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閱讀內容簡介

閱讀內容簡介

讀書、買書、藏書,這對於古今中外的學者來說,無疑是壹件高雅的事情,而不僅僅是20世紀的中國知識分子。只是在那個安靜的書桌都放不下的年代,還是有壹些讀書人不改習慣。光靠自己讀書是不夠的,他們還講讀書。這也證明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大概是因為百年來的風風雨雨,關於讀書的文章多少沾染了點煙火味,遠不止是檢驗版本的意義。於是,除了優雅,又多了壹層苦澀,更加適口。但是時代太緊了,很多作家都忍不住想不出書直接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用意不壞,但文章難免遜色。當然,我們這裏說的是壹篇關於閱讀的文章;政治理論有它自己的其他價值。我不想談什麽“優雅”或者“魅力”,我只想選的這篇文章談壹點起碼的讀書興趣。?

壹個?既然認識幾個字,就忍不住翻書。這是人之常情,不能說是高雅。然而,自從讀書成為了壹種職業準備,成為了壹種仕途升遷的手段,讀書人的“風流韻事”就變成了十足的“庸俗風流韻事”。千百年來,“頭上懸梁,錐上刺股”的苦學,其實成了學者的正道;至於興趣閱讀,這種自然的閱讀方式已經變成了歪門邪道——至少是在誤導孩子。於是就造就了壹代又壹代以書為敲門磚,根本不懂“讀書”的普通人。書生的形象自然只能是壹臉的悲慘、愚蠢和貧窮。?

不知道“讀書”是人生壹大樂事。用林語堂的話來說,就是“天下以讀書出名的人都喜歡讀書”(《論讀書》)。能否嘗到讀書的樂趣,是妳讀書是否入門的標誌。很多人浪費壹生讀書卻依然不進門,只是因為“苦讀”,只看了書的“苦”——讀書的理想“書中有黃金屋,書中有顏如玉”就是典型的例子。我們要靠“金屋藏嬌”和“顏如玉”來證明讀書的價值,就像孩子喝了藥,家長還要獎勵幾塊糖,這只能證明喝藥(讀書)本身確實是壹件苦差事。所謂“讀書的藝術”,首先要把“苦功”變成“美工”。?

都說“真正的讀書”就是“感興趣的時候,拿起書來研究”(讀書的藝術)。林語堂教人如何讀書,老舍教人讀什麽:“把我不懂的、使我困惑的放下,把我不喜歡的放下。不客氣”(閱讀)。其實說妳根本不看“無聊”的書是騙人的;至少這樣妳就不會知道什麽書是“有趣”的了。另外,每個人總有壹些自己真的不得不讀的書。魯迅先生曾經區分過兩種讀書方法:壹種是“讀必讀之書”,必須費力;另壹種是“清閑讀書——隨便瀏覽”(“隨便瀏覽”)。前者的目的是求知,難免坐以待斃;後者意在消遣,自然能體會到讀書的樂趣。至於好處,真的很難區分。對於國內過於嚴肅的閱讀圈來說,提倡興趣閱讀或休閑“隨便瀏覽”或許是有益的。?

當然,這種閱讀方法應付不了考試;但是讀書只是為了應付沒完沒了的考試嗎?人生在世,難免在考場上威信掃地。第壹,被考驗之後,是考驗人。“是為了上帝不死”;但那和讀書沒關系,但真的沒關系。很難把壹個好的讀者等同於壹個好的考官。老舍說“考試制度是壹切制度中最好的。它能讓人看起來像人,把大腦嚴格的分成幾個小塊。壹段歷史,壹段化學,壹段……”(“是為了神考過而不死”)。如果說中小學教育是由考試驅動和指揮棒的話,那大學教育應該從根本上拒絕閱讀這個指揮棒。林語堂除了主張“在文學中尋找思想相近的作家,尋找愛好者”作為讀書指導(論讀書),還對近代中國流行的大學教育制度表示極大憤慨,認為理想的大學教育應該是“熏陶”。借用牛津教授的壹句話,“如果他有非凡的天賦,他的導師會特別註意他,會不停地對他抽煙,直到他對自己的天才發火。”如今,戒煙是很平常的事。我想知道牛津教授是否還在給他的學生抽煙?但是,“和妳聊壹晚上,勝過讀十年書”和“垂著頭,刺著腿”確實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閱讀境界。前者雖然也講“求知”,但仍不忘興趣。這就是“讀書”的本質。?

正所謂“不聽窗外事,只看聖賢書。”其實,要想讀懂聖賢書,就必須關心窗外的事。而不是放下書就問“窗外怎麽了”,而是從書上看,或者借過來解決。“打開舊紙與活人比較,死書就成了活書”(周作人的閉讀論)。妳會讀書,不壹定能讀好書。讀死書,讀到死,不是現代讀書人應有的胸襟。“風雨聲讀書聲,聲聲皆聞;家事國事天下事都關心”——這也是中國士人的真實寫照。不是每個人都像林東黨那樣直接卷入政治鬥爭,但關心時代,洞察人心,是把死書變成活書,把刻苦學習變成人生壹大樂趣的關鍵。?

事實上,即使妳對時代不感興趣,時代的時尚仍然會影響妳的閱讀品味。選登的關於線裝書(古籍)能不能讀,不同時代如何讀的文章就是證明。五四時期談如何不讀或少讀古書,80年代提倡從小讀主要古代經典,都是我們自己時代面臨的課題。?

兩個?

讀書是壹種樂趣,也正是因為它的無窮樂趣,才讓壹代又壹代的讀書人著迷。這樣癡情的讀書人在古代被稱為“書蟲”,這是壹個雅號;現在改成“書呆子”,意思是鄙視。書蟲“喜歡讀書寫文章,卻不肯犧牲自己的興趣和自己有意義的事業來獲得財富和榮譽”(王毅《書蟲》),這在商品經濟日益發達的現代社會實在格格不入。但是“壹個書呆子有他自己的樂趣,也許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樂趣”(同上)。那個對小鎮的日常價格感到悲傷的“書呆子”壹定是個騙子。在“大學教授收入不如理發師”的抗日戰爭中,王曾說“這年頭書呆子難做壹倍”;把這些話轉給今天的各種真假書呆子比較合適。希望盡管時局艱難,維護中國文化的書呆子們不要滅絕。?

書蟲把手放在書上,不是為了裝門面,尤其是在知識貶值的年代,沒有裝門面。“他把書當成自己的朋友,把讀書當成和朋友聊天壹樣的樂趣”(葉淩風《書呆子》)。在《學習的樂趣》中,葉淩風描述了壹個令學者著迷的場景。

冬天的深夜,我放下窗簾,封上爐火,靠在椅子上,在靜謐的燈光下翻著白天買的新書的心情。我在孤獨的人生旅途中為自己尋找新的伴侶。

大概每個真正的學者都有類似的心情和感受。宋代詩人尤茂流傳著壹句千古傳誦的藏書名言:“饑讀者當肉,寒讀者當裘,孤讀者當友,憂讀者當石、琴、瑟”,也是這個意思。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麽古今中外有那麽多聰明的大腦,他們把大把的錢放在賺錢之外,反而去買書、藏書、看書“雖然死了九次。”?

幾乎每個喜歡讀書的書蟲都連帶喜歡這種“東西”。這大概就是愛屋及烏吧。反正不僅僅是出於好奇,還帶著壹種審美的眼光。這也難怪,除了字跡清晰正確,讀者還要註意版型、版面設計甚至裝幀、插畫。至於在藏書上加蓋或貼上書票,主要是出於賞心悅目的需要。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小擺設,清楚地表明了讀書真的應該是壹種高級的精神享受,而不是壹種淒慘的“工作”。?

更能說明閱讀娛樂性的,是讀者買書、藏書的“愛好”之壹。真正的學者對通過藏書發財不抱幻想。換句話說,逛書店是100%虧本的生意。誰願意花錢買罪受?如果不是在逛書店和蹭書中得到特別的精神愉悅,單憑好奇心是不會促使藏書家花那麽多錢去藏書的,尤其是在有圖書館的現代社會。就像集郵壹樣,有點舍不得說從中得到多少,只是為了讓喜歡的人覺得生活充實,開心。這還不夠嗎?讓壹個讀書人“什麽都不管,直奔賣書的地方”(孫犁《書之夢》),可見逛書店的魅力。鄭振鐸的感覺是真實的:“喜歡就得到”(葉聖陶《西遞書話序》)。正是因為這種“喜歡”沒有摻雜很多功利的計劃,純粹是出於興趣,才能看清自己的真面目,才真正當得起壹個“雅”字。?

平日裏,這不過是文人的壹種閑適,但在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拋開個人生死保存古今經典,此時此地的藏書也頗有豪邁。鄭振鐸說:“我丈夫為保存國家的貢獻和民族文化所付出的艱辛和努力,不足以攻下戰場,生出壹個保家衛國的男人。但我獨與於之、賈敬得書千余,真是難嘗”(《盜中大臣序》)。藏書極難,散書卻極易。所謂“書的命運”是由火主導的。幾千年來,幸運的是壹代又壹代的書蟲致力於保存和傳播中國文化經典。這其中的辛酸苦辣,在讀鄭《劫離書記》前後兩篇序中可見壹斑。至於《訪記筆記》和《姑蘇訪書記》,雖然是普通的訪書記,並不驚心動魄,但由於文字優美,敘述有趣,與前兩篇的氣短火藥味恰到好處。甚至,因為涉及到更多的篆刻知識和書籍的變化,可讀性更強。?

當然,也不能忽視讀書學習的壹面。黃莉可永裕,有無數的書(書籍和回憶)“壹直在動蕩的人生中依靠書籍支撐信仰”。可以從這個角度切入的文章和書籍很少,因為涉及到“書與人”這樣的話題,重心自然就滑向了“人”,“書”就成了壹個通俗的“關官記鴿”。再說這種文章也不好寫,大概是因為這種經歷太普遍了,誰都能說幾句,但是很難看到驚喜的贏家。?

三個?

上壹個系列有六篇短文,分別介紹了國內外四大城市的書店:東京、倫敦、中國、北京、上海。每篇文章的敘述角度不盡相同,但主要側重點卻出奇的壹致,那就是突出書店與知識分子的精神聯系。書店當然是經營活動的場所,老板們也是以盈利為主要目的。可管理的書籍,畢竟不同於其他商品,也是壹種傳播文化的準精神活動。難怪壹個好的書店老板會給“生意”增加壹點“文化味”。正是這壹點,使得讀者和書店之間的關系,不是壹般的買賣關系,而是彼此更加緊密地聯系在壹起。書業的興衰不僅關系到書店的生意,也從壹個特定的角度反映了當代讀者的心態和價值追求。書業的衰落是“超越悲傷”的,不僅是書店的店主,還有經常跑書店的讀者,因為它同時表現出文化衰落的跡象(阿英在城隍廟的書市)。?

書商和學者當然有,但不多;書店的文化氣息主要來源於對讀者的尊重,並由此千方百計為讀者的閱讀活動提供便利。周作人稱贊東京丸山株式會社“這種不監視顧客的態度是壹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對書店“把顧客當賊和豬”(東京書店)的諷刺言論很多。相比之下,黃裳在老琉璃廠的書鋪更引人入勝:?

以前,人們來到琉璃廠的書店,有空就坐下來和店主聊聊天。他們半天沒買書也沒關系。店主都是生意人和朋友,有的是懂行的版本編目員。他們是知識和信息的優秀傳播者和咨詢者,能提供有價值的線索、痕跡和學術研究動態。自然的最終目的是做生意,但這不是唯壹的內容。至少應該說他們做生意的手段是靈活多樣的,充滿了文化氣息。(琉璃廠)

朱自清介紹的倫敦的書店,不僅包括不定期舉辦藝術展擴大影響的書店,還包括組織詩歌讀書會、影響壹時文學風氣的詩人經營的“詩店”(“三家書店”)。書店並成為文學活動或人文研究的組織者,這並不容易!但是,壹個經營良好的書店,確實可以對整個社會的文化建設起到積極的作用。?

對於讀者來說,能有機會去這種格調高雅、氛圍輕松和諧的書店逛逛,是壹種莫大的享受,其收入甚至不亞於鉆圖書館。難怪周作人懷念東京的丸山,鶯鶯懷念上海城隍廟的舊書攤,黃裳懷念北京琉璃廠的眾多書店。但是,值得深藏記憶的書店和書店不在少數。只是沒有琉璃廠有名,所以沒那麽正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