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些人可以讓高管定期從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被問到壹些他們願意或不願意壹壹回答的問題,並為此付出代價。他有什麽獨特的魅力讓高管們如此願意付出時間和金錢?他就是日本高管教練蘇進·光壹郎。
蔻馳A有限公司董事蘇進光壹郎是經過ICF認證的專業教練。我以前在索尼從事人事和業務戰略方面的工作,現在從事高管教練的職位,工作就是不斷地向高管“提問”。
在他的《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專業技能學會提問》壹書中,我們或許可以找到高管們總是願意花錢被他虐的答案。他的客戶是公司高管。由於涉及商業機密,本書並沒有透露太多真實的企業案例。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字裏行間學到很多實用的技巧,值得我們反復學習、思考、實踐。
蘇進·光壹郎說過,問問題是優秀的人和平庸的人的區別。高質量的提問有很大的力量,可以改變自己和周圍人的人生軌跡,讓他們向更好的方向發展。蘇進光壹郎的工作是不斷向高管提出各種問題,有些高管願意回答,會讓他們喜出望外;有些問題會傷害高管,甚至可能讓他們生氣,但他們不會因此而抱怨。他們生氣之後,還是會回來繼續上課,被他問問題。
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被各種各樣的問答所主導,很多對話都是由問答組成的。在日常交流的過程中,很少有既沒有問題也沒有答案的對話。
“我什麽時候能完成我告訴妳的事情?”
“妳吃午飯了嗎?”
“作業做好了嗎?”
“有時間我們出去旅遊吧?”
有時候我們會不自覺的問自己問題,在采取有意識的行動之前,我們會自問自答,然後再做決定。早上起來“今天穿什麽西裝好?”“妳晚飯想吃什麽?”正是這些內心的疑問主導著我們的思考,然後采取行動。如果我們每天問的問題都是壹樣的,生活也必然是壹樣的。想要獲得前所未有的人生,就必須給自己拋出新的高質量的問題。
什麽是質量問題?就是那些問題,能讓人不假思索的回答,帶給他們新的發現。優秀的人之所以優秀,正是因為他們不斷向自己拋出高質量的問題,從而引發思考和行動。所以,不管妳是誰,只要掌握了優秀的提問能力,妳就能變得更優秀。
高質量的問題可以改變生活,改善人際關系,因為妳的問題可以引起對方思考自己從未註意到的領域,甚至可能被朋友終生銘記。蘇進·光壹郎說他的生活深受壹個問題的影響,那是十年前他第壹次進入蔻馳A..在辦公室裏,我見到了蔻馳A的創始人兼董事長伊藤壽,他是日本第壹位獲得國際教練聯盟認可的職業教練,我向他提了壹個閑聊的問題:
“蘇進軍,妳想在我們公司做什麽?”
“我想成為壹名高管教練。”
“當妳成為高管教練時,妳想做什麽?”
“啊?!這我還沒想過……”
“妳認為妳什麽時候能成為壹名高管教練?”
"...嗯,我想大概三年……”
蘇進·光壹郎說,當伊藤壽當時問他這些問題時,他根本沒有考慮過,所以回答得非常明智。這次談話雖然很短,但給他的影響很大。我壹直以為會很自然,但是通過這次談話我發現我從來沒有認真考慮過。從那天開始,他開始認真思考高管教練這份工作,最終成為壹名受高管尊重的高管教練。
不同的問題讓不同的世界可見。我們說高質量的提問會給人帶來發現。為了讓人們明白如何通過提問獲得新的發現,蘇進光壹郎列舉了壹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問不同的問題時,人們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在YouTube上搜索“選擇性註意測試”,這是壹段男女打籃球2分鐘左右的視頻。視頻壹開始我就問“數壹數穿白衣服的人總是傳球多少次。”視頻後半段,我公布了壹個* * *通過15次的答案。(這個視頻在國內也能找到)。
最近怎麽樣?不難。1999年實驗出來,然後迅速傳遍全球。這個測試有些人可能已經知道了,有些人可能不知道。我再介紹壹下這個測試。視頻中,兩支身穿黑白球衣的球隊正在打籃球。這些人壹邊傳球壹邊走來走去。
視頻最後會顯示穿白* * *的人拍了15次球,但隨後會顯示壹個問題“但是妳看到黑猩猩了嗎?”
實驗結果顯示,很多人在看視頻的時候根本沒有註意到這只黑猩猩。事實上,視頻開始沒多久,壹個穿著黑猩猩玩偶服裝的男人從右邊走進鏡頭,擺好姿勢,從左邊離開。
後來,哈佛大學和伊利諾伊大學的教授共同重現了這個實驗。通過實驗,他們發現即使實驗對象和地點發生了變化,50%的人仍然完全沒有註意到黑猩猩。兩位教授說,這不是視力的問題,而是當壹個人的註意力集中在肉眼可見的世界的壹部分時,很容易忽略不在這個範疇內的東西,即使它仍然非常醒目,這就是所謂的“失明”。
同樣的實驗,如果把問題換成“有多少人傳球?”“有多少人沒傳球?”"有多少男人和女人傳球?"當關註的對象從單純的白人變成全場時,實驗結果變化很大。在他的教練課上,蘇進·光壹郎隨機向九個人提出了上述三個問題中的壹個,每個人都無壹例外地找到了黑猩猩。
可見,人的意識是可以通過提問來控制的。壹旦題目變了,看得見的東西就變了,動作也跟著變了。所謂通過提問的新發現,也是這個意思。
為什麽提問能深深吸引人?其實人腦在功能上是喜歡接受問題的,從而產生思考。可以說,人天生就有問有答。
Koichiro Su在他的書《改變妳生活的壹小步:改善之道》中引用了美國心理學家和臨床心理學家Robert Moeller的壹個實驗。
如果妳連續幾天問妳的同事,“妳還記得停在妳車旁邊的車的顏色嗎?”大部分人不記得,沒關系,但是妳每天問這個問題,到第四天、第五天,能記住自己車旁邊車顏色的人大大增加了。
默勒說,該實驗解釋了“大腦海馬體的功能”。海馬體是大腦中管理記憶的重要器官。它決定記住什麽信息以及何時檢索。反復提問會促使海馬體將相應的信息識別為“重要”,所以要特別註意。
如果把上面的問題改成“請說出停在妳車旁邊的車的顏色!”“會有什麽結果呢?面對這樣壓迫性的命令,妳的同事很可能會非常厭煩,回答“我為什麽要記住這樣的事情?“厭惡,而不是回答妳的問題,同事之間的關系可能會惡化。
提問比命令更有效,有助於創意和對策。“對妳的大腦進行編程的最有效的方法之壹就是問壹些小問題,”默勒說。“提問可以激活大腦,取悅大腦。大腦喜歡接收問題,然後仔細思考,不管問題是愚蠢的還是聰明的。”
孩子們也喜歡玩智力競賽遊戲。當他們看到他們不知道的東西時,他們喜歡問“這是什麽?”“那是什麽?”然後接受大人的回答,從而實現語言學習。
提問也可以建立企業文化和風氣。提問的權力不僅可以涉及個人,也可以對企業產生巨大的影響,但影響有時好有時壞,就看提問者怎麽提問了。如果公司領導壹味地問負面問題,員工士氣必然會受到壓制;而質量問題會讓企業朝著積極的方向前進。
壹個企業的文化和風氣,也可以從內部的問答中表現出來。組織中常用的問題可以反映出變革企業的本質。如果老板壹直問“銷售怎麽樣?”然後公司會發展出壹種再銷售的氛圍;如果高管們不停地問:“客戶滿意嗎?”那麽公司就會形成以客戶為導向的氛圍。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提問方式和內容。如果妳想改變企業氛圍,改變問題將是壹個簡單有效的方法。
我們壹直說,優質題自然會有不屬於“優質題”範疇的題。問題有很多種。在《學會提問》壹書中,蘇進光壹郎將各種問題分為四種類型:容易的問題、劣質的問題、沈重的問題和優質的問題。
圖中,縱軸上下方向表示“願意回答的程度”,越高越願意回答,越願意思考,越快樂。橫軸代表通過提問獲得的與目的相關的“發現”的存在和大小。越往右,越意味著被采訪者有了壹個自己從未考慮過的發現,並且有可能促成壹個重大發現。
《學會提問》這本書教妳“高質量提問”的技巧,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無意中問出另外三個問題。輕松提問無傷大雅,但拋出很差或很重的問題就會很尷尬。
有時候對A來說可能是壹個簡單的問題,但對B來說卻是壹個低級的問題..有壹次,壹個同事像對新來的財務經理好壹樣隨意的問:“妳家孩子幾年級?”結果理財經理壹臉黑線的說:“我沒結婚……”。這個問題本身沒有好壞之分。當關系比較熟,知道對方有孩子的時候,會是壹個很容易的問題,但是在這裏是壹個下級問題。
所以,決定問題屬於這四類問題中哪壹類的,不是提問者,而是受訪者。這四類問題有什麽特點?下面壹個壹個來說:
輕松提問可以改善和對方的關系。最明顯的特點就是被采訪者可以輕松回答。壹個問題,如果出發點是改善關系,結果卻適得其反,那麽這個問題絕對不是壹個容易的問題,就像上面的例子。故意使用簡單的問題可以建立牢固的人際關系,收集妳想要的信息,並為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奠定基礎。沒有先建立好關系,是不可能順利提問的。
什麽問題可能容易問?比如對方自己的壹些方便透露的信息,比如在學校學到了什麽,在職場積累了什麽經驗,基於什麽經驗形成了什麽想法等等。壹般來說,詢問成功經驗容易成為壹個容易的問題。成功經驗完全符合易問的三大特征——容易回答、願意回答、習慣回答。詢問過往成功經驗的另壹個目的是了解對方願意使用的詞匯,而這些詞匯往往反映了個人的喜好和價值觀。
自卑的問題,正好和輕松的問題相反,不會改善關系,甚至可能惡化關系,對方也不會從妳的問題中發現什麽。有些問題,雖然對方不願意回答,但其實已經觸動了內心,引起了思考。那麽這個問題不是自卑,而是沈重。
自卑問題之所以自卑,首先是沒有考慮到和對方的關系。不要問沒建立好關系的人“妳不是要結婚了嗎?”“為什麽不生二胎?”這種問題太私人了。
還有壹點需要特別註意的是,公式是否容易引起劣題。或許提問者的本意並不壞,但否定本身就傳達了壹種負面的信息。劣質題大多沒有惡意,需要特別註意。“妳不是要結婚了嗎?”“妳不是有二胎嗎?”“作業沒寫完嗎?”“妳怎麽還在那家公司?”這些問題背後的信息其實是對妳目前狀態的否定。如果改成“妳有結婚的打算嗎?”“作業寫完了嗎?”“妳準備生二胎嗎?”“作業寫完了嗎?”會讓受訪者更容易回答。
重提問是被采訪者不願意回答,但會思考、發現甚至引發行動的問題。雖然被采訪者不願意回答,可能會生氣,但是他知道提問者是在幫他達到目的。這種題型是我們進步中不可或缺的類型,但需要慎用。
高質量的問題和讓對方樂於回答的輕松問題具有相同的特點,也和讓人思考和觸動發現的沈重問題具有相同的能力。和其他三個問題壹樣,沒有適合所有人的好問題。
質量問題深挖人真正想要的是什麽,用英語來說就是“想要”自己,而不是“不得不”。人只要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就會引發思考,並付諸行動。壹般來說,高質量的問題應該是開放式的。封閉式問題具有指示和命令的意義,而開放式問題更容易引發思考。
而如果妳壹直問封閉式的問題,很容易讓對方覺得“我不信任妳”。比如我們前面說的“作業還沒寫完嗎?”改成“妳做作業了嗎?”會讓孩子更容易回答,但還是包含了“作業還沒寫完”這樣的疑點信息。如果妳把問題換成壹個開放式的“完成今天的作業需要多長時間?”這樣的問題會下意識地讓孩子構思完成作業需要采取的具體動作。
說了這麽多,怎麽才能提出壹個有質量的問題呢?第壹步也是最重要的壹步是傾聽。我們對被提問的對象真誠的關心,真誠的傾聽,這就是“主動傾聽”。認真傾聽對方的話語,同時註意言外之意,並向對方提供反饋,從而加深發現。
蘇進·光壹郎說,當他在上高管教練課時,他會盡力傾聽對方的言外之意。比如語速、語調、姿勢、表情、音量等。在對方回答問題的時候,有時候這些信息比單壹語言更能體現對方的實際心情。如果對方的褲子和襯衫上有很多皺紋,說明對方可能很抑郁,甚至沒有時間打理外表。
蘇進光壹郎根據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壹對壹提問時,最好的姿勢是坐在對方左側或右側的斜對面,隔著桌子的距離約為1米,身體面向對方。
在《來自矽谷的信》中,吳軍先生用了壹個相機般的節目來形容陶主持的三人組,說這個做了近20年的脫口秀節目非常好錄。每期隨機邀請兩位嘉賓,嘉賓幾乎不用提前準備稿子,也不用補鏡頭。30分鐘的節目,壹般40分鐘就能錄完。是壹個大家都可以用的類似相機的程序,操作界面簡單又好。
事實上,在這種放松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到主持人陶的技巧。客人不用提前準備,但他會提前準備。錄制現場嘉賓跑題,不會強行拉回,而是跟風,現場提問。有時候正是這種趨勢能引發更多的隨機思考和發現,所以他的受眾也很廣,各個年齡段都有。
蘇進·柯伊希羅說,當他還是高管教練時,原則是提問而不提出建議。提出問題,引起對方的思考,把發現變成壹種內化的能力。相比建議,經過深度思考後找到的答案更容易打動人,成為壹種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比起好的建議,高質量的問題更容易成為壹生的財富。
當然,我們也不想完全否定這個提議。在許多場合,建議仍然是簡單而有效的。比如教新員工如何快速進入狀態,教孩子如何照顧自己。如果只是想臨時培訓服從命令的員工,建議比較及時。但如果妳想培養能超越妳的員工或合作夥伴,最好是提問,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教育也是如此。想讓孩子比自己走得更遠,提出問題,讓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尋找答案,會比直接給出建議和答案更有長遠意義。
另外,壹些重題如果換個方式,也可以變成“優質題”。比如壹個下屬在和客戶的對話中激怒了對方。如果用“妳是怎麽惹惱對方的?”相信我們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會聽到類似的問題“妳怎麽又把事情搞砸了?”我們聽到的時候,難免會有責怪自己或者客戶的負面色彩。
“因為我不體貼……”
“因為客戶不講道理……”
“因為我不喜歡對方……”
之所以出現這個問題,是因為問題本身只是在問失敗的原因。如果改成“如何順利溝通?”“妳認為下次拜訪客戶時,妳能做些什麽來確保順利進行?”......而不是簡單的質疑失敗,可以讓被面試者思考失敗的原因,以積極的態度回答問題,關註未來。
我們介紹了很多問好問題的小技巧,以及如何把輕松沈重的問題變成好問題。現在再深入壹步,介紹如何創建自己的問題就不難了。讓我們先做壹個小練習。花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問自己,為了進壹步提升(工作或個人生活),妳會問自己什麽問題,列出20個妳想問自己的問題。
同樣的題目,相信被采訪者給出的問題會有所不同。為什麽?也許妳會說,妳想問的問題當然是不同的,因為妳的性格、工作環境、生活經歷不同。蘇進·光壹郎說,在他看來,從更本質的層面來說,原因是每個人想要的東西、價值觀和常用語都不壹樣,所以提問也不壹樣。在創建高質量的問題時,我們應該重點關註這幾個方面。
有些問題壹直在對方心裏徘徊,卻像盲點壹樣被忽略了。創造高質量問題的人可以互相幫助找到盲點。那麽如何才能找到對方已經內化但從未考慮過的盲點呢?蘇進·光壹郎總結了“3V原則”。
願景:理想,是壹個人所向往的,希望達到的狀態,是他真心想去嘗試的。
價值:價值,壹個人在判斷事物時所看重的價值。
詞匯性:詞匯(共同語言),對方的理想和價值觀最終會用文字表達出來,所以經常使用,要註意。
當我們按照3V原則收集到足夠多的關鍵詞,就可以開始創建具體的問題了。基本的做題方法其實就是英語5W1H的壹般題型形式。
為什麽:原因
時間:時間
地點:位置
誰:人事
什麽:對象
如何:方法
通過疑問詞與詞的結合,與3V關鍵詞結合,產生疑問。您也可以使用兩個以上的3V關鍵字來創建新的組合。
如何問自己質量問題?前面講了很多如何向別人提出高質量的問題。當然,我們也可以把高質量的問題拋給自己,讓自己更好的遇見自己。現在來說說如何把質量問題拋給自己。
1.找到自己的3V和問別人問題是壹樣的。問自己問題的基本順序也是分析自己的3V——理想、價值觀、詞匯,找出關鍵詞,然後和疑問詞結合起來。大部分人沒有分析自己語言的習慣,但是可以向家人朋友詢問他們的口頭禪,以及在他們眼中的印象,甚至可以錄下他們的對話,然後進行分析。
2.花時間問自己,壹個人的時候有意識地花時間思考和提問。我們很多人都忙於日常工作和生活,抽不出時間仔細思考諸如“妳現在對自己滿意嗎?”。但是如果妳不能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問自己好的問題,那麽妳的人生就很難改變。不管多忙,利用地鐵或者睡前5分鐘,仔細想想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只要妳養成這個習慣,妳的行動就會改變。
3.定期問問自己。就像我們要定期體檢來保證身體健康壹樣,定期提問來保證我們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也同樣有效。尤其是當我們的生活發生變化時,問壹句“這是我想要的嗎?”
事實上,高質量的提問不僅適用於職場,也適用於日常生活和孩子的教育。前面我也舉過壹個問孩子作業寫完了沒有的例子。當我們改變提問方式時,孩子會主動以目標為導向去思考。
再舉個例子,比如家長問不會做數學作業的孩子“為什麽連這麽簡單的題都不會做?”父母用“怎麽樣”這種形式,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是訓斥。孩子可能會想,“我連這麽簡單的題都不會做。我真的是個失敗者。”這導致了較低的自我肯定感。
如果父母問:“妳認為我們應該從哪裏開始解決這個問題?”"把這道算術題畫成圖怎麽樣?"當我們反復問這個問題時,這些問題就會像“種子”壹樣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逐漸內化,最終自然發芽。
整本書是蘇進·光壹郎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編寫的,書中還列舉了許多質疑的例子。我們有的人問過,有的人問過別人,看了就知道是好是壞。確實有很多問題比較好改。不到200頁的小冊子,語言淺顯,可讀性和實用性強,五星推薦。
不同的問題引發不同的思考,高質量的問題有改變人生的力量。妳準備好思考了嗎?“妳到底想做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