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安慶府和徽州府合稱安徽。原來的省會是安慶。為什麽中途把省會遷到合肥?

安慶府和徽州府合稱安徽。原來的省會是安慶。為什麽中途把省會遷到合肥?

上世紀50年代,安徽的很多省領導感受到了合肥的局限性,有了將省會遷到條件更好的沿江城市蕪湖的想法。為了“斬斷”這種想法,讓安徽的領導安心建設合肥,1958年,毛主席借視察安徽、命名新成立的“安徽大學”之機,以書信形式向時任安徽省委書記的曾希聖明確表示,不同意將省會遷至蕪湖!這封信現在就刻在安徽大學南門後面的墻上。毛主席堅持把省會留在合肥,主要是基於以下考慮:建國之初,長江以南很多地方都有土匪,西南地區尚未平定,臺灣省島內國民黨蔣氏集團壹直叫囂反攻大陸。安徽地處長江咽喉地帶的戰略十字路口,所以把省會放在壹個靠近長江的城市,有很大的戰略安全風險。如果長江沿岸戰略重鎮如武漢、南京等失守,敵人將依托長江便利的交通條件,隨波逐流,極有可能在壹天之內拿下兩座省會城市。在環繞合肥300公裏的方圓,東部、南部和西部是山區,北部是平原。也就是說,如果部隊在東、西、南設置集結點,合肥是最理想的地區。這裏是山地向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地形可以緩沖敵人的進攻,便於發起反攻,並在前進前準備好物資和人員。合肥是作為軍事價值存在的。把省直機關和企業定位在合肥,把外地的資源集中在合肥,發展周邊縣市的基礎軍工企業,就是為了這個軍工目的。整個安徽省就像壹個軍事泄洪區,壹個軍事緩沖區。從某種意義上說,合肥成為安徽省會主要是“軍事政治”的產物,而沒有太多經濟發展的考量!

還有就是:

安徽建省後,事實上的省會是安慶府(今屬市)。要算安徽第壹省會安慶的歷史,要從康熙六年七月嘉蔭批準設立安徽省說起。但由於當時仍在守地的省官——安徽步騭師,仍駐紮在江南步騭師舊址江寧以南的大葛坊,此時的安慶城充其量只能算是安徽省的臨時首都。

說實話,合肥作為省會是戰略上的考慮,因為新中國剛成立時的國內外環境沒有現在這麽安全,主要是怕戰爭,作為沿江城市很可能被打。

毛主席作為偉人,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謀略和長遠眼光。當初毛主席說“合肥生氣勃勃,適合”(毛主席原話)不是隨便說說的。這有五個原因。根據毛主席的警衛寫的回憶錄,毛主席選擇合肥作為安徽省的省會有以下五個原因:

1.政治:安徽自古位於中國中部。淮河和長江把安徽分為三部分,俗稱皖北、皖中、皖南。中心城市即江淮之間的選擇,有利於治理,即“人人皆可兼顧”(毛主席原話);

2.經濟:建國初期,安徽的經濟也很壹般。民國時期,該省缺乏發達的經濟城市。蕪湖、蚌埠在當時雖有名氣,但經濟總量仍遠遠落後於全國其他城市,因此建設新的省會比在小城市的基礎上擴建壹個城市更方便。

3.軍事因素:毛主席的軍事思想至今仍被大家津津樂道。安徽省省會的選擇和軍事上的考慮有很大關系。合肥是“吳楚的十字路口”。三國時期,孫權北上,曹操南下,在中國南方的分水嶺合肥打了幾十年仗。張遼對逍遙津之戰是著名篇章,隨後的淝水之戰是世界軍事史上公認的“天下十大戰役”。不久前的渡江戰役,總指揮部也在合肥,陳在合肥設立指揮部,發動解放全中國的總攻。

4.人文因素:合肥名人無數。關鍵是合肥包容性極強。合肥名士囊括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方方面面,但相對於皖南文人和皖北壯士,更為全面。比如包拯、李鴻章搞政治,段、劉銘傳搞軍事,搞科技。

5.地理幾何因素:安徽所在的華東地區壹直是中國的經濟核心區。毛主席當然看到了這壹點。安徽經濟要獨立、穩定、健康發展,就必須有自己的核心城市。合肥就在這裏,周邊有南京、徐州、蘇州、杭州、武漢等華東華中重要城市,不會偏離航道。

總結壹下,我的分析表明,當時安徽的候選城市沒有被采納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蚌埠:受徐州影響,地處難攻的平原和鐵路幹線上,地理位置偏北太遠,城池受戰亂破壞嚴重。

2.蕪湖:地處長江南岸,亦難攻,封建社會所看重的水路優勢在現代社會逐漸失去優越性,退化為弱項。軍事和洪水都要考慮,很難滿足現代社會需要的航空和信息中心的要求。另外,受江浙文化影響,沒有文化獨立性和代表性。作為省會城市,無法與東有南京,西有武漢成為支點,容易向南京傾斜。

3.安慶:經濟軍事原因和蕪湖壹樣,經濟實力在建國之初也排不上安徽前三。由於地理原因,城市的容量很小,不利於大規模建設。雖然人文底蘊深厚,但對於安徽這樣的省份來說,只能代表皖南,對皖北的包容和控制能力較差。淮海戰役徐蚌埠大戰期間,蔣介石說如果是在合肥,至少不會被* * *控制另外毛主席對歷史的研究之透徹令人驚嘆,非常忌諱把省會定在太平天國戰敗的安慶。

4.銅陵馬鞍山:以上原因無需贅述。還有壹點就是礦業城市不適合省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