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逃避的是未知;讓我們害怕的是逃跑。
妳身邊有沒有人:
考試周,看到書太厚太難,備考時間太短太急。我幹脆自暴自棄:“我不復習了,裸考的事我就當沒發生過。”
社團活動進行時,需要聯系各方,處理各種雜事。“做這些事太麻煩,我就不做了。”
招聘季的時候,師兄師姐們都說,要打扮,要化妝,要包裝自己,才能找到好工作。“找工作太麻煩了。我以後再找。”
畢業季,畢業生要找房子開始獨立生活了。“搬家找房子好像很辛苦很麻煩。別管了,煩死了!”
工作中,上級布置了新任務,要求三天內按時保質完成。“這是不可能的。我可以不做了嗎?”
遇到稍微不熟悉的困難就逃避拖延,被診斷為逃避型人格綜合征。
回避型人格又稱回避型人格,表現為行為退縮、心理自卑、回避或無力應對挑戰。(摘自百度百科)
其實大部分人遇到奇怪的事情第壹反應就是逃避。但是逃跑的成本太高了。
解決困難是很痛苦的。逃避可以暫時緩解壓力,但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因為沒復習,成績不及格,最後還得花時間復習補考壹遍。
因為逃避活動責任,給同伴留下差評,我失去了朋友。
因為耽誤了找工作,錯過了招聘的黃金期,沒有更多的好工作機會。
因為沒有及時找房子,錯過了選擇性價比高的房子的機會。
因為沒有完成上級交給的新任務,錯過了升職加薪的機會。
我希望我當時咬了咬牙。
困難就像雪球。起初,它們只是可以用手掌融化的小球。如果不立即解決,任其繼續發展,最終會成為難以解決的大問題。
回避型人格往往壹看到小雪球就害怕,任由它滾到未來,變成壹個無法呼吸的大雪球。
這是壹種疾病,必須治療。
跳出舒適區很難,但是咬緊牙關面對困難之後,妳會發現,親愛的,那些事情真的沒有妳想象的那麽難。
事情的未知會放大我們的恐懼。
在《奔跑吧,兄弟》裏,有壹個考驗勇氣的遊戲。成員需要盡快從黑盒中抓取彈珠。相機盒裏面不過是水球、海帶、假發等普通物品,但在未知的情況下,所有的恐懼都被放大了,讓每壹雙伸進相機盒的手都在顫抖,喉嚨不自覺地尖叫。
克服恐懼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把暗箱裏的東西抓到亮處,壹旦看清細節,恐懼自然就消除了。
生活中的困難就像黑匣子裏的未知物體。未知讓我們恐懼,恐懼讓我們逃避。所以只要妳勇敢地摘下生活的面具,妳就會知道困難並沒有那麽難。
向未知的困難伸手,勇敢地摘下生活的面具,並不容易,但也不難。以下四個建議將教妳如何治愈妳的回避型人格。
我們似乎總是被迫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考試、求職、工作和婚姻。
讓我們從另壹個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
主動迎接困難,困難就不難了。
感謝大學版的成長心連心活動,這個方法來自於導師的分享。
我們永遠是好老師,解決別人的困難永遠比解決自己的困難容易。
當我們把困難都寫下來的時候,就是把亂七八糟的心理出頭緒,把困難理清楚,把頭腦理清楚,解決問題就會變得容易很多。
舉個例子,作為壹個畢業生狗,準備去異鄉工作,租房是壹個重要的問題。
於是我寫道:我想解決租房問題。
然後把壹個解決方案當成別人的問題。房租,就是不要先定很多,離公司不要太遠,房價合理,治安等等,壹旦確定了租房標準,按照既定標準找房子就容易很多了。
壹個人解決所有的困難似乎有點困難。世界那麽大,總有人遇到或者正在經歷同樣的問題。所以這也是和伴侶壹起尋找解決方案的好方法。
如果不想壹個人復習,就找人去圖書館互相監督。如果妳不想壹個人找工作,就跟著找工作的同學走,說不定還能收獲寶貴的經驗。
這是最難做的事情。
面對困難,越想越難。就像跑步壹樣,身體會很累。如果妳壹直喊累,妳會在精神上壓垮自己。這時候腦袋空空,腳步自動化,挺壹挺,就挺過去了。
面對困難,不要去想它有多難,更不要不停地為此大喊大叫,專心解決問題就好。
我希望有壹天,當妳回頭看那些曾經讓妳害怕的事情時,妳能簡單的說壹句:“就這些。”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