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孔子的仁愛思想及其當代意義

孔子的仁愛思想及其當代意義

儒家的仁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內容。孔子的“仁”思想是壹個非常豐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中國社會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仁”的本意是對人友善或持有壹種同情心,到孔子那裏發展成為壹種理論和哲學觀點。以民族宗法制度為基礎的家國同構,是農業文明時代以家族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家族世界。與這種家庭與世界的譜系結構平行的精神主線是孔子的壹系列仁學思想。這種仁學思想的核心是“仁”。從這個核心出發,是孔子的“仁者愛人”,然後是“進則孝,出則孝”,這是孔子仁學思想的另壹個本質和心結。最後,他提出了“兼愛”,完成了仁愛思想的基本建構。

在孔子看來,只有在家敬父母,在家敬兄弟,“仁”的主觀理想才能從家庭延伸到社會,“為眾人所愛”。而且,“他也孝順,容易犯錯的人很少。”由此可見,孔子仁學思想的目的是維護奴隸國家的秩序及其生存基礎。最後,孔子為其仁學思想的新精神路線畫了壹個句號。他說,“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為了“還天下以仁”,他還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方法,並將其視為“忠恕之道”。從“仁”出發到“歸仁”,顯然是孔子認為的壹種完美的精神境界。

按照孔子“仁者愛人”的觀點,仁的基本含義應該是尊重和愛他人。具體來說,應該承認人的存在,尊重人的人格,具有明確的人文意識和行為。孔子的“仁”思想,強調人倫義務,希望每個人都誠信盡責。這樣,在待人接物上,就要努力做到“欲立己,則能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用“愛”來解釋仁,作為仁的根本標誌。他既希望以“仁”的精神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又希望以“仁”的原則管理國家和國家。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能善良,都有壹顆關愛的心,那麽就不難實現壹個上下有別、尊老有序的禮治社會。

孔子的思想作為壹種社會意識形態,自然是建立在對當時社會問題的深入思考之上的,他的仁學思想也是如此。孔子想的是如何穩定社會,讓政治明朗化。因此,在政治層面上,孔子的仁學思想自然引出了仁政、德治的思想,從而建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理論體系,強調仁在智、仁、勇等重要美德中的中心地位,把敬、善、誠、慷慨、敏捷等美德作為實現仁的標誌。

孔子、孟子、墨子、荀子之後的幾位思想家,都在仁學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特別是孟子把孔子的仁學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對後世影響很大。孟子把“惻隱之心”視為“仁之終”。孟子看到了生命的良知和善良,人所具有的憐憫和同情,進而把仁作為人之為人的根本依據。所以孟子說,“沒有慈悲心,人就不是人。”壹個有道德的人是壹個保留了他與生俱來的仁慈的人。只有有了仁,他才能善待他人。

孟子把仁的思想確立為人性論的基礎後,把仁的精神推向政治,從而產生了他的仁政學說。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策”,這就是孟子的仁政學說。在他看來,仁與不仁應該是治國之本。歷史經驗反復證明,實行仁政者得天下,失去仁政者失天下。不仁者得國仍有可能,“不仁者得天下無”。要統壹天下,贏得天下人民的支持,沒有仁政是絕對不行的。

秦漢以後,孔孟的仁學思想不僅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而且在後世的實踐和闡述下繼續發展。

秦暴亡的教訓給漢初統治者帶來了太多的思考。當戰爭的硝煙和塵埃散盡,漢初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們不得不認真總結秦亡的教訓。於是,陸賈寫了《新語》,認為秦的“太倉促刑”和對教化的無知是秦朝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賈誼在《論秦》中的話壹針見血,即“仁義不施,攻守之勢不同”,對漢初政治產生了壹定的影響。

面對百廢待興的嚴峻現實,漢初統治者不得不采納“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他們看到了儒家“艱難進取,但可守”和“君臣父子之禮,長幼之別”的特點。因此,在經濟發展到壹定程度後,他們選擇了儒家思想來鞏固封建統治秩序,維護社會倫理道德。

漢朝統治者用儒學,但不是專門的儒學,也離不開其他學派的壹些意見。比如法家的“尊君抑臣”思想,就受到漢武帝的歡迎。漢代的學問是壹門綜合性的學問。當時的思想家不同程度地將儒家思想與法律混為壹談,仁義與法刑並列。這體現在漢朝的政策上,就是法治和德治相結合,“刑德並舉”。西漢“復興大師”宣帝坦承:“漢家自有壹套制度,是霸道與王道的混合體。”漢武帝“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雖然他們內心有很多欲望,但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還是要壓抑自己,實行王道,德治,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