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鄉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不太嚴寒,熱量充足。年平均氣溫17℃-24℃,年降雨量1150-1425mm,無霜期288-325天。境內東部多山,南、西、北三面臨清水河。屬於高山深谷地貌,海拔255米,土壤肥沃,山體起伏大。
毛竹和油茶是江東鄉的特色產業。全鄉有毛竹4500畝,油茶8000畝。生產的竹制品遠銷湖南懷化、涇縣、會同、芷江和三穗、劍河、金平等地。油茶是壹種天然保健油,可以治病、護膚、美容。江東鄉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有金、煤、重石六種,尤以黃金儲量大著稱。據檢測達到0.7噸,被譽為“噸金之鄉”。
江東鄉依山傍水,環境優美。清水河流經全鄉6個行政村。溶洞、奇峰、熔巖、迷人的田園風光渾然天成,有將軍巖、碣石巖、汕頭霧雨、鐵山冬雪等獨特景觀。江東鹹豐的金石牌坊和祠堂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清水河兩岸的鵝卵石、竹林、石峰、山頂奇形怪狀,旅遊開發前景十分看好。江東的村民淳樸,人民淳樸善良,熱情好客,處處洋溢著濃濃的親情。民間文化豐富多彩,其中外來鼓戲獲貴州省三等獎。
江東鄉國民經濟穩步增長,生產總值32110萬元,其中第壹、二、三產業分別為654380+085萬元、545萬元和654380+05810萬元。全鄉環境進壹步改善,社會安定團結,招商引資呈現良好態勢。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制約全鄉經濟發展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瓶頸”問題逐步得到解決,農業結構調整、科技、文化、衛生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績。
江東鄉位於清水河東岸,故名江東。距縣城32公裏,距白石鎮2公裏。東經109 25'-109 33 ',北緯26° 28 '-27° 03 '。東到湖南會同縣普文鄉莫斌鄉;西部白石鎮,南部會同縣普文鄉陽西村;北部翁東鎮居灘、同心、金子等村。總面積為122.80平方公裏。轄江東、高坡、大溪、東坡、大坪、甘溪、分水、金雞、甘子溪、對門坡、陶佳、大塘、九團、大有坪、廖家沖、半山、蘭溪山等17個行政村,***209個村民小組,138。苗族聚居,鄉人民政府設在江東村。
歷史演變。明初設立江東巡檢司,屬安樂鄉二圖。清朝屬於第二幅。民國三年(1914),屬二區。二十九年(1940)為江東共保。三十壹年(1942)屬安東鄉。三十三年(1944)屬白石鄉。解放後,1953建立江東鄉。(其中也建有金雞、蘭溪等小城鎮)。1958為白石公社江東、金雞、蘭溪管理區。江東公社、金雞公社、蘭溪公社成立於1961。1969並入白石公社。1970,恢復江東公社、金雞公社、蘭溪公社。1984,公司改為鄉鎮,成立鄉鎮人民政府。1992撤區並鄉,三鄉合並為江東鄉,鄉人民政府設在江東村。
江東鄉屬於東部低丘、窄谷、盆地。較大的山有:入門界、東山、香爐、白巖、白竹、大面、馬鞍、紅坡頭、兩柳沖、三角沖、蘭溪山、轎子坡。最高引入界海拔743米,最低英家莊海拔245米。蘭溪山位於蘭溪村,原名蘭溪山。因為大流是從東向西流的。這座山擋住了去居民區的路,小溪得繞著山走。入清水河,故名“蘭溪山”,海拔390米。紅坡尖又名“紅尖山”,位於金雞與湖南會同交界處,距縣城40公裏,海拔725米。東山坡,位於江東村,因臨清姜水河東岸而得名,距縣城33公裏,海拔518米。香爐坡,因其形似香爐而得名,位於金雞村,距縣城32公裏,海拔632米。白竹街,位於江東鄉,海拔687米。全鄉年平均氣溫16.3℃,年降水量1251.9毫米..山上盛產冷杉、松樹、竹子、油茶和桐子,其中油茶最為重要。全鄉油茶面積32000多畝,是全縣盛產油茶的鄉鎮之壹。森林面積41024畝,覆蓋率26.8%以上。耕地面積9577畝,其中耕地7452畝,土壤2025畝。
境內清水河為客水過境,有三組10條溪流灌溉全境。第壹組由北部的三條溪流組成,由東向西匯聚,註入清水河。中間有三條小溪,自東向西匯聚江東村,匯入清水河。南部四條溪流縱橫交錯,全長10公裏。大溪又名江東溪,橫貫全鄉,發源於湖南省會同縣普文鄉普坪,途經諸中、田段、廣州、黃土等村。繞過黃圖山再向西,經東坡、王嘉、大溪,流入江東溪清水河。全長15公裏,柳城面積43平方公裏。年平均徑流量0.8秒立方米,自然落差210米,可利用落差30米。平均梯度為13.6%。水能988千瓦。小溪有兩條支流:壹條是發源於蘭溪北側甘溪的幹溪;另壹個發源於蘭溪鄉大坪村。大溪河流域有良田、紅山兩個小型水利工程,庫容15.54萬立方米,灌溉面積3500畝。裝機容量為75千瓦的“友誼電站”。
該鄉主要生產水稻、小麥、玉米、小米、土豆和豆類。糧食最高年產量(1980)3803050公斤,人均糧食產量283公斤。經濟作物為油菜籽、烤煙、竹木制品、紡織品等傳統產品,出口湘黔邊區10多個縣(市),林業收入占總產值的20%以上。拉子坪礦產資源豐富,黃金儲量豐富。鄉內公路很少,只有湖南會同白石渡口到普文鄉壹條,公路可以穿過會同縣城。水運使清水河從鄉西南的高坡村向北,經過江東的金雞,流入西北角的翁東鎮。沿江從上到下有蘭溪渡口、燕子灣渡口、周思萍渡口、江東渡口、金雞渡口。有農民個體船隊從事水運。
教育。全鄉有兩所初級中學:江東中學和蘭溪中學,60多名教師,842名學生。小學19所,教師157人,學生2029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有3所醫院,10多名醫生。鄉人民政府有糧食、供銷、信貸、電信、郵電、竹木用具和紡織加工廠。
江東鄉居住著楊、羅、王、鄒、姜、舒、陳、陶、宋、林、張、吳、應、周、劉、吳、淩、董、李、黃、吳、徐、胡、何、梁、唐、蕭、袁、鄧、傅。
楊載嗣的第七子派,是入朝的的第八子孫的第四子的後代。其政治氣度大於明洪武八年(1375),由湖南會同桐城遷至白石江東。後代分甘溪坳、金竹郎、東坡、東坡坳。洪武十年(1377),萬依六子孫正鑾、鄭融二公從會同桐城到白石江東。他們是江東村的祖先,後代居住在江東村、東坡、東坡坳。明朝永樂年間,周道行從都馬渡遷居金雞山,其弟遷居廖家沖。明朝成化年間,姜俊賢三子郁亮從白石聞喜遷居江東大溪、蘭溪半山、白土坪。明朝嘉靖年間,白石信義再神第四代孫昌敬遷居金溪劉家溪;公元2世紀,孫廣贊、廣超遷至江東,分支於蘭溪山、半坡、龍大坡頭。第二張圖下半部,楊軍後裔常洪從四川秀山遷到江東茶溪。楊再賢父子從新地搬至蘭溪山、大邱灣、蒿菜坪。明朝萬歷年間,長子付正和五子鄭湛遷到舊團。與此同時,王鶚和他的兩個兒子,遊林和遊仙,從荊州的王乘橋搬到江東和大西嶴的半山。陳仁文的壹個後裔,從聞喜遷到金雞口;仁智的壹個後裔住在木樨沖、分水坳、陳家沖。楊靜的後裔從天竺翟磊遷到江東半山。羅鑄第85代孫幹岡的後裔,從藍田北寨遷居江東。羅宗洪的後裔定居在羅盤山,他們的後裔居住在江東的牛貝沙坪、蔣家坡、金溪、羅家疃、兩六塘、雙門、斜坡、小泥、大泥、浪上坡。明末清初,楊再建、孫俊秀遷居金雞對門坡。楊再川六世的壹個孫子,遷居金雞蜂糖沖、大水溪、劉家溪等地。林光貴派12代孫和程蓮從湖南會同到江東,分支在大溪、李牧角、大有坪。林派第八軍孫迎春、、應元從湖南會同轉移到大溪。吳明派源口吳氏宗祠15代孫必斌的後代遷居江東崗子溪。吳順成從社會學校吳家橋搬到金雞口。陶家被杜馬從老團裏分出來,又遷到贛西,住在金雞。杜馬雁門的童珍後裔,遷居分水坳雁門楊。宋仁思從白石新市遷居蘭溪。王的後代從田心村遷居金雞王家坡、朱坡等地進行社會研究。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孫同鑾、童氏、薛彤、通奇四兄弟,第9代聞喜楊鄭龍,遷居盤田、滑洞、禁山坡。依桐、文同和童淵搬到了金雞口的竹樹腳下;楊政權第八世孫正興的後裔,遷居到蘭溪的蔣家沖和江東半山。清道光年間,劉太清從甕洞巨池遷到江東半山;太乙於嘉慶七年(1802)遷至爛泥灣;榮、、遷至二圖江東村。
江東村是這個鄉最大的自然村。村子的西邊靠近清水河,從南向北流淌。在河岸(即亭坡)上,矗立著壹座高大獨特的江東巖,遠看像壹面巨大的鼓。江東灣內的懸崖峭壁在空中飛舞,形態各異,如觀音禪定,千山萬野,水之筋脈,有的如炕碗,大小洞窟層出不窮,蜿蜒曲折,形似麒麟獅牙,如犬牙交錯,飛鳥欲飛。江東灣有個死洞,關門巖就在死洞中。回水巖在關門巖,舌根巖在關門巖,捐圍巖在關門巖,鞍巖在捐圍巖,兩頁巖在鞍巖。大洞蓋小洞,大景含小景,上下貫通,內外勾結,回味無窮。江東延以東是周思萍,四面環水,中部突出。下面是爛草坪,雷公蹬。北面是東靈山。東寨前,壹條大溪流自東向西,匯入清水河。小溪兩岸有幾十棵古樹,長滿青春痘,樹根裸露,枝葉繁茂。他們就像壹群鐵甲衛士守護著河流,顯得格外壯麗。寨前溪上有壹座高大古老的石拱橋。建於清同治二年(1863),名永興都。它是壹座人造橋,名叫楊、羅、王、淩、姜、鄒和董。該橋高11 m,寬7.1 m,長20 m。橋中間厚1.5 m。橋面上的輔助石板被橋邊的藤蔓纏繞,蔓延下垂,像漁夫曬網,像綠色的窗簾。橋的兩端都有石階,上七級,下八級。那幫人說:“上七步,下八步。”翟宅前東西路上有三陰橋、三陽橋,所以說“三陰橋生,東西成通道,地湧壹尺三拱(白石燕子灣井堂坎壹角),古跡永留人間。”村前旗左鼓右,九牛滅龍;村後獅象處理水口,壹網蓋三龜。村前左有楊家廟,右有拴馬嶺(今馬蓋巖),跨石拱橋,頒布於橫街,橫街(今鄉政府後)為江東前墟。從橋頭到村裏鋪的石板,幾間銀字屋矗立其間,遺跡猶存,盡顯江東村的古色古香,當年是個繁華的小鎮。如今群眾中還流傳著壹句口頭禪:“下大雨,穿布鞋,走街串巷,不濕腳”。
相傳江東村由數十棟傳統民居組成,壹樓壹底。庭院寬敞,地面青磚,整潔美觀。每個院落平均長約160米,寬30米,風火墻院落高2.4米。前院是壹排相對統壹的房子,後院的住戶把房子圍成四個小院,形成壹個外有圍墻的院子,是典型的家庭式風格。可惜的是,江東村在清鹹同期被毀。當時江東村丁青組組長楊松嶺(江東村人)在這裏設立了厘金局,每天制作100多串厘金供養該組。同治四年(1865),天柱縣令謝承恩向上級報告,鎮遠府委派洞師吳進安盛黃金帶兵討伐楊松齡。楊松齡據理力爭,反對他無理取鬧,還邀請湖南史靜駐軍炮兵。雙方隔河交火並鳴槍,導致楊公廟的墻壁被打穿,村裏的房屋被燒毀。如今,在江東寨遺址中發現了200多處大大小小的院落地基,面積超過0.5平方公裏,可見江東寨昔日的輝煌。
時至今日,江東村仍有三座楊家院,位於村後,每個院落都是獨立的,連成壹個整體。門廊有八個門,四個通道和小巷,周圍有墻。它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呈“三”字形排列,具有防火、防盜、防戰等功能。這是村莊和清朝之間的戰爭中唯壹幸存下來的古老庭院。在江東村,還有壹座光緒二十四年(1898)楊牌坊,坐北朝南,二層八角三排,青磚砌成。墻上餓著精致的花紋。門聯:“秦漢古名驅萬飛冀北,明清新地九倍至江東。”兩邊墻上,寫著兩個字,左“福”,右“壽”。
江東村有三旱三塘九古樹。桂冠周圍有九個尼姑(八仙寺、雄空山、東靈山(東坡)、白雲山(和尚坡)、東興閣、黃愚閣(江東灣)、金剛寺、鮑家塅寺(洪山水庫旁)、東坡老廟)。第二是(城隍木,木),第四是土地。此外,還有五炮棚、關子窯等歷史遺跡。
江東村東臨甘溪坳,江東小學和中學相隔。同時,江東鎮人民政府位於江東村門前。1997年,江東鄉人民政府向上級申請數萬元,在江東石拱橋上方10米處新建壹座公路橋,可供汽車通行。
江東齋自古以來就喜歡文化娛樂,逢年過節就唱戲、打龍燈。主要的表演形式有陽戲、古畫戲、儺戲和板凳龍。
東坡位於江東鄉東部,大溪坳、東坡、甲坡三個自然村內,形成三角形朝向,有***120戶,520人。江、王兩村東西相鄰,南北群山環繞,南有半山村,北有馬鞍山。故有“天馬駝印,霧聚知何時雨”之稱。東坡周圍八景,內有四門,東至湖南普文、郎江,南至蘭溪興隆,西至江東、白石,北至湖南莫斌托口。境內有兩廟壹畝地,四塘養金龜,馬鞍山雲知何時下雨,金竹坡金雞曉啼,兩瀑春飛,屋後古樹參天,百鳥夜宿,蝸牛伴龜。村子左側有壹棵千年銀杏,歷史悠久。只顯示結果,不顯示花。叫做陰中開花,毛中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