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社會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高等教育應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註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站在學生的角度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在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發展。
首先,分析了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近年來大學生犯罪事件的不斷發生,了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高校教育的重點內容。真實事件的發生,把學生的心理問題帶到了我們的眼前。人生觀、價值觀的扭曲,成為馬加爵事件和復旦投毒事件的主要原因。學生的情緒問題和人格缺陷值得教育部門重視。據不完全統計,大部分同學表示會因為人際關系、家庭壓力或學習壓力而陷入心理問題的漩渦。由於學生的心理建設還不成熟完善,高校也沒有健全的心理咨詢體系,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梳理和解決,這也是造成類似事件的關鍵因素。良好的心理教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及時解惑,還可以避免類似悲劇事件的發生,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因此,高校的心理教育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
第二,分析學習型社會背景下大學心理教育的未來發展趨勢。
1.大學心理教育應更加註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在大學教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使大學生掌握壹定的心理學基礎知識。壹方面可以幫助大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另壹方面可以有效地促進心理學的進壹步發展。對於當前的高校心理教育來說,我們更應該註重心理教育理論知識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應從大學生的興趣入手,在心理教育過程中有效調動學生積極學習和探索心理學的積極性,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理解知識,同時心理水平得到進壹步升華,以積極樂觀健康的心理狀態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壓力和挑戰。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應采取不同的心理教育方法,因材施教,確保高校心理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更好地把握學生心理的動態變化,從而給予學生更有效的心理指導,幫助學生逐步學會調整心理狀態,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促進當代大學生積極健康心理的培養。在學習型社會背景下,大學生心理教育必須以心理學理論基礎知識為基礎,同時進行創新,幫助大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而保證當代大學生能夠擁有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
2.構建完善的大學心理教育體系。
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素質差而制造的各種極端事件屢見不鮮。因此,社會越來越關註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基本狀況。相關專家也對大學生心理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在大學教育教學過程中陸續開設了心理教育課程。然而,目前我國許多大學校園開設的心理學課程缺乏科學合理性,沒有發揮出相應的作用和價值。表現在心理教育課程課時嚴重不足,以及師資力量薄弱,相關投入不足。這就要求大學對心理學課程進行優化和創新。首先,高校應重視心理教育對大學生身心積極健康發展的意義。其次,將學生心理課程成績納入學生成績管理,提高學生對心理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給予心理教育課程足夠的時間,科學合理地設置心理教育課程,從而充分發揮心理課程的教育價值,有效促進大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培養。而且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模式,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和案例教學,讓學生在實際案例中進行思考和認知,有效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的健康價值觀,緩解心理壓力。
3.制定科學合理的心理教育評價指標。
壹套科學合理的心理教育評價機制在當前大學生心理教育中起著關鍵作用。然而,目前大學心理教育仍以教師評價為主。教師要積極評價學生,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通過自我反思更好地認識自身的不足,在學生心理狀態和心理綜合素質評價的前提下,采取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有效促進高校心理教育的不斷優化和發展。在對高校心理教育進行評價時,應以心理評價實踐為出發點,同時不斷創新評價方式和教學理念,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具體問題,充分創新和探索心理教育方法,從而有效推動高校心理教育的不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