者大會,當選主席團成員。5438+0952年6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5438+00年6月任民盟天津市委常委。1973 8月5日死於天津。
角色的生活
西北聯合大學張多山(1898-1973),1949任北洋大學紡織系主任;原名張遂祖,中學時改名為張娃。1898+01年8月出生於直隸省(今河北省)昌黎縣。不幸的是,他兩歲時失去了父親,三歲時失去了母親。他從小依靠哥哥和嫂子,由他的濕媽撫養。大哥張雅比他大19歲,清末舉人;二哥張夏畢業於北京大學。他從小就愛讀書,又聰明又勤奮,小時候就出了名。
1916就讀於清華大學公費留學預科班。當時張朵珊距離中學畢業還有壹年,提前入讀清華。1920留學預科班畢業,22歲被派往美國深造。曾就讀於美國馬薩諸塞州洛厄爾理工大學,獲得1923紡織工程學士學位。他加入北卡羅來納A&M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並以1924的成績獲得紡織工程碩士學位。在美國,張多山學習了紡織工程和機械工程,對紡織廠的建築設計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1924-1926到著名的薩克拉門托紡織機械廠和美國橋梁公司實習,開闊了眼界,豐富了實踐知識。
從65438年到0926年,張多山懷著實業救國的夙願回國。次年申請到東北大學工學院任教,教授工科基礎課和紡織專業課,同時擔任紡織系主任。期間1927-1928還在沈陽師範大學教過英語文學與翻譯。留美學生在“九壹八事變”時合影,當時日本侵略者入侵東北三省。不甘做亡國奴的張多山毅然離開東北,帶領紡織系兩個班的學生來到南通學院,擔任紡織系代理科長,負責教學和行政工作,教授棉紡織廠設計課程。1933年,東北大學在北平復校,張多山回到東北大學,也在北平大學工學院紡織系任教。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平、天津相繼淪陷。張多山隨北平大學西遷陜西,先後在xi臨時大學、西北聯合大學、西北工學院和紡織系任教。1939-1941年,張多山在西康技術學院任教。1941年,張朵珊回到西北工學院,教英語、車工、織布、棉紡。抗日戰爭八年期間,張多山東奔西走,與各部門周旋,努力辦好紡織高等教育。
天津北洋大學1945抗日戰爭勝利,張多山赴天津,任中紡建設公司天津分公司總工程師、天津第六棉紡織廠廠長。天津解放前夕,有人勸他去臺灣省,他斷然拒絕。天津地下黨組織派人勸他保護工廠,他欣然執行,和工人及家屬住在辦公樓裏堅守崗位,迎接解放。
1949天津解放後,張多山被聘為北洋大學紡織系主任,教授紡織課程。1951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並,更名為天津大學。他繼續擔任天津大學紡織系主任,教授汽車、紡織、棉紡織廠設計和建築概論等課程。1958年原天津大學紡織工程系調入河北紡織工學院(1968年更名為天津紡織工學院),張多山任紡織系主任,直至1973年去世。
職業
書育人
張多山熱愛教育,他認為國家振興、科技發展急需人才。從他回國後的第二年開始,為祖國培養紡織人才,努力了近半個世紀。談起自己漫長的教學生涯,他常常幽默地告訴人們:“我在中國各地都教過'東'(東北大學)、'南'(南通學院)、'西'(西北工學院)、'北'(北京大學工學院、北洋大學),最後我還在'田'(天津大學、天津紡織工學院)教過。”他為自己為祖國的紡織高等教育奉獻了壹生,感到無比幸福和自豪,桃李滿天下。
張多山學識淵博,學術造詣深厚。他教過許多基礎工程課程,如英語、物理、應用力學、機械制圖、平面測量、駕駛等。,還教授了纖維學、棉紡、織造、手工設計(面料設計)、棉紡織工廠設計、建築概論、工廠管理等多門紡織專業課程。他在東北大學的時候,因為師資力量不足,被委托代課,就欣然接受了工學院的壹些課程。
張多山學習嚴謹,備課非常認真。真心關愛學生,對學生嚴格要求幾十年。他不是簡單的在課堂上灌輸知識,而是善於用聯想和舉例來教會學生如何思考、分析和應用。他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能讓復雜的紡織加工和深奧的機械原理變得淺顯易懂。無論是冗長的公式推導,還是繁瑣的工藝設計,比如種類繁多的組織組合:平紋組織、斜紋組織、緞紋組織以及各種變化,從簡單到復雜,從編織到織物風格,他都講得有條不紊,津津有味,絲毫不顯得枯燥和費解。通過引用歐美教材,溝通了中西文化,擴大了專業知識範圍,提高了學生的外語水平。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張多山形成了壹套學生容易接受、課堂教學效果好的教學方法,深受學生歡迎。
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工科院校多采用外語教材。壹些專業課的外語教材有些內容與中國的實際情況有出入。他主張結合中國實際編寫中國自己的教科書。先後編寫的教材有:《紡織概論》、《棉毛整理與紡織實驗》、《棉紡、織造與工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