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從消費、投資和進出口三個角度闡述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首先,美國金融危機將對中國經濟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與實體經濟相比,虛擬經濟的全球壹體化進程相對緩慢。總的來說,次貸危機的影響還局限在虛擬經濟的範疇,與同等規模的實體經濟危機相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會相對較小。如果這次救市成功,美國的實體經濟不會受到進壹步傷害,世界經濟的調整也會相應減少。就中國而言,美國次貸危機對宏觀經濟的直接影響壹般,但間接影響較大,主要通過人民幣匯率變化、國際市場價格波動、美國國內需求減少等途徑,使中國出口、投資、消費三大需求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1,中國外貿出口明顯放緩。
美國“過度消費”危機的爆發,至少會對應中國“過度生產”的困境。此前美國不平衡的經濟結構維持了20年,主要是因為以中國為代表的生產過剩抵消了美國的消費過剩。美國消費能力的下降必然給中國帶來兩個直接後果,即出口需求的減少,尤其是對美出口的減少。海關數據顯示,2007年前兩個季度,中國對美國出口分別增長20.4%和15.6%。7月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第三季度中國對美出口僅增長12.4%,第四季度下降至10.8%。今年6月5438-8月,中美雙邊貿易名義增長13.3%,但扣除人民幣升值因素,比去年同期下降10多個百分點。
從上圖我們可以註意到,2006年之前,中國外貿出口總額與對美出口增長趨勢高度壹致,但2007年出現了壹點異常。與2006年相比,2007年中國對美出口增速快速下降,降幅達10.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中國整體外貿出口增速明顯下降,降幅僅為1.5個百分點。原因是中國對印度、東盟、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和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的出口呈現加速增長趨勢,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對美出口減弱的不利影響。正因為如此,曾經有專家認為美國經濟的衰退對中國經濟的整體影響不大,但事實證明這種不正常的現象只是暫時的。隨著次貸危機的蔓延和油價的上漲,其他國家的經濟也出現了下滑。今年以來,我國對主要地區和國家的出口(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5%以上)快速下降。從這個發展趨勢來看,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經濟調整對整個世界經濟的不利影響會越來越大,中國外貿出口總額必然會回到與對美出口高度壹致的軌道上來。
表1:近年來中國對主要國家和地區出口增長(%)
中國、香港、印度、日本、韓國、中國和臺灣省。
2004 32.2 77.3 23.7 38.4 50.4
2005 23.4 50.8 14.3 26.2 22.2
2006 24.8 63.2 9.1 26.8 25.3
2007 18.7 64.7 11.4 26.1 13.1
2008.7 9.5 49.0 15.9 39.4 18.4
俄羅斯、美國、澳大利亞、東盟和歐盟。
2004 50.8 35.1 41.1 38.7 48.5
2005 45.1 30.4 25.2 29.1 34.1
2006 19.8 24.9 23.2 28.8 26.6
2007 79.9 14.4 32.1 32.1 34.7
2008.7 28.6 10.0 33.7 29.9 27.1
2005年以來,中國出口對GDP的貢獻壹直在2個百分點以上,壹旦出口動力消失,直接影響就是2個百分點。如果加上對投資和消費的間接影響,經濟增速下滑的速度會更大。
此外,根據最新的美國政府救市計劃,國債的法定上限從過去的10.6萬億美元提高到11.3萬億美元,超過了美國去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80%。因為大量美國國債由外國投資者持有(截至7月底,日本是持有美國國債最多的國家,總額為5934億美元。中國以5187億美元位居第二,第三名英國持有2908億美元,比6月多了近100億元。美國政府總是傾向於讓美元貶值來減少債務。此外,美國依靠向市場註入大量資金來緩解金融危機,最終可能導致美元流動性過剩。初步預測,人民幣匯率很可能在短暫震蕩後重新進入持續升值的軌道,從而進壹步抑制中國商品出口的增長。
表2:近年來中國主要貿易出口地區的出口比重(%)
中國、香港、印度、日本、韓國、中國和臺灣省。
2003 17.4 0.8 13.6 4.6 2.1
2004 17.0 1.0 12.4 4.7 2.3
2005 16.3 1.2 11.0 4.6 2.2
2006 16.0 1.5 9.5 4.6 2.1
2007 15.4 2.1 8.5 4.9 2.0
2008.7 13.5 2.3 8.2 5.4 1.9
俄羅斯、美國、澳大利亞、東盟和歐盟。
2003 1.4 21.1 1.4 7.1 16.5
2004 1.5 21.1 1.5 7.2 18.1
2005 1.7 21.4 1.5 7.3 18.9
2006 1.6 21.0 1.4 7.4 18.8
2007 2.1 17.5 1.5 8.6 20.1
2008.7 2.2 17.5 1.5 8.2 20.6
2.企業投資的意願和能力減弱。
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企業投資的影響有好有壞,但大部分是壞的。例如,次貸危機幫助中國企業繞過市場準入壁壘和M&A壁壘,以相對合理的成本擴大在美國的投資,通過收購、參股和註資等方式加快國際化進程。從這個角度來看,次貸危機帶來了好的影響。但從國內投資來看,次貸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壹是企業投資熱情下降。次貸危機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和潛在風險,使得人們的避險情緒普遍上升,對經濟增長的信心普遍下降。目前,無論是國外經濟研究機構還是國內研究機構,都在降低對世界經濟增長和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這無疑會影響企業的投資決策。由於企業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收益,在不確定性增加、未來投資收益預期不佳的情況下,短期內適當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是企業家的理性選擇。
二是境外直接利用外資能力減弱。隨著次貸危機的加深,西方金融大亨為了自保,紛紛拋售海外資產,套現應對危機,以免成為下壹個“雷曼”。目前,已有多家外資機構將在華巨額資產列入出售名單。其中,申請破產的雷曼兄弟正在為其中國業務尋找“下家”,以換取資金自救。美國國際集團(AIG)也有意通過出售包括中國人壽在內的資產來籌集營運資金,中國人壽已被列入打包出售的名單。在房地產市場,雷曼、美林、摩根士丹利、美國國際銀行等機構上市的房產規模高達數百億美元。
三是降低企業投資收益。近年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中,自籌資金所占比重最大。這種資本結構的變化說明投資行為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場規律決定的。市場景氣,企業利潤率高的時候,投資會迅速上升。或者反過來,達拉斯到觀眾席這和過去政府和國企是投資主體的情況完全不同。有研究認為,如果美國企業利潤減少1個百分點,中國企業利潤將減少10個百分點。如果未來企業利潤不樂觀,企業的投資動力就會大大減弱。1-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以上的企業,下同)實現利潤18685億元,同比增長19.4%,較去年同期下降17.6個百分點。
第四,國際資源的價格可能高於大反彈。如前所述,美國要解決其巨額債務問題,必須通過降息和發行貨幣來減輕壓力,這很可能導致美元貶值和資源價格再次上漲。這樣,我國生產資料價格下降的空間將受到壹定程度的抑制,企業的投資熱情在成本上升時必然受到抑制,實際投資增速難以大幅上升。
第五,削弱壹些中國出口企業的投資能力。受次貸危機影響,美國企業的銷售和經營狀況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資金周轉困難,對外支付能力下降,支付速度變慢,違約率升高,使得越來越多的在華外貿出口企業遭遇海外業務賬款危機,而次貸危機的發源地美國已經成為我國外貿企業海外業務賬款的重災區。企業在資金回收緩慢,甚至無法回收資金的困境下,投資能力下降是必然的。
3.消費熱點進壹步降溫。
這壹輪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後是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汽車、住房、建築裝飾、娛樂、旅遊、教育、通訊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受國內經濟周期性調整的影響,大部分消費熱點都有不同程度的降溫,而次貸危機的出現無疑會在壹定程度上雪上加霜。
壹是削弱了部分居民的實際購買力。今年上半年,中國有大量企業倒閉,其中大部分是東部沿海的出口型中小企業。次貸危機推動的人民幣升值和外需減少,起到了壹定的作用。數百萬因企業破產而失業的工人必須勒緊褲腰帶,全面減少消費支出。同時,次貸危機也促成了中國a股市場的調整。因為“中國的中產階級幾乎在股市中全軍覆沒”,股市調整的財富“負面效應”將是前所未有的,幾乎所有以中產階級為主要消費主體的新消費熱點都將被降溫。
二是降低居民收入預期。大量研究表明,在現代社會,居民的收入預期會對其消費行為產生很大影響,其影響甚至大於居民實際收入的變化。當居民預期未來可支配收入增加時,會在壹定程度上放松當期消費支出的預算約束。此時,居民可能更多地利用當前的可支配收入來滿足當前的消費需求,甚至可能通過增加債務來增加當前的消費需求,即提前預支未來的可支配收入。但是,如果居民預期未來可支配收入不會增加甚至減少,他們可能會收緊當前的消費支出,增加儲蓄。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次貸危機和對未來經濟的不確定預期,顯然進壹步惡化了中國居民對未來收入增長的預期。與過去的消費熱點相比,新的消費熱點還有壹個不同之處——它們大多不同程度地屬於奢侈品消費的範疇,因此不僅對收入增長有更大的彈性,而且更容易受到收入預期的影響,因為壹旦居民收入預期不好,首先要壓縮的就是那些看似可有可無的奢侈品消費。
三是抑制信貸消費。相關研究表明,壹般人的現金消費金額壹旦超過其月平均收入的6-8倍,就很難發生,所以在現代社會,大額消費往往需要信用貸款來支撐。對於中國人來說,“先消費,後支付”的信用消費發展的前提是對未來收入增長有良好的預期。次貸危機的出現恰恰強化了人們對未來收入增長的擔憂,這將抑制各種信貸消費,尤其是對住房信貸消費的不利影響。美國房地產市場爆發次貸危機,也會延長美國房地產市場的調整期,對中國房地產信貸消費至少會產生以下兩方面的影響:壹是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持續調整會對中國房地產市場起到壹定的示範作用,對開發商和購房者的心理產生壹定的壓力,從而導致國內房地產市場的低迷;第二,次貸危機的根源在於信用消費的濫用。從中吸取的教訓是提高信用消費門檻,保證消費信貸安全。此外,目前各大銀行在房地產行業也存放了大量貸款。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對居民的房貸必然會比較緊張。住房信貸消費的減少也會影響居民對建材、裝修、家具、家電等商品的消費。根據測算,每賣100元的房子,可以帶動130元到150元不等的其他商品的銷售,反之亦然。
二是國內經濟本身處於經濟結構轉型和周期性調整的“雙因素疊加”不利時期。
從近幾年的經濟運行來看,從去年三季度開始,GDP增速明顯放緩,進入周期性回調階段。但今年壹季度GDP增速比去年全年下降1.3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下降1.8個百分點。與前期的波動幅度相比,2008年的經濟增長回調幅度明顯過大。最新月度數據顯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從6月份的16%驟降至8月份的12.8%。即使扣除8月北方部分企業為奧運停產的因素,降幅仍然較大。
這種現象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實際上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和周期性調整的“雙因素疊加效應”的必然反映。
近年來,政府通過各種手段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緩解環保壓力,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但是,理論上,經濟轉型政策在短期內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受限行業在政策的壓力下會在較短的時間內放緩增長甚至逐步退出。同時,由於扶持政策不到位、市場培育滯後、相關機制的磨合期、技術發展的瓶頸等因素,新產業的成長會比較緩慢,無法對沖前者帶來的負面影響。目前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如建材、鋼鐵、化工、汽車、房地產、紡織等。,已經明顯感受到了這種經濟轉型的政策壓力,行業景氣度迅速下滑,很多中小企業將不得不退出行業,對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
與此同時,國民經濟本身經歷了五年的繁榮,也開始進入周期性調整期,其標誌是房地產和汽車市場的調整。事實上,房地產市場從去年開始就已經嚴重萎縮,很多地方幾乎處於有價無市的狀態。今年以來,許多大城市的房價已經陸續下調。目前,房地產市場有效需求嚴重不足。有購買能力的消費者已經嚴重透支,沒有購買能力的已經放棄。在這種情況下,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勢必會繼續。車市的調整從今年二季度開始。雖然部分汽車價格因相關政策刺激出現反復,但根據行業實際情況,汽車產能已達到654.38+02萬輛,但銷量不足900萬輛,行業景氣調整趨勢不會改變。由於汽車行業和房地產行業是最新壹輪經濟增長的主導行業,前者可以帶動鋼鐵機械、電子等156個相關行業的發展,後者可以帶動建材、家電等45個相關行業的發展。隨著汽車、房地產進入行業景氣調整期,整個國民經濟必然進入周期性調整階段。第三,明年中國經濟可能有“三大需求同時失速”的危險
1,整體國際影響力有限。
根據上述分析,次貸危機將對中國的投資、消費和出口產生負面影響。相比之下,次貸危機對中國投資和消費的不利影響是間接的。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通過國內因素進行對沖。然而,次貸危機對出口的不利影響不僅明顯,而且無法通過任何國內渠道消除。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以來,在我國消費穩中有升的形勢下,工業增加值不斷下降。出現這種背離的原因在於二季度以來我國工業出口交貨值的波浪式下降。而且,由於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相對較高,工業生產對國外市場的依賴程度較高,出口交貨值增速放緩直接導致工業增速下滑,進而導致GDP增速放緩。
盡管如此,我們也不能過度害怕次貸危機的不利影響,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具有很強的內生性。進入新千年後,中國經濟不僅先於世界經濟復蘇,而且走勢強於世界經濟。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因為中國強大的內需,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才又趨於活躍。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的壹份研究報告顯示,2003年,中國外貿進口吸收了美國出口增量的22%,德國出口增量的28%,日本出口增量的32%。許多報道指出,進入新千年後,中國已經為世界經濟增長做出了最大的貢獻。
這壹切都說明,美國次貸危機雖然會對中國經濟增長造成壹定的負面影響,但程度有限,難以傷及基礎。中國的經濟增長前景在很大程度上仍取決於國內因素。只要宏觀調控得當,中國經濟仍有可能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態勢。
2、國內經濟增長動力減弱。
有關數據顯示,企業自籌資金已占固定資產投資資金的四分之三。這種資本結構的變化說明投資行為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場規律決定的。市場景氣,企業利潤率高的時候,投資會迅速上升。反之亦然。這與過去政府和國企是投資主體的情況完全不同。今年以來,由於石油、糧食、礦石等資源和原材料價格持續快速上漲,企業成本大幅上升,導致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增速快速下降。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在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大幅減弱的條件下,經濟增長也可能緩慢回落,但前提是背後要麽有快速增長的外需,要麽有消費需求。但從外需來看,雖然美國次貸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可能會明顯緩解,但只能防止世界經濟急劇惡化,並不能改變世界經濟繼續調整的趨勢,因此未來幾年中國經濟的外需驅動力會明顯減弱。從內需來看,雖然歷史上的居民消費高潮發生在經濟增長高潮之後,但主因是前期積累財富的集中釋放。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過去的故事未必會重演。前期以房、車為代表的國內居民消費熱,很大程度上是由消費信貸刺激的,居民財富已經提前透支。再加上股市大幅下跌,購買力集中釋放的可能性不復存在。
參考資料:
來源:中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