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海口人民公園的歷史

海口人民公園的歷史

人民公園創建於1951,位於大盈山,海拔20米,占地350畝。

在公園正門入口處有海南解放紀念碑,建於1954年4月,由朱德同誌題寫。

全國分為東西湖旅遊區、烈士紀念區、熱帶植物標本區、蘭園等。

烈士紀念區有馮白駒將軍雕像和紀念亭。

東湖公園(又稱海口人民公園)是壹座綜合性公園,位於市中心新華南路南端的大營山。始建於1954年,1957年再次擴建,總面積440多畝。

公園沿英山而建,東西向,花木環繞,古樹覆蓋,俯瞰海口市區。公園就像壹個漂浮在海上的綠色蓬萊。

公園正門前有東湖和西湖,就像鑲嵌在轅門大道兩側的晶瑩剔透的鏡子。

兩湖周圍,湖邊椰林下層周圍,無花果青翠欲滴,樹蔭遮天蔽日,清涼宜人。

東湖是橢圓形的,湖中央有壹個島。島上新落成的亭子非常壯觀。

胡鑫島通過壹座九曲橋與圓門大道相連;西湖是壹個葫蘆,脖子很短,水面很寬。

每當明月當空,椰林浪漫,東西湖上銀鱗閃閃,與大營山的幽幽綠相映成趣。湖光山色美不勝收,椰影婆娑,讓人劃水。感覺輕松愉快。

因為有了東西湖的點綴,無論白天還是晚上,遊客們早就對這個公園感興趣了。

在公園正門的人口區,矗立著高大的海南解放紀念碑。

紀念碑建於1954年4月,為紀念長期堅持瓊島革命鬥爭和英勇渡海作戰而犧牲的烈士。

碑院呈正方形,四周有石柵欄和四個臺階,占地400平方米。

紀念碑高14.5米,碑正面八個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下方石碑上嵌著壹塊銅板,上面刻著朱德同誌的親筆題詞:“長期堅持瓊島革命鬥爭,英勇渡海犧牲的同誌們!妳們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兒女,妳們的英勇行為為解放瓊島和中國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烈士的功績永垂不朽!"

沿著紀念碑後面的石階,妳會發現馮白駒將軍的雕像和紀念亭。

這是1988年1月由海南省委和海南省人民修建的。

馮白駒將軍的雕像是用十三塊花崗巖雕刻在五指山的最高峰上。

他直視前方,莊嚴而堅定。

雕像下的五指峰象征著瓊崖和瓊崖黨組織的領導核心,而馮白駒將軍就是這個核心的領導者,是瓊崖的擎天柱。

雕像基座正面鐫刻* * *同誌題寫的“馮白駒將軍”五個蒼勁有力的金字。

雕像後面是壹個紀念亭,由三個亭子和壹組走廊組成。

主亭正中門楣上鐫刻著王鎮同誌題寫的“馮白駒紀念亭”六個大字,中墻鐫刻著?lt;馮白駒生平),兩邊有兩個浮雕。

左圖反映了瓊崖人民堅持革命鬥爭23年的英雄事跡,右圖反映了中國人民渡海解放海南島並與瓊崖縱隊成功會師的壯麗景象。

主閣兩側有回廊,左回廊壁上刻有* * *、周恩來、郭沫若對馮白駒的評價;畫廊右墻上鐫刻著許、聶、楊對瓊崖革命鬥爭的評語。

雕像和紀念亭莊嚴肅穆,古樸典雅,與山腳下的海南解放紀念碑融為壹體,不僅豐富了公園景觀,也是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活動的理想場所。

每年清明節,海南解放紀念碑和馮白駒將軍雕像前,人山人海,花圈和花束層層疊疊,是緬懷革命先輩、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的感人場景。

園內有壹個小動物園,棲息著50多種熱帶亞熱帶動物,園內種植了500多種各科各屬的熱帶亞熱帶觀賞植物,使大盈山四季常青,花果不歇;娛樂體育區包括影視工作室、舞廳、保健室、小型體育館、兒童遊樂場等。安靜的休息區有茶館,冷飲室,海南小吃攤。

海南建省後,為適應經濟特區經濟建設的需要,海口人民不斷豐富人民公園的建設和設施,使其壹年比壹年新。

島內外的遊客不僅可以領略南方風情,還可以走進壹座熱帶植物園。

因為地處東湖之濱的海口市中心,海府路、機場路、龍華路均可到達,交通十分便利。

公園周圍是壹條熱鬧的公園路,是海口過年舉辦花市、魚市的地方。

公園內不定期舉辦各種動物展覽、表演和園藝活動。

這裏風景優美,休閑設施齊全。

是遊客晨練、黃昏散步的絕佳去處。

至於妳提到的秘密通道,看完這篇報道妳就知道了:

解放前:

這裏曾是日軍的軍事據點。

在很多海口人的心目中,公園的概念是從海口人民公園開始的。

很多老海口人壹直保持著去人民公園鍛煉和散步的習慣。由於公園建在英山上,許多市民也稱之為“大英山公園”。

但這座海拔不到30米的小山,卻是海南古文化的勝景之壹。

市社科聯原副主席孟說,大營山原是丘陵地區,水系海拔26米。在明代,這裏是海口人的重要聚居地之壹,俗稱“大小英都”,居住著博文、波波、博超三個村落的村民,五座橋梁連接著這裏與外界的交通。

在清朝,它是海口的港口之壹,船只經常停靠。

居住在明清時期大營山這三個村落的文博村,有壹口水質清澈純凈的井,可以用來制作香滑嫩滑的豆腐,被稱為豆腐泉。

“很難找到更詳細的史料來描述當時這壹帶的地理環境,但散落在這壹帶的壹些古物和‘四廟三廟七井五橋’的文字記載,可以反映出大營山這壹帶的熱鬧景象。”孟說,村民聚居的英山上有、、班帥、等四座寺廟,現在還有班帥廟“德培穹窿”古碑,班帥廟前有壹面墻,壹只烏龜馱著碑。

在這座小山上,不僅有寺廟,還有廣濟、績溪、鬥木三個村的三座寺廟,寺廟裏都有和尚。

1939年,日軍入侵海口,下令限期趕走英山居民。

大營山成為日軍高射炮基地和保衛軍用機場的陣地。

文博村的村民有的選擇住在離大營山不遠的海口博愛南,有的搬到龍舌坡,再也沒有搬回大營山。

在大營山的三個村子裏,解放後仍有壹些村民住在這裏。後來因為征地建園,村民全部搬遷,形成了現在的大營村,原來村民的房子和寺廟也陸續被拆。