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關註,它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破壞了上市公司的社會形象,挫傷了投資者的積極性,使信息使用者產生了不信任感。因此,如何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是從政府到公眾都非常關註的問題。下面,筆者就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並提出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對策。
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對策。會計信息的質量和質量特征會計信息質量是指滿足要求或潛在需要的會計信息產品的特征和特性的總和。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會計信息應達到或滿足的基本質量要求,即會計信息滿足要求或潛在需要所必須具備的特征和特性。它是會計系統為實現會計目標而對會計信息的約束。為了全面、正確地理解會計信息產品質量特征的本質,我們必須認識到會計信息質量受時間、地點、對象、社會環境、市場競爭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其基本本質是壹個動態的、變化的、發展的、相對的概念,而不是壹個固定的概念,即要求所包含的質量特征和特性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在壹定條件下可以實現這些特征的最佳組合。
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是為會計目標服務的,它是會計目標與目標實現之間的橋梁,它對財務報表提供的信息起約束作用,它是提供符合會計目標要求的信息。在將會計目標定義為決策有用性的前提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使會計信息對決策有用的特征。投資者向企業投入資源,是為了在未來獲得更多的收益,包括股息和資本利得。為此,投資者需要做出持有或出售的決定,債權人需要做出是否放貸的決定,等等。作為會計信息的使用者,這些人都需要有用的會計信息,即有利於他們決策的信息,以及在預測未來時會導致不同決策的信息。因此,相關性是確保會計信息對決策有用的最重要的質量特征;由於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經營者擁有更充分的信息,投資者和債權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可獲得的信息不足。他們需要可靠的信息來做出正確的決定。任何虛假和誤導性的信息都比沒有信息更有害,會損害他們的利益。因此,可靠性是確保會計信息對決策有用的另壹個重要的質量特征。會計信息的其他質量特征是可比性、重要性和及時性。
第二,新經濟對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影響。在1999年度報告中,美國商務部對新經濟的定義是:“新經濟是指在過去15年中,由於功能強大的個人電腦、高速電子通信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完善的市場的不同簡稱,包括‘信息經濟’、‘網絡經濟’、‘數字經濟’。新經濟的特征是:信息經濟;面向知識決策的經濟;靠智力支撐的經濟;可持續的經濟;面向未來的經濟。新經濟對會計環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使得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受到以下兩方面的挑戰:
1.國際需求和國內需求的挑戰。在新經濟時代,經濟全球化和跨國企業的發展導致了資本和信貸的跨國流動。全球經濟壹體化將各國經濟和企業的發展與其他國家緊密聯系在壹起,會計信息的全球交換已成為壹種必然趨勢。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壹方面要滿足國內會計目標的需要,另壹方面要滿足國際經濟環境和國際金融市場的需要,財務報告用戶的廣泛性和多元化對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提出了挑戰。
2.不確定性和風險因素的挑戰。新經濟時代的壹個重要特征是信息不完全導致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雖然經濟主體的“有限理性”也導致了不確定性,但信息不對稱是不確定性的主要原因。信息不對稱表現為前後不對稱,帶來兩種不同的後果:壹是之前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二是之後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道德風險。這些都使得會計環境的風險加劇,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應對環境變化十分迫切。
三、關於構建我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的幾點設想1。建立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將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納入框架體系。“概念框架”壹詞是美國會計協會(AAA)在1966《基礎會計理論》報告中提出的。此後,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紛紛效仿,建立了財務會計的概念框架,為會計準則的發展和完善提供了壹定的理論指導,提高了會計準則制定的效率。我國目前還沒有完整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新頒布的具體會計準則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使得現有的企業基本會計準則在理論上與具體準則不匹配、不協調。因此,修訂企業基本會計準則,建立概念框架已經非常迫切。修訂時應將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作為概念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可以明確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在會計基礎理論中的地位,有助於進壹步發展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理論研究。
2.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應符合我國會計目標的要求。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主要取決於會計目標。由於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不同,各國的會計目標也不同。FASB在其概念公告中指出1:“財務報告應當提供有助於信息使用者評價報告主體預期現金收入的金額、時間和不確定性的信息”,國際會計準則也將會計目標規定為“決策有用”。由於會計目標的影響,美國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偏向相關性,而德國和日本的會計目標以“受托責任”為導向,其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偏向相關性。
目前我國財務會計目標不是很明確,主要體現“受托責任”的理念,基本符合我國目前的國情,但所有者缺位影響了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實現。筆者認為,“決策有用”是指對信息使用者有用,包括投資者、債權人和客戶,所以“決策有用觀”實際上涵蓋了“受托責任觀”。根據新經濟時代的特點,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機會大大增加,“決策有用性”將有利於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因此,中國的會計目標應該是“受托責任觀”和“決策有用觀”的結合,以適應會計信息使用者向全球範圍擴展的變化。
3.構建多層次的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中國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體系的建立可以借鑒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模式,但要考慮中國的國情。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體系應該是多層次的,第壹層次是總體質量特征,即有用性;第二個層次是主要質量特征,包括可靠性、相關性、透明度、可比性和充分性;第三個層次是次要質量特征,包括真實反映、公平、謹慎、完整、重要、遠見和實質重於形式;會計信息的制約因素包括及時性、成本效益原則、相關性和動態性。
四。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對策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披露有賴於企業高質量的會計信息生產和註冊會計師高質量的獨立審計。其中,企業會計信息生產是企業會計人員在企業經營者的領導下,依據會計準則(會計制度),通過會計勞動手段,如實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因此,如果拋開經營者對企業會計工作的蓄意幹擾和企業會計人員職業素質低下兩個因素,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會計準則的質量和註冊會計師的職業素質。既然審計問題成了今天的焦點,這裏就不贅述了。本文主要從會計信息的生產方面探討如何生產高質量的會計信息。
(A)必須建立嚴格而不繁瑣的會計準則。
我國會計準則的制定應與IAS接軌,努力制定壹個通用、簡單、高質量的會計準則。我們可以欣喜地看到,2001年,財政部發布了中期財務報告、固定資產、存貨三項會計準則,發布了《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財政部還在起草兩項會計準則,即《企業會計準則每股收益》和《企業會計準則終止運作》。中國證監會還頒布了《公開發行證券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和《公開發行證券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2002年,中國證監會和國家經貿委頒布了《公司治理準則》,首次組織了對上市公司治理機制的聯合檢查。這些事項準則的制定是在我國證券市場出現各種問題的情況下及時提出的,也符合國際會計準則風格相對簡單的特點。近年來,我國制定和發布會計準則的速度非常快。與其他國家相比,這個速度是驚人的。另壹方面,從質量上看,我們現在非常快地接近國際規範的水平,應該說是我們國家在這方面非常大的成就。因此,世界會計師大會在中國召開,是對中國會計行業的認可。包括承認會計標準。
(B)我們必須確保嚴格執行會計準則和及時披露。
由於知識經濟時代和會計領域創新精神的影響,為了適應壹些行業的特點,我們制定了壹些相關的方法,但由於缺乏實踐,往往被壹些套利企業誤用。這些企業最大的特點就是用新的方法和手段取代會計準則。所有這些公司的財務人員,在CEO的授意和逼迫下,利用自己熟悉會計制度和審計的思路和方法,大搞欺詐,違規操作。
會計準則的本質是壹種“社會契約”,是企業各種外部產權主體與經營者通過談判達成的關於壹般會計規則的協議,是與企業剩余相關的各利益相關者代表之間博弈的結果。既然大家都制定了遊戲規則,就要求大家不折不扣地遵守,否則就不適合再在遊戲中出現,也就是必須被“清除”。
(三)提高企業經營者和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加強職業道德建設。
提高企業管理者和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是防止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環節。首先,要保持平衡的心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心理結構,承擔起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健康發展的責任。其次,要加強會計人員和專業人員的後續教育,讓每壹個經營者和會計人員都努力學習,掌握現代管理知識和手段。再者,要求每壹個經營者和會計人員都要有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相適應的經營理念和道德觀念。他們壹方面要增強法制意識,另壹方面要增強道德自律意識,增強道德責任感和擔當意識,維護職業良知。
(四)改善會計人員的工作環境。
重拾會計誠信,壹定要註意,現在發生的很多財務事件中,會計雖然很不光彩,但很大壹部分是迫於上級領導的壓力。會計人員的地位壹直是壹個有爭議的問題,還會繼續爭論下去,但我們相信任何壹個負責任的高級管理者,尤其是公司的高層,都會從公司長遠發展的角度,給會計人員壹個沒有任何壓力和合理要求的會計環境,讓會計人員獨立行使和發揮自己的專業作用,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更高質量的信息。如果我們的CEO們為了壹時的利益繼續強迫財務人員造假,那麽股市暴跌的壹個重要原因將是世通等壹系列公司造假案引發的信任危機,就像美國壹樣。目前,美國投資者的普遍感覺是,“玩股票”等於“玩火”。有調查結果顯示,最近幾天,美國投資者有的轉向房地產,有的轉向國債,有的轉向黃金市場,有的轉向藝術品,金融“假”公司的股價壹夜之間從幾十美元跌到幾美分,嚇跑了股市投資者。結果公司失血,走向滅亡。為了消除美國股市的信任危機,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要求945家上市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和首席財務官提交有自己簽名的財務報告。如果有任何虛假,首席執行官和首席財務官將承擔個人責任。可見,公司的財務問題絕對不只是CFO的問題,更重要的因素來自CEO。盡管美國為解決這壹信任危機做出了許多努力,但許多分析人士認為,恢復信心將是壹個漫長的過程。目前隨著股市大跌,美元也出現了明顯的貶值,美元對歐元匯率已經跌破1: 1的心理極限。股市和匯市的動蕩交織在壹起,可能會嚴重影響美國經濟的發展。只有我們的高級管理人員和我們的會計師共同努力,創造壹個高效的會計環境,我們才能真正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重拾投資者的信心,建立壹個誠信的會計環境。
(五)改進和完善會計信息披露。
從可靠性角度看會計信息披露。提高會計信息披露的可靠性,首先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規,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其次,會計信息來源於企業的日常經濟活動。如果企業能夠按照現代企業的要求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會計信息的操縱就可以大大減少。如果年終財務報告采用內部公開的制度,也是防止會計信息舞弊的有效途徑。第三,要進壹步完善註冊會計師的會計制度。對於不負責任的註冊會計師,要予以曝光,追究其法律責任,為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提供更好的經濟和法律環境。
相關性視角下的會計信息披露。現行財務報表提供的信息基本上與需求者相關,對決策分析有壹定的指導意義。但是,社會在不斷發展變化,用戶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固守現行通用模式的財務報告必然無法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因此,有必要改進和完善現行財務報告體系,突出其相關性。首先要解決歷史信息的滯後性和信息需求的超前性之間的矛盾。其次,要建立表內信息和表外信息互補的財務報告體系。第三,規範和完善分部信息披露。
(六)建立規範的公司治理結構。
在發達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公司治理結構由兩部分組成。壹種是通過競爭性市場,或者外部治理結構間接控制,包括產品市場、資本市場、經理市場、並購市場等等。第二種是為事前監督而設計的直接控制或內部治理結構。它是由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經理層組成的三層結構。在我國現有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結構中,外部產品市場競爭激烈,但仍然缺乏來自資本市場和經理市場的競爭,因此外部治理結構不完善。在內部治理結構方面,我國國有公司形成了六套組織(職工代表大會、黨委、工會和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等新三會),但相互之間的界限不清,運行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會計沒有考慮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利益,而是成為管理者直接操縱和反映其意圖的工具。筆者認為應采取以下措施:(1)完善公司外部治理結構,包括大力發展資本市場,逐步培育經理市場。這些外部市場競爭激烈,對管理者構成威脅機制。(2)規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需要明確劃分復雜的新老俱樂部的責權利,必要時進行整合,形成權力相互制約的有效管理機制。(3)建立健全管理人員績效考核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
(七)加大處罰力度,建立民事賠償制度。
任何由企業經營者個人行為因素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都應由企業經營者承擔,除了加大刑事處罰外,還應對投資者造成的損失進行民事賠償。民事賠償的主體應該是對會計信息失真負有責任的人,即企業經營者,而不是法人實體,不是會計行為主體。民事賠償制度可以增加企業巨大的潛在訴訟風險,提高會計舞弊的成本,從而遏制經營者的舞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